学科分类
/ 13
247 个结果
  • 简介:金陵,位于南京淮海路35号,主要建筑有深柳堂、祗洹精舍、版楼、杨仁山居士墓塔等。始创于清同治五年(1866),初在北极阁,后迁至常府街花牌楼,光绪二十三年(1897)迁入延龄巷今址。明清建筑,庭院深深,实乃喧嚣闹市中的一片净土阆苑。

  • 标签: 金陵刻经处 明清建筑 淮海路 净土
  • 简介:桓赫曰:‘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复:再,又一次)者也,则事寡则矣.韩非子门译文桓赫说公雕刻的要领,在于开头能臼个修改余地,如奥子,不妨先份大一点,眼睛不妨先补小一点。鼻子大了,可以改小,小了就不能加大了;眼睛小了,可以

  • 标签: 可大
  • 简介:建阳地处福建北部,古代属建州(建宁府)管辖,为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县之一。唐末五代时,中原士族衣冠入闽,蔡、刘、游、熊、魏、余等姓于此定居。中原大族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萌芽于唐中期的雕版印刷业也从中原传人建阳。

  • 标签: 中原文化 代建 唐末五代 雕版印刷业 福建省 定居
  • 简介:注疏合兴起於南宋前期,《尔雅》《孝经》注疏本刊於元代,《仪礼》较为特殊,注疏合迟至明代始由陈凤梧完成。明正德年间陈凤梧编校《仪礼》注本十七卷,注、释文文本来源於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参酌杨复《仪礼图》、敖继公《仪礼集说》校订文字.嘉靖初陈凤梧以自己编校的《仪礼》注本为基础,附入贾公彦疏文,编成《仪礼注疏》十七卷,於山东,是《仪礼》注疏的首次合。陈凤梧注疏本是闽本、北监本、毛本《仪礼注疏》的共同祖本,对明清经书版本、校勘、经学史诸方面产生很大影响。长泽规矩也先生提出正德合《仪礼》注疏的假说,本文将对此加以考辨,并论证汪文盛本覆自陈凤梧本。

  • 标签: 仪礼 仪礼注疏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 陈凤梧 注疏合刻
  • 简介:一、史记辞有所本司马迁所记辞与後世所见原石刻本大致相同,盖有所本。《汉书.艺文志》春秋类有《奏事》二十篇,班固自注云:“秦时大臣奏事及石名山文也。”《隋书.经籍志》有《秦皇东巡会稽石文》一卷,或《奏事》二十篇之一。

  • 标签: 刻石 《汉书.艺文志》 《隋书.经籍志》 司马迁 刻辞
  • 简介:我和颜仲一点儿都不熟。有人可能会问,不熟你提他干什么?我肯定有我的道理。这个道理可能就是,即使看起来和你一毛钱关系都没有的事,其实和你是有关系的,只不过你暂时看不明白这层关系是什么而已。这个道理是我这两年才明白过来的。不知道算不算达到了这种境

  • 标签: 但丁 道理 可能 暂时 木刻 艺术史
  • 简介:宋代从中央到地方正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书系统,即官、坊、私刻三大系统。陈起父子作为南宋最有声望的书家,作为坊系统的代表人物,他们通过对稿件的精心收集和积累,对稿件质量严格和严肃的把关态度,对编著作者的亲密交往,对编书籍精于校勘的实事求是精神,出版了一系列的唐人文集、时人文集及宋王明清《挥麈录》等类的其他文集。可以肯定地讲,陈起父子对宋代以前中华基本典籍的保藏及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标签: 宋代 刻书 陈起
  • 简介:阮元编书籍考略陈东辉阮元是清代扬州学派的中坚人物,对我国的学术、文化和教育事业都作出了很大贡献。由于他勤奋治学、刻苦钻研,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因而在经史、训诂、文字、校勘、文献、历算、舆地、金石诸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中尤以训诂、考证之学见长...

  • 标签: 《经籍纂诂》 《畴人传》 《十三经注疏》 皇清经解 《尔雅》 训诂学
  • 简介:陈弘谋,清代官员,广西著名学者。字汝咨,号榕门,桂林人。康熙三十五年(1696)生,雍正元年(1723)进土,改庶吉上授检讨。历任吏部郎中,浙江道监察御史,扬州知府,江宁、云南、江西布政使,江苏按察使,江西、河南、江苏、福建、甘肃、湖北、湖南、陕西巡抚,两广总督。

  • 标签: 陈弘谋 《童蒙须知》 乾隆 朱子 《呻吟语》 《近思录》
  • 简介:宋代在我国历史上,是个内忧外患不断、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年代,统治者对外敌卑躬屈膝、忍辱苟生,写过大量历史演义的蔡东藩谥之日“鼻涕”,鄙之极也。然而就文化而言,宋代却是我国封建时代文化最发达的时期之一,不论是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均取得辉煌的成就。陈寅恪先生认为宋代乃我国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不无道理。从宋代的书业也可窥见一斑。

  • 标签: 宋代 浙江 刻书业 出版事业 国子监
  • 简介:上世纪80年代,我随陈从周老师左右,曾一起协助从周师重建上海豫园东部事宜。其间,从周师时常邀上海昆剧团演员到豫园。俞振飞也常来,两位大师互相敬重、亲密无间,坐在一起切磋昆剧、园林艺术等,话谈得很投机。从周师十分钟爱昆曲,不仅自己欣赏昆曲,还大力推荐昆曲进大学校门,弘扬民族文化。记得上海昆剧团演员多次进同济大学给大学生讲课或讲授表演技艺。这是媒人陈从周所为。陈老曾对我讲,中国文化,说到底一句话,园林、昆曲加黄酒。有一天,从周师对我讲,你是否可为俞振飞先生块匾,我说一句话。于是从周师为俞老的书房题匾为"衍芬轩",字体为流畅的行书,秀美挺拔。我拿此墨迹回家认真改样,细心镌刻,利用业

  • 标签: 上海昆剧团 昆曲艺术 园林艺术 中国文化 弘扬民族文化 学生讲课
  • 简介:孔天胤既是一位官员、诗人、学者,又是一位卓越的出版家。作为一位有担当的博学鸿儒,孔天胤不仅自己深钻精研,还特别注重通过典籍的刊刻印行,扩大正统文化的传播。他先后主持刊刻了《资治通鉴》《资治通鉴考异》《集录真西山〈文章正宗〉》《西京杂记》等书籍,为保存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为我国文献学和版本学界所珍视。

  • 标签: 孔天胤 刻书 《资治通鉴》 《西京杂记》
  • 简介:南宋魏庆之的《诗人玉屑》用辑录体的形式,编刊了历代尤其是两宋诸家论诗衡文的短札谈片,堪称辑录体诗话的集大成之作。该书所引文献,上迄汉魏,下至唐宋,遍及总集、别集、诗话、类书、笔记,颇为芜杂。正由于《玉屑》具有辑录体的性质,故导致了作者在编辑选录时,以及文本在刊流传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系列讹误。纵观全书,大体可归结为以下三方面:1.由版本众多而引起的文字错漏;2.误录诗名、人名,甚至是诗人与诗句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3.征引原始文献时未加考辨,故多有漏注或误注出处者。凡此种种,尚有待全面的校勘与笺证。笔者拟将各本《玉屑》与其原始出处进行对校,确定文字的优劣,对书中原有的讹夺逐一进行考辨,以笺释出所引条目的真实出处。

  • 标签: 诗人玉屑 辑录 讹误 校证
  • 简介:我国古代以科举取仕,其弊端显著,却造就了许多身居要职而博学淹通的官员。阮元是其中一位突出的代表人物。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或作云台),江苏仪征人。赐溢文达。阮元从乾隆五十四年成进士,到道光十八年以老病致仕,经历了整整50年的为官生涯。他是乾隆、嘉庆、道光三朝的达官,在督粤前曾历任编修、詹事、山东学政、浙江学政、礼部、兵部、

  • 标签: 阮元 学海堂 山长制 学长制 人才培养 人才选拔
  • 简介:'画龙点睛'是大家十分熟悉的成语。据《历代名画记》记载,这条成语含有一个很动人的传说。梁武帝时,画家张僧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白龙,但都不点眼睛。他说:'如果点上眼睛,龙就会飞走。'人们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就坚决要求他给龙点上眼睛。张僧繇给两条龙点上眼睛不一会,突然雷鸣电闪,击毁墙壁,那两条龙乘云飞上天空,而没有点眼睛的两条龙仍在墙壁上。《拾遗记》

  • 标签: 两条龙 《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 烈裔 僧舞 胡修
  • 简介:大家是大一的学生,朝气蓬勃,活力四射,跟中学不一样了。中学是"豢养",像小宠物一样被好好地"圈"在某个地方喂养,而大学是"放养",我们如同来到一片森林之中,每个人都要去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展现自己。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核心的命题——己论,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就是我们如何去认识自己、保有自己、发现自己。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中学 个人
  • 简介:“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大礼不辞小让,细节决定成败。“教学细节”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充满思辨与灵性的课堂场景。它是…种关注,一种体察,一种创意,它充盈着灵动的智慧,洋溢着人性的光辉。教育家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育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因此,教师要珍视细节,把握细节,让细节绽放光彩,让课堂呈现精彩。

  • 标签: 课堂教学过程 教育实践 教学细节 教育家 灵性 迷茫
  • 简介:晋朝人周已逝世1700年了,但他的知名度至今仍很高,初中语文课本上选有他改过自新的典型“事迹”。其实“悔过”只是周辉煌一生中的小插曲,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他之所以名垂青史,首先因为是一位忠直大臣,一位刚正不阿的监察官。

  • 标签: 逝世 事迹 晋朝 典型 知名度 监察官
  • 简介:我是从讲台上认识张悦老师的。2003年秋,我到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担任中学语文教研员不久.主办了浙江省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大赛,要求一个地市派一名代表参赛。由于多年没有举办这样的大赛.各地都派出了顶尖高手,衢州童志斌、杭州郭初阳、台州包建新、嘉兴蒋雅云、绍兴陈阿三……

  • 标签: 浙江省教育厅 语文教研员 教学大赛 课堂阅读 教研室 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