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无视个体主体是学校道德教育实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利于学生主体道德人格形成的教育突出地表现为教育与生活的脱节,其典型表现为没有能够将有争议的问题、尖锐的社会矛盾、敏感的价值问题以及教师个人真实的想法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主体道德人格教育力图标识这样一个方向:即个体人格尊严的确立和对个人自主选择的尊重,既是道德教育的目标,也是道德教育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道德教育应以学生主体道德人格的确立为目标,拒斥强制、灌输和惩罚,实现向主体道德人格教育的转向,使道德教育,进而使整个教育获得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品性与意蕴

  • 标签: 道德教育 道德人格 主体性道德人格
  • 简介:主体道德教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的教育,而不是培养道德主体的教育.道德主体的特征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因此,主体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德性创造、学生的完整德性和学生自我教育的意向和能力.实施主体道德教育的基本条件是:生活世界是主体道德教育的根基,交往和实践是主体道德教育的关键,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主体道德教育的保证.

  • 标签: 道德主体性 主体性道德教育 德育实效 德性创造 道德本质
  • 简介:三、主体道德人格教育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强调主体道德人格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主体道德人格作为人格和人的主体的深化和具体化则是体现当代社会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理想人格

  • 标签: 主体性道德 人格教育价值 价值探析
  • 简介:“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道德精神。

  • 标签: 良知 良知说 致良知 主体性道德精神
  • 简介:主体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加强主体道德人格教育是历史的回归,时代的呼唤,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大力实施主体教育,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积极培养道德情感,因材施教,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不断塑造大学生主体道德人格,为大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 标签: 大学生 主体性 道德人格 塑造 全面发展
  • 简介:“仁”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属性和品质,它具有成己成物的内在要求,“为仁由己”说明了行为主体“求诸己”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自律意识以及对于道德义务和道德责任的自觉意识,表明了道德实践活动中主体价值。

  • 标签: “仁” “为仁由己” 主体性价值
  • 简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自身德育的困境向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教育概念主体道德教育。进行大学生主体道德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需要,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 标签: 主体性道德教育 必要性 主体人格
  • 简介:主体道德是个体的,遵循个人内在的尺度,象征着自由,心灵的完满,类似于波普尔的"世界2",即精神世界。而客体性道德是相对于主体道德而言的,是既定的社会与历史规定的或强加的,就个体而言,是一种钳制与枷锁,近似于波普尔的"世界3",即客体观念世界。《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为摆脱"玩偶"的厄运,心灵遵循的道德路径经历了:客体性道德主体道德。而子君为了爱情与信仰跟涓生住进了吉兆胡同,突破了宗法社会强加的道德,达到了心灵的自由,突破了客体性道德的束缚,达到了主体道德层面,之后又迫于爱情的毁灭与现实的压力,只得无奈的屈从于客体性道德

  • 标签: 《玩偶之家》 《伤逝》 主体性道德 客体性道德 心灵悲剧
  • 作者: 李宏刚董晓言施爱平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09-01-11
  • 出处:《中华现代教育》 2009年第1期
  • 机构:【摘要】大学生主体性道德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一种创新发展模式。根据这一教育模式的内在要求,本文阐释了其基本内容,即尊重和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需要——前提;唤起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意识——关键;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能力——核心;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旨归。主体性道德需要是动力能源,主体性道德意识是思想启蒙,主体性道德能力是核心支撑,主体性道德人格是价值旨归,它们之间既有逻辑层次,又有意义融涵,总之,形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完整的动态开放体系。
  • 简介:摘要中国伦理思想源远流长,儒家伦理思想占据主要地位。儒学的发展经历了先秦、汉唐、宋明等几个阶段,前后相续,相互交替。在道德主体思想方面,也呈现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兼具理性、情感、意志三种机能。本文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不同时期入手,对儒家道德主体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并对其做出评价。

  • 标签: 形成 发展 评价
  • 简介:一所谓主体是相对于作为它认识、实践的对象的客体来说的,离开了客体也就无所谓主体,也就无所谓主体主体了。主体也只是在与客体的关系上相对客体来说的主体。这也就是说,客体和主客体的关系是主体,也是主体存在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我们探讨主体主体问题的基础和前提。显然,那种离开这样一个基础和前提的考察方法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这也就是刘再复在他专门谈主体主体的《论文学的主体》(以下简称《主体》)一文中所犯的一个错误。

  • 标签: 主体性存在 主体性问题 考察方法 主客体关系 刘再复 接受主体
  • 简介:章太炎认为民族的危亡,革命的成败主要在于国民的道德品质,而道德的提升主要就靠个体的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文章从主体的角度出发去解读章太炎革命道德思想的诱因、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从而体现他提出的革命之道德是时代的强音,是为当时的现实政治服务的。

  • 标签: 章太炎 主体性 革命 道德
  • 简介:摘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的能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改变以前单一的数学教学模式,积极地创造各种条件,利用各种方法去帮助学生,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在实践与兴趣中得到质的飞越。

  • 标签: 小学数学主动性培养策略
  • 简介:关于主体问题,涉及了认识论和历史观两个方面,文章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将认识论和历史观两者统一,可望得到科学解决

  • 标签: 主体 主体件
  • 简介:道德经》中的“道”玄奥难懂,历来是学界头痛的难题。本文作者另起炉灶,从主体角度,即将“道”作为人的主体,按《道德经》注我进行重新解读,使对“道”的理解有助于指导人的行动。作者的解读是:第一,“道”是主观能动性,是软知识;第二,“道”生万物即“道”激活万物;第三,对“道”的认知是非理性的;第四,“道”的运行方式是不离开万物又不拘泥于万物;第五,“道”的生命力非常旺盛;第六,“道法自然”的“自然”是高层次的“自然”。

  • 标签: 主体性 软知识 刍狗 自然
  • 简介: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抑或是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界争论的问题,但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还是来自于实践。“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实行双主体教学取得的成果,有力地证明了大学教育活动的交互主体。坚持主体、开放型教学,是进一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推向深入的一种重要尝试。

  • 标签: “思想道德修养课” 交互主体性 开放型教学 教学实践 政治理论课改革 动态
  • 简介:所谓"台湾主体"这一提法,最早是由中国台湾旅日学者戴国辉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他认为台湾深受美国、日本价值影响而不自觉,对此应有所警醒,"树立台湾人该保持的主体"。问题是如今的"台湾主体"已与提出者的初衷不同,"台湾主体"作为李登辉、陈水扁等"台独"势力人为建构和强力鼓吹的政治概念,在台湾内部已经高度普及化、大众化,因而一方面有正当性和合理性的内容,一方面也包含有"台独"的基本观点、理论和主张,甚至出现了极端化趋势。

  • 标签: 主体性 台湾人 “台独”分子 政治概念 价值影响 中国台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流行文化是风行青少年群体的重要文化,成为对青少年群体产生重大影响的亚文化意识形态之一,它消解了传统文化、政治文化的权威性,无论其内容、形式还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突出自我、张扬个性的心理需要,有助于他们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及个人本位意识的增强,并成为他们不断完善自己人格的途径之一,逐步形成具有独立意识与行为的人格——主体人格

  • 标签: 主体性人格 青少年群体 文化元素 文化意识形态 自我实现需要 流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