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商谈伦理倡导一种充分讨论后的程序性共识,它要求讨论者具备相应的理性运用能力。那么,在涉及对“人”的定位的商谈中,既作为道德主体又作为道德受体的人应以一种“认知中心”的姿态参与其中。而非一种预设的“价值中心”。这种“认知中心”的地位是由人类独有的理性认知能力决定的,它赋予了人之为人的特殊责任。

  • 标签: 价值中心 认知中心 道德讨论者 道德主体 道德受体
  • 简介: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追问环境问题的产生根源及解决之道上,在对人类中心主义及人类主体地位的态度上,以及所立足的视域等方面,都提出了迥然相异的观点和主张。生态中心主义立足于后现代的视域,对传统伦理学和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解构,指认二者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并将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视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出路。与之相反,生态马克思主义则站在现代主义的立场上,力挺人类中心主义,指认生态破坏源于资本主义主导下的世界不公正的经济和政治秩序,并将谋求社会制度的正义视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出路。对二者在环境问题上的理论进路进行比较,有助于促进它们之间的沟通与对话,深化环境哲学的研究。

  • 标签: 环境问题 生态马克思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比较
  • 简介:米歇尔·福柯透过后现代主义及后结构主义视角提出了主体解构观念。通过解构主体,福柯深刻揭露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包括教育领域中的“人”的生存现状。,福柯通过对主体进行“考古”性的挖掘和考察,最终形成了他的关于主体实质和命运的独特见解和理论体系。在福柯看来,主体具有历史性,是知识、权力、道德的奴役化和实践化的产物,现代社会的知识型决定着主体必将消亡的命运。基于这些思考,他最终喊出了“人死了”和“主体的消亡”的口号,这体现了一种后现代主义主体解构观,也表达了福柯对现代社会中人的问题的担忧。通过运用福柯的主体解构观来观照教育主体,揭露教育主体的真相,描述教育主体的“生产”过程,阐释教育主体必将消亡的趋势,对于教育中主体的真正解放,回归人的本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标签: 福柯 主体 教育主体 主体解构 主体消亡 知识-权力
  • 简介:现代社会,作为各民族国家文化自觉重要表征的核心价值观念,与现代文化深刻的主体转向紧密关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建构必须奠基于一种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的关键是培育与生成"自主的"、"包容的"、"负责任的"和具有"超越意识"的价值主体

  • 标签: 现代性 核心价值观念 文化自觉 价值主体
  • 简介:译者在翻译语言转换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译者,原文在目标语文化中是无法存活的。然而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应有的关注。1980年文化转向后,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译者的主体性,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为此,着重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关注译者主体性问题,并讨论女性主义者眼中有关主体性的忠实和叛逆。

  • 标签: 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忠实与叛逆
  • 简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充分发挥"人"即主体的作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大体可分为先进主体和基础主体两类,前者主要指党政领导干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教队伍,后者则泛指广大人民群众。各类主体在大众化中都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局限性,需要认真对待。只有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各类主体的现实缺陷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之策,从而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坚实的主体基础。

  • 标签: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主体
  • 简介: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往往按照主客体的框架来思考问题,它们用能动性和自主性来定义主体,而这样定义的主体首先应该是客体而不是主体。这是因为,这样的主体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被塑造起来。从主客体框架来思考哲学问题的研究思路是由启蒙运动以来近代哲学所确立起来的。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局限在这种近代哲学的框架中,使它无法有说服力地探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制约,无法深入社会历史的微观领域,从参与者的视角来探讨哲学问题。

  • 标签: 主体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主体哲学
  • 简介:莱辛的《三四五区间的联姻》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作品揭示了三、四、五区间的生态危机根源——父权制、极端女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区域中心主义,表达了作者的生态整体观和建立平等和谐生态社会的构想。

  • 标签: 《三四五区间的联姻》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整体观
  • 简介:现化文化的建设主体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是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把两者融合、升华的集大成者。现化文化建设主体随着对现化文化主体建设的贡献不同,而被分为不同的层次。建设主体的清晰定位是文化主体内容完善的前提和基础。建设主体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建设能力决定了文化主体的内容、性质和质量,决定着主体建设的速度和优化程度,两者的矛盾运动勾勒出了现化文化建设的整体框架。

  • 标签: 现代文化 建设主体 主体建设
  • 简介:摘要全球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各国政府和人们都必须思考和面对的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要治理好全球环境就应当认真地面对环境问题的双重性,就应当对我们目前的单一式的治理进行反思和完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的路径,以减少现实存在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矛盾。

  • 标签: 全球环境 双重性 单一性 博弈
  • 简介: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统治理论与主义之争空前激烈。改组派的陈公博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中国革命的性质"、"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民众运动的存废"等问题展开一场笔墨官司。陈公博提倡以农工小资产阶级为基础,恢复民众运动,继续进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国民革命。吴稚晖则要求再度清党,进行全民革命。事实证明,此次笔战是改组派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打造自身政治立场的手段,是汪、蒋集团争夺"党权"的一次理论交锋。

  • 标签: 陈公博 吴稚晖 笔战 理论之争
  • 简介:从旅游伦理角度研究旅游本身给旅游者个体和群体带来的伦理影响以及旅游活动中关于旅游主体的旅游道德伦理问题,并从理论上加以探讨,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关于旅游主体的旅游道德伦理构建途径,以实现旅游的伦理价值和伦理的旅游功能的和谐统一。

  • 标签: 旅游伦理 旅游主体 行为 途径
  • 简介:摘要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言意兼得,抓住关键,激活主体,探寻语文课堂的生命力。“支点”往往是关键词或重点句、段。“杠杆”是主体参与、语言练习和激励评价。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去积极地体验课堂、感悟课堂、创造课堂、享受课堂。每一堂课都要有师生生命的律动,心灵的交流,个性的飞扬,收获的快乐,每一个学生都要能够得到不同的发展。

  • 标签: 关键 主体 生命力
  • 简介:微观:《指南》扛匕较明确地反映了幼儿应当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各个领域中“学”的重点是什么……主体:《指南》没有将主体仅仅确立为“幼儿园”,而是以“儿童”为主语,这是一羊中观念的更新,是科学的学前教育应有之意。

  • 标签: 幼儿园 学前教育 指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以学生为主体是广大教师从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 标签: 高中政治转变观念主体地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法律主体包含权利主体、义务主体、责任主体三种形态。在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中,权利主体的权能并不一致;而就义务主体而言,既存在因法定义务而形成的主体样态,也包括因约定义务、道德义务而作为法律主体的情形。对于责任主体来说,“违法”、“风险”以及“关系”.都可能使一个社会成员作为法律上的责任主体而存在。

  • 标签: 法律主体 权利主体 义务主体 责任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