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情况。方法:以BDI、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42名正常对照组、54名抑郁情绪组、17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任务。结果:发现抑郁患者组和抑郁情绪高兴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7.427,p=0.000);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悲伤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4.956,p=0.003);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在情绪评价任务中高兴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他两组(F=13.735,p=0.000;F=18.008,p=0.000),悲伤面孔的反应时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抑郁患者组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悲伤面孔(F=4.240,p=0.018)。结论:抑郁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感知缺陷,负性刺激存在夸大加工倾向和加工易化效应,其中前者是抑郁的状态特征,后两者是抑郁的特质特征。

  • 标签: 抑郁 情绪面孔 评价
  • 简介:检验了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个体的信息加工策略选择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结果表明.情绪效价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会受到情绪确定性评价的调节。高确定评价情绪中.积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消极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积极情绪中.高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启发式加工.低确定评价情绪的被试更倾向于采用系统式加工。当个体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进行合理归因后,情绪效价和确定性评价个体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效应都消失了.说明情绪的效价和确定性评价均以信息的方式对对个体信息加工策略的选择产生影响。

  • 标签: 效价 确定性评价 归因 信息加工策略
  • 简介:采用面孔图片启动不同的情绪,在青年人和老年人两组被试中考察积极、消极和中性情绪,以及不同情绪和年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口语产生年老化的影响。要求青年组和老年组被试在不同的情绪启动条件下图片进行命名。结果显示,与积极和中性情绪相比,消极情绪显著地延长了青年人和老年人口语产生的潜伏期;与青年人相比,消极情绪老年人的影响更大。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消极情绪对口语产生的抑制作用更强,这提示老年人应该在生活中尽量保持愉悦心情。

  • 标签: 口语产生 消极情绪 年老化.
  • 简介:本案例求助者为监狱服刑人员,余刑不足1年,由于妻子突然提出离婚,母亲没人照顾,引发焦虑情绪,继而出现头痛、心慌胸闷、食欲不振、睡眠不佳等症状,影响了劳动改造。由于求助者存在“应该倾向”和“主观推断”等错误观念,通过咨询师运用贝克、雷米认知疗法,共计进行了6次咨询,实现了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观念,消除焦虑情绪的咨询目标,使求助者能够积极面对未来,全身心投入到服刑改造中。

  • 标签: 严重心理问题 焦虑 认知疗法
  • 简介:<正>有的同志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是教师通过言语行为学生施加系统的影响。其实不然。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试验得出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结论:言语行为只占学生获得的信息总效果的38%,非语言行为则占信息总效果的62%。这一结论说明非言语行为在教学过程

  • 标签: 教师 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非言语行为 情绪
  • 简介:本研究采用实验室研究方法,以情绪调节策略中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为自变量,以工作记忆绩效和情绪自评差异为因变量,旨在探讨不同的情绪调节策略工作记忆的影响。结果表明:负性情绪使工作记忆绩效降低;通过情绪调节,可以改变负性情绪工作记忆的影响效果;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工作记忆影响效果不同:认知重评缓解负性情绪下工作记忆绩效的下降,表达抑制加剧负性情绪下工作记忆绩效的下降。

  • 标签: 情绪调节 工作记忆 认知重评 表达抑制
  • 简介: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是针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提供的一种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它旨在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却不主张学生加以指导;它的目的是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却不主张乱开"药方"、滥施"治疗";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却不主张"好为人师"、"诲人不倦";它需要辅导教师具有同感和同理心,却不主张纠缠细节问题、同情安慰;它要引导当事人走出心理困境,却不主张替学生出谋划策、包办代替.总之,学生心理咨询意在使人成长,而这种成长应该是主动的,由内向外的.

  • 标签: 中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咨询
  • 简介:以101名大学生为被试,用掩蔽刺激启动无意识情绪,探讨无意识情绪建议接受程度的影响,并分析自信度在其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相较于中性情绪,无意识正性情绪或无意识负性情绪会使个体更倾向于采纳他人建议,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的作用更明显;(2)个体的自信度水平在情绪和建议接受度之间具有调节作用;(3)在接受建议后,无意识负性情绪和无意识正性情绪组个体的自信度提升量高于中性情绪组,且无意识负性情绪组提高更多。

  • 标签: 无意识情绪 建议接受 自信度
  • 简介:为了验证积极情绪人际信任的影响其实更符合启发式依赖模型而非情绪(心境)一致性模型,通过三个实验,以控制信任线索和信任博弈等方式,102名大学生被试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积极情绪不是简单地增加信任,其信任决策的影响受到信任线索的调节:与中性情绪相比,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显示更多信任;当易得性图式和线索促进不信任时,积极情绪的被试表现更少的信任.(2)实验三证实积极情绪人际信任的作用也受到交往环境的影响.正如启发式依赖模型预测,外群体不值得信任的先验图式,使得被诱发了积极情绪的被试较中性情绪被试更不信任外群体成员.

  • 标签: 积极情绪 信任 启发式依赖模型 情境一致性模型
  • 简介:以18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3完全随机实验设计,考察了情绪和劝捐策略个体捐款决策的影响。结果发现:情绪和劝捐策略的主效应均显著。悲伤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比愉悦情绪状态下的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信用劝捐策略相对情感和理性劝捐策略,被试捐赠更多,决策时间更短。个体在悲伤情绪下,如果募捐者使用信用劝捐策略,其捐赠意愿最强。

  • 标签: 情绪 劝捐策略 捐赠决策
  • 简介: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情绪信任的影响。通过中英文献检索,共有2I篇文章70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4745)。其中积极情绪信任的影响有47个独立样本,消极情绪信任的影响有23个独立样本。元分析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中性情绪,积极情绪信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呈中等效应量(d=0.49);消极情绪信任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呈较小效应量(d=一0.23)。调节效应检验发现,情绪的诱发方式、信任对象熟悉性以及信任测量方式的调节作用与不显著。

  • 标签: 情绪 信任 元分析 调节效应
  • 简介:<正>艾思奇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从三十年代初开始直到1966年逝世,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宣传工作,为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哲学遗产。在已出版的《艾思奇文集》中,收集了他的主要哲学论著,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谈及辩证法问题的。在纪念艾思奇同志逝世二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仅就这一方面谈些体会。

  • 标签: 艾思奇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辩证法 具体概念 丰富性 哲学遗产
  • 简介:1.孤独和吸烟的危害相同拥有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过上快乐和自我实现的生活的关键,长期的孤独则会损害我们最基本的快乐。除了引起情绪上的痛苦和渴望,孤独还会导致抑郁症、自杀倾向和行为、敌意与睡眠障碍。更重要的是,孤独我们的整体健康具有惊人的破坏效果。它能够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高血压、体重和胆固醇指数增加)、内分泌系统(应激激素增多)甚至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不妨举例说明孤独是如何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的。

  • 标签: 孤独者 情绪急救 应激激素 自杀倾向 内分泌系统 心血管系统
  • 简介:<正>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当一场激烈的球赛正在进行或在中场休息的时候,会有那么个别人乘警察不备冲破警察的阻挠,跑到运动场上赤身祼奔。人们不禁会问,这些祼奔者怎么这样不知廉耻?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会不会是精神病,还是一些性解放者?有关专家指出,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但从心理角度上来讲,很大一部分人源于“情绪便秘”。

  • 标签: 中场休息
  • 简介:求助者是一名服刑人员,在余刑8个月的时候,出现焦虑烦躁、入睡困难,无助感,与监区干警关系紧张,主动要求关押紧闭。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睡眠,人际关系紧张等均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 标签: 焦虑 严重心理问题 合理情绪疗法
  • 简介:Gross的情绪调节理论指出,在情绪发生过程中的情绪调节主要有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整五个方面。其中情景选择、情景修正、注意分配、认知改变是在情绪反应趋势形成之前发生,属于先行关注情绪调节;反应调整是在情景反应形成之后发生,属于反应关注情绪调节。同时Gross还提出了两种最常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一人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并分析了它们心理健康的影响。

  • 标签: 情绪调节 认知重评 表达抑制 心理健康
  • 简介:通过电影诱发被试的情绪,利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情绪和认知方式个体建议采纳的影响。实验一采用选择任务,实验二采用估计任务,研究发现:(1)愉快情绪状态下的被试建议采纳程度高于愤怒的被试,场依存型被试建议采纳程度高于场独立型被试,女性比起男性更易采纳他人建议;(2)在估计任务中,无论场依存者还是场独立者,在愤怒状态下建议采纳程度无显著差异,且均低于愉快状态下。

  • 标签: 建议采纳 情绪 认知方式 性别
  • 简介:音乐情绪感知是指听众音乐表达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本研究选取3岁、4岁、5岁和大学生四个年龄阶段的中国被试.探讨了他们分别在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条件下,愤怒、悲伤、抒情和高兴四类情绪的感知能力及发展特点。结果显示:(1)儿童音乐情绪感知能力随年龄的上升而提高,其中,4岁是儿童获得基本感知能力的重要时期,5岁时已达到成人水平;(2)儿童高兴情绪的感知能力优于其他情绪类型;(3)儿童中国音乐情绪和西方音乐情绪的感知能力并无显著文化差异。

  • 标签: 音乐 音乐情绪感知 发展 文化 情绪
  • 简介:本研究从评价倾向框架(ATF)的角度探讨了情绪的确定性维度风险偏好的影响。实验一发现,高确定性情绪(愤怒、愉悦)导致较高的风险寻求,低确定性情绪(恐惧)导致较低的风险寻求,确定性评价倾向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说明不同情绪在核心评价主题上(并不是效价上)的差异决定了情绪对决策的影响,实验一还证实不同情绪对决策的影响是通过评价倾向实现的。实验二发现,在任务风险确定时,愤怒情绪比恐惧情绪导致了更高的风险寻求;在任务风险不确定时,愤怒与恐惧被试的风险寻求倾向没有差异,说明情绪的确定性维度与风险任务的确定性属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当两者的方向不一致时,情绪所激发的评价倾向可能会受到任务风险性质的抑制。

  • 标签: 评价倾向框架 具体情绪 风险偏好 确定性
  • 简介:【活动背景】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高峰期,开始反观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自我分析能力还比较弱,容易陷入"死胡同",产生不良情绪,陷入情绪困扰而不能自拔。为此,本课以情绪ABC为理论支撑,教授学生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学生成为自己的情绪诊疗师,认识、识别不合理情绪产生的原因,调节、改善不良情绪。【活动目标】1.了解情绪ABC理论,知晓情绪产生的路径;2.理解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学会辨别不合理情绪;

  • 标签: 情绪ABC理论 不合理信念 合理情绪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