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射频热凝与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1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诊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6例,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各38例。对照组采取射频热凝治疗,观察组采取射频热凝联合选择性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研究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射频热凝与选择性神经阻滞联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

  • 标签: 腰椎间盘突出症 射频热凝 选择性神经根阻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神经型颈椎病患者60例视为本次临床实践研究的重要分析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分别采用非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模式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模式,然后比较两组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之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数值低于4的人数逐渐增多,并且经过半小时和一周的治疗之后,探析组患者的例数多于比较组,而且探析组患者的治疗次数较少。结论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神经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比较显著,并且患者的治疗次数明显较少,其临床实用价值相对较高。

  • 标签: 超声引导 神经根阻滞 神经根型颈椎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神经封闭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门诊及住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876例患者作神经封闭治疗。结果治疗后18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反应,其中治愈976例(52%)患者,好转525例(28%)患者,未愈365例(20%)患者。结论采用腰椎神经封闭可使大部分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获得治愈或明显好转,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 标签: 神经根封闭 腰椎间盘突出症 应用
  • 简介:目的退变性腰椎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引起神经管狭窄,利用椎间孔镜对神经管进行减压。方法对20例退变性神经管狭窄症患者行腰椎椎间孔镜下神经管扩大成形术,记录术前术后腰腿痛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20例患者术前平均腰痛VAS评分为5分,术后即刻为1.5分,术后3个月为0.5分。术前平均腿痛VAS评分为7分,术后即刻为0.3分,术后3个月为0.1分。18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改良Macnab疗效评定为优,2例患者为良。结论对腰椎退变性神经管狭窄症,椎间孔镜可对突出的腰椎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黄韧带进行减压,有效地扩大神经管,可获得很好的疗效。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 椎间盘移位 减压术 外科 内窥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为腰椎神经前、后支局部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进针定位提供影像、解剖依据。方法取20具成年尸体和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磁片,通过对相关指标的测量来确定L1-L5脊神经后支(内侧支、外侧支)的定位。结果以棘突为参照点确定L1-L5腰椎神经后支的定位;(1)进针点到达脊神经后外侧支至同序数棘突上方距离为19.83~26.52mm;(2)垂直进针至深度为14.71~37.25mm,此点是脊神经后支绕过关节突腰部的位置;(3)从关节突再向前进针18.7~25.22mm此点是脊神经后支绕过关节突腰部的位置;(4)脊神经前支出椎间孔至同序数棘突水平距离为19.83~25.25棘突后正中线到达腰椎神经前支水平距离;进针到达横突外侧缘时与矢状面夹角5.50~11.5。结论腰椎棘突位置表浅较易摸到,以各棘突作为解剖标志来定位相应的腰椎神经,为临床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局部神经阻滞疗法提供影像、解剖学依据。

  • 标签: 局部神经阻滞 腰椎间盘突出症 应用解剖 核磁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腋路臂丛和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在上肢前臂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18~60岁患者60例,体重50~80kg,随机分两组A组(腋路组),B组(肌间沟腋路联合组),每组30例,局麻药选用0.375%盐酸罗哌卡因加0.1%利多卡因,总量均为35ml(B组先行肌间沟注射20ml,然后腋鞘注射15ml)。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组相比较腋路臂丛组不仅尺神经阻滞较好,桡神经阻滞更满意,患者在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更平稳,循环波动更小。结论肌间沟腋路联合麻醉对上肢前臂手术尺桡神经阻滞更完善,镇痛效果更满意。

  • 标签: 腋路臂丛 联合臂丛麻醉 前臂手术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客观评价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在顽固性呃逆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提升顽固性呃逆患者临床效果的治疗方法。方法以随机方式选择本院疼痛科2003年01月至2014年01月收取的3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研究组),选择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方案;同时选取31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对照组),选择星状神经阻滞方案,观察所有入选患者治疗情况,并对各项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入选患者中,研究组入选患者有效率83.87%,对照组67.74%,有差距(P<0.05)。结论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择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膈神经阻滞方案,不仅可以提升其有效率,而且还能够控制呼吸抑制现象发生,可推广。

  • 标签: 星状神经节阻滞 有效率 膈神经阻滞 呼吸抑制 顽固性呃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管狭窄患者,均接受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术后随访半年以上,采用疼痛VA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术后患者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明显升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管狭窄效果满意,可有效缓解疼痛症状,改善下肢运动功能。

  • 标签: 椎间孔 脊柱内窥镜 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5月我院采用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管狭窄的临床资料。使用德国joimaxGmbH公司椎间孔镜,局部浸润麻醉,透视下穿刺至病变节段的椎间孔外侧,应用四级扩张导管逐级完成椎间孔扩大成形,环锯逐级扩大椎间孔,置入椎间孔镜,摘除突出髓核,直至神经和硬膜囊完全松解。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40例均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损伤、硬膜囊破裂、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38例下肢疼痛症状术后即刻缓解,2例术后无明显缓解,于术后1周行椎间孔镜下翻修手术。40例随访6~30个月,平均11.8月,优19例(47.5%),良15例(37.5%),可6例(15.0%),差0例。优良率85.0%(34/40)。VAS术后即刻(2.8±1.3)、术后3个月(1.7±0.8)及末次随访时(1.9±0.8)均低于术前(7.5±1.1)(t=17.455,26.969,26.039,P均=0.000)。JOA评分术后3个月(23.1±2.5)及末次随访时(24.3±1.7)均高于术前(12.1±2.3)(t=20.479,26.978,P均=0.000)。结论TESSYS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神经管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 标签: 神经根管狭窄 椎间孔镜 经椎间孔脊柱内窥镜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神经阻滞是骨科临床上经常采用的疗法,使用的药物一般有局部麻醉药、糖皮质激素、维生素等,我科经过长期实践和跟踪随访,推荐使用布比卡因、地塞米松磷酸钠及维生素B12作为神经阻滞的首选用药。

  • 标签: 神经阻滞 布比卡因 地塞米松磷酸钠 维生素B12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阻滞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肩周炎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中医针灸按摩方式治疗,治疗组使用神经阻滞辅以肩功能康复锻炼的方式进行治疗,1个月后,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从治疗结果上来看,治疗组患者治愈人数为36例。好转者5例,无效者2例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患者治愈人数为20人,好转者10人,无效者13人。有效率为69.77%,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神经阻滞辅以肩周功能锻炼方法治疗肩周炎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阻滞 肩周炎 肩功能锻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3月收治的98例上肢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采取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异感定位,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3.2±0.6)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的麻醉起效时间为(11.3±1.3)min,麻醉的总有效率为83.67%,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痛觉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应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能够降低对血管神经的损伤,且操作简单、有效,可保证麻醉的质量,促使麻醉医生实行准确的定位,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 标签: 神经刺激仪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我院选取了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来治疗的108例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先后就诊顺序把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给予对照组常规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神经阻滞治疗,比较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前VAS评分为(6.29±1.28)分、对照组为(6.37±1.31)分,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VAS评分为(0.74±0.46)分、对照组为(2.57±1.45)分,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对照组7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使用神经阻滞治疗止痛效果良好,可把患者临床病症明显改善,应推广运用。

  • 标签: 神经阻滞 带状疱疹神经痛 临床疗效评价
  • 简介:目的:观察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疗效分析。方法:2011-01/2014-08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81例81眼眼睑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27例,全身静滴阿昔洛韦、地塞米松药物治疗。B组27例,在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复方倍他米松等眶上神经阻滞。C组27例,在阿昔洛韦抗病毒药物治疗基础上,予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A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VAS分别为8.2±1.5、7.3±1.6、6.5±1.4、6.1±1.1、5.9±0.7;B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VAS分别为8.2±1.3、6.3±1.1、5.7±0.9、5.1±1.1、4.1±0.7;C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7、30、90dVAS分别为8.1±1.5、2.1±0.7、2.2±0.8、2.9±0.7、2.7±0.8。C组患者在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在1、3mo后疼痛评分虽略有恢复,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三组治疗后第1、7、30、90d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20、5.207、2.364、2.805,均P〈0.05)。C组患者除减轻疼痛外,无严重并发症,例如角膜知觉减退等,并且角膜炎及角膜溃疡发生的可能减少。结论:脉冲射频联合神经阻滞治疗能迅速减轻疼痛,并减少该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是眼睑带状疱疹神经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脉冲射频 神经阻滞 眼睑带状疱疹 神经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外周神经刺激器在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麻醉的4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进行引导给予外周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外周神经组织的麻醉方法。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麻醉后产生的并发症和恢复程度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对麻醉效果满意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对麻醉的满意率,且麻醉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明显小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结论采用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的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的手术中有较好的效果,带给患者的痛苦小,可靠安全有效的减少了其它并发症的产生,值得在临床手术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外周神经刺激器 外围神经阻滞 麻醉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