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含涂层镁合金体外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根据材料和培养液的不同分为涂层镁合金组(A组)、裸镁合金组(B组)、医用钛合金组(C组)和空白对照组(D组)。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的黏附情况,成骨分化能力通过碱性磷酸酶(ALP)、矿化结节及成骨相关基因检测评价。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扫描电镜下见涂层镁合金表面呈粗糙、多孔形态;材料浸提液培养后各组细胞轮廓清晰、形态良好。在培养的第5天,各组的吸光度(A)值分别为A组(0.380)、B组(0.383)、C组(0.384)和D组(0.398),细胞毒性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51,P>0.05);扫描电镜观察见A组材料表面细胞生长粘附形态良好。细胞培养10 d,茜素红染色结果提示A组细胞的矿化程度最高,A值为0.307,明显高于B、C、D组的0.237、0.105和0.114(t=5.538、16.032、15.330,P<0.01)。成骨相关基因表达量检测结果提示A组的ALP、骨钙蛋白和Ⅰ型胶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15、6.425和6.679,明显高于B组(2.150、3.516、5.264,t=32.297、21.965、14.167,P<0.01),C组(1.043、1.025、1.063,t=51.461、40.774、56.222,P<0.01)和D组(1.162、1.004、1.005,t=49.400、40.933、56.799,P<0.01)。结论含涂层镁合金材料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有利于细胞的生长、黏附、增殖和分化。

  • 标签: 硅涂层 镁合金 生物活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在患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的价值。方法对2019年8月-2020年8月入住心血管内科进行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30例患者采取心脏康复护理后的总结。结果30例患者经心脏康复护理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结论冠心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后的患者,临床使用心脏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心脏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窝沟封闭结合氟保护涂层预防儿童龋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78例本院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拘禁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将自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60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分为两组:药物涂层球囊(drug coated balloon,DCB)组(29例)和普通球囊(conventional balloon,CB)组(31例)。DCB组使用拘禁球囊技术(jailed balloon technique,JBT)利用DCB处理边支,CB组采用CB在JBT条件下处理边支。对比两组患者手术的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9个月,DCB组边支的血管最小管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大于CB组[(1.987±0.206)cm 比(1.840±0.186)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DCB组边支的晚期管腔丢失(late lumen loss,LLL)小于CB组[(0.003 4±0.074 4)cm 比(0.061 9±0.063 9)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DCB组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恢复情况好于CB组[(56.070±4.527)%比(52.610±3.6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DCB拘禁技术处理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能更好地保护边支血管,提高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远期疗效更好。

  • 标签: 冠心病经皮冠脉介入 冠脉分叉病变 拘禁球囊技术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载药涂层球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接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股浅动脉支架后再狭窄患者112例,总共112条肢体,使用区组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治疗方式为常规球囊扩张术,观察组治疗方式为载药涂层球囊扩张术。手术12个月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本研究中的112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后未发生相关并发症。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晚期管腔丢失和靶病变血运重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2个月的踝肱指数(ABI)和Rutherford分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DCB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术后再狭窄情况,动脉狭窄程度>50%定义为再狭窄。临床随访观察患者有无再发责任血管区域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根据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30例)和后循环组(18例),比较两组在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率及再狭窄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8例患者共51处颅内动脉狭窄采用DCB进行治疗;DCB的到位率为98.0%(50/5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2.5%(25.0%),与术前的狭窄程度[80.0%(2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45,P<0.001)。围手术期发生卒中2例(4.2%),无死亡患者。46例患者的影像学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5(5.0)个月,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为4.3%(2/46),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2%(1/46);48例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8.0(6.0)个月,发生缺血性并发症2例(4.2%),包括责任血管供血区域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1例。前、后循环组在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率及再狭窄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无论病变位于前、后循环,采用DCB行血管成形术均相对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涂层球囊(DCB)对比普通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同时查阅心血管专业相关网站。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9月。收集关于DCB对比普通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13例患者,其中4篇文献达到低度偏倚风险,其余3篇达到中度偏倚风险。荟萃分析结果显示,DCB组和普通球囊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0.65,95%CI 0.39~1.08,P=0.10)、心肌梗死(RR=0.68,95%CI 0.25~1.80,P=0.4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RR=0.94,95%CI 0.53~1.67,P=0.8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球囊组(WMD=-0.25,95%CI -0.41~-0.09,P<0.01)且分支血管再狭窄发生风险较普通球囊组低(RR=0.47,95%CI 0.22~0.98,P<0.05)。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所纳入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在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分支血管再狭窄上得出的结论有差异: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再狭窄的风险较普通球囊低(RR=0.29,95%CI 0.15~0.57,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球囊组(WMD=-0.32,95%CI -0.51~-0.13,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结论在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治疗中,与普通球囊相比运用DCB有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减少分支晚期管腔丢失的可能,但鉴于目前已发表研究的数量、质量及结果,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在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5月北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4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DCB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术后再狭窄情况,动脉狭窄程度>50%定义为再狭窄。临床随访观察患者有无再发责任血管区域缺血事件发生。所有患者根据动脉狭窄部位分为前循环组(30例)和后循环组(18例),比较两组在一般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率及再狭窄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48例患者共51处颅内动脉狭窄采用DCB进行治疗;DCB的到位率为98.0%(50/51),术后残余狭窄程度的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2.5%(25.0%),与术前的狭窄程度[80.0%(2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8.745,P<0.001)。围手术期发生卒中2例(4.2%),无死亡患者。46例患者的影像学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5.5(5.0)个月,动脉再狭窄的发生率为4.3%(2/46),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2%(1/46);48例患者均行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8.0(6.0)个月,发生缺血性并发症2例(4.2%),包括责任血管供血区域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各1例。前、后循环组在围手术期并发症、随访期卒中发生率及再狭窄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无论病变位于前、后循环,采用DCB行血管成形术均相对安全,且近期疗效满意。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血管内手术 治疗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和普通球囊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因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行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期通畅率。结果43例使用药物涂层球囊,48例使用普通球囊,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使用药物涂层球囊的患者一期通畅率在术后的第12个月明显升高,较使用普通球囊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比62.5%,P<0.05)。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选用药物涂层球囊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短期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球囊(DCB)和金属裸支架(BMS)治疗股腘动脉原发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阜外医院血管外科中心行DCB或BMS治疗的股腘动脉原发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DCB组(137例)和BMS组(100例)患者进行1∶1最邻近匹配。应用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12、24、36个月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CD-TLR),评价DCB和BMS治疗股腘动脉病变效果的差异。结果匹配后两组各71例,年龄分别为(68.0±9.6)岁(范围:46~90岁)和(68.8±7.3)岁(范围:48~87岁),病变长度分别为(119.6±14.2)mm(范围:40~380 mm)和(110.8±13.1)mm(范围:40~400 mm)。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3个月(范围:5.8~55.1个月),DCB和BMS组患者术后30 d均未出现死亡、截肢、再干预等情况。DCB组12、24、36个月的fCD-TLR分别为97.2%、85.9%、69.1%,BMS组分别为95.8%、83.1%、59.2%,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组间fCD-TL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1)。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病变,DCB和BMS两种治疗方式在术后12、24、36个月内均可维持较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动脉硬化,闭塞性 治疗结果 股动脉 腘动脉 药物球囊 金属裸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urbo Hawk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采用Turbo Hawk旋切术联合DCB治疗的21例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处理单侧病变。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71.3±6.5)岁。记录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技术成功率、靶血管一期通畅率、踝肱指数(ABI)、Rutherford分级、最小管腔直径(MLD)和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同患者术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患肢缺血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技术成功率为95.24%(20/21)。2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5±5.7)个月。靶血管一期通畅率为71.43%(15/21)。术后6个月,ABI与术前相比明显升高(0.87±0.16 比 0.38±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026,P<0.001)。MLD值较术前增加(3.23±0.48 比 0.54±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05, P<0.001)。Rutherford分级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随访期间未发现重大不良事件。结论Turbo Hawk斑块旋切术联合DCB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闭塞症安全可靠,短期疗效良好。

  • 标签: 斑块旋切术 药物涂层球囊 股浅动脉 动脉硬化闭塞症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术后再狭窄(IS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ASO支架术后ISR患者43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行DCB血管成形术18例为DCB组,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SAB)25例为SAB组,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事件(MAE)发生情况、靶病变血管通畅率、临床驱动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CD-TLR)率以及Rutherford分级,测定踝肱指数(ABI)、血浆P选择素、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结果DCB组与SA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Rutherford 分级≥2级率均低于SAB组(P<0.05)。术后6、24 h和2周,DCB组的血浆ET-1低于SAB组,高于SAB组(P<0.05),但P选择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6和12个月,2组的ABI值均升高,且术后6、12个月时DCB组高于SAB组(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管腔丢失明显低于SAB组(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靶血管通畅率为100.00%、88.89%,高于SAB组的72.00%、52.00%(P<0.05);DCB组的CD-TLR率为11.11%,低于SAB组的48.00%(P<0.05)。结论DCB治疗下肢ASO支架术后IRS疗效优于SAB。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第二代生物可降解涂层钴铬合金西罗莫司洗脱支架EXCROSSAL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CREDIT Ⅱ研究和CREDIT Ⅲ研究中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CREDIT Ⅱ研究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CREDIT Ⅲ研究是一项单臂研究。本研究从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于全国33个中心共成功入选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患者833例。主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靶病变失败(TLF),即心原性死亡、靶血管心肌梗死和临床症状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为支架置入后5年患者相关的心血管复合终点(PoCE,包含全因死亡、所有心肌梗死及任何临床症状驱动的血运重建组成的复合终点)和依据美国学术研究联合会定义的支架内血栓。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术后5年TLF及PoCE发生率。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糖尿病、小血管病变(血管直径≤2.74 mm)、病变长度≥16.7 mm和多支病变对术后5年TLF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共纳入833例置入EXCROSSAL支架的冠心病患者,年龄为(59.3±9.1)岁,其中男性579例(69.5%)。811例(97.4%)患者完成了5年随访。EXCROSSAL支架置入5年TLF发生率为10.6%(86/811),PoCE发生率为15.5%(126/811),支架内血栓发生率为1.0%(8/81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直径≤2.74 mm(HR=3.20,95%CI 1.90~5.39,P<0.001),病变长度≥16.7 mm(HR=1.88,95%CI 1.18~2.99,P=0.007)和多支病变(HR=2.44,95%CI 1.60~3.72,P<0.001)是术后5年TLF的相关因素。结论EXCROSSAL支架治疗原发原位冠状动脉病变的长期有效性与安全性较好,术后5年TLF及PoCE的发生率均较低。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药物洗脱支架 生物可降解聚合物涂层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受体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免疫受体酪氨酸抑制性基序结构域(T cell immunoglobulin and 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inhibitory motif domain,TIGIT)在沉着病合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群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2018年8月,纳入78例沉着病患者,均为浙江省三门县采石矿工人,分为沉着病合并活动性肺结核(active pulmonary tuberculosis,APTB)组(以下简称APTB组)、沉着病合并结核潜伏感染(latent tuberculosis infection,LTBI)组(以下简称LTBI组)和单纯沉着病无结核感染(non-tuberculosis infection,non-TB)组(以下简称non-TB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TIGIT、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1,PD-1)和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曼-惠特尼U检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78例患者中,APTB组8例,LTBI组24例,non-TB组46例。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PD-1和TIGIT[29.45%(16.78%)和65.40%(12.12%)]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TBI组[17.40%(11.17%)和48.30%(28.75%),U=23.500、43.500,P=0.000 8、0.020 5]和non-TB组[15.95%(12.46%)和45.30%(19.75%),U=64.000、69.000,P=0.002 3、0.003 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沉着病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PD-1与TIGIT的表达呈正相关(r=0.434 3,P<0.01)。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PD-1+TIGIT+细胞亚群的表达[19.90%(22.67%)]高于non-TB组[11.55%(11.29%)]和LTBI组[11.55%(10.53%)],PD-1-TIGIT-细胞亚群[30.60%(12.90%)]的表达低于non-TB组[48.90%(18.98%)]和LTBI组[47.20%(24.9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76.500、41.000、58.000、41.000,P=0.007 1、0.015 4、0.001 3、0.015 4)。APTB组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T-bet[29.45%(16.78%)]的表达高于non-TB组[15.95%(12.46%)]和LTBI组[17.40%(1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6.500、46.000,P=0.000 3、0.028 3)。T-bet的表达与TIGIT的表达呈正相关(r=0.456 7,P<0.01)。APTB组患者外周血PD-1+TIGIT+CD8+T细胞亚群上T-bet[65.40%(12.12%)]的表达水平分别高于LTBI组[48.30%(28.75%)]和non-TB组[45.30%(19.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23.500、65.000,P=0.000 8、0.002 6)。结论沉着病合并APTB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上高表达免疫抑制受体PD-1和TIGIT,提示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存在免疫耗竭现象,但T-bet的高表达又提示此耗竭细胞亚群具有一定的可逆转潜力。

  • 标签: 矽肺 结核,肺 T细胞耗竭 TIGIT 程序性死亡蛋白-1 T-b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