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的疗效。方法:本次实验所研究的对象是2019年3月-2020年6月我院收治的57例脑卒中患者,依照组患者的病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将患病时间在6个月以内的28例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将患病时间在6个月以上的29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给予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综合康复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神经功能评分进行比较,分析不同病程脑卒中患者综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结果:经过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P

  • 标签: 不同病程 脑卒中 综合康复 治疗效果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全病程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AMI患者中选取82例。按照入院编号奇偶性分组:奇数编号41例进入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偶数编号41例进入试验组(实施全病程管理)。比较急救治疗时间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相比于对照组,试验组接诊至抢救、急诊至PCI、住院天数均更短,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对AMI患者进行全病程管理,能提高急诊抢救效率,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

  • 标签: AMI 全病程管理 治疗时间 不良事件 价值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其自然病程和治疗管理尚未得到国际指南和会议共识的明确建议。既往研究表明PVT可自发再通,而抗凝治疗明显有利于PVT的再通。由于肝硬化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受损和门静脉高压带来的出血风险,目前对于肝硬化患者PVT的抗凝治疗存在争议。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对肝硬化伴PVT患者是安全的,且有利于血栓再通。现基于肝硬化患者PVT的自然病程和抗凝与止血平衡,对肝硬化伴PVT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再通 抗凝治疗 出血
  • 简介:摘要多数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可造成永久性视功能严重损害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2017年全球首个IRDs的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获得美国FDA批准,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IRDs发病早、患者数量相对少,以往对自然病程的认识有限。IRDs的基因治疗研究必须基于对疾病发病机制、自然病程的深入认识,对基因疗法实施最佳"治疗窗"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前提。目前,用于基因治疗的主要基因传递载体为重组病毒载体,其组织免疫原性、成瘤性及其与宿主细胞整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决定了治疗的结局,故亟待建立IRDs基因疗法的临床评价技术。眼科疾病的基因疗法还涉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产品流程、人种和地域环境、疾病进展过程、基因突变种类、患者获益和风险比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因此,充分考虑IRDs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儿童患者的特殊性,积极开展我国IRDs的自然病程研究,对于科学、规范地开展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有效确立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终点结局指标、遵循国际规范的伦理准则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因疗法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自然病程 病毒载体 伦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病程进行分类,为临床早期诊断AD提供辅助工具。材料与方法将AD病程分为正常认知者、早期轻度认知障碍、晚期轻度认知障碍和AD 4组,收集这些研究对象的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数据,在此基础上加入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然后分别基于两个数据集用L1正则化支持向量机(L1 regularized support vector machine,L1-SVM)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得到对分类组贡献最大的特征,将提取到的特征子集放入误差逆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模型中进行分类,并且与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3种机器学习模型作对比。用十折交叉验证法比较4种模型的准确率并给出最优组合模型的特异度、敏感度和AUC值。结果加入3项人口统计学指标和MMSE评分的特征集优于仅具有sMRI的特征集,此外,BP神经网络算法与L1-SVM特征选择算法结合的分类准确率优于其他机器学习模型,尤其是在从正常认知功能向AD转化的过程中,BP神经网络的准确率高达98.90%,敏感度98.75%,AUC值1.00。不同分类组之间略有差异。结论L1-SVM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可以用于AD早期诊断,并且AD进展转化的每一阶段的相关特征数据为临床基础研究和病理变化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机器学习 结构磁共振成像 阿尔茨海默病 L1正则化 逆传播 神经网络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60日龄以下发烧婴儿患新冠肺炎严重程度的数据很少。该多中心前瞻性研究主要探讨这类住院患儿的临床进程及预后,但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尚无最佳治疗方案。方法该研究重点关注2020年3月至2021年1月在以色列住院的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的60日龄以下发烧婴儿的临床特征、化验检查及预后。这些数据来自全国26家医院中的20家新冠肺炎实时监测网络。结果75例发烧婴儿(女孩比例60%)感染新冠肺炎的年龄中位数为28天(8~56天)。其中84%患儿病史不典型,29%有呼吸道症状,96%症状较轻。依据罗切斯特标准,44%婴儿存在严重细菌感染的高风险,8例婴儿合并细菌感染。总体预后良好,无并发症或死亡病例报道。结论患新冠肺炎的发热婴儿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发生,与同年龄组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烧婴儿情况类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程老年帕金森病(PD)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清氨基酸水平的变化,为临床诊断、预防和治疗PD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老年PD患者140例,根据病程划分为<5年PD组(70例)和≥5年PD组(70例),并选取我院体检非PD老年人(9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16S rD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三组人群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拉梭菌、肠球菌、肠杆菌、Prevotella copri菌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菌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三组人群血清氨基酸。结果与对照组相比,<5年PD组和≥5年PD组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拉梭菌和Prevotella copri菌水平降低,肠杆菌水平升高(F值分别为20.863、32.251、23.166、24.683、10.136,均P<0.001)。与对照组相比,<5年PD组和≥5年PD组患者血清甲硫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谷氨酸水平降低(F值分别为5.858、5.877、4.183、25.462,均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谷氨酸与肠道中普拉梭菌呈正相关(r=0.647,P=0.002),与Prevotella copri菌呈负相关(r=-0.559,P=0.010)。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老年PD患者肠道中的保护因素为双歧杆菌(OR=0.186,95%CI=0.054~0.637,P=0.007)、乳酸杆菌(OR=0.283,95%CI=0.098~0.816,P=0.020)、普拉梭菌(OR=0.232,95%CI=0.063~0.851,P=0.028)、Prevotella copri菌(OR=0.222,95%CI=0.058~0.851,P=0.028),危险因素为肠杆菌(OR=5.119,95%CI=1.406~18.636,P=0.013)。结论老年PD患者肠道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普拉梭菌、Prevotella copri菌水平降低和肠杆菌水平升高,以及血清谷氨酸水平的降低,可能与老年PD病程发展有关。

  • 标签: 帕金森病 肠道菌群 氨基酸类
  • 作者: 林铃 李太生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7-24
  • 出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10073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艾滋病研究中心 100730 清华大学医学院生命科学院,北京 100084
  • 简介:摘要HIV/AIDS已由不治之症逐渐转变为内科慢性疾病,但仍有1/3左右的患者诊断较晚。晚发现感染者具有较高的住院率和传播风险、较重的经济负担和较差的远期预后,故HIV感染晚发现是我国目前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挑战之一。非高危人群筛查范围有限、临床医护人员对HIV感染者非特异性症状的识别不足、男男性行为HIV感染者循环重组株01_AE亚型比例较高导致疾病进展快是我国HIV感染者晚发现的重要原因。目前HIV/AIDS的诊疗重心已逐渐转移至综合性医院,提高综合性医院临床医疗人员对HIV感染后非特异性症状的识别、扩大对患者各种复杂的机会性感染及合并症的认知、重视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前HIV抗体筛查或将有效降低晚发现比例。以综合性医院为艾滋病临床诊疗中心,结合CDC以及传染病院三架马车并进或将成为未来HIV/AIDS防治工作的重要形式。

  • 标签: HIV 艾滋病 晚发现 全病程管理 综合性医院 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患者连续病程不同阶段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RPC)血流密度变化特征。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20年1~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中心检查确诊的NAION患者29例29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8例18只眼,女性11例11只眼;平均年龄为(53.62±6.67)岁。所有患眼均行视野检查获取视野平均缺损(MD)值。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查测量患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以及整体视盘血流密度(wiVD)、视盘内血流密度(diVD)、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将病程≤3周定义为急性期;4~12周定义为亚急性期;>12周定义为慢性期。观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病程(12~24、>24周)时患眼视野MD值、视盘RPC血流密度、pRNFL厚度和黄斑GCC厚度变化。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病程视野MD值、RPC血流密度及黄斑GCC、pRNFL厚度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pRNFL厚度、黄斑GCC厚度、视野MD值变化与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期、亚急性期以及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wiVD分别为(44.96±2.76)%、(41.50±3.49)%、(39.08± 5.43)%、(38.56±6.48)%。不同病程患眼wiV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39,P<0.001)。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之间wiVD平均值差值为-0.9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眼diV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79,P=0.365)。患眼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除下方外,鼻侧、颞侧、上方象限血流密度均随病程进展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816、6.069、8.943,P<0.05)。慢性期病程12~24周、>24周患眼之间鼻侧、颞侧、上方血流密度的平均值差值为-0.984、-0.230、-0.1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程患眼视野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77,P=0.842);整体pRNFL厚度、黄斑GCC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22、14.954,P<0.001、<0.001),均随病程进展明显变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wiVD、视盘周围颞侧象限RPC血流密度与视野MD值(r=-0.225、-0.268,P<0.05)、黄斑GCC厚度(r=0.480、0.436,P<0.01)均有相关性。结论NAION患眼全视盘和视盘周围RPC血流密度(除下方象限)随病程进展逐渐降低,病程12周后趋于稳定。

  • 标签: 视神经病变,缺血性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微小RNA-1(miR-1)和微小RNA-155(miR-155)的表达与ACI疾病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台州市立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ACI患者173例为研究组,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轻度组(78例)、中度组(54例)、重度组(41例)三个亚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者18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miR-1和miR-155表达水平。根据90 d内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与预后良好组。评估血清miR-1和miR-155表达对ACI预后的预测效能以及ACI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高血压史[56.65%(98/173)]、收缩压[(134.02±27.35)mmHg]、舒张压[(88.45±9.52)mmHg]、总胆固醇[(3.78±0.8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8±0.73)mmol/L]、血清miR-1(2.07±0.37)和miR-155(1.56±0.3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9.44%(71/180)、(119.37±22.14)mmHg、(81.46±14.13)mmHg、(3.59±0.68)mmol/L、(1.74±0.69)mmol/L、(1.01±0.22)、(1.02±0.2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24±0.22)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1.31±0.26)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2,t=5.542、5.429、2.373、4.498、32.865、17.982、2.725,均P<0.05);随着疾病程度的增加,ACI患者血清miR-1、miR-155表达水平逐渐升高(t=10.212、13.050、3.092、7.027、3.983、4.099,均P<0.05);预后不良组高血压史[64.47%(49/76)]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42.27%(41/97)](χ2=8.419,P<0.05),收缩压[(136.51±12.56)mmHg]、舒张压[(89.53±6.65)mmHg]、NIHSS评分[(7.26±0.58)分]、血清miR-1(1.32±0.15)、miR-155(1.21±0.12)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42.27%(41/97)、(132.19±9.32)mmHg、(86.34±5.62)mmHg、(6.44±0.62)分、(1.01±0.07)、(0.99±0.05)](t=2.597、3.418、8.880、10.695、4.633,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清miR-1和miR-155表达预测ACI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4(95%CI:0.745~0.884)、0.839(95%CI:0.780~0.897),二者联合对预测ACI预后的AUC为0.944(95%CI:0.912~0.97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入院NIHSS评分、miR-1与miR-155升高是ACI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miR-1和miR-155表达水平与ACI患者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可能是ACI预后不良的预测指标。

  • 标签: 脑梗死 卒中 核糖核酸酶类 基因表达 高血压 胆固醇 预后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1年后,其糖脂代谢相关指标转归及达标情况。方法(1)将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345例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病程,分为新诊断2型糖尿病组(病程≤1年)和长病程组(病程>1年),比较2组患者基线时一般情况、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及其达标率,以及综合达标率(血糖、血压和血脂三项均达标);(2)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比较治疗1年后上述代谢指标的转归及达标情况。结果(1)基线时,与长病程组相比,新发糖尿病组患者更年轻(P<0.01),糖负荷后2 h血糖水平较高[(15.20±5.26对13.68±4.94) mmol/L, P<0.01]。(2)经过1年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后,总体体重、血压及糖脂代谢指标均显著改善。相较于长病程组,新发糖尿病组患者血糖控制更好[空腹血糖(6.27±1.56对7.63±2.08) mmol/L, P<0.01;糖化血红蛋白(6.33±0.96对7.23±1.37) %, P<0.01],且HOMA-β较高[(74.01±56.45对40.17±37.07) %, P<0.01]。两组患者血糖、血压、血脂达标率均明显上升,整体综合达标率由5.80%上升至24.06%,经过1年治疗后,与长病程组相比,新发糖尿病组患者综合达标率更高(24.73%对17.18%, P=0.087);血糖达标率84.62%对53.37%(P<0.01)。结论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促进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血压、血脂全面改善,其中血糖改善最为显著。新发2型糖尿病组的综合代谢指标及血糖的达标显著优于长病程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注重2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积极推广MMC模式,注重血糖和血压、血脂并举的综合管理,同时对于长病程组的患者给予更多教育与关注,提高其认识和治疗依从性,提升综合达标率。

  • 标签: 新诊断2型糖尿病 糖尿病病程 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 综合达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士主导的全病程规范化管理模式在经皮肾镜取石碎石术(PCNL)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100例PCN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士主导的全病程规范化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出院后1个月内非计划复诊率。结果观察组的术前准备时长、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1个月内非计划复诊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士主导的全病程规范化管理模式有利于缩短PCNL患者手术等待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并发症及非计划复诊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围手术期护理 全病程管理 护士主导 经皮肾镜取石碎石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尿液中的微量白蛋白(MALB)、红细胞(RBC)和血液中的铁蛋白(S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74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 UAER将其分为无肾病T2DM组(A组68例,24 h UAER<30 μg/mg)、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62例,30 μg/mg≤24 h UAER≤300 μg/mg)、大量白蛋白尿组(C组44例,24 h UAER>300 μg/mg)。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6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清晨尿液的MALB、RBC和血清SF水平,分析各指标水平与病程的关系,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三项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在早期DN中的诊断效能。结果B组、C组患者尿液中的MALB、RBC计数较对照组和A组升高(P<0.05),C组较B组也明显升高(P<0.05);A、B、C组患者血清SF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B、C组较A组升高(P<0.05),C组较B组也明显升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N患者尿液中MALB、RBC及血液中SF水平均与24 h UAER呈明显正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尿液中MALB、RBC和血清SF诊断早期DM的AUC分别为0.762、0.679和0.630,三项指标联合检测的AUC为0.921,相比任一指标单独检测明显提高。结论尿液MALB、RBC计数和血清SF检测对早期DN的诊断和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价有重要临床价值,三项指标联合检测能明显提高早期DN的诊断效能。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白蛋白类 红细胞 铁蛋白质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正常范围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收治的1 116例老年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将糖尿病病程按四分位数分为Q1组(<2.0年)276例、Q2组(2.0~7.9年)278例、Q3组(8.0~13.9年)280例、Q4组(≥14.0年)282例,分析FIB与糖尿病病程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FIB水平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与FIB、年龄和血肌酐呈正相关(均P<0.01),且均与性别无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是FIB独立影响因素(β=0.104,P<0.01)。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体质指数、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吸烟和饮酒因素后,Q4组患者发生高FIB血症的危险性是Q1组患者的2.436倍(95%CI:1.317~4.507,P<0.01),Q3组患者发生高FIB血症的危险性是Q1组患者的2.104倍(95%CI:1.144~3.871,P<0.05)。以FIB 75分位值(3.70 g/L)为分界值,糖尿病病程与高FIB血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所得糖尿病病程的最佳切点值为9.5年。结论老年T2DM患者血浆FIB水平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糖尿病,2型 时间因素
  • 简介:摘要报道1例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长病程、胰岛功能较差、血糖波动较大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为优化此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女,62岁。主因“多尿、口干、多饮、多食25年,血糖波动1个月余”入院。患者以往采用胰岛素(4次/d)降糖治疗,其中诺和锐早18 U、午18 U、晚18 U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睡前18 U皮下注射,入院1个月前出现血糖波动升高,空腹血糖为10~12 mmol/L,餐后2 h血糖11~15 mmol/L,半个月前加用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100 mg(1次/d)治疗,监测血糖无明显改善而入院治疗。患者完善各项检查明确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代谢紊乱,脂肪肝。入院后改为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早9 U、午7 U皮下注射)、德谷门冬双胰岛素(22 U每晚餐前皮下注射)联合磷酸西格列汀片(捷诺维)100 mg(1次/d)降糖治疗,血糖控制满意。3个月后门诊复查空腹血糖为6.7 mmol/L,餐后2 h血糖为7.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1%。因此,对于长病程、胰岛功能不佳、血糖波动较大的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选择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可以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提高患者依从性。

  • 标签: 糖尿病,2型 德谷门冬双胰岛素 门冬胰岛素 瞬感扫描式血糖监测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程时期支原体肺炎患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收治的98例支原体肺炎患儿,男52例,女46例;年龄(5.76±1.22)岁,年龄范围为3~9岁。根据患儿病情的发展程度可分为急性期组和恢复期组,每组49例。选取同期98名健康体检小儿作为健康组。比较三组小儿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急性期组CD3+、CD4+细胞水平[(64.87±7.15)%、(37.13±5.29)%]低于恢复期组[(70.33±7.21)%、(39.15±4.28)%]和健康组[(72.69±5.96)%、(43.23±5.32)%],CD16+56细胞水平[(22.17±4.21)%]高于恢复期组[(18.59±4.28)%]和健康组[(16.25±4.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期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水平[(9.31±0.44)g/L]高于急性期组[(8.23±0.57)g/L]和健康组[(8.58±0.5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水平[(2.63±0.22)g/L]高于急性期组[(1.64±0.33)g/L]和恢复期组[(1.59±0.3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免疫球蛋白M水平[(2.08±0.47)g/L]高于恢复期组[(1.39±0.15)g/L]和健康组[(1.61±0.38)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Ⅰ型T辅助细胞/Ⅱ型T辅助细胞、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水平[(3.33±0.38)ng/L、(26.18±2.65)ng/L、(35.22±5.83)ng/L]均高于恢复期组[(1.62±0.23)ng/L、(12.59±2.17)ng/L、(17.74±4.26)ng/L]与健康组[(1.32±0.54)ng/L、(10.56±2.41)ng/L、(15.32±4.3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在感染支原体肺炎后,其自身的免疫功能会出现紊乱,且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机体状态也会发生改变,对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免疫监测,对于诊断或者治疗疾病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支原体肺炎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细胞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PTLD)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的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明确PD-1/PD-L1抑制剂的检查点抑制是否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深圳市儿童医院13例病理确诊的allo-HSCT后PTLD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法染色、EB病毒(EBV)原位杂交及淋巴瘤基因重排检测,分析PD-1及PD-L1的表达与PTLD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肿瘤细胞PD-1表达与患儿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组织学类型、移植方式及EBV原位杂交表达无关(均P>0.05)。而PD-L1的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其中PD-L1阳性率重型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90.0%,9/10例)高于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66.7%,2/3例),单形性PTLD(100.0%,2/2例)高于多形性PTLD(83.3%,5/6例),EBV阳性PTLD(90.9%,10/11例)高于EBV阴性PTLD(50.0%,1/2例)。13例PTLD中PD-1及PD-L1在肿瘤细胞中的阳性率分别为46.2%(6/13例)和61.5%(8/13例),在微环境细胞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2.3%(12/13例)和76.9%(10/13例),EBV阳性率为84.6%(11/13例)。结论PD-L1在单形性PTLD的肿瘤细胞中有更高的阳性率;且在标准免疫治疗和化疗无效的情况下,可对所有类型的PTLD进行PD-1和PD-L1的常规染色。

  • 标签: 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免疫检查点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男护士是护理团队中的重要力量,在临床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临床男护士的数量越来越多,护理管理者对于男护士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本文从男护士的职业发展切入,总结了男护士的从业优势、现实困境、心理状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男护士的自身发展以及护理管理者对于男护士的职业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男护士在临床中发挥关键作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护士,男 职业发展
  • 简介:摘要男护士是护理团队中的重要力量,在临床护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临床男护士的数量越来越多,护理管理者对于男护士的关注度也逐步提高。本文从男护士的职业发展切入,总结了男护士的从业优势、现实困境、心理状态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男护士的自身发展以及护理管理者对于男护士的职业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男护士在临床中发挥关键作用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护士,男 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