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偶皮瓣重建男性乳头的临床效果。方法2011年10月至2019年3月江西省人民医院收治4例男性乳头平坦或缺失患者,年龄29~45岁,平均37.2岁。其中先天性双侧乳头平坦1例,药物腐蚀致双侧乳头缺失1例,外源性损伤、双侧乳头重建失败后乳头平坦2例。根据乳头和乳晕区皮肤血运情况及弹性,设计对偶皮瓣行双侧乳头重建。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乳头感觉和形态进行随访。结果4例患者8个乳头中7个乳头完全存活,两侧基本对称,无皮瓣感染及坏死;1个乳头出现局部皮瓣坏死,直径稍增宽,高度降低。术后12个月随访时重建乳头软,感觉良好,乳头高度3~4 mm,直径约5 mm,7个乳头形态良好,1个乳头形态稍差。结论根据乳晕区皮肤设计对偶皮瓣重建男性乳头,术后两侧乳头对称,外形满意,并发症少,患者满意。

  • 标签: 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乳头 男性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切开内固定术联合韧带修补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伴韧带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60例踝关节骨折脱位伴韧带损伤患者, 按随机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每组 30例。对照组患者行切开内固定术治疗,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韧带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优 9例、良 11例、差 10例, 优良率为 66.67%;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优 19例、良 10例、差 1例, 优良率为 96.67%;实验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6.67%低于对照组的 30.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切开内固定术联合韧带修补术可用于踝关节骨折脱位伴韧带损伤患者治疗中, 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应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 韧带修补术 ;切开内固定术 ;踝关节骨折脱位伴韧带损伤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open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deltoid ligament repair in the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with deltoid ligament injury. Methods 60 cases of ankl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with deltoid ligament injur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3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the repair of deltoid ligament on the basis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 and complication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excellent in 9 cases, good in 11 cases and bad in 10 cases, with an excellent rate of 66.67%;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treatment effect was excellent in 19 cases, good in 10 cases and bad in 1 case, with an excellent rate of 96.67%;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he excellent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6.67%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open and internal fixation combined with deltoid ligament repair can be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ankle fracture and dislocation with deltoid ligament injury, with significant effect, which is worth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promotion.

  • 标签:
  • 简介:摘要纤维复合体(TFCC)是下尺桡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TFCC损伤是导致腕尺侧疼痛常见的原因。TFCC损伤可导致腕部乏力、疼痛、活动受限等,影响日常生活、工作。随着对TFCC解剖和生物力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TFCC损伤分型也在不断变化,其修复方式也在不断改善,但仍没有"金标准"。笔者就TFCC解剖、损伤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分型及治疗等多方面进行阐述,为临床治疗TFCC损伤提供参考。

  • 标签: 腕关节 三角纤维软骨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预扩张胸皮瓣修复面颈部病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7月—2018年8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面颈部病损患者355例,其中男200例、女155例,年龄4~48岁,以热力烧伤后瘢痕、Ⅲ型和Ⅳ型面颈部畸形为主。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根据病损的大小及位置,置入合适容量的扩张器对胸区域进行扩张;Ⅱ期为皮瓣带蒂转移术,待扩张器扩张至理想容量后,切除病损组织,依缺损面积(单侧缺损面积为7 cm×5 cm~17 cm×16 cm)设计皮瓣后带蒂转移,胸部供区切口直接拉拢缝合;待皮瓣成活后Ⅲ期行皮瓣延迟术及断蒂术,本组患者单个皮瓣面积8 cm×5 cm~20 cm×18 cm。统计本组患者使用皮瓣个数,扩张器个数、额定容量及扩张情况,各期手术间隔时间,皮瓣存活情况,各期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使用460个预扩张胸皮瓣,其中250例患者采用单侧皮瓣、105例患者采用双侧皮瓣,相应共使用460个扩张器,额定容量以500 mL(163个)和600 mL(142个)居多;扩张器的扩张倍数为额定容量的(1.14±0.19)倍。本组患者皮瓣扩张时间为(96±30)d,带蒂时间为(32±8)d,延迟时间为(7.5±1.6)d。本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以感染(29例)、扩张器外露(18例)和血肿(10例)为主。随访6~120个月,患者皮瓣修复处弹性、质地和颜色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面颈部对称、不臃肿。结论通过超量扩张可获得的胸皮瓣面积较大,厚度较薄,弹性、质地和颜色与面颈部受区周围组织相近,可获得良好的面颈部外观,并发症以感染和扩张器外露为主,多见于Ⅰ期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置入术后。

  • 标签: 外科皮瓣 扩张术 面部 瘢痕 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近端结构重建失效对股骨近端骨折手术治疗失败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股骨颈或转子间骨折治疗失败的53例患者资料,男26例,女27例;年龄55.13岁(范围,18~94岁);转子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22例;钢板螺钉固定18例,空心钉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22例。基于股骨近端的力学规律划分出内侧边、外侧边和上侧边,根据术后失败病例的影像学资料,对不同侧边的重建失败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例患者中,内侧边重建失效19例,外侧边重建失效4例,上侧边重建失效21例,内侧边和外侧边均重建失效2例,内侧边和上侧边均重建失效7例。53例内固定治疗失败患者中,其中31.2%(16/53)因骨折端再移位而致失败,43.4%(23/53)因骨不连而致失败,22.6%(12/53)因股骨头内固定物位置改变而致失败,3.8%(2/53)因内固定断裂而致失败。统计结果提示,骨折患者不同侧边未重建所导致手术失败类别的分布相同(P=0.098)。翻修治疗策略:钢板螺钉再固定5例,钢缆捆绑1例,髋关节置换11例,内固定取出3例,更换髓内钉固定6例,重建固定策略21例,另有6例患者由于身体原因未在我院进行后续治疗。结论对于股骨近端骨折的治疗,近端形结构任何一个单边重建失败,均将引起股骨近端结构不稳,导致骨折固定治疗失败。

  • 标签: 髋骨折 治疗失败 生物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韧带断裂修复重建和非修复重建的短期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 50例踝关节骨折韧带断裂的手术患者, 25例进行了韧带修复重建, 25例没有进行韧带修复重建,总结两组病例的疗效差异;结果:根据 AOFAS踝关节 -后足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其中韧带修复重建组平均评分为 87.5分( 77-98分),优良率为 100%,韧带非修复重建组平均评分为 79.0分( 67-96分),优良率为 76%。 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韧带断裂修复重建和非修复重建在短期临床疗效上具有差异性。

  • 标签: 踝关节骨折 三角韧带断裂 修复重建 非修复重建 短期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腕关节镜辅助下修复纤维软骨复合体(triangular fibrocartilage complex,TFCC)背侧撕裂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12例腕关节TFCC背侧撕裂患者采用腕关节镜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根据术前专科检查,桡尺远侧关节稳定患者采用由内向外经关节囊缝合修复,不稳定患者经骨缝合修复。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PRWE评分、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握力等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1个月,平均15.5个月。经统计学分析,术前、术后VAS、PRWE评分、腕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及握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FCC背侧撕裂属于Palmer分型中未覆盖的类型,镜下缝合修复效果良好。

  • 标签: 关节镜 治疗结果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T高清MRI对腕关节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 2018年4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的133例腕尺侧疼痛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68例,女65例;年龄14~69岁,平均32.6岁。统一参数下行腕关节MRI检查,并在随后接受腕关节镜下探查或治疗。将TFCC损伤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中心型损伤,即纤维软骨盘损伤;第二类为边缘型损伤,包括TFCC桡侧附着部、尺侧附着部、远尺桡韧带、尺腕韧带损伤。以腕关节镜下探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对比分别得出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和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和阳性/阴性似然比。结果关节镜检查确诊TFCC损伤者122例,其中中心型损伤72例,边缘型损伤102例;MRI检查结果为阳性124例,其中诊断为中心型损伤75例,边缘型损伤111例。通过对比,得出3T高清MRI诊断TFCC中心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972/0.918,0.933/0.966,11.85/0.03;诊断边缘型损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阴性似然比分别为0.882/0.323,0.811/0.455,1.30/0.37。结论对于TFCC中心型损伤,无论是创伤性撕裂还是退行性损伤,3T高清MRI均可准确诊断。MRI在TFCC边缘型损伤的诊断中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但较低的特异度提示临床中对MRI的阳性结果应持谨慎态度,需着重结合病史与体检结果进行诊断。

  • 标签: 三角纤维软骨 腕损伤 诊断敏感试验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韧带深层损伤对PER型踝关节骨折中期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的50例PER Ⅲ度或Ⅳ度骨折患者。其中男37例,女13例;年龄16~68岁,平均30.2岁。根据踝关节内侧损伤类型分为两组:未修复组为内踝韧带深层损伤且无内踝骨折患者,未行韧带修复手术,共28例;对照组为内踝丘上骨折且韧带深层完整患者,行内踝丘上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共22例。两组患者均行腓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以上影像学检查的内踝间隙和下胫腓间隙,以及中期随访的美国足踝外科协会的(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出现踝关节半脱位或脱位时的表现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损伤暴力程度、腓骨骨折线高度、是否完全脱位、后踝骨折率、后踝固定率、内固定物取出率、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8例完成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21例未修复组的内踝间隙为3.7 mm,下胫腓间隙为4.5 mm;17例对照组的内踝间隙为3.4 mm;下胫腓间隙为4.4 mm。术后约3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8.3分和94.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4分和1.5分。术后约5年时随访,未修复组和对照组的平均AOFAS评分分别为97.1分和93.6分,平均VAS评分分别为0.5分和1.2分。对于年龄<45岁的患者,术后约3、5年时随访的AOFAS评分、VAS评分与韧带完整与否均无相关性(P>0.05)。年龄与术后5年随访时AOFAS评分(P=0.021)相关。结论对于PER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在腓骨骨折及下胫腓螺钉固定后,残留韧带深层损伤不会影响45岁以内患者的中期疗效。

  • 标签: 踝关节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三角韧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胆囊后入路腹腔镜手术在治疗急性胆囊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74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患者手术路径选择的差异,纳入参照组与实验组(n=37)。参照组经前入路行腹腔镜手术,实验组经胆囊后入路行腹腔镜手术,对比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均相对较短,与参照组指标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出现1例并发症,参照组患者术后出现6例并发症,参照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p<0.05)。结论:胆囊后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效果较好,可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恢复时间,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建议临床推广。

  • 标签: 胆囊后三角入路腹腔镜手术 急性胆囊炎 前三角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采用的经肌外侧入路治疗的36例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26例;左侧20例,右侧16例;年龄38~85岁,平均65.6岁;按Neer分型:部分骨折22例,四部分骨折14例。统计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并根据患者术后1年的Constant-Murely评分及肩关节活动范围评估疗效。结果36例患者术后获12~36个月(平均21.7个月)随访。手术时间55~120 min,平均75.9 min;术中出血量50~200 mL,平均109.7 mL。术后1年Constant-Murely评分79~90分,平均84.1分。术后1年肩关节活动范围:外展90°~160°,平均120.6°;上举90°~170°,平均128.1°;后伸20°~60°,平均38.8°;内旋20°~45°,平均30.5°;外旋30°~45°,平均35.6°。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且未发生腋神经损伤、深部感染、骨不连或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结论经肌外侧入路治疗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微创、简便、安全,疗效满意。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手术,微创 三角肌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与传统切开入路固定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8年2月收治并获得完整随访的24例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均为AO C1.3型骨盆骨折,术前均接受神经核磁检查明确腰骶神经未被骨折断端或骨块卡压;骨盆损伤均一期采用前后联合固定,骶骨骨折采用固定。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组[简称机器人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3±1.2)岁(范围,22~56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4例,Ⅱ型8例;神经损伤2例,Gibbons分级Ⅱ级1例,Ⅲ级1例]和传统后正中切开入路组[简称切开组,12例,男11例,女1例;年龄(38.2±1.6)岁(范围,19~58岁);Dennis骶骨骨折分型,Ⅰ型3例,Ⅱ型9例;神经损伤3例,Gibbons分级Ⅱ级2例,Ⅲ级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Majeed功能评分采用t检验,Mears和Velyvis评价、内固定置入准确度、骨折愈合率采用卡方检验,术后感染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Gibbons分级变化采用秩和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3.2)个月(范围,14~36个月)。手术时间,机器人组为(100.3±14.5)min,切开组为(202.0±18.5)min;术中出血量,机器人组为(180.0±17.4)ml,切开组为(850.0±15.2)ml;术中透视时间,机器人组为(23.3±4.5)s(包括切开前机器人扫描定位图像时间);切开组为(90.0±7.7)s。Mears和Velyvis评价,机器人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切开组解剖复位7例,满意4例,不满意1例;两组复位满意率均为91.7%(11/12)。两组均置入36枚螺钉,其中机器人组螺钉置入准确率100%,切开组螺钉置入准确率为77.78%(28/36)。两组骶骨骨折均愈合,愈合率100%;愈合时间,机器人组(8.5±1.9)个月,切开组(12.8±2.4)个月。Majeed评分,机器人组(86.2±3.4)分,其中优7例,良4例,可1例;切开组(84.2±2.7)分,其中优6例,良4例,可2例。机器人组术后均未出现伤口感染,切开组术后出现1例伤口深部感染,2例表浅感染,感染率为25%。Gibbons分级,机器人组1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切开组2例由术前Ⅱ级恢复至术后Ⅰ级,1例Ⅲ级恢复至术后Ⅱ级。机器人组与切开组患者Gibbons分级变化、Mears和Velyvis评价、骨折愈合率、Majeed评分及术后伤口感染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 >0.05);而在手术时间(t=14.99)、术中透视时间(t=32.13)、术中出血量(t=100.46)、内固定置入准确率(χ2=9.00)及骨折愈合时间(t=4.87)方面,机器人组均优于切开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微创入路固定与传统切开固定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透视少、出血量小、内固定置入更为准确及骨折愈合时间短等优点,可作为治疗单侧不稳定性骶骨骨折的更优选择。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经颞顶直切口皮质造瘘术在切除侧脑室区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采用经颞顶直切口皮质造瘘手术治疗22例侧脑室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影像学资料及其主要并发症评价该术式在切除侧脑室区脑膜瘤中的可靠性及优势。结果22例侧脑室区脑膜瘤均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手术时长为(140±75)min(60~240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10)ml (20~800 ml),术中均未输血。开关颅的总时长为(20±4)min(14~31 min),开关颅阶段的出血量均<20 ml。其中1例(4.5%)患者术后出现脑室内出血,行腰穿置管引流治疗后恢复良好,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6±7)个月(6~30个月),影像学复查未见肿瘤复发的病例。结论经颞顶直切口皮质造瘘手术可在有效显露和最大程度安全切除侧脑室区脑膜瘤的同时,减少对神经血管的损伤,节省手术时间,可作为侧脑室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常规术式。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导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9月— 2018年3月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25例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8例;年龄60~81岁[(67.9±9.1)岁]。按照肱骨近端骨折Neer分型:部分骨折21例,四部分骨折4例。均采用经肌的微创切口,应用锁定钢板行内固定治疗。术后指导患者康复锻炼。记录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比较末次随访时患侧与健侧肩关节活动度及外展肌力,末次随访时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评价肩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25例患者均获随访12~23个月[(14.6±3.2)个月]。切口总长度6.4~8.8 cm[(7.1±1.2)cm];手术时间68~106 min[(84.0±5.6)min];术中出血量55~95 ml[(62.5±16.4)ml]。术后骨折线均获良好复位,术后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患侧肩关节前屈、外展、内旋和外展肌力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Constant-Murley评分:优9例,良13例,可3例,优良率88%。结论采用经肌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外展嵌插型肱骨近端骨折,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促进肩关节活动度和功能恢复。

  • 标签: 肱骨骨折 外科手术 微创性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纤维软骨复合体(TFCC)损伤患者在腕关节镜手术围术期的集束化护理方案,并观察护理效果。方法2018年1月-2018年12月,共4例TFCC损伤患者经腕关节镜治疗后采用集束化护理方案,包括:缩短围术期禁食时间,术后采取患肢功能位,及时镇痛,联合移动医疗APP,进行阶段性的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推送与随访提醒等,比较患者术后肢体肿胀例数,疼痛评分及腕关节活动度,进行卡方检验及t检验。结果24例患者均康复出院,其中14例出现腕关节肿胀,干预后缓解。根据NRS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控制满意度为96%,腕部疼痛评分较术前缓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腕关节实际活动度占该关节最大活动范围的百分比进行评定,术前优2例、良10例、差12例,术后优14例、良8例、差2例。结论TFCC损伤患者腕关节镜手术的集束化护理措施能为患者提供较全面护理,促进患者舒适及手功能恢复;移动医疗APP的应用可提升患者依从性,提升患者的社会支持度。

  • 标签: 三角纤维软骨复合体 腕关节镜 显微外科护理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长地区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职业态度和坚韧人格现状,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方法2020年2月,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长地区13所医院427名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职业态度量表和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职业态度总分为(6.00±0.99)分,坚韧人格总分为(2.78±0.54)分。韧性、控制、投入、挑战4个维度评分分别为(0.61±0.12)分、(0.83±0.17)分、(0.62±0.13)分、(0.72±0.15)分,职业态度与坚韧人格总分及其4个维度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78、0.243、0.247、0.278、0.289,P<0.01)。结论疫情期间长地区护理学专业实习学生的职业态度表现较为积极,人格性表现较为坚韧,而且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护理学院校和教学医院可以通过提升学生的人格坚韧性,引导其树立良好牢固的职业态度。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护理学专业 实习学生 长三角地区 职业态度 坚韧人格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关节镜下"布钉"结合改良Mason-Aallen技术在临床中治疗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86例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40 ~ 65岁,平均(52.5±2.5)岁。根据DeOrio和Cofield分型巨大肩袖损伤,且为"L"或"U"型。应用关节镜下"布钉"结合改良Mason-Allen技术治疗,记录肩关节活动度及并发症,手术前后采用Constant评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肩关节功能。结果术前症状持续时间1 ~ 23个月,平均(6.2±2.5)个月;86例患者均获24 ~ 72个月随访,平均(29.3±4.5)个月;均无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随访时超声检查,75例肩袖完整,8例部分损伤,3例出现全层撕裂后再次行关节镜手术治疗;末次随访肩关节活动度:前屈(170.7±3.5)°,外展(155.8±3.8)°,外旋(39.4±3.4)°,内旋(40.5±3.3)°;Constant评分由术前(31.2±1.2)分提高至术后(82.5±3.2)分(P<0.05);VAS由术前(7.8±3.2)分减少至术后(1.3±0.5)分(P<0.05)。结论关节镜下"布钉"结合改良Mason-Allen技术治疗巨大肩袖损伤有效,便于操作,可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对于治疗巨大"L"或"U"型肩袖损伤是一种新的选择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巨大肩袖损伤 "L"或"U"型 关节镜 三角布钉 改良Mason-Al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