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的内镜部除皱方法并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119例患者行内镜部除皱术。该术式在肌上做平行切断以改善部皱纹。部分降眉肌、皱眉肌用微创钳钝性咬除。术中不使用固定装置,也不行缝扎固定。术后对患者发放相关FACE-Q量表评估满意度,并测量手术前后眉部位置。结果术后1周,119例患者肿胀基本消除,眉间纹、横纹明显减轻或消失。眉部测量显示,患者眉毛有明显抬高。FACE-Q量表结果显示,患者对术后部皱纹、眉间皱纹改善满意度高,对手术结果满意度高;患者自觉年轻7岁。该术式常见的早期并发症是部暂时性皮肤麻木,其次是发际线后退。结论内镜部除皱术式可有效改善部、眉间皱纹,满足患者需求。

  • 标签: 内镜 美容技术 额部除皱 FACE-Q量表 患者汇报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部皮瓣在修复鼻缺损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北部战区总医院烧伤整形科收治的20例鼻缺损患者,男13例,女7例。年龄(44.25±16.49)岁,年龄范围为19~68岁。对所有患者采用部皮瓣修复,观察术后的美学效果、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及患者的满意情况。结果术后所有皮瓣全部成活,皮瓣转移及断蒂后血运均良好。鼻腔生理功能无明显影响,部供区愈合良好,患者对于手术满意度较高。结论部皮瓣法进行鼻再造术手术术后效果良好,可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可作为鼻缺损或鼻大部缺损再造修复的理想术式。

  • 标签: 皮瓣 鼻缺损 再造修复 软组织缺损 带蒂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胸廓出口综合征(TOS)指臂丛、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于胸廓出口区域受到卡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综合征,根据受压结构分神经型、动脉型及静脉型。其中神经型比例高达90%,症状体征多变,缺乏敏感、特异的客观辅助检查,国际上至今无统一公认的诊断标准,一直是TOS研究的重点与难点。近数十年来国内学者对该疾病的关注持续提升,关于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NTOS)的中文文献报道逐年增多。本文旨在回顾总结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结合国外文献的相关报道及作者诊疗团队的临床经验,对NTOS的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 标签: 胸廓出口综合征 神经型胸廓出口综合征 诊断 治疗 中国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制并评价综合一体式防护灯装置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对新冠肺炎防控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4月—2020年11月在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行鼻咽部检查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综合一体式防护灯新装置应用前患者88例作为对照组,新装置应用后患者88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医护人员对防护用物使用满意度。 结果 对照组医护人员对传统防护用具使用满意率为54.55%,观察组医护人员对新装置使用满意率为9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9259,P<0.05)。结论 综合一体式防护灯装置佩戴舒适度、便携性、易清洁性、防护效果好,明显提高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护人员对防护用物使用满意度,适宜推广应用。

  • 标签: 耳鼻咽喉 防护用物 设备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array)技术对l例疑似缝早闭胎儿的确诊过程,实现产前诊断技术的有效联合应用。方法应用影像学检查、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和SNP-array技术以及尸体解剖对胎儿进行检测及验证。结果胎儿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异常,SNP-array分析结果显示9p23p22.2区段存在长度7.8 Mb的缺失;父母双方核型分析以及SNP-array分析均未发现异常,胎儿为新发突变。并通过尸体解剖证实缝早闭的诊断。结论结合临床超声和SNP-array分析确诊胎儿患有缝早闭,尸体解剖明确诊断,为患者提供了准确的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

  • 标签: 额缝早闭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 产前诊断
  • 简介:摘要:用微创法治疗耻骨直肠肌肥厚症40例,并与同期采用常规术式4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显示,两组疼痛程度及复发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疼痛时间、创口愈合时间及平均瘢痕面积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治疗组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

  • 标签: 微创法 出口型 便秘
  • 简介:摘要填充剂致脱发(FIA)是一种于2013年首次报道的较为罕见的注射相关并发症,该并发症将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区域性脱发,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该文通过回顾既往文献,就FIA的临床表现、致病原因、病理结果、治疗方法、病程进展进行深入分析,以帮助广大医疗美容从业者更好地了解FIA。同时结合颞部解剖学特点对颞部注射层次进行简单阐述,以助尽可能规避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真皮填充剂 透明质酸 血栓栓塞 秃发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面孔情绪识别测验(FERT)在行为变异型颞叶痴呆(bvFTD)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门诊且符合入组条件的轻度bvFTD患者27例、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27例和正常对照者54名。采用FERT以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额叶功能评定量表(FAB)和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等多个神经心理测验对受试者进行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FERT的诊断效能。结果bvFTD组的FERT得分为18.00(14.00, 21.0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8.00(26.00, 30.00)分,H=-55.278, P<0.001]和AD组[25.00(21.00, 28.00)分,H=-28.407, P=0.002]。ROC显示,FERT区分bvFTD组和对照组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69(95%CI 0.931~1.000,P<0.001),最佳分界值为24分,敏感度为92.6%,特异度为92.6%;FERT区分bvFTD组和AD组的AUC为0.850(95%CI 0.749~0.951,P<0.001),最佳分界值为22分,敏感度为81.5%,特异度为71.4%。FERT区分bvFTD组和AD组的AUC值(0.850)高于FAB和AVLT-延迟回忆(分别为0.776和0.7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vFTD在疾病早期具有情绪加工损害,FERT是早期诊断bvFTD的敏感而特异的神经心理学指标之一。

  • 标签: 额颞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 早期诊断 面孔情绪识别测验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期旁皮瓣在鼻部重大全层缺损重建与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7例鼻部严重缺损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0~71岁,其中鼻部皮肤基底细胞癌切除后鼻部缺损4例,鼻外伤后鼻缺损畸形2例,酒渣鼻鼻赘期1例。手术均采用旁正中皮瓣分3期进行。Ⅰ期将瓣转至鼻部缺损处,4例患者采用瓣远端折叠形成鼻衬里,2例采取鼻中隔黏膜旋转瓣及外鼻皮肤翻转瓣建立鼻衬里,1例采取鼻腔外侧壁黏膜形成双蒂瓣后推进至鼻翼缺损处,再对鼻腔外侧壁黏膜缺损处植皮;根据衬里层的重建方式确定是否Ⅰ期植入软骨重建外鼻支架。Ⅱ期将瓣局部或全部掀起,切除皮瓣附带的肌及皮下脂肪,使皮瓣变薄,同时植入软骨或将Ⅰ期植入的软骨修整,再将被覆皮瓣缝回至加以塑形的外鼻支架创面。Ⅲ期皮瓣断蒂并修整供区。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7例患者修复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至2年,鼻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三期旁皮瓣鼻缺损重建法能够为重建的衬里皮瓣及植入的软骨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并有助于再造的外鼻达到更佳的轮廓。

  • 标签: 外科皮瓣 鼻缺损 鼻重建 额瓣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联合筋膜鞘悬吊术与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7.0系统(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Pubmed、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数据库(SCIE)等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2002年2月至2019年4月联合筋膜鞘悬吊术与肌瓣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相关研究,对两种手术的矫正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篇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315例患者387只眼,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组158例192只眼;肌瓣悬吊术组157例195只眼。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矫正有效率高于肌瓣悬吊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筋膜鞘悬吊术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于肌瓣悬吊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筋膜鞘悬吊术矫正重度上睑下垂的效果优于肌瓣悬吊术。

  • 标签: Meta分析 眼睑成形术 重度上睑下垂 联合筋膜鞘悬吊术 额肌瓣悬吊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针刺区与认知诊评疗法对颅脑损伤后注意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 2020 年1 月至 2021年 6月我院生命体征平稳的颅脑损伤病人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及针刺组(20例)。穴位常规消毒后,根据穴位需要选用合适的针灸针进行针刺。每日1次,针刺治疗4周为一疗程,可持续治疗1~3个疗程。结果 治疗前两组病人BADDS、MOCA、P300评分比较,针刺组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区与认知诊评疗法对颅脑损伤后注意障碍的疗效显著。

  • 标签: 针刺额区 认知诊评疗法 颅脑损伤 注意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额纹切口 锁孔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62例前颅底及鞍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均行头颅MRI平扫+增强检查诊断为前颅底或鞍区肿瘤,其中脑膜瘤49例(包括嗅沟脑膜瘤24例、鞍结节脑膜瘤18例、蝶骨嵴脑膜瘤7例),颅咽管瘤8例,垂体腺瘤5例。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生长偏向个体化地设计皮肤切口及骨瓣位置。术后根据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症状评估肿瘤的全切除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同时调查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术后定期行影像学及临床随访,以观察肿瘤是否复发和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62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54例(87.1%),次全切除8例(12.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62例肿瘤术后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术后头痛症状的改善率为85.7%(24/28),视力下降的改善比例为13/14,嗅觉症状的改善比例为13/15,眩晕症状的改善比例为5/6,肢体麻木、行走不稳的改善比例为4/5。患者对切口美观程度的满意度为87.1%(54/62)。6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8.0±5.6)个月(1~36个月),随访期间无死亡患者;4例(6.4%)术后出现前额麻木、眶上感觉迟钝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症状消失或好转;2例(3.2%)垂体腺瘤复发,接受二次手术治疗后未见复发。结论经纹切口眶上锁孔入路切除前颅底及鞍区肿瘤,不仅可以提供足够的手术视野、获得满意的肿瘤切除程度,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标签: 颅底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额纹切口 锁孔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双颞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脑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的效果探讨。方法 于我院2017年3月份到2020年6月收治脑外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患者中抽取48例,对其采用不同治疗方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4例患者行常规保守治疗,观察组24例患者采用双颞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对比两者治疗后的GCS、GOS评分及颅内压。结果 观察组GCS评分13.11±1.27,对照组GSC评分9.23±1.19,两组分值对比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通过蒙药尔敦_乌日勒治疗的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研究通过超声影像尿动力学检查(SVUDS),观察患者充盈期及排尿期尿道和周围盆底结构的改变,诊断26例女性膀胱出口梗阻(FBOO)。其中13例盆腔器官脱垂,排尿期可见尿道成角畸形;5例失调性排尿,排尿期中段尿道开放不佳;4例尿道狭窄,排尿期梗阻近端扩张,梗阻部位无松弛表现;1例原发性膀胱颈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开放不完全;3例特发性膀胱出口梗阻,排尿期膀胱颈及尿道外括约肌开放良好。SVUDS有助于明确FBOO的病因,提高诊断效果。

  • 标签: 尿道梗阻 膀胱 影像尿动力学 女性 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使用改进PPH(痔上黏膜环切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将2018年2月-2020年2月前来我院治疗的38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列为实验人员,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把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和实验组,各组成员均为19例。常规组患者使用常规PPH进行治疗,实验组使用改进PPH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肛肠动力指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和常规组相比,实验组肛肠动力指标更优异,有统计学价值,P0.05);实验组复发率低于常规组,两组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改进PPH 出口梗阻型便秘 肛肠动力 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