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血气相关指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PaCO2、PaO2、PaO2/FiO2及家属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提升患者身体的恢复速度,护理效果确切。

  • 标签: 严重胸部创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护理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分析。结果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3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痊愈16例,痊愈率47.06%,好转15例,好转率44.12%,死亡3例,总有效率91.28%。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积极采取护理措施,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同时,应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观察 临床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具体护理方案。方法借鉴国内外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护理经验,并将之应用到临床护理实践中。结论护士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护理技术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需要熟练掌握各型呼吸机的治疗参数及调节,变被动护理为主动全程护理。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 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严重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救治方法。方法随机选取45例在我院和中航工业三六三医院救治的严重胸腹部患者,分析并统计患者并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治疗情况。治疗方法包括早期诊断,基础治疗,机械通气和手术疗法。结果45例患者中,治愈35例,MODS2例,死亡8例,死亡率为17.78%。结论早期诊断,基础疗法,机械通气和手术疗法都对治疗严重胸腹部复合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有很好的疗效。

  • 标签: 胸腹部复合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诊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疗效。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4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医护人员对所有患者进行急诊呼吸机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治疗后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PaCO2、PaO2、平均动脉压等临床指标均得到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有;47例患者经急诊呼吸机治疗,痊愈率为85.11%。结论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给予急诊呼吸机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借鉴。

  • 标签: 急诊呼吸机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道窘迫综合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在综合治疗同时给予无创机械通气治疗,观察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呼吸频率、血压、心率、pH及PaCO3等指标。结果经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后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相关治疗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治疗上,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无创机械通气 呼吸频率
  • 简介:目的报告56例Poland综合,并对其严重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供一种全面的、客观的畸形严重程度评级系统。方法通过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对手部、臂部和胸部3个部位影响肢体外形和功能的各种畸形分组进行赋值和评分,每个部位的分值分别为0-10分;然后将其分值累加,得到手-臂-胸(Hand-Arm-Chest,HAC)总分,即Poland综合畸形严重程度指数,最高为30分;再根据总分的高低,将该56例分为轻(4-8分)、中(9-16分)、重(17-30分)3个等级。结果本研究对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轻度畸形有8例(12.3%),中度畸形有22例(39.3%),重度畸形有26例(46.4%)。结论该评级系统可以客观、有效、全面地评估Poland综合中肢体畸形的严重程度,并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治疗效果及预后。

  • 标签: POLAND综合征 先天畸形 上肢畸形 先天性 手畸形 先天性 疾病严重程度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总结在我院急诊科因严重车祸外伤所并发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共计25例相关患者护理资料。结果患者在护理之前PAS、PAD和血管外肺水指数分别为61.2±5.8mmHg、30.1±5.2mmHg、15.7±3.1mmHg,护理36小时后PAS、PAD和血管外肺水指数分别为30.3±4.1mmHg、14.8±2.6mmHg、5.5±1.6mmHg,护理后患者的各项数据统计指标获得明显改善义(P<0.05)。结论对病情的细致观察、通气功能的合理改善、适度的氧疗、使用呼吸机以及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ARDS患者的治疗预后。

  • 标签: ARDS 临床护理 肺部循环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呼吸窘迫综合患儿60例,均进行机械通气治疗。按护理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分析两组新生儿通气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通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儿实施护理干预,有助于缩短通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预后效果较好,具有应用价值。

  • 标签: 新生儿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临床上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ARDS)病人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及其效果。方法将近期收治的50例ARDS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病人都进行正常治疗,对实验组的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状况,实验组的患者呼吸状况的到极大的改善,部分患者脱离呼吸机,相比于对照组,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的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 标签: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俯卧位通气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肺挫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病死率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112例肺挫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影响病死率的独立相关因素,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研究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伤后时间、是否合并多发伤、是否发生低血容量性休克、血小板计数、手术与否、血糖值、有无合并基础疾病、ISS评分及TSS评分。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挫伤所导致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结果两组间性别、手术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伤后时间、低血容量休克、血小板计数、血糖、存在基础疾病、ISS评分及T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影响此类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伤后时间、合并多发伤、低血容量休克、血小板计数≤80×109/L、有基础疾病、ISS≥30分和TSS≥15分。结论肺挫伤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病死率高,以上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为正确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肺挫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