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加深,在美学领域中出现了经验美学、心理美学、人生美学的转向,使得审美经验一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开展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大众审美文化”、“审美的边界”等话题讨论,都与审美经验密切相关。因此,总结历史的经验、综合各学派观点,从理论上探讨一下审美经验这一概念的基本涵义和基本情况,应该是很有必要、很有现实意义的。

  • 标签: 审美经验 文学 净化 接受
  • 简介:公共领域作为一种自由表达观点、平等交换意见的社会场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起着积极的塑造作用。全球公共领域审美交往的主体成为一种变动不居的自我和他者,成为了永远的流浪者。由于虚拟现实与异国风情冲击着欲望的身体,因而更加彰显了情感的断裂和替代。

  • 标签: 全球公共领域 替代 断裂 审美经验
  • 简介:[美学家简介]阿诺德·伯林特(ArnoldBerleant,1932-),美国长岛大学荣誉退休哲学教授。1962年于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路易斯维尔大学、布法罗大学、圣地亚哥学院和长岛大学。

  • 标签: 美学家 阿诺德 伯林 纽约州立大学 访谈录 环境
  • 简介:<正>费正清在其主编的《剑桥中华民国史》中指出:"城乡的划分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显著特点。"无论是从哲学还是文学想象等多层面上,它都对诗人的创作产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吴思敬在论述新诗百年发展时也说过:"新诗从诞生以来,一直以城市为吟咏的对

  • 标签: 吴思敬 文学想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 意象群 城市诗 文学传统
  • 简介:摘要现代社会,日常生活审美化。它突出表现消费的符号化与享乐化及人生的娱乐化。它源于生产的过剩的现实条件、人生意义的世俗化与单一化,在于人生观的根本改变。享乐的人生,人生审美化了。

  • 标签: 现代社会 审美 符号化 享乐化 娱乐化
  • 简介:摘要当下,舞蹈作为肢体语言传达思想的视觉艺术,其运行机制、表现形式等方面均已发生转变,受此影响,现代舞蹈审美已发生巨大转向。通过分析时代思想的转变,视觉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冲击等方面对舞蹈审美转向的影响,理清其转向内因,探究在此转向下舞蹈的发展途径。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7
  • 简介:经典审美,[论文内容摘要]哈罗得·布鲁姆的《西方正典》就是一部审美经典,《论经典》作为本书的第一篇所表达的核心就是审美的文学观以及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经典观

  • 标签: 审美经典 经典审美
  • 简介:第一次编马金莲小说的情形,我始终记得。小说叫《念书》,里面那个只有洋芋可吃的女孩儿,她曲折的求学经历,幽微的少女心理,连同在那片皎洁的月光下将它们的轮廓呈现出来的细节描写,以及从中散发出来的夜色一般温柔而忧伤的气息。

  • 标签: 中篇小说 叙事转型 月亮 解析 审美 求学经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作者: 金岩
  • 学科: 文学 > 中国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2-12
  • 出处:《青年文学家》 2009年第2期
  • 机构: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戏曲,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底蕴和民族心理等因素造就了它诗意的气质、哲学的内涵形成了独特、鲜明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体系。长期以来,业内不少人一直孜孜以求于戏曲艺术实践和理论性、虚拟性??等等美学特征的一系列审美内涵。通过导、表演艺术实践,我觉得戏曲还有一个有待重视和值得探索的可以与上述诸多美学特征并列的另一审美的内涵—审美超逸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艺术是应审美传达的需要而产生的。人们将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审美体验,又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符号媒介将自己的体验传送出去,以引发他人的生命共振,于是就有了艺术活动。艺术的审美传达职能贯串在它的整个活动过程之中,创作上的"聆听"与"言说"、作品构成上的"意蕴"与"形式"以及欣赏活动中的"表达"与"接受"诸种关系,均围绕审美传达的任务而展开,并以实现这一任务为目标。艺术自身所具有的精神超越与社会功利的二重性能,亦皆统一于审美传达。但审美传达所要传送的意义并非一次完成,乃要在由创作经作品向欣赏(包括一次次欣赏)的推移中逐渐生成,且欣赏又会引发新的创作与作品,故艺术活动必将成为永恒的自我循环,随同人的审美需求与社会交往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人的生命活动进程中发挥愈益重大的作用。

  • 标签: 艺术活动 审美传达 意义生成 超越与功利的二重性
  • 简介:"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性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性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 标签: 现代哲学 人生困境 审美经验 文化救赎 庄子 文学创作活动
  • 简介:<正>网络穿越小说,也被称为穿越文,是当今华语网络原创小说中最为热门的类型之一。网络穿越小说是在虚拟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生成的文本,其叙事结构本身又具有鲜明的虚拟特质。这种虚拟中的虚拟呈现出来的是现实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基于穿越题材的特质,在网络穿越小说的文本中,既有基于现实时空中人的自然实在的生活的真实,又有基于文学想象中的艺术形象、人性与精神的艺术的真实。

  • 标签: 虚拟世界 小说文本 赛博空间 网络 虚拟真实 现实世界
  • 简介:荒诞派作品兼备悲剧与喜剧。《动物园的故事》作为一部喜剧作品,审美主体会处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审视它,审美体验也随之不同。以审美客体为参照物,按照审美主体的移位,以《动物园的故事》为例,可以将喜剧审美主客体之间复杂的关系分为三种,即否定性审美(主体带着猎奇与戏弄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向下看”),平等审美(主体带着理解与认同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平行看”),和肯定性审美(主体带着惊异与认可的审美心理审视客体,称之为“向上看”)。

  • 标签: 喜剧性审美 向下看 平行看 向上看
  • 简介:文章认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对推进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作出了突出贡献;他是中国新诗的开创者,打破了旧体诗和文言文对诗人感情表达的束缚;在思想上,强调审美和艺术对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接受了尼采的超人哲学,摆脱了传统儒家思想道德的枷锁,完成了由道德理性的主体向自由创造的感性主体的转变;接受西方现代派的现念,颠覆了现实主义的“镜像”诗学传统,艺术不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生命、情感、自由意志的表现.

  • 标签: 感性主体 自由意志 审美现代性
  • 简介:审美制度是在审美人类学核心概念之一,是在近几年的学术实践中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审美制度是审美人类学对人类学和后现代美学思潮的学术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与现代美学不同,审美人类学认识到美和艺术问题的复杂,把审美活动重新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研究审美活动与政治、经济、伦理、意识形态的复杂关系。由此,审美制度研究直接解构了现代美学的审美自律观念,走出审美的象牙塔,显示出特有的美学价值。

  • 标签: 审美制度 象牙塔 审美人类学 社会文化语境 现代美学 审美活动
  • 简介:闻一多诗学探索路途中的种种变调表象说明,站在中西文化地平线上的闻一多其实一直在践履着这样一个自然原道:“风震于上而波动于下者也”——遵命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文化审美现代”脉动。这是他根据中西文化异质的前提,实施的一种中国国情化了的诗性人生智慧策略。如果说闻一多兼具现代诗人、学者和民主斗士三重人格,那么闻一多诗学则是审美的、文化的和现代的“有机复合体”,以此观闻一多的诗性人生变调,传奇便不足为怪。

  • 标签: “文化审美现代性” 闻一多 诗学 20世纪 中国 文学评论
  • 简介:空间是生存的物质前提,也是主体进入生活世界展开审美活动的逻辑前提。审美活动和空间存在必然的心理关联,此种心理关联构成审美空间,含蕴着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两个方面,两者结构性地生成审美空间这样一个审美事实和诗性现象。一方面,主体置身于审美空间,感受和体验它的有限和无限、实在和虚幻;另一方面,主体想象和创造一种神秘和虚拟的空间形式,直觉它们的逼真和诡异、绚丽和恐怖的氛围。现代电子技术营造的赛博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主体对于逼真而虚幻的审美空间的渴求。然而,现代生命对审美空间的感受和理解失落了古典主义的诗性精神,主体只有在现代历史语境重构审美空间才使生活世界和艺术境界的审美活动诞生美感和诗意成为可能。

  • 标签: 空间 审美空间 诗性 生活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