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口译不同于口语,也不同于笔译,有着自身的特点,面临着诸多难点。通过对英汉口译在听、记和译三个主要方面难点的探究,提出应对策略。

  • 标签: 英汉口译 难点 应对策略
  • 简介:人类的许多活动已经消失了,飞鸿雪泥,这是历史最常见的足迹。但有两类还遗存着、流传着,一类是文字造成的作品,另一类是砖瓦造成的作品。前一类作品有意指,会说话,故读起来较容易;后一类作品其历史内容随风飘散,只剩下一些空洞的形式,不易读懂。但若回溯它的诞生的过程,这些空洞的形式便变成了充满意味的音符。沿着它的声音,可以将人带入一个渐行渐远的世界。那些沉淀在形式中的历史也会慢慢地浮现出来。作家就是发现意义的人,他要从空的形式中发现意义。这一意义发现的过程也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他一方面借助于那些形式,另一方面得力于作者自己的存在。他将渐行渐远的历史风絮与我们眼前的一幢幢古旧的建筑联系起来,构成一座城市的背景。这种背景是给一座城市制造无可比拟的氛围的东西。正是借助于作家的劳作,那些空洞的形式有了思想,变得丰腴、目光流盼,让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也能在匆匆的行进中偶尔与那目光对望。

  • 标签: 方方 《汉口的沧桑往事》 小说 文学评论 艺术表现形式
  • 简介:本文概览了国内外各种口译程序认知模式,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提出并定义了“口译听辨”概念,概括了口译听辨的显著特征,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口译听辨模式。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的口译实践、口译教学和口译研究实践提出了口译听辨的认知心理模式,分析了各种听辨过程,解释了各听辨过程所需的认知技能,并为相应的技能教学方案提出建议。

  • 标签: 口译听辨 认知心理模式 技能 教学
  • 简介:汉口译研究是翻译学科中一个重要的子学科。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其进行一次更加全面的梳理汇总。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包括欧美、日本、台湾在内的口译研究前沿动态进行了介绍,之后从论文、教材、项目课题等方面总结了自2009年至2015年间国内日汉口译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纵向与横向的对比。可以说,近五年来,虽然日汉口译研究发展较快,在教材建设、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建设、语料库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对研究热点的关注不够、论文发展的质量失衡以及译学架构十分薄弱的问题,日汉口译研究依然任重而道远。

  • 标签: 日汉口译研究 前沿动态 观察与思考 译学架构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是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有的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搞活跃了.有的幽默的介绍自己,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则是随意而为,好似信口开河,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 标签: 开场白 上课 大师 民国 课堂气氛 精心设计
  • 简介:课前值日报告(DutyReport)是武汉外国语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尽管只占用3—5分钟,但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采用合适、多样的英语课前值日报告形式,能够锻炼学生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提高英语综合能力,同时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研究的精神,丰富课堂文化,扩展学生视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高

  • 标签: 创新实验 英语综合能力 外国语学校 课堂文化 课堂气氛 报告形式
  • 简介:胡适《词选》自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刊行后,就被列为民国高级中学国语专用读本,此后八十余年,风行海内,影响至今。龙榆生在他的《论贺方回词质胡适之先生》一文中曾说道:"自胡适之先生《词选》出,中等学校学生始稍稍注意于词,学校之教授词学者,亦几全奉此为圭臬,其权威之大,殆驾任何词选而上之。"[1]龙氏对于《词选》之态度我们暂且不论,但从他的话语之中可以窥见胡适这部《词选》在当时传播之广,影响之大,并被广泛接受的事实。

  • 标签: 词选 胡适之 贺方回 新式标点 白话文运动 朱敦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的几点补充陈秀兰在中古的传世典籍中,汉译佛典占有很大比重,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它在汉语史研究方面的特殊价值,有关的研究成果正源源不断地产生出来。在外国学者中,较早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具有世界...

  • 标签: 东汉佛经 安世高 口语 《七处三观经》 译文 语法特点
  • 简介:初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值日报告"。本文通过实际教学实践、听课观察和思考,阐述如何有效地运用"值日报告",使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 标签: 有效运用 值日报告 基本技能的培养
  • 简介:新闻语篇是由正文本与副文本组成的一个系统。其动态的构成使新闻语篇呈现出相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新闻副文本对正文本不同角度的阐释,既是对正文本内容的丰富和深化,也是阐释学的"阐释之循环"的一个环节。新闻副文本既有附属性,又有独立性。不同的副文本与正文本价值层级不同,结合的亲疏不同,呈现的功能也不同。对副文性的研究,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语篇语言学、互文性理论、新闻学的理论模式、描写方法,又可以为开放的新闻文本书写提供新的发展路径,使新闻文本解读有了从非中心(边缘)切入的可能,还可以提升新闻学在史料、阐释、人物经典化等方面的研究价值,并有力地推动阐释学的发展。

  • 标签: 新闻语篇 正文本 副文本 副文性 阐释学 书写与解读
  • 简介:民国时期东南亚人士自己编写的国语教材虽然数量不多,但开启了国语教材编写本地化的先河,加速了东南亚国语教学本地化的进程。该类国语教材在内容导向方面,注重贴近本土社会实际,注重强化民族意识,注重贴近儿童生活。该类国语教材在编辑技术层面,坚持从最基本的语言知识教起,坚持利用外语译注,坚持抓住汉语特点进行教学。该类国语教材编辑者都有丰富的国语教学经验,有过编辑国语教材的实践,对居住地的语言及文化相当精通。

  • 标签: 民国 东南亚人士 国语 教材
  • 简介:摘要民国时期旧体诗词选本中普及型选本数量较多,传播手段也相对丰富。这些选本在编纂上注重选取浅显的作品,扩大受众范围;编选者读者意识和受众意识也较传统选本增强;一些选本还注意结合时代精神,剔除过时的作品以满足新时代读者的需要,增加传播效果。

  • 标签: 旧体诗词 普及型选本 传播策略
  • 简介:本卷选录25篇文章,按专题组成“中学读诗”“林庚品诗与浦江清释词”“李长之评司马迁《史记》”“《唐诗三百首》与《古文观止》的编选标准”四个单元,还有现代诗文讲解的一组文字。1940年6月问世的《国文月刊》刊载的文章有四类,其中有“诗文选读,包括古代文学作品及现代文学作品两项,均附以详细的注释或解说,备学子自修研究”。1942年8月创办的《国文杂志》设有《范文选读》一栏,栏内“对于白话……

  • 标签: 品诗 解诗 国文教学 《唐诗三百首》 古代文学作品 林庚
  • 简介:一般认为,满文作为“国书”在清代前期的公文中曾经广泛使用,但在清后期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民国年间呼伦贝尔副都统衙门公文仍然用满文书写,同当时该衙门及其所辖驻防八旗体制的长期存在和清代对满文的尊崇与公文应用满文的规定有关。尽管全国范围内满文早已停用,但该衙门档案满文在书写、遣词造句等方面仍相当标准规范,这是满文发展史上的特殊现象。只有对一般和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考察了解,才能全面把握满文发展的历程轨迹。

  • 标签: 清末至民国 呼伦贝尔地方公文 使用满文 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