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回眸近代以来国人在文化问题上的心灵轨迹,可以大体上做出如下刻画:由于现代性的刺激,国人实现了由文化自在到文化自觉的转变。但是现代性维度使文化自觉沿着自否性的路径展开,使国人陷入了文化自卑。后现代维度的确立,为文化自觉实现由文化自卑向文化自信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在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需要避免文化自卑的另一个极端即文化自负,防止由"西方中心论"跳到"东方中心论"。

  • 标签: 文化焦虑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心态
  • 简介:本文认为,林语堂后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立场是以西方汉学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在汉学心态的制约下,林语堂的文化现和小说创作呈现出一种体认西方知识系统的明显倾向。林语堂的汉学思维打上了近代以来西方霸权话语的显明烙印,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文化选择的深刻印证。

  • 标签: 林语堂 汉学 文化思想 霸权话语
  • 简介:鲁迅一生对封建文化的彻底否定,并非对外来文化认同的结果;而是植根于对封建文化铭心刻骨的体认,其中含蕴的却正是对民族生命的至爱;他勇敢地“拿来”外来文化作战斗武器,却并不存有五四反传统思潮普遍认同的乐观精神,而保持着冷静和对以此建陶未来的怀疑;因为他始终对中国封建文化“极强的生命”及独特的存在方式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形成了他“否定—绝望”悖论式的深层心态结构。鲁迅的自我在这二难选择的“绝地”中表现为自审式的深刻裂变形态:无法摆脱精神的“遗传”而彻底绝望的清醒;在希望“绝望”的速死中实现的最彻底的否定。因此形成了鲁迅独特的艺术风格及作品意蕴至深的真正原因。

  • 标签: 论鲁迅 鲁迅精神 文化心态 深层结构 悖论式 艺术风格
  • 简介:明清鼎革,相当部分的前明官员选择了与清廷合作,成为清初政权运作中的重要力量。这部分汉官在清初又分化为南北两大汉官群体。由于地域文化、人文传统的差异,清初南北汉官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心态,在他们诗文中具体地体现为民族感情的差异。

  • 标签: 清初 汉官 民族感情 差异
  • 简介:一  郁達夫的出世心態,說「瓢兒和尚」的「逃禪」事件就是郁達夫自己逃禪意向的象徵性寫照,」[3](頁129)  2、逃禪意向

  • 标签: 亏空郁达夫 出世心态 心态文化
  • 简介:从自然环境的地理特点来说,中国大陆处于世界的边缘,四周亦被大山或大洋所阻隔;这种隔绝封闭的地理环境形成了隔绝封闭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隔绝封闭的文化心态;这种文化心态的突出表现就是崇古循旧的道统观念盛行两千多年而不衰,并成为中国人以此自重、以此自励、以此自卫和拒斥创新、拒斥外来文化的一个有力武器。

  • 标签: 地理环境 封闭环境 文化心态 外来文化 文化交流
  • 简介:本文从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入手,指出她作品中透视出的独特的文化心态:"苍凉"与"悲哀"的"人生启示",通过分析其后期作品、的艺术缺陷,进一步说明张爱玲这种独特的文化心态的稳固性,并对其文化心态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 标签: 张爱玲 文化心态 艺术价值 爱情 婚姻 现代文学
  • 简介:郁達夫的歸隱意緒和自然意趣,二  歸隱意緒、逃禪意向、自然意趣是郁達夫出世心態的「事實性」表現,因為郁達夫還受過西方文化的影響

  • 标签: 亏空郁达夫 出世心态 心态文化
  • 简介:唐代设置了从八品至三品的谏官体系,谏官的制度化,一方面满足了文人谏政的政治愿望;另一方面又使得谏诤权力固化,削弱了文人谏政的政治使命感。这种现象在白居易的任职经历中表现得最为集中。与杜甫相比,杜甫虽然最高官职仅是八品拾遗,但却终身未忘谏诤本色。而白居易任拾遗只是其政治生涯中的短暂时光,谏职期间,敢杀身进谏。而不任谏职之后,则再无谏臣风采。杜甫和白居易代表了唐代谏臣的两大类型。杜甫是使命性谏官,而白居易则是职务性谏官。

  • 标签: 杜甫 白居易 拾遗 谏诤心态
  • 简介:·成功要有良好的心态作保障·面对失败和挫折要有一颗平常心·年轻人要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营造快乐人生·积极的心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

  • 标签: 心态 平常心 年轻人
  • 简介:生活中,每个人的心态不同,对生命和命运的态度也就不同。乐观的心态使人积极向上,消极的心态却阻碍人的成功;坚强的心态帮你渡过难关.懦弱的心态却会贻误你的前程:猜疑的心态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信任的心态赢得一份人间真情:善良的心态带给社会一份感动.为恶的心态给社会添加一丝寒冷……谁能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态,谁就能赢得一个完美的人生!

  • 标签: 心态 人间真情 社会 得一 生活 个人
  • 简介:我去张掖讲课朋友招待晚饭,我特意提醒不要吃那种带萝卜花的豪华饭,吃土菜最高兴。朋友也就不客气了,带我去了一家当地风味的菜馆,先嗑了盘子瓜子,然后烤羊肉吃个肚歪,最后上来一盘粗粮大丰收,花生山药栗子玉米白薯满满当当,我挑了一块大白薯,热气腾腾地吃了起来。白薯很面,就是不甜,有点儿后悔手里这块拿大了。

  • 标签: 心态 白薯 朋友 菜馆 风味 瓜子
  • 简介:《滦阳录》是朝鲜实学学者柳得恭所写的一部使清日记,具有很强的史料和思想价值。《滦阳录》不仅客观呈现了中国乾嘉时期的社会图景,同时也深刻表现了柳得恭复杂多重的文化心态。柳得恭文化心态在《滦阳录》中主要表现为:理智的"北学"心态、"小中华"的民族自傲心态和"崇儒抑佛"心态

  • 标签: 《滦阳录》 柳得恭 文化心态
  • 简介: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策。深受汉文化浸染的汉学者的北京之行多充溢感伤情调。这种失落源于以帝都萧索破落的景观为表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孔教在近代中国的失效以及“礼仪之邦”国民的鄙俗化堕落等等。带着北京之行获得的高度文化自信和“彼消此长”的自得,为实现对华文化侵略,他们开始了理论及实践层面的谋划与探索。文化侵略之外,领土、经济利益等层面的诉求使日本对华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中,福泽谕吉等重要文化人剑指北京的“扼喉”之论,对战事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甲午战后,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走上了与西方列强联手侵华的道路,近代北京也因此被强制地染上了“世界色彩”,并因其具“咽喉”意义,遂成为列强在华利益争衡的枢纽。《辛丑条约》中有关列强在京驻兵等条款以及作为治外法权地“国中国”的东交民巷,都使中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遭遇极大的挑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抹灭的国耻,也极大地左右了大正、昭和时期来京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书写。

  • 标签: 明治时期 日本 文化人 北京书写 北京形象 文化侵略
  • 简介:晚清教育变革中的书院改学堂,从本质上讲是一场变革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社会改革运动。这场运动中知识精英的教育追求与社会文化心态的变迁关系密切。知识精英的教育追求包括通经致用、中体西用和“物竞天择”三类,这反映了他们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分别映射出“思变传统”“调和中西”以及“进化变革”的社会文化心态

  • 标签: 晚清教育 书院 学堂 知识精英 教育选择 社会文化心态
  • 简介:杂体诗虽属文字游戏,但宋人却要求其无异寻常诗。以诗为戏的诗学观念与创作动机,是促进杂体诗繁荣的重要因素,但真正促使宋代杂体诗成熟的内在动力还是题材与内容上的严肃与实用。宋代是典型的士大夫文化时期,政治家的责任心、文士的审美情趣、学者的渊深学养,社会角色、身份的多重性及其心态组合的多重性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宋人杂体诗的创作及理论批评,形成了宋代杂体诗主题严肃、情感内倾、旨趣高雅等不同于此前各个时期的新特征。

  • 标签: 杂体诗 以诗为戏 士大夫 情感内倾 人文旨趣
  • 简介: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赖于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但更需要培养跨文化交际心态。针对我国应试教育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师应从课堂等本族语文化交际环境中启发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心态,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标签: 跨文化心态 本族语 交际环境
  • 简介:摘要:大学产教融合的发生、发展也即其动力机制,不仅受制于经济层面,也受制于文化层民,文化心态是影响一国大学产教融合发展成熟度的重要影响因素。实用主义是大学产教融合发生源起,国家功利主义促进产教融合的大力发展,治理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大大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入实施,使产教融合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利益广泛化。我国大学产教融合形式少,效益低,需从文化心态方面进行审视与重构,以促进产教融合效益提升。

  • 标签: 大学 产教融合 发生逻辑 文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