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日本的明治时期(1868—1912年),尤其是从1881年到1890年,由于日本的帝国议会的召开(1890年),佛教因明的研究开始活跃起来,因明被认为可以应用于议会和法院的讨论。,另外,许多研究都将因明与西方逻辑(演绎和归纳)进行了比较。治因明的学者中,云英晃耀(1831~1910年)、大西祝(1864—1900年)以及村上专精(1851-1929年)发挥了显著的作用。云英晃耀撰写了诸多介绍因明的书籍,积极地在日本各地对政治家和律师们演讲因明。他提议用西方的三段论重构因明,称之为“新新因明”。大西祝是基督教哲学家,撰写了《论理学》,包括了三个部分:形式逻辑、因明以及归纳逻辑。他想要基于对此三种逻辑的批判上创造一种“新逻辑”。村上专精是云英晃耀的学生,他将因明视为普通的学科,而非佛学研究。他对真理与因明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明治后期,因明从基于窥基《大疏》的传统的方法论转向了欧洲的基于印度和藏学文献《正理经》或《集量论》的文献考释学。

  • 标签: 云英晃耀 大西祝 村上专精 新新因明 普通学
  • 简介:明治时期,日本人眼中的李鸿章纵使再有才华,不过是腐朽、破败清朝的代表而已。不过,明治时期,关于李鸿章的著作在日本地大量出现,说明了李鸿章在当时所受到的关注程度之高。

  • 标签: 明治时期 日本人 李鸿章 内政外交 形象
  • 简介: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中国的法律文化一度成为日本学习的范本。最早可追溯到公元3世纪前期,当时被称为“邪马台国"的日本,已有强制性法律规范。《三国志·魏志》有邪马台国“其法,轻者没其子,重者没其门户”的记载,据推测,这可能源于中国《汉律》和《魏律》的“夷三族”。到日本推古天皇时期(6世纪末7世纪初),执政的圣德太子深慕中国之灿烂文化,遂有“遣唐使”之举,隋炀帝亦遣使到日,于是中日交通因之盛大。不仅中国之经书、史籍、诸子、美术及佛教等乘时东渡,即中国法律亦于此时传入日本。〔1〕这一时期颁布的《冠位时而阶法》和《宪法十七条》均是取儒法二教之旨,其中酌隋朝法律制成的。从“大化改新”到平安朝代(7-12世纪),日本主要模仿中国来建设日本的法律制度,天智天皇时制定的《近江令》,天武天皇时的《养老律令》基本上都是模仿唐律而成的,以至于日本法史学家泷川政此郎说这一时期属于“支那继受法”时代。(2〕日本自大化革新之后,基本上是按照中国封建法典的模式发展来的,无论就其形式或内容看,都深深打上了中国封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烙印,因而成为中华法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 标签: 日本法 法律变革 明治时期 中国法律 《宪法十七条》 《养老律令》
  • 简介:创刊于日本明治初期的报刊《读卖新闻》迄今仍是世界上具备较大影响力的主流报媒。早在创刊伊始,其副刊栏目就倡导“俗谈平话”的创办方针,此举不仅规避了与政府政策相左的风险,还为日本文坛培养出坪内逍遥、尾崎红叶、幸田露伴、夏目漱石等文坛巨匠。《读卖新闻》在满足了明治读者阅读需求的同时,更为日本近代大众文学的发轫与勃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 标签: 明治 《读卖新闻》 大众文学 坪内逍遥 尾崎红叶
  • 简介:摘要:日本“兰学”及“洋学”在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领域的成就举世瞩目,是明治维新发轫前的必要科技储备期。实际上,数学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1]重中之重是近代西方平面几何学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探究平面几何学是如何经历近代数学革命、突破层层阻碍顺利普及、最终上升至国民教育层面的历史,是了解日本近代化演变的必经之路,也为全面研究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 标签: 明治维新 数学革命 近代几何学教育
  • 简介:2000年9月,日本亚洲民族造形学会在东京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日本亚洲民族造形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横田素子女士,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明治时期的日本与内蒙古———以喀喇沁右旗扎萨克贡桑诺尔布为中心》的论文。横田素子的论文全文约8万日文印刷符号。其内容主要是:清末贡桑诺尔布的私访日本,他在本旗创办的学堂与日本的关系,如聘任的日本教师、日式教育,及该旗早期留日学生的情况。所据资料,除中国蒙古近代史学者已知、习见者外,还利用了不少日本现存的各种有关史料。现将横田素子提交会议的论文提要及其论文的章节要目译介于下。论文提要明治维新以后,直接走上帝国主义道路的日本,在日清、日俄战争中

  • 标签: 内蒙古 明治时期 喀喇沁 贡桑诺尔布 日本式 日本学者
  • 简介:本文就日本明治时期民法典论争及其与我国清末礼法之争进行评析和比较,着重分析研究了其间的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内在原因,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日本明治时期的民法典论争,简要介绍其产生发展的前后过程;二、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相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共同特点;三、日本民法典论争与清末礼法之争的不同点,分析两者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四、对两者间异同的思考,对两者之间何以存在异同的中日两国的内外因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日本 民法典论争 清末 礼法之争
  • 简介:在日本文化视域中,北京的形象由虚而实、由无足轻重而变得举足轻重始于明治时期明治时期来北京的日本文化人,既在那里“一叶知秋”地探察了近代中国政治、文化态势与走向,更试图从中发现对中国“一剑封喉”的现实方策。深受汉文化浸染的汉学者的北京之行多充溢感伤情调。这种失落源于以帝都萧索破落的景观为表象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孔教在近代中国的失效以及“礼仪之邦”国民的鄙俗化堕落等等。带着北京之行获得的高度文化自信和“彼消此长”的自得,为实现对华文化侵略,他们开始了理论及实践层面的谋划与探索。文化侵略之外,领土、经济利益等层面的诉求使日本对华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甲午战争中,福泽谕吉等重要文化人剑指北京的“扼喉”之论,对战事的展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甲午战后,作为胜利一方的日本走上了与西方列强联手侵华的道路,近代北京也因此被强制地染上了“世界色彩”,并因其具“咽喉”意义,遂成为列强在华利益争衡的枢纽。《辛丑条约》中有关列强在京驻兵等条款以及作为治外法权地“国中国”的东交民巷,都使中国的主权与民族尊严遭遇极大的挑战,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难以抹灭的国耻,也极大地左右了大正、昭和时期来京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书写。

  • 标签: 明治时期 日本 文化人 北京书写 北京形象 文化侵略
  • 简介:日本明治时期,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理想以及废除欧美诸国的治外法权,明治政府经由大规模地移植西方法律制度以实现日本法制的近代化。在此进程中,由于当时的日本尚不具备适合西方法律制度生存的土壤、经引入的法律与日本传统相背离、明治政府自上而下强势推进变法等缘由,日本固有法与西方外来法之间的冲突不断。为此,日本通过将固有法律因素纳入近代法律制度、在民众当中培育符合近代法制的法律意识等路径,较好地实现了固有法与外来法的融合。基于此,处于法制转型时期的中国,需要总结并借鉴日本昔日的经验,并对"中国法律制度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话题予以回应。

  • 标签: 明治维新 固有法 外来法 冲突 融合
  • 简介:沈心工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投身于中国的音乐教育,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乐歌作品,并结集出版,是学堂乐歌运动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唱歌集在诸多的地方反映了沈心工对当时日本的学校音乐教育的经验、理念的借鉴和摄取。本文从乐歌的旋律、歌词中所反映的思想内容,唱歌集的整体构成的特点等方面,考察了日本明治时期的音乐教育对沈心工的乐歌创作产生了何种影响。

  • 标签: 沈心工 唱歌 明治时期
  • 简介:迈克尔在纽约市的一家法院供职。不论刮风下雨、阴晴冷暖,也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他总会在每天凌晨4点起床,走进自己的三明治作坊。他做的三明治已经小有名气,不过只被那些极需要靠它们抵御饥饿的入熟知。

  • 标签: 三明 爱心 纽约市 迈克尔 节假日 工作日
  • 简介: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在革除各种封建制度方面,摆在新生的明治政权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对待、解决幕府时代遗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封建士族阶级。明治政府最终通过经济收买、政治压力、军事行动等恩威并举的手段改造了这批原属封建阶级的骨干队伍,使他们由原来的对抗力量转化成为日本现代化的先锋力量。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分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是有意义的。

  • 标签: 明治政府 封建制度 社会变革 资本主义 日本政府 士族授产
  • 简介:〖原材料〗火腿适量、吐司适量、黑巧克力少量、青瓜少量做法①面包用微波炉加热,切出海绵宝宝的轮廓.火腿放入微波炉加热,切片,放在一片面包上.②盖上另一片面包,用青瓜和面包边装饰出海绵宝宝的五官.③用剩下的面包边拼出海绵宝宝的四肢.④用黑巧克力和胡萝卜做成海绵宝宝的手掌和鞋.⑤将胡萝卜压成花朵形状进行装饰即可.

  • 标签: 三明治 宝宝三明 海绵宝宝
  • 简介:中国和日本宪政建设几乎同时发轫,但两国在宪政建设的道路上逐渐分离:一个通过革命建立了共和国,一个则通过改革建立了君主立宪国。在同样是皇权思想长愈千年的国家建设宪政,无论哪条路都意味着对君权的挑战,其中的艰难可想而知。日本明治宪法在制定及实施的过程中,在此问题上也非无忧,中间有几次反复,最后的反动将日本带入了战争的不归路。

  • 标签: 明治宪法 国体 美浓部达吉
  • 简介:【摘要】近代学校建立后,近代学校仪式也开始随之出现,毕业式便是其中之一。东京大学是日本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东京大学毕业式也是军学校以外日本最早的学校毕业式。本文以明治时代东京大学毕业式作为研究对象,从教育活动史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更加实证地考察了当时日本学校仪式的发展历程。明治时代东京大学毕业式所经历的“学校教育仪式—区域庆典仪式—皇国教化仪式”的发展历程,体现的正是近代日本教育从明治初期“近代化”走向明治中后期“皇国化”的历史进程。而对于这种演变所产生的影响,应从两方面加以考量,既批判毕业式中的天皇制因素,同时借鉴其中至今仍对日本校园文化产生有益作用的部分。

  • 标签: 东京大学 毕业式 高等教育 皇国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