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别于英美法系国家的辩诉制度,涉及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等几个协商环节。本文通过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程序分流机制、法律效果、成本效益等价值分析,思考认罪认罚的真实性、明知性以及量刑规范、辩护律师、被害人知情权等问题,审慎对待认罪认罚制度的具体措施。

  • 标签: 认罪认罚 辩诉交易 程序分流 量刑规范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刑事司法制度发展过程中进行的创新优化,是将刑事司法制度以制度形式确立下来的法律条例,主要运用于刑事诉讼案件审判裁决当中,贯穿于刑事诉讼审查的各个环节。是对传统抽象、笼统等法律条例的深化与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具体内容、案件性质等做出了具体化、目的性的明确,为具体工作操作提供了有效性参考。

  • 标签: 认罪认罚 从宽 效率
  • 简介:职务犯罪有较高的隐蔽性,尤其是贿赂犯罪案件中,犯罪参与人主要是行受贿人,其他知情人员甚少,且缺乏物证、书证等客观证据印证,对行受贿人的定罪处罚十分艰难。为了惩治职务犯罪,有必要构建职务犯罪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构建职务犯罪认罪认罚从宽处理制度也是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的需要,也是衡平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的需要。在认罪认罚从宽处理程序与几种相近制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其适用范围、认罪协议的主要内容、程序的提起、从宽的幅度、审判程序的简化、司法审查的内容、认罪协议的撤销等方面的设想。

  • 标签: 职务犯罪 认罪认罚 从宽处理 司法审查
  • 简介:摘要:为适应当前案件数量增多,缓解与更加合理优化配置司法资源,2016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予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在部分地区开展刑事案件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此举旨在进一步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法治路径,符合现行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当前犯罪“轻刑化”居多的现状。但同时在进行实践过程中,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亟待探讨与解决。例如:实践过程中导致的法院“形式化”审判,关于适用制度后对于证据证明标准减轻的要求,以及适用制度对于被害人合法权利的保障和避免被害人因为制度而受到“二次伤害”。本文旨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立法原意以及产生的背景下,就当前实践和试点的过程中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证明标准 被害人权利
  • 简介:根据"两高三部"的规定,律师在场是认罪认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认罪认罚中赋予律师在场的权利具有鲜明的协商性,即对案件定性、量刑、程序选择等协商的权利,虽然与理想中的"律师在场权"存在一定差距,实务操作中也有不少缺陷亟待解决,但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次在刑事诉讼程序中将"律师在场权"付诸实践的尝试,值得理论界重视。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律师在场 律师在场权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是一项包含“实体从宽、程序从简”两方含义的制度,为实现以审判为中心提供重要保障。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作为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具体化与制度化表现,在实践操作中仍产生部分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细化探讨。本文将从认罪认罚从宽的概念界定、检察机关量刑建议的提出以及与实体法衔方案接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 概念界定 量刑建议 实体法衔接
  • 简介:摘要:随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实务界和理论界对该制度出现的问题有了更多的关注。其中较为突出的是,被告人认罪认罚后,法院接受检察机关的量刑建议,给予被告人较轻的处罚,但被告人又以量刑过重为由提出上诉。检察院抗诉量刑过重后,二审法院又对“上诉不加刑”进行简单地字义解释,来加重被告人刑罚。对于有关问题的解决,不能简单地以推行一审终审制,抑或是单纯依靠检察机关的抗诉加以解决。我们应当通过建立上诉审查制度,完善值班律师制度等方法来构建合理有效的问题解决机制。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 上诉 抗诉
  • 简介:【内容摘要】司法实践和理论界,对适用认罪认罚从宽程序案件,被告人提出反悔上诉,如何处理存在不同认识和分歧。为了应对被告人反悔上诉,有的地方检察机关采取抗诉加刑方法,但该作法既变相剥夺了被告人上诉权,也背离了刑事诉讼法上诉不加刑的基本原则。正确处理认罪认罚案件被追诉人上诉权的问题,需要从二审程序运行的法律逻辑起点和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状况得出结论。综合上诉权理论和其他外国法经验,应当知道认罪协商之基石,决定于“对抗基础上的合意”,需要完善一系列制度予以保障。在全部实现审前正当程序保障和一审庭审实质化之前,仍然遵循全面保障被告人的上诉权。

  • 标签:
  • 简介:自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试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这一制度以程序分流为基础理念,从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对案件进行"从宽处理,旨在建立完善的繁简分流体系,切实提升刑事诉讼效率。在试点运行工作中,制度暴露出程序区分不明、审前分流缺失以及配套措施不足等问题。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应当从程序分流理念的视角出发,明确认罪认罚制度的取向型价值,进一步简化诉讼程序,并辅之以相应的辅助措施。

  • 标签: 认罪认罚 程序分流 模式 诉讼效率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对我国司法制度创新改革的产物,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需要适应和调适的问题,从制度、接受程度、制度供给、各个主体配合之间等层面上出现的风险都需要加强防控。建立健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有利于增强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性,促使司法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促进社会公平公正,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制度。

  • 标签: 认罪认罚 运行风险 值班律师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建立在公诉机关指控被追诉人有罪的基础之上,对认罪认罚的被追诉人施以从宽从轻的处罚,但由于该制度牺牲了被追诉人部分诉讼基本权益,因而须以保障其自愿性为基本前提。应当在厘清认罪认罚制度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如何确保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的问题,以期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 标签: 认罪认罚 自愿性 制度构建 权利保障
  • 简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我国构建多层次刑事诉讼体系的重要一环,检察环节是该制度框架下的主要诉讼阶段。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律师参与的必要性应从被追诉人自愿性、当事人主义下控辩平衡两个层面加以理解。由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设计特性,律师的原有的基础辩护权已延伸出程序启动的建议权、申请变更强制措施建议权、定罪量刑协商权、特殊类型案件的程序否决权四大权利。

  • 标签: 认罪认罚 检察环节 律师参与 权利保障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现阶段我国刑事诉讼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适应我国刑事犯罪发展变化的一次重要制度创新,其基本内容是在犯罪人认罪的基础上,犯罪人与检察官就所要提起的罪名达成协议,以此来起到对犯罪人从宽处罚并简化审理程序的作用。但是该制度是公正与效率之间协调的结果,为防止检察官及相关人员滥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妨碍司法公正,应当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加入强制辩护制度。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强制辩护制度 司法公正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量刑一直都是我国法学专家和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完善需要对其中量刑建议进行精准化处理,尤其是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量刑的难度一直存在。量刑建议权是由检察机关行使的,目前争议不断出现,使得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践应用遇到了障碍。本文主要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量刑建议精准化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认罪认罚量刑建议的措施。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量刑 检察机关 精准量刑
  • 简介:摘要:回顾我国的司法实践,认罪认罚从宽的概念、原则以及具体实行三个层面均弱化了被害人在诉讼程序中的实际影响。必须根据“确定被害人地位,微调诉讼权利”的思路来深化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透过扩大被害人的权益以突出被害人对案件处理的影响,促进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兼顾被害人和被告人权利保护制度的顺利整合。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被害人 权益保障
  • 简介:摘要去年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正式通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成为刑事诉讼法中的一部分,亦为此次修正案的亮点之一。尽管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已为刑事诉讼法所正式确认,学界对该制度的讨论仍未停止。其中,如何保障认罪认罚案件被追诉人的辩护权便是学界的关注点之一。

  • 标签: 认罪认罚 辩护权 自愿性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一项重大司法制度创新,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侦查机关存在认罪认罚从宽过程中存在告知制度设计粗略、“程序从宽”体现不足、嫌疑人认罪认罚判断简单等形式化积弊,因此需要从告知、强制措施适用、认罪认罚判断等多个方面进行完善,方能实现制度设计的初衷。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 侦查阶段 形式化积弊 实质化破解
  • 简介:【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试点以来,我国逮捕率、轻微刑事案件占比依然居高不下,“少捕慎诉慎押”政策应运而生。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刑事领域实体上从宽、程序上从简,是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中从宽的体现。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是应对审前羁押率过高、羁押期限过长的有效之策,该政策作为不同刑事犯罪分类治理的举措在认罪认罚案件中广泛运用,是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关切回应,应当与其合理衔接,发挥应有的作用。

  • 标签: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少捕慎诉慎押 融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手段高质量化与成人化的犯罪趋势持续攀升。而现有刑事责任年龄的桎梏以及对罪错未成年人教育挽救措施的缺位形成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对这部分未成年人的实质放纵。刑事责任年龄作为一种法律推定首先取决于行为人的意志、辨认和控制能力,未成年人也并不是绝对的弱者。在降低现有刑事责任年龄的同时,改革完善不同层级罪错未成年人的处罚措施,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应有之义。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宽严相济 刑事责任年龄 社区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