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2 个结果
  • 简介:一证据概念上的争论关于证据的概念,在苏联曾有过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最先开始于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初,苏联全苏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措施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一部诉讼证据理论专著。配合这部专著的写作,苏联法学界又一次对证据概念问题展开了讨论。从这些讨论中可以看出,苏联法学界有三种基本的观点:一是“事实说”;二是“反映说”;三是“两义说”。同苏联比较起来,我国法学界在证据概念上的争论则大得多,时间也长得多。我国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到1964年因“社教”开始而中断。这并不是争论的结束,因而,1976年拨乱反正后又开始争论,并很快形成了高潮,直到现在分歧依然存在。在这场争论中,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四种:一是“事实

  • 标签: 刑事诉讼证据 形式证据观 实质证据观 反映说 客观事实 两义说
  • 简介:证据开示制度是一项体现程序公正价值,保障辩护防御权的重要的司法诉讼制度,其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本文试从该制度的历史沿革和典型外国法例、法理基础及其国内的立法、司法实践现状、问题和这一制度在我国刑事诉讼构造中的地位等角度论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提出一些加强与完善该制度的建议.

  • 标签: 证据开示制度 诉讼制度 刑事诉讼 程序公正 中国
  • 简介:文化与法律论证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但却尚未被系统触及的新主题。这一主题可以被切割为两个方面加以审视:一是文化背景与法律论证间的关系,二是文化论据与法律论证间的关系。前一个方面是双向的。文化背景塑造着法律论证的制度框架及其主体,但文化决定论的倾向会产生取消论证的效果,碎片化的文化背景也无法为论证提供客观标准。相反,法律论证理念本身则蕴含着特定的人权文化背景。后一个方面是单向的。文化论据在法律解释中集中体现为比较解释,它既可以被正向运用,也可以被反向运用,但无法构成终极的证立依据。文化对于法律论证发挥着重要但也有限的意义。

  • 标签: 法律论证 法律解释 文化背景 文化论据
  • 简介:证据裁判原则所依据的证据必然是实质上具有证明能力的证据,————————证据资料—→证明力-→事实认定↓不具有证明力  (三) 证据裁判原则意义上的证据  证据裁判原则意义上的证据首先是指裁判者视角下的证据,即该项证据对于要证事实具有多大的证明价值

  • 标签: 裁判原则 证据裁判
  • 简介:  一、证据的自由评价  根据案件事实是否需要提出证据加以证明,自由评价证据的实质是要求裁判者按照人类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认识方式去判断面前的证据,根据一定证据所证实的事实推理其他待证事实

  • 标签: 自由评价 证据自由
  • 简介:法律推理是一种实践推理,必须处理司法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与利益衡量,必然涉及合理性论证,通过论证将法条所蕴涵的规范评价赋予当前案件事实。然而,受传统逻辑观念的影响,我们仍然习惯于将法律逻辑等同于形式逻辑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即使是西方的法律逻辑理论,也习惯于下意识地将法律逻辑等同于形式逻辑,把法律推理等同于演绎模型。

  • 标签: 合理性论证 法律逻辑 法律推理 形式逻辑 实践推理 利益衡量
  • 简介:法律论证作为一般论证的特定形式,法律论证应包括立法论证、司法论证等一切法律活动。同时,它作为一种说理的知识与技能,只有在所有法律活动中运用才具有整合法律的功能。以此为视角,法律论证的逻辑取向是非形式逻辑,关注思维的实质内容。特别是理由问题:理由的合成和逻辑联系、理由的可接受性、“形式理由”与“实体理由”的划分、理由的可能和论辩的和解等。法律需要逻辑,法律论证必须符合逻辑,倘若法律生命没有逻辑,则法律生命将不堪一击。

  • 标签: 法律论证 逻辑 取向 理由
  • 简介:逻辑方法是研究司法论证的传统的方法,对分析、评价司法论证起着重要的作用。逻辑学多元化发展的特征首先表明,可以选择多种方式来描述推理并定义推理的正确性,并不期待将人类多种多样的的思维方式归结为单一的标准模式。各种演绎模式只能刻画证明性的论证。论辩性的论证过程则需要运用非单调逻辑的工具加以分析。

  • 标签: 司法论证 演绎 司法三段论 可废止性 非单调逻辑
  • 简介:立法论证是对立法资源进行有效调控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对于增强立法的科学性、产出质量优良的法和保证法的实施至关重要。好的论证离不开正确的方法。逻辑、修辞和对话的方法均适用于立法论证,此外还有一种实证的方法,强调通过实践理性达到论证目的。

  • 标签: 立法 论证 基本方法
  • 简介:行政程序论证对构建科学合理的行政程序法律制度,促进行政法律秩序的形成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文章在对行政程序论证进行现实考察的基础上,认为在目前行政程序的形成过程中,尚缺乏行政程序论证系统。文章随后提出行政程序论证的分析框架,阐明了行政程序论证的主体、内容或任务,进而明确了行政程序论证的对象、事项、标准和规则。

  • 标签: 行政程序 行政程序法典论
  • 简介:我国民事诉讼中随时提出主义的证据提出方式已经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难以克服的弊病,其原因在于民事诉讼中没有建立证据失权制度.建立证据失权制度是由诉讼程序的不可逆性决定的,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建立证据失权制度关键在于合理划定证据失权的临界点;超过期限的,若无正当理由将失去效力,法院不予采纳;同时,还要强化当事人收集、获取、保全证据的能力.

  • 标签: 证据失权 举证责任 举证能力 立法构想
  • 简介:在我国,无论修正前或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都规定,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询问、质询,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根据;证人有作证义务。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的仅占极少数,这种状况与新审判方式主旨大相径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诉讼价值和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证人出庭作证有利于贯彻审判公开的原则。审判公开要求法庭审理案件和宣告判决都公开进行,其中必然应当包括公开证据的审查过程。在证人出庭作证的情况下,诉讼双方提出的证据都以口头或原始方式出现在法庭上,这样有利于公众全面了解证据的收集、采纳等过程,从而对审判结果不仅知其然,而

  • 标签: 刑事诉讼 证人 出庭作证义务 证据 直接原则 言词原则
  • 简介:以散布谣言等手段影响证券发行、交易的操纵行为,行为人操纵证券的行为,四、我国对证券操纵行为的法律处理

  • 标签: 操纵行为 浅论证券 证券操纵
  • 简介:法律论证是司法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法官对自己的法律发现和阐明活动进行论证的过程,是对法律适用的正当性、合理性所做的说明。因此,法律论证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司法活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而影响到司法裁判的社会可接受度及公信力。在一个法治国家里,充分的法律论证存在于司法裁判中,并要求必然存在于所有司法裁判中。充分的法律论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具体表现为:实现司法正义,提高司法裁判正当性和公信力;使司法判决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与道德的完美结合,促使民众对司法判决的理解与接受;避免法官专断和独裁,加快司法改革进程。

  • 标签: 法律论证 司法裁判 正当性 司法改革
  • 简介:审判中如何最大程度地还原案件事实,是不同法系共同所要面对的问题,而如何理解证据相关性,是正确评价证据可采性的关键,同时也是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的关键。将证据相关性用贝叶斯概率方法进行刻画是一种有益的理性尝试,可以将证据相关性进行量化比较,然而却存在着以封闭理论假设应对纷繁复杂外部环境的理论困难。本文对此理论困难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主观概率的选择困难来自于参考类的不当选取。针对案件事实发现的对话认知过程,从新论辩术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案件事实发现过程的对话类型,主张证据相关性具有论辩术维度,根据案件事实发现过程中多主体参与的说服论证特征,提出证据相关性的理解还具有修辞学维度。

  • 标签: 相关性 贝叶斯概率 论辩术 修辞学
  • 简介:后果主义论证是法律论证的一种形式,是实现合理的司法裁判和证成裁决结论的重要要素。司法中后果主义论证关注不同裁判方式所带来的可能后果,通过评判不同的后果来选择裁决结论。与一般情境中的后果论不同,司法裁决的后果主义论证主要出现在法官为正当化案件裁判所进行的二次证明中,它是基于可欲后果的证立,这种可欲后果是裁决的逻辑后果或一般后果。

  • 标签: 司法裁决 后果主义论证 二次证明 可欲后果 逻辑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