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开展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KU)筛查,降低残疾儿童的发生率。提高我国人口素质。方法应用细菌抑制法(BIA)和荧光测定新生儿滤纸干血片上苯丙氨酸(Phe)浓度筛查PKU。结果BIA筛查新生儿198405人。阳性10例,筛查阳性率为1/19841,漏检1例,荧光筛查新生儿78151人,阳性8例,筛查阳性率为1/9769。结论BIA是新生儿PKU筛查的经典方法,为半定量荧光定量,灵敏,准确,费时少,是今后国内筛查PKU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荧光法 细菌抑制法 苯丙酮尿症 新生儿筛查 PKU 氨基酸代谢病
  • 简介:目的:探讨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在指导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ATP-TCA测定35例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对临床常用5种灌注药物的体外敏感性,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通过随访评价其预后与ATP-TCA的相关性。结果:不同个体的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对5种灌注药物在不同浓度下均显示出明显的个体差异。5种灌注药物的敏感率依次为THP(82.76%)〉EPI(50.00%)〉ADM(46.67%)〉HCPT(37.14%)〉MMC(17.14%),经卡方检验THP的敏感率显著高于其他4种灌注药物(P〈0.01)。30例初发患者和5例复发患者除对THP的敏感率有显著性差异(91.67%vs40.00%,P=0.033)外,对其他灌注药物的敏感率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间,30例初发患者中有1例复发,5例复发患者中有4例复发,初发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复发患者(3.33%vs80.0%,P=0.000)。结论:ATP-TCA可作为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的实验室依据,特别是对初发患者更有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ATP-TCA 表浅性膀胱尿路上皮癌 个体化
  • 简介: 摘要:目的 本文旨在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诊断儿童支原体感染的价值。方法 纳入我院收治于2021年3月10日~2022年4月30日16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患者与同期16例非感染性疾病患者为研究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观察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效能。结果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与实际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诊断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Youden值均较高。结论 将间接免疫荧光检测应用在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诊断价值较高,可推广。

  • 标签: 间接免疫荧光法 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 Youden值
  • 简介: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不同时期大鼠牙周组织中P物质(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方法采用冰冻切片和间接免疫荧光方法观察正畸大鼠牙周组织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正常大鼠第一磨牙牙周组织中S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数量稀少。正畸加力后2小时SP免疫染色反应神经纤维数量和强度开始增加,加力后1天达到最高水平,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撤力后2周,撤力后第4周SP免疫染色反应神经纤维数量和强度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对照组水平。结论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P物质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表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提示P物质可能不仅参与早期正畸牙周组织的炎症损伤过程,而且可能参与了后期的组织修复重建过程。

  • 标签: P物质 牙齿移动 牙周膜 免疫荧光
  • 简介:目的:用荧光定量RT-PCR(FQ-RT-PCR)检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mdr-1基因的表达,以了解该基因的表达水平。方法:用荧光定量RT-PCR(FQ-RT-PCR)方法。结果:75例本中mdr-1基因表达阳性率为37.3%(28/75),mdr-1基因平均表达量为10^4.88±1.15拷贝/ml。结论:FQ-PCR方法检测mdr-1基因表达具有简便,准确,特异性强,可定量等优点,对化疗方法的制定,疗效的预测及考察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荧光定量检测 RT-PCR MDR-1基因 基因表达 消化系统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实时荧光定量PCR与细胞培养在流感病毒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9年01月--2020年12月采集的2605例疑似流感样本作为课题对象,均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培养检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方法获得的阳性检出率。结果:细胞培养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实时荧光定量PCR阳性检出率(p

  • 标签: 实时荧光定量PCR 细胞培养 流感病毒 检测效果
  • 简介:目的对清开灵注射液热稳定性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荧光光谱考察清开灵注射液在不同温度条件、不同存放时间的荧光谱图变化.结果恒温(40、80℃)条件下、不同存放时间的热稳定性的荧光谱图,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通过其谱图的分析,能够反映出不同温度下时间分辨光谱的差异、谱峰强度的差异及不同厂家成品间热稳定性的差异.结论荧光光谱能够准确地对中药注射剂的热稳定性进行判定,为中药注射剂稳定性的研究和控制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 标签: 荧光光谱 清开灵注射液 热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验和细菌培养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效果及检出率评价。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阴道细菌检查的80例阴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设置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执行实时荧光PCR检查和细菌培养检查,对比两组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细菌检出率。结果:实时荧光PCR检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细菌培养,(P

  • 标签: 实时荧光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验和细菌培养在阴道细菌检验中的效果及检出率评价。方法:以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阴道细菌检查的80例阴道细菌感染性疾病患者设置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执行实时荧光PCR检查和细菌培养检查,对比两组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细菌检出率。结果:实时荧光PCR检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细菌培养,(P

  • 标签: 实时荧光PCR检验法 细菌培养法 阴道细菌检验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此文探析对布鲁氏菌病抗体进行荧光免疫层析与试管凝集试验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布鲁菌病高危患者

  • 标签:
  • 简介:生物燃料(biofuels)是指通过生物资源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综述利用微生物将农业废弃物发酵生产乙醇、丁醇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包括生物质的预处理、发酵方式、生物燃料的分离以及微生物利用藻类生产甘油三酯和脂肪酸,如藻类的收集、胞内脂质的提取等方面的问题,并对遇到的技术难题作了分析。

  • 标签: 微生物 微藻 生物质 生物燃料 乙醇 丁醇
  • 简介: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在炎症相关的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的多价乳糖苷可以很好地抑制该过程而发挥抗炎活性。我们以2-氨基-1,3-丙二醇、谷氨酸为连接臂,采用收敛合成了二价乳糖苷An-2及四价乳糖苷Gu-4,这两个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抗粘附活性,对重症烧伤休克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利用An-2及Gu-4的荧光标记物Yan-2和YGu-4进行的抗粘附机制研究表明,多价乳糖苷的作用靶点是白细胞上的整合素CD11b。本文将报道这两种新的多价乳糖苷及其荧光生物素标记物的合成。

  • 标签: 抗粘附 生物素 荧光素 多价乳糖 合成
  • 简介:应用2.5L全自动发酵罐对酵母Y388海藻糖积累条件进行了研究,单因子实验的最佳条件为:控制pH在5.0,发酵温度30℃,风量1∶0.6,转速300rpm,种龄20h。在优化条件下通过连续流加葡萄糖,海藻糖的含量可持续增加达到1.01g·L^-1。

  • 标签: 酵母 2.5L全自动发酵罐 海藻糖 积累条件 连续流加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pH条件下塞曲司特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荧光光谱,并以Stern-Volmer方程确定药物与蛋白的作用类型。结果: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出了不同二者pH条件下塞曲司特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猝灭常数,并依据Fo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生理条件下药物与蛋白的结合距离为2.53nm。结论:在pH5.0和人体生理pH条件下塞曲司特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荧光猝灭作用且为动态猝灭过程,在pH8.4时塞曲司特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猝灭为静态猝灭;人体生理pH条件下塞曲司特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

  • 标签: 塞曲司特 牛血清蛋白 荧光光谱法 结合距离 猝灭机理
  • 简介:目的采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柚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方法根据295、303、310、315K温度下柚皮苷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及双倒数方程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探讨柚皮苷对BSA构象的影响。结果柚皮苷与BSA间的结合常数(Kb)分别为5.79×105L(295K)、2.74×108(303K)、2.48×106(310K)、1.28×108(315K),柚皮苷与BSA结合的热力学参数△rHm〉0、△rSm〉0和△rGm〈0。结论柚皮苷对BSA的荧光猝灭过程以静态猝灭为主,两者主要靠疏水作用力相结合,结合过程为自发反应过程。

  • 标签: 柚皮苷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比较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检查中应用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的效果。方法:以2021年9月至2022年7月为研究时间区间,甄选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患者82例实施研究分析,均实施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检测,比较检测结果差异。结果 荧光染色法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检测阳性率高于KOH湿片(P<0.05),甲屑和毛发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合计荧光染色法高于KOH湿片,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检查中应用荧光染色法的阳性率高于KOH湿片,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参考依据,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荧光染色法 KOH湿片法 皮肤浅部真菌感染
  • 简介:摘要:微生物计数法系用于能在有氧条件下生长的嗜温细菌和真菌的计数[1],主要项目包括需氧菌计数、霉菌及酵母菌计数。按照《中国药典》的规定:任何药品进行微生物计数时,所选方法的适用性须经确认;其要求是摸索建立方法时各试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球菌、黑曲霉菌)的回收率值应在50%至200%,才可以确认采用该方法对头孢氨苄胶囊微生物计数具有适用性。

  • 标签: 平皿法 薄膜过滤法 回收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胶体金与核酸检测实时荧光RT-PCR方法比较。方法:选取新冠阳性和新冠阴性的咽拭子各100份,时间为2022年11月-2022年12月。分别采用胶体金和RT-PCR检测。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核酸检测阳性的100例样本中,胶体金检出阳性99例、阴性1例;核酸检测阴性的100例样本中,胶体金检出阳性0例、阴性100例。以核酸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胶体金抗原检测阳性符合率为99.00%、阴性符合率为100.00%、总符合率为99.50%。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过程中,可采取抗原检测胶体金,能够达到较高的准确率。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抗原检测 胶体金法 核酸检测 实时荧光RT-PCR法
  • 简介:目的:对不同来源的山豆根提取物中苦参碱类生物碱成分进行定量测定。方法:采用HPLC对山豆根提取物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和N-甲基野靛碱4种成分含量进行测定。色谱柱:Agilent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甲醇-磷酸盐缓冲液[pH=6.3](20:80);检测波长:220nm;流速:1.0mL·min-1;柱温:37℃。结果:方法学验证结果显示,4种成分分离度良好,在各自浓度范围内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平均回收率在99.17%~100.78%,RSD为1.61%~2.20%(n=6)。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样品中生物碱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广西省的4份山豆根样品中苦参碱类生物碱成分含量分别为39.375、59.247、40.398、53.13mg·g-1,高于其他省份,四川省的山豆根样品中苦参碱类生物碱成分含量较低。结论:不同批次山豆根药材,内在质量存在较大差异,HPLC可用于山豆根药材的多种成分同步测定,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为山豆根质量评价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山豆根 苦参碱 氧化苦参碱 槐果碱 N-甲基野靛碱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目的建立神龙抗栓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版采用增加稀释液的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采用增加稀释液的方法,需氧菌检查中所要求的各实验菌样品中的回收率均达到50%以上。结论神龙抗栓胶囊所采用的检验方法可以消除制剂的抑菌作用,有效检出污染的微生物

  • 标签: 神龙抗栓胶囊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 回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