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布拉氏酵母散治疗小儿便秘的效果。 方法: 在 我院 2018 年 4 月至 2019 年 4 月收治 小儿便秘患儿 中随机抽取 66 例,按照使用药物的方法将患儿均分为对照组(采用乳果糖 进行治疗 )与实验组(采用乳果糖 + 布拉氏酵母散进行治疗 ),每组 33 例,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 实验组、对照组患儿的每日大便次数分别为 ( 1.13±0.52 )次、( 1.15±0.56 )次 ,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治疗 7d 后,实验组患儿的每日大便次数为 ( 2.53±0.19 )次 ,明显优于对照组患儿每日 ( 1.72±0.18 )次 的大便次数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结论: 布拉氏酵母散对小儿便秘具有明显的治疗缓解效果。

  • 标签: 布拉氏酵母菌散 乳果糖 小儿便秘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测定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舒巴坦对肺炎克雷伯、大肠杆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方法 根据CLSI2010年版标准,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孢哌酮 /舒巴坦对肺炎克雷伯、大肠杆菌的最低抑浓度( MIC)。 结果 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舒巴坦对肺炎克雷伯及大肠杆菌的敏感性分别为 95.0%、 65.0%、 75.0%、 40.0%、 65.0%和 100.0%、 95.0%、 95.0%、 20.0%、 80.0%。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 /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哌酮 /舒 1巴坦对肺炎克雷伯及大肠杆菌的MIC50分别为 0.13、 2、 8、 12、 4mg/L和 0.13、 1、 6、 8、 3mg/L, MIC90分别为 3.65、 256、 64、 64、 128mg/L和 0.13、 14、 16、 64、 64 mg/L。 结论 美罗培南对肺炎克雷伯和大肠杆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头孢他啶的敏感率较低,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三联活联合治疗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消化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间收治的结肠炎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7例,研究组患者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联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美沙拉嗪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RP和ESR水平均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患者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62%,明显优于对照组76.6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使用美沙拉嗪的基础上联合双歧杆菌三联活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效果和机体内炎性因子水平,促进溃疡愈合,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 标签: 结肠炎 双歧杆菌 美沙拉嗪 三联活菌疗法
  • 简介: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制药单位每年的药品产量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产生的制药渣怎样处理成为制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制药渣的处理手段能否科学、有效的进行,是我国进行环境治理的关键影响因素。本文旨在对我国微生物的使用方式和微生物制药的管理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对微生物制药渣管理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提高我国的微生物制药渣管理水平。

  • 标签: 微生物制药 菌渣管理现状 处置技术探讨
  • 简介:目的探讨严重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状况。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12月住院的80例严重神经系统感染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感染患者SCL-90评分,病原体和SCL-90评分的变化。结果80例患者的呼吸道感染占感染的66.25%。分泌物中检出84株病原,其中革兰氏阴性54株,占64.29%。25株蓝色阳性占29.76%;5株真菌占5.95%。护理干预后,患者焦虑,抑郁,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恐怖和敌意的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革兰氏阴性是严重神经病变患者的主要致病菌。护理干预后,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减少;因此,医务人员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避免医院感染。

  • 标签: 神经内科 重症感染 临床特点 护理
  • 简介:【摘 要】目的:采用中西药联合作用的方法,对耐药菌体外抑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一种耐药性病菌,本次选择的病菌为鼠伤寒沙门,并且采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的方式,其中药物使用纸片扩散法。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实验以后,选择了 95号、 J9号及 P10号菌株,第一个菌株对先锋 V耐药,后两个菌株对吡哌酸耐药。对 95号菌株进行中西药处理后发现,中药处理后的抑制环为 12mm,而西药处理后的抑制环为 8mm,在使用中西药联合处理以后,抑环出现大幅度扩展,具体为 19mm。 J9和 P10号菌株也采取了同样的实验方式,同样出现了抑环扩大的现象,分别扩展到 15mm和 14mm。结论:中西药联合使用,对耐药菌体外抑效果良好,本次研究选择对先锋 V及吡哌酸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与中药联合使用后,药品的抑效果大幅度增加,可以进行合理的推广和实行。

  • 标签: 中西药结合 耐药菌 抑菌效果 药敏试验
  • 简介:目的探讨院感防控措施对ICU多重耐药感染控制的影响。方法本院于2018年06月开始实施院感防控措施,实施前作为常规组(于2018年01月-05月),实施后作为研究组(2018年06月-12月),对比两组ICU多重耐药感染发生率。结果研究组ICU患者多重耐药感染率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ICU物体表面、空气、医护人员手卫生采样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管理,能够显著减少ICU多重耐药,提高院感防控效果。

  • 标签: 医院感染 防控 ICU 多重耐药性
  • 简介:目的评价探究强化感染护理对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多重耐药感染的影响研究。方法从我院重症监护病房中抽选40例患者作为本文研究调查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配的方法分成两组对比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抗感染护理,而观察组的患者接受强化感染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多重耐药的感染情况以及各项卫生合格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多重耐药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护理后医院废弃物的处理、个人物品以及手卫生合格情况对比,很明显观察的合格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中的患者极容易感染多重耐药,对其实施强化感染护理可加大程度上降低医院感染,保证患者安全接受治疗。

  • 标签: 强化感染护理 降低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多重耐药菌
  • 简介:目的探讨痰标本病原检测的阳性率与准确率提高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9月我院收治的肺部感染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漱口后直接咳痰留取标本,研究组进行漱口-饮水-翻身-叩背-咳痰方式留取标本。比较两组患者病原阳性率、准确率。结果研究组病原阳性率、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痰标本病原检测的阳性率与准确率提高过程中,进行漱口-饮水-翻身-叩背-咳痰方式留取标本的方式更佳,应该在临床上多加广泛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痰标本 病原菌 阳性率 准确率
  • 简介:结直肠癌的发病与肠道群密切相关,肠道群紊乱在结直肠癌发生中扮演者着重要角色,肠道群紊乱可促进多种癌症相关因子释放,最终导致肿瘤的发生。中医善用辨证论治,通过提高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力来达到改善生存质量,在防癌、抗癌领域已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本文就肠道群和免疫及中医药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扶正祛邪 中药 结直肠癌 肠道菌群
  • 简介:目的为了增强泌尿外科尿路感染症状的用药科学合理性并提升临床治疗的有效性,特开展尿路感染疾病病原分布和耐药性研究。方法选取我院及二院本部800例泌尿患者参与研究并进行尿段培养,细菌和药敏的鉴定应用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之后就鉴定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该800例患者于我院及二院接受治疗的时间为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4年内。结果该800例标本中检测出的病原为304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占比为63.82%,共有194株;革兰阳性球菌为82株,占比为26.97%;真菌检测结果为28株,9.21%为真菌的占比。大肠埃希、粪肠球菌、肺炎克雷伯、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糖球菌为尿样检测结果显示的尿路感染患者存在主要病原。结论大肠埃希与粪肠球菌是泌尿外科尿路感染疾病中耐药性相对严重的两种病原,医生开展临床治疗时需要将患者尿样检测结果作为依据,有利于治疗有效性的提升。

  • 标签: 泌尿外科 尿路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肠道群的变化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治疗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对象,将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脾虚证组(n=25)和脾胃湿热证组(n=25)。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湿热证患者和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虚证患者两组人员粪便中7种常见肠道细菌(肠杆菌、肠球菌、酵母、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的分布变化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脾虚证组酵母多于脾胃湿热证组;两组测定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脾虚证组比较,脾胃湿热证组双歧杆菌、乳杆菌、拟杆菌、消化球菌明显多于脾虚证组(P<0.05)。结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改善需氧和厌氧菌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问题,有效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脾胃湿热证 肠道菌 脾虚证 中医药
  • 简介:目的布氏病患者进行血清学检验与细菌学检验对诊断其病情的价值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布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将60例患者分为A、B、C三组,每组各20例,初次诊断接受血清学与细菌学联合检验的为A组,只接受血清学检验的为B组,仅接受细菌学检验的为C组,然后对三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A组阳性检出率远远超过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氏病患者应用血清学检验联合细菌学检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单独使用血清学检验或者是细菌学检验。

  • 标签: 布氏菌病 血清学检验 细菌学检验 价值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