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晚期青光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14年7月~2016年7月,在我院治疗晚期青光眼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9例作为本研究的分析对象,并按其选择的术式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与参照组44例)。对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分别给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手术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浅前房发生率(8.89%)明显低于参照组(29.55%),且χ~2=6.14,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术前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眼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治疗组患者的眼压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为8.89%,参照组为25.00%,前者低于后者(χ~2=4.1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晚期青光眼患者而言,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该方法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并能够将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与眼压进行有效地降低,同时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推广。

  • 标签: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青光眼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硅油和重硅油两种眼内填充物兔眼视网膜电生理的中长期影响。方法:选用标准家兔28只,右眼为术眼,随机分成3组,A组12只,B组12只,C组4只。A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硅油组;B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重硅油组;C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填充平衡盐溶液组。实验动物术眼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段测得的视网膜后极部厚度、眼压及视网膜电图b波振幅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验A、B组及对照C组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测得的术眼眼压经过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B、C组经两两比较,在术后第24wk时经OCT测得的术眼视网膜后极部厚度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第24wk时术眼ERG的b波振幅均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硅油或者重硅油在作为玻璃体腔内填充物后,兔眼术后眼压中长期内的影响无明显差别;重硅油在填充后兔眼视网膜视觉信息传导功能的负面影响,导致视网膜变薄的程度要明显大于普通硅油。

  • 标签: 硅油 重硅油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眼压 视网膜电图
  • 简介:目的:探讨白内障手术切口大小矫正角膜原有散光、泪膜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4-07/2016-07接诊的白内障患者92例92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46眼。两组均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乳化超声术联合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照组为3.0mm透明角膜切口,观察组为1.8mm透明角膜切口。检测术前及术后1d,1wk,1、3mo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test,SⅠt)、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记录术后1d,1wk,1、3mo术源性散光(surgeryinducedastigmatism,SIA)。结果:两组术后1、3mo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mo角膜散光与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1、3moSIA均不断减小,且观察组术后1d,1wk,1moSI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wkSⅠt、BUT少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mo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wkSⅠt、BU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mo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0mm标准切口相比,1.8mm透明角膜切口可减少SIA,缩短角膜稳定性恢复时间。

  • 标签: 白内障 透明角膜隧道切口 同轴 术源性散光 裸眼视力
  • 简介:目的:探讨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眼角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4-12眼科住院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161例196眼,按随机化原则分为扭动模式组(A组)和传统模式组(B组),晶状体核硬度按照Emery标准进行分级。记录术中所使用的有效超声时间(ultrasoundtime,UST)、有效累积释放能量(cumulativedissipatedenergy,CDE),并比较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visualacuity,BCVA)、眼角膜水肿程度(cornealedemadegree,CED)、眼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cornealthickness,CCT)和眼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结果:两组患者各级核硬度手术中所使用的UST和CDE比较,A组较B组低。术后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术后1、7d时A组较B组高,而术后30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角膜水肿和CCT比较,术后1、7d时A组较B组眼角膜水肿轻,平均CCT厚,术后30d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30d平均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A组较B组高,丢失率低。结论:由于缩短了术中UST和减少了CDE,扭动模式超声乳化减轻了对眼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使得患者术后恢复周期缩短,但并未根本解决超声乳化对眼角膜造成的损伤。

  • 标签: 扭动模式超声乳化 眼角膜 内皮细胞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患者行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photocoagulation,PRP)后服药前及服药2mo后患眼的全视野视网膜电图(fullfieldelectroretinogram,ERG)变化,探讨递法明片DR暗适应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在我医院就诊的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diabeticretinopathy,NPDR)患者55例55眼,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行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组光凝后口服递法明片,对照组口服维生素B1片2次/d,10mg/次。PRP后服药前及服药2mo后行全视野视网膜电图检查,观察其暗视视杆反应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患者服药前及服药2mo后,暗视视杆反应bT值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bA值服药2mo后与服药前相比振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振幅升高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递法明片可减轻PRP治疗对视网膜的损害,改善患者的暗适应功能。

  • 标签: 递法明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全视网膜光凝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前加用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NSAIDs)术后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macularedema,CME)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Library、PubMed、BMC、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收集NSAIDs的不同给药时机(试验组予以NSAIDs术前及术后局部点眼治疗,对照组予以NSAIDs术后治疗)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及黄斑中心凹厚度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采用RevMan5.2软件及Stata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术前是否加用NSAIDs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的发生在术后1w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58,95%CI:0.48~5.18,P〉0.05)、术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8,95%CI:0.30~2.00,P〉0.05),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2,95%CI:0.11~0.43,P〈0.01);黄斑中心凹厚度在术后1w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7.20,95%CI:-15.17~0.77,P〉0.05)、术后1m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3.98,95%CI:-14.05~6.08,P〉0.05),术后3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18.25,95%CI:-33.80~-2.70,P〈0.05)。结论:术前及术后联合应用NSAIDs治疗可以显著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后CME的发生,降低术后黄斑中心凹的厚度,提示NSAIDs的术前术后联合应用较单独术后应用更具有优越性。

  • 标签: 非甾体抗炎药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黄斑囊样水肿 黄斑中心凹厚度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视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月我院治疗的86例(8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入选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43例(43眼)。观察组实施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对照组应用超声乳化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眼压、视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眼压、视力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眼压低于对照组,视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乳化与房角分离术联合应用有助于控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提升患者视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 标签: 超声乳化术 房角分离术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压 视功能 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