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参精固本丸在治疗男性不育患者中对男性精子数量和动力的影响.方法:通过应用参精固本丸治疗150例不育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的精子计数、精子活率和精子活力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男性不育患者经服用参精固本丸治疗后,上述参数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参精固本丸有助于提高男性不育患者的精子数量和动力.

  • 标签: 男性不育 参精固本丸 精子数量和动力 中药疗法
  • 简介: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性激素的改变与糖尿病性ED的关系.方法:将ADA标准诊断为糖尿病的男性患者,根据其有无ED分为糖尿病ED组与糖尿病非ED组,所有患者均排除了同时有肝、肾、甲状腺疾病,并停用了各种影响勃起功能和性激素的药物,应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MEIA)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睾酮(T)、催乳素(PRL)和雌二醇(E2)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ED组睾酮明显低于非ED组[(1.95±0.23vs4.01±0.38)ng/ml,P<0.01],两组的PRL、E2、血糖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3.5±2vs13.1±2.1).ng/L,P>0.05][(38.9±8.5vs39.3±8.6)ng/ml,P>0.05].[(10.3±3.7vs9.9±3.5)mmol/L,P>0.05].ED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ED组[(52.4±8.1vs42.1±5.4)岁,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病程分别为33.4±10.6、12.9±4.1月,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糖尿病致睾酮的下降是糖尿病性ED产生的原因之一,患者的年龄及糖尿病病程也与糖尿病性ED相关.

  • 标签: 糖尿病性 性激素 ED患者 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 催乳素(PRL) 雌二醇(E2)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因子IL-2和IL-10在早期梅毒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ABC-ELISA技术检测48例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结果(1)早期梅毒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2)一期梅毒患者血清IL-2和IL-10水平与二期梅毒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不同RPR滴度间IL-2和IL-10水平无明显差异(P值均>0.05)。(3)治疗后IL-2水平明显下降(P<0.05),IL-10水平上升不明显(P>0.05)。(4)IL-2和IL-10之间呈正相关(r=0.5385,P<0.05)。结论早期梅毒出现Thl上调,在抵御TP感染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梅毒 白细胞介素2 白细胞介素10
  • 简介:目的评价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检测对梅毒的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72例梅毒患者进行特异性IgM抗体检测,并与RPR、TPPA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清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在一期梅毒的阳性率为73.3%(11/15),在二期梅毒的阳性率为88.9%(16/18),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x~2=1.6363,P>0.10)。在潜伏梅毒,IgM抗体阳性率为26.1%(6/23),显著低于早期显性梅毒(x~2=17.6189,P<0.005)。在一期、二期和潜伏梅毒,RPR和TPPA的阳性率均为100%。入组前2-24个月己经给予正规抗梅治疗的梅毒16例,其中IgM抗体阳性2例。结论在本研究中,检测特异性IgM抗体诊断一期梅毒并下优于RPR和TPPA。IgM抗体在潜伏梅毒敏感性低,其诊断应依靠RPR和TPPA。目前不推荐单独检测抗梅毒IgM抗体来监测病情和判断疗效。抗苍白螺旋体IgM抗体的临床意义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 标签: 梅毒 IGM抗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 简介:在日本中医称为汉方医,中药称为汉方药.近年来,应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诊断皮肤病,应用西洋药物和汉方方剂共同治疗皮肤病已经越来越受到日本皮肤科医师的关注,尤其在特应性皮炎、慢性荨麻疹、银屑病等慢性顽固性皮肤疾患的治疗方面.

  • 标签: 中药 日本 皮肤病 治疗 皮肤疾患
  • 简介:2002年7月5日,一12岁男孩被发现在胸椎部位皮肤出现一个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的溃疡。溃疡出现前4d,患儿一般情况良好,当时患儿母亲偶然发现其脊柱中部皮肤有一个小疖,周围有红斑水肿。随后小疖逐渐增大,直到检查前1d发生破溃,排出脓液。患儿有发热伴大量出汗。既往无咳嗽或咯痰、恶心和(或)呕吐。有肺部病变所致反复胸痛发作,过去4年间因反复胸部感染一直接受治疗。其父母也观察到患儿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患儿从未接种过Calmette-Guéfin杆菌(卡介苗)。其祖父曾患肺结核。患儿家的一个朋友(同时也是邻居)曾有结核病史。皮肤科检查可见背部皮肤表面-1.5cm×1.5Cm溃疡,有脓液排出。

  • 标签: 儿童皮肤结核 抗结核治疗 诊断工具 脓性分泌物 皮肤科检查 肺部病变
  • 简介:目的检测解脲脲原体(Uu)tetM基因,并与临床疗效进行综合分析.方法以多聚酶链反应(PCR)检测tetM基因;用多西环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结果120株Uu分离株中,有32株Uu检测tetM基因阳性;tetM基因检测阳性患者及阴性患者用多西环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11.1%和100%.结论tetM基因检测能较准确地反应Uu对四环素类的耐药性,且与临床疗效有很高相关性.

  • 标签: M基因 治疗 解脲脲原体 临床应用评价 阳性 多西环素
  • 简介:背景:羟基乙酸和Jessner溶液是治疗颜面痤疮常用的表皮化学剥脱剂,皮脂分泌增多是痤疮患者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目的:比较30%羟基乙酸和Jessner溶液对面部痤疮患者皮脂分泌的影响。方法:研究38例轻到中度颜面痤疮患者,27例用30%羟基乙酸治疗,11例用Jessner溶液,间隔2周共用2次,用Sebumeter(SM810Courage&Khazaka,Cologne,Germany)皮脂测量仪分别测定使用前及每次应用2周后前额、鼻部、下颌及颊部的皮脂水平。结果:痤疮患者颜面皮肤应用30%羟基乙酸或Jessner溶液后皮脂水平无明显改变。结论:使用30%羟基乙酸和Jessner溶液这两种类型的剥脱剂对痤疮患者颜面行2次剥脱治疗后不影响颜面皮肤皮脂分泌,而使用该种方式行多次剥脱治疗对皮脂分泌产生的累积效应需进一步研究。痤疮患者多次应用表皮化学剥脱剂对面部皮脂分泌的影响@LeeS.H.@HuhC.H.@ParkK.C.@YounS.W$DepartmentofDermatology,SeoulNationalUniversityBundangHospital,...

  • 标签: 分泌影响 剥脱面部 化学剥脱
  • 简介:背景:家族性圆柱瘤是一类罕见的遗传病,是皮肤附属器产生的赘生物。近来发现圆柱瘤抑制基因的丢失引起一种具有抗凋亡活性的转录因子NF-kB的激活。这可能解释圆柱瘤的增长失调。在细胞水平的试验中,水杨酸能阻止圆柱瘤抑制基因丢失引起的NF-kB活化,提示水杨酸可能是圆柱瘤的有效疗法。目的:评价局部应用水杨酸治疗家族性圆柱瘤的效果。方法:来自4个不同圆柱瘤家系的5例患者局部应用水杨酸治疗2次/d,随后1次/d。临床反应用连续的肿瘤测量来确定。结果:5例患者共有17个圆柱瘤:12个为目标损害,5个为对照损害。圆柱瘤的大小M=1.0cm(极差0.6~2.8)。12个圆柱瘤中2个完全消退。另外8个皮损有一些反应,但未达到局部消退的标准。对照皮损保持稳定或增大。结论:水杨酸治疗圆柱瘤耐受性好,是一种新的有效疗法。

  • 标签: 局部应用 圆柱瘤 水杨酸 家族性 治疗 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