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7 个结果
  • 简介: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痤疮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其中皮肤屏障受损是一个方面,表现为皮脂分泌的异常增多及经表皮失水的增加。治疗药物维A酸、过氧化苯甲酰及过度清洗等均可加重皮肤屏障损伤导致治疗的不耐受从而影响疗效。选择合适的皮肤护理方案有助于皮肤屏障的修复。温和的清洁剂、润肤剂可缓解药物引起的烧灼感和干燥;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修复皮肤屏障功能。因此,推荐清洁剂和润肤剂作为痤疮治疗的必要辅助手段。

  • 标签: 皮肤屏障 痤疮 功能修复
  • 简介:目的探索VISIA皮肤测试仪在黄褐斑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激光美容中心就诊的黄褐斑患者72例,利用VISIA皮肤测试仪对斑点、紫外线光斑、红色区域、棕色斑等指标进行测试评分;同时行目测法评估的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ASI)评分。分析VISIA检测各指标值与人工目测法计算所得MASI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斑点、红色区域、棕色斑无论特征值和分值与MASI评分呈正相关,而紫外线光斑与MASI评分结果无相关。结论VASIA皮肤测试仪可用于判定黄褐斑的临床严重度。

  • 标签: 黄褐斑 病情评估 VISIA皮肤测试仪
  • 简介:目的探讨Th22和Th17细胞可能在白癜风发生发展作用机制。方法选择白癜风患者60例(按不同分期划分,活动期白癜风患者30例,静止期白癜风患者30例;按不同分型划分,寻常型白癜风患者29例,节段型白癜风患者31例),以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正常人30例为对照。取外周静脉血,免疫荧光PCR法检测外周血中IL-22mRNA和IL-17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IL-22和IL-17表达含量。将所检测结果与白癜风患者病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1)白癜风患者实验组外周血中IL-22mRNA和IL-17mRNA以及IL-22和IL-17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活动期白癜风患者明显高于静止期患者。(2)寻常性白癜风患者外周血中IL-22mRNA和IL-17mRNA以及IL-22和IL-1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节段型患者。(3)在白癜风患者组,外周血IL-22mRNA和IL-17mRNA表达水平以及IL-22和IL-17水平呈正相关(r=0.753,P=0.000)。结论Th22和Th17细胞在白癜风发生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 标签: 白癜风 分期分型 TH22细胞 TH17细胞
  • 简介:目的:探索学生家长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作用。方法:分别在长春市朝阳区、南关区、二道区三所中学的初中部对198名家长进行匿名问卷调查,了解初中在校学生家长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过程的态度与需求。结果:家长对目前社会上青少年因过早发生性行为导致的性传播疾病、艾滋病和意外妊娠的现状认识不足,对家庭参与青少年性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与子女就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缺乏沟通。向子女进行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讲解、教育不足。79.1%的家长支持对青少年开展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希望能参加家长学校学习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学习针对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技巧。结论: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必须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教育体系。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走进家庭势在必行,呼吁政府及相关组织给予高度的重视与帮助。

  • 标签: 家长 青少年 性与生殖健康教育
  • 简介:过敏性紫癜是一类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常表现为皮肤的紫癜样改变,常会合并胃肠道、关节以及肾脏等系统表现。其发病机制复杂,与自身免疫系统关系密切,但具体机制不清楚。CD4+T细胞是T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反应里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中发挥着独特的生理作用,现总结Th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作用

  • 标签: 辅助性T细胞 过敏性紫癜 机制
  • 简介:目的:检测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IL-33及IL-6的水平变化,探讨其在生殖器疱疹发病机制作用。方法:选择30例生殖器疱疹患者,采用口服伐昔洛韦片治疗,治疗前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ELISA检测IL-33、IL-6的水平,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生殖器疱疹患者经伐昔洛韦治疗后痊愈14例(46.7%),显效13例(43.3%),有效3例(10%),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90%,无不良反应发生。治疗前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多(t=29.83,P<0.01),IL-33、IL-6水平升高(t值分别为170.88、25.03,P值均<0.01)。生殖器疱疹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肥大细胞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t=17.10,P<0.01),IL-33、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63.36、15.61,P值均<0.01)。结论:肥大细胞发挥其天然免疫应答作用,可能通过调节IL-33、IL-6参与HSV-2感染所致生殖器疱疹的发病机制。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肥大细胞 IL-33 IL-6 HSV-2
  • 简介:近年来,研究学者认为银屑病易并发代谢性疾病,虽然二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是已发现银屑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中有共同的炎症因子参与。一般认为,代谢性疾病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共同病理生理改变的一系列炎症性疾病,本文主要就一些在银屑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均起作用的炎症因子作简要综述。

  • 标签: 银屑病 代谢性疾病 胰岛素抵抗 炎症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penAX基因在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的影响。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ET-28a-penAX,将重组质粒转化到淋球菌WHOP标准株,通过PCR进行鉴定。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头孢曲松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观察转化了pET-28a-penAX质粒的淋球菌对头孢曲松敏感性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pET-28a-penAX重组质粒,并成功转化了淋球菌WHOP标准株。药敏结果显示转化了pET-28a-penAX质粒的淋球菌比对照株(pET-28a-penA和pET-28a转化株)对头孢曲松的MIC值提高了3.75倍。结论:penAX基因降低了淋球菌WHOP标准株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

  • 标签: 淋球菌 penA X基因 头孢曲松 敏感性
  • 简介:皮肤科的外用药物治疗作为常规治疗手段一直备受重视,包括很多自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疗效亦得到患者的认可。但是,很多药物或制剂往往注重疗效,配方过程中常忽略产品的质地等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患者使用时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受到影晌,另外临床的确会遇到一些皮肤损害缺少适合的外用制剂,如特应性皮炎患者的抓痕、糜烂等表皮缺损明显的皮损(图1),容易继发感染;不宜直接涂抹糖皮质激素药膏和润肤剂.而通常使用的氧化锌或硫酸铜锌软膏或抗生素软膏往往过于油腻.洗液制剂有一定的收敛抑菌作用.但表皮的修复相对缓慢.且使用后容易引起皮肤干燥及刺激,不利于恢复。

  • 标签: 外用制剂 表皮 患者 治疗手段 药物治疗 临床应用
  • 简介:维甲酸受体属于核受体超家族的一个子受体,包括两类子受体家族即RARs和RXRs。维甲酸受体与维甲酸结合后被激活,通过维甲酸信号通路作用于特异性靶基因而发挥不同效应,其治疗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维甲酸、维甲酸受体及其分类、维甲酸信号通路、维甲酸受体在皮肤的表达和功能,以及维甲酸受体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标签: 维甲酸 维甲酸受体 信号通路 作用机制
  • 简介:目的通过在595nm脉冲染料激光(Pulseddyelaser,PDL)治疗儿童鲜红斑痣(Port-winestains,PWS)的过程应用在体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Reflectanceconfocalmicroscopy,RCM),探讨RCM在PDL治疗鲜红斑痣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2014年6月经我科治疗的鲜红斑痣患儿157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所有患儿依据RCM测得的病灶血管直径及深度进行累积积分;试验组不同积分者给予不同能量密度的595nmPDL治疗,对照组统一使用经验性的能量密度治疗,对试验组与对照组、不同积分组间的治愈率、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595nmPDL治疗鲜红斑痣的总有效率为76.4%,治愈率为31.8%,其中试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积分越低,治疗效果越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越低;对于血管直径较大、位置较深的病灶应使用较大的能量密度,反之亦然;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3%,其中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7.3%(17例)及30.5%(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CM提高PDL治疗鲜红斑痣的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可较准确地评估预后。

  • 标签: 鲜红斑痣 595 nm脉冲染料激光 在体反射式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免疫疾病,在多种诱发因素如外伤、感染、应激或药物等刺激下所致,角质形成细胞和多种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细胞参与反应。既往研究认为经典的银屑病发病机制为固有免疫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途径,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B淋巴细胞在银屑病的发生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该文结合最近多项研究结果,综述B淋巴细胞对银屑病的发生发展的可能影响。

  • 标签: 银屑病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和预防重度脂溢性皮炎复发作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0月于我院诊断为重度脂溢性皮炎患者70例为本试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2组,每组各35例。A组患者给予伊曲康唑药物治疗,B组患者给予安慰剂治疗。患者口服伊曲康唑200mg/d或安慰剂连续治疗1周,随后3个月每个月的前2天重复给药1次。记录患者的脂溢性皮炎皮损面积及严重度指数(SDASI)评分、疾病持续时间、复发人数,瘙痒感/灼烧感评分及临床改善率/治愈率等信息。结果A、B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SDASI评分均有显著改善,但前者使用伊曲康唑后的SDASI评分明显低于后者([1.82±0.55)vs.(5.47±2.17),P〈0.05]。A、B组在治疗2周和16周后的临床改善率分别为(88.6%,80%)vs.(77.1%,54.3%)。另外,A组患者的疾病复发率也显著低于B组。结论口服伊曲康唑不仅能够有效、安全地控制脂溢性皮炎患者的恶化,还可作为维持治疗方案防止该病的再次复发。

  • 标签: 伊曲康唑 脂溢性皮炎 复发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增强表皮屏障功能制剂能否预防或延缓银屑病的复发。方法选取40例银屑病治愈后患者,过去几年中均在冬季发病,每次发病都累及双上肢。其中左侧上肢涂擦自制保湿剂(主要成分为凡士林、葵花籽油、维生素E、尿囊素等),2次/d,共20d;没经任何处理的另一侧上肢作为对照。分别于涂药前和涂药20d检测患者的皮肤屏障功能指标及血液中银屑病相关免疫学指标。结果最终完成研究者32例。处理前,双前臂的角质层含水量和透皮失水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处理20d后,涂擦保湿剂的前臂其角质层含水量明显升高(P=0.0002),透皮失水率则显著降低(P=0.0071);未涂擦保湿剂一侧的角质层含水量和透皮失水率无明显改变。统计皮损出现的时间指标,有22例是有效指标,其中6例双侧皮损同时出现;5例在保湿剂处理的前臂先出现皮损;11例保湿剂处理的前臂与自身另一侧对照手臂相比,延缓或无皮损出现(占到有效样本量的50%)。处理前后患者血液TNF-α和IL-17无明显改变,而处理后血液IL-23的值上升明显(31.70%,P〈0.0001)。结论涂擦保湿剂能降低银屑病复发的风险。

  • 标签: 皮肤屏障功能 银屑病 保湿剂
  • 简介:目的探讨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的机理。方法选择雄性BXSB小鼠50只,分成空白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强的松)和实验组(双氢青蒿素),采用Macart和直接免疫荧光方法检测BXSB小鼠尿蛋白,脾脏T细胞亚群和B细胞。结果BXSB小鼠尿蛋白量依次减低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CD4T细胞和CD8T细胞低于空白组,P<0.05。实验组的CD4T细胞的CD8T细胞高于空白组。P<0.01。B细胞降低顺序为空白组>实验组>对照组,P<0.01。结论双氢青蒿素通过抑制B淋巴细胞增殖。促进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增殖。尤其是CD8T细胞增殖明显,减少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从而达到治疗红斑狼疮的作用

  • 标签: 双氢青蒿素 狼疮性BXSB 小鼠 作用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皮肤病,给患者的生活及心理造成严重负担。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满意且不良反应较大,而靶向性高的生物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的异常活化、拮抗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阻断免疫反应的发生,彻底改变了、重度银屑病的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和良好的安全性。目前常用的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作用于T细胞的药物、抗白介素IL-23/IL-12抗体以及IL-17A及其受体拮抗剂。而近年来其他免疫生物制剂,如T肽、ABX-IL-8等可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因子释放,具有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的目的。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小分子制剂
  • 简介:目的:研究CD14+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TLRs)表达在复发性生殖器疱疹疾病中的表现。方法:本组抽取我院于2011年11月至2013年11月收治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35例作为观察组,取同期入院体检正常的3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TLRs受体表达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分别为(38.84±23.19)、(94.26±4.63)、(96.93±4.39),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分别为(19.73±8.68)、(101.68±5.17)、(97.06±4.22),其中观察组的TLR4、TLR8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外周血单核细胞TLR9无明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次数≥6次/年与复发次数〈6次/年患者的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TLR8、TLR9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生殖器疱疹患者发病期间,单核细胞TLR4、TLR8的增强能够提高免疫细胞抗病毒作用

  • 标签: 生殖器疱疹 TOLL样受体 CD14+单核细胞 发病机制
  • 简介:目的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Pixel2940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随机选取45例痤疮瘢痕患者,应用Pixel2940nm激光进行治疗,每月治疗一次,分别在治疗后1周,1月和3月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患者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相比,治疗后1周患者皮肤pH值下降(P<0.05),水分降低(P<0.05),油脂增高(P<0.05),pH值与油脂有明显负相关(P<0.01),弹性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比较变化最明显的是紫质(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皱纹、纹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紫外线色素斑减少(P<0.05),治疗后3月与治疗前相比毛孔和棕色斑减少(P<0.05),色素斑和红色区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Pixel2940nm激光对痤疮瘢痕患者皮肤性质改变主要在治疗后1周,表现为皮肤水分减少、油脂增高、紫质减少和毛孔肤质改善,临床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痤疮瘢痕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可作为Pixel2940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的一个定量衡量标准,在诊断,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估上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痤疮瘢痕 铒激光 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 皮肤性质 面部分析 定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