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高血压出血是原发性脑出血最为常见的类型,约75%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出血部位以基底多见。目前,对中量(30~40ml)出血且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选择何种治疗方法仍存争议。天津市环湖医院自2006年1月-2008年5月分别采用保守治疗、锥颅血肿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142例中量基底高血压出血患者,为探讨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笔者对3种方法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 标签: 颅内出血 高血压性 基底神经节
  • 简介:目的探讨一种有助于高血压出血(HICH)预后判定及治疗方案选择的评估方法.方法根据HICH出血量、出血部位及血肿破入脑室情况三者之间与预后的关系,提出一种用计分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方法.结果依本计分法,时260例HICH病人的计分进行分组,并将各组病人计分的均数与病死率行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r1=0.9757,r2=0.9973),经相关系数显著检验(P<0.0005),相关关系非常显著.在非手术组与手术组病死情况比较中,计分61~100组,手术组疗效优于非手术组,两组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X2=5.67,P<0.05).结论计分法能较客观地反映HICH病人的预后,并在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上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计分法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 预后 相关性 研究
  • 简介:高血压出血的好发部位为基底,约占高血压出血的60%,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患者预后差[1].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5月共收治重症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49例,均施行开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手术,本文旨在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在高血压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区出血 显微外科 手术方法 意识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在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高血压基底出血的手术要点及脑组织和血管保护。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显微手术清除基底高血压出血患者临床资料。术后复查头颅CT了解血肿清除情况。采用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评估术后3-6个月患者功能状态。结果本组血肿清除〉90%16例,80%-90%1例;再出血1例。其中1例患者因术后严重肺部感染死亡。随访3-6个月,KPS90-100分3例,60-80分9例,30-50分4例,10-20分1例。结论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有利于保护重要的大脑皮层和血管,是显微清除高血压基底出血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外侧裂-岛叶入路 基底节区 脑出血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清除高血压基底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36例进行该手术病例,探讨其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操作方法、术后治疗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以ADL分级法评定,恢复良好8例、轻残20例、重残6例、死亡2例.结论该手术是一种直视下简单、快捷、有效、微创的治疗高血压出血的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小骨窗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研究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基底高血压出血的疗效.方法对36例脑出血患者进行锥颅穿刺血肿抽吸术治疗,并选内科保守治疗组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治愈总有效率88.9%,显著高于对照组(X2=9.2723,P<001),病死率明显低于内科治疗组(X2=83824,P<0.01).结论CT定位锥颅血肿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疗效肯定,创伤小,术后不良反应少,有利于脑功能的恢复,患者易于接受.

  • 标签: CT定位 锥颅血肿抽吸术 治疗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 简介:目的探讨经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的疗效。方法36例高血压基底出血患者均根据CT定位,按微创手术设计切口,解剖外侧裂后,经岛叶皮层清除血肿。结果36例高血压基底出血病人中,死亡2例,34例(94.4%)血肿清除满意,残余血量小于5ml。25例术后12~22d出院,其余9例在2个月内出院。结论经小骨窗外侧裂入路清除血肿,有利于术中止血和术后脑脊液引流,可降低颅内压,提高疗效。

  • 标签: 脑出血 高血压 手术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基底出血合并脑疝患者开颅手术治疗后短期死亡的术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0月—2017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行开颅血肿清除联合去骨瓣减压术的41例高血压基底出血合并脑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30d预后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平均动脉压、手术时间、术前GCS评分、出血量、中线偏移程度、血肿形态、脑室出血、双瞳散大的比率。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引入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30d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中,术后30d死亡18例(43.9%),存活2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出血侧别、血肿量及手术时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前GCS评分≤5分、双侧瞳孔散大、血肿形态不规则、中线移位显著及脑室严重出血比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GCS评分≤5分(OR=50.345,95%CI1.543~1642.595,P=0.028)和血肿形态不规则(OR=0.009,95%CI0.00~0.458,P=0.019)是影响患者术后30d内死亡的术前危险因素。结论术前GCS评分≤5分及血肿形态不规则是高血压出血合并脑疝患者术后短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脑疝 开颅手术 短期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评估内镜辅助下经外侧裂入路对基底高血压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将44例高血压基底出血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经外侧裂入路内镜辅助下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清除血肿(经侧裂组)和经皮质造瘘清除血肿(经皮质组),经皮质组部分借助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结果经侧裂组在血肿清除程度、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残废率、病死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经皮质组.结论经外侧裂入路内镜辅助手术治疗基底高血压出血是一种损伤轻、疗效优、预后好的微创治疗方法.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节区 内镜辅助 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经外侧裂入路
  • 简介:目的比较神经内镜下与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的疗效。方法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前瞻收集重症高血压基底出血78例,应用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40例(内镜组),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38例(显微镜组)。结果内镜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明显少于显微镜组(P<0.01)。两组血肿清除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个月,根据日常生活能力分级评估预后,内镜组预后良好率(75.0%)明显高于显微镜组(52.6%;P<0.05)。结论与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相比,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重症高血压基底血肿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节血肿 神经内镜 手术显微镜 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锁孔内镜和开颅治疗基底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比较锁孔内镜组28例和传统开颅组30例基底出血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血肿清除率、感染率和再出血率,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对两组预后进行评价。结果锁孔内镜组血肿清除率明显高于开颅组(92.1%±3.9%vs86.5%±9.1%,t=3.007,P=0.004),锁孔内镜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开颅组(138min±15minvs232min±16min,t=-23.041,P=0.000),锁孔内镜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开颅组(21.4%vs50.o%,χ^2=5.119,P=0.024)。两组术后GOS预后评分无显著差异(Z=-1.754,P=0.079)。结论锁孔内镜是一种治疗脑出血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锁孔 神经内镜 微侵袭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基底出血经岛阈后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应用此术式病人的手术效果,与同期常规经颞上回或颞中回入路开颅47例此类病人进行对比,分析有关文献。结果经岛阈后入路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颅手术。结论经岛阈后入路是治疗重症高血压基底出血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基底节出血 高血压性 岛阈 开颅手术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基底出血的疗效,总结内镜血肿清除术的技术细节。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应用神经内镜治疗49例基底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皮质造瘘位置选择、工作通道的走向、预防出血及内镜直视下止血方法等相关技术细节。结果49例患者手术平均出血量(101.03±21.30)mL、手术时间(62.12±9.29)min、切口长度(5.02±0.37)cm及骨窗面积(6.65±0.31)cm^2。术后24h内行CT扫描,49例患者中43例血肿清除完全,5例血肿少量残留,1例未复查CT,无术后再出血发生。术后1例因脑疝死于脑干功能衰竭,1例死于肺部感染,1例死于消化道出血。存活46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为Ⅰ级19例,Ⅱ级17例,Ⅲ级5例,Ⅳ级5例。结论①神经内镜治疗脑出血具有微创、血肿清除满意及预后良好的特点。②恰当的皮质造瘘位置、顺血肿长轴工作通道的走向和术中轻柔的操作,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副损伤;术前及术中实施预防出血的措施有助于减少术中出血机会,内镜下“内镜结合吸引器”等直视下止血方法简便实用,值得推广普及。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神经内镜 技术细节
  • 简介:目的比较经额部和经颞部入路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的60例高血压基底出血的临床资料,28例采用经额入路(经额组),32例采用经颞入路(经颞组)。术后3个月采用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经额组手术时间[(83±27)min]和经颞组手术时间[(81±30)min]无显著差异(P〉0.05)。经额组血肿清除率[(88±11)%]明显高于经颞组[(79±19)%;P〈0.05]。经额组预后良好率(67.86%;GOS评分4~5分)明显高于经颞组(40.63%;P〈0.05)。结论神经导航辅助下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出血时,经额入路相对于经颞入路可以提高血肿清除率,改善预后,是较优的手术入路。

  • 标签: 高血压性脑出血 基底节 神经导航 神经内镜 手术 经额入路
  • 简介:目的评价比较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与内科保守治疗两种方法治疗基底出血(25~40ml)的疗效异同.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42个参研医院共随机入选465例基底出血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排除88例,其中资料不全者16例;不符合入选标准者72例,分别为Glasgow评分≤8分(64例)、术前出血量>40ml(7例)、从发病到达急诊室时间>72h(1例).评价治疗14d时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3个月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3个月和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最终符合入组标准的病例数为377例,其中微创治疗组195例,对照组182例.微创治疗组患者于治疗14d时,神经功能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x2=7.931,P=0.02);治疗3个月时达良好功能状态的患者比例明显多于对照组(35.91%vs21.82%;x2=8.294,P=0.004).微创治疗组病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88%vs63.03%,x2=16.948,P<0.01);两组病死率间差异无显著意义(6.67%vs8.79%).结论与单纯内科保守治疗相比,应用微创穿刺血肿粉碎清除术治疗基底小血肿不增加病死率,并可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病残率.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微创穿刺术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血肿粉碎清除术 GLASGOW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