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家族血管母细胞瘤是一种特殊的脑血管母细胞瘤,临床对其认识不足,发现率较低。本文探讨家族血管母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适宜的外科处置。方法:采用同顾方法对1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家族血管母细胞瘤进行临床分析一结果:本组病例占同期血管母细胞瘤8.92%(10/112),家族血管母细胞瘤产生新病灶率(40%)明显高于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3.92%);肿瘤伞切除18枚(其中囊结节肿瘤13枚,实质肿瘤5枚),手术死亡1例,出院9例中5例复发.复发问隔4~127个月.平均42个月一恢复劳动或丁作6例,生活自理2例,仍需他人照料1例。结论:家族血管母细胞瘤较散发性血管母细胞瘤易产生新病灶和复发,预后较差,应终身随访;临床应加强对家族血管母细胞瘤的认识.VHL基因诊断是现今可取的诊断手段,并改变患者及家族成员的处置过程。

  • 标签: 脑肿瘤 血管母细胞瘤 家族性 VHL
  • 简介:胃癌并发弥散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临床少见,一旦发生,预后极差。传统治疗方法如血制品替代治疗和肝素抗凝等效果甚差,常在1—3周内死亡。我科成功治疗Ⅳ期胃癌反复发生DIC1例,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胃癌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化学治疗
  • 简介: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生长迅速,预后差,血管生成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特异性的高度血管化,多型胶质母细胞瘤可作为研究肿瘤血管化生成过程和抗血管化治疗的理想模型。本文对胶质瘤的血管生成和抗血管化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生成 胶质瘤 化治疗 原发性颅内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发生过程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73岁,因“胸痛、发热2天”于2014年4月收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呼吸内科诊治。患者1年前因“右肾癌”在我院行“肾癌根治术”治疗,因病理类型特殊,我院病理科曾予以报道,请UCLA会诊最终诊断“肾脏组合血管内皮瘤”。术后患者恢复可,定期复查胸部X片和腹部B超,10月来未见复发转移征象。

  • 标签: 肾肿瘤 组合性血管内皮瘤 肝转移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对预先将肿瘤侧肝血管进行阻断或结扎的肝切除术方法进行探讨。方法2007年3月至2009年12月,对26例肝肿瘤患者采取预先将肿瘤侧的肝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阻断或结扎以及建立肝后下腔静脉隧道置阻断带联合阻断下完成复杂肝切除术。结果全组26例患者在分离肝外血管过程中顺利,在切肝过程中出血量最少为100mL,最多为1200mL,平均出血量380mL。术后并发胸腔积液6例,其中2例为中等量积液通过胸穿抽液后治愈,另4例因积液量少而自行吸收。无围手术期死亡,无胆瘘、腹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预先进行肿瘤侧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阻断或结扎以及利用肝后隧道放置阻断带联合阻断下进行复杂肝切除术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对保留肝侧组织防止再灌沣棉伤和并枯肝功能榻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肝肿瘤 肝血管阻断 肝切除术
  • 简介:随着老年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不仅骨质强度低,而且机体的平衡及肌肉的协调能力较差,使得老年人更容易跌倒从而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 标签: 髋部骨折 心脏并发症 老年 综述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组织中FGF20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及正常肠黏膜组织中FGF20的表达或CD34的表达,分析FGF20在癌组织及正常肠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以及与临床病理之间的相关,探讨FGF20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的相关。结果: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结果均提示结直肠癌组织中FGF20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肠黏膜组织(P〈0.01);癌组织中FGF20的表达与肿瘤浸润(P〈0.05)及淋巴结转移(P〈0.05)密切相关,与分化程度及肝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癌组织中FGF20的表达与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FGF20在结直肠癌微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远处转移,为明确FGF20在结直肠癌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深入探讨FGF20促进微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FGF20 微血管密度 结直肠癌
  • 简介:炎症介质不仅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肿瘤的血管生成方面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炎症反应的调节通路和肿瘤血管生成调节通路存在较大的重叠。研究证实,包括COX-2、IL-1、IL-6等在内的众多炎症介质不仅能够促进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血管拟态形成及肿瘤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定向分化过程中可能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炎症介质 血管生成 肿瘤干细胞
  • 简介:目的:揭示新型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YH-16)与顺铂(CDDP)联合使用的抗血管形成作用。方法:首先以细胞增殖抑制、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凋亡分析,考察YH-16联合CDDP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肝癌细胞系QGY-7701和SMMC-7721生物学活性的影响;其次,在HUVECs体外培养体系上,评价两药联合使用对细胞迁徙/侵袭和管道形成的抑制作用。结果:YH-16与CDDP联合使用能协同地抑制HUVECs增殖和克隆形成,并增强了诱导细胞凋亡,上述作用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两药联合使用对HUVECs的迁徙/侵袭和管道形成也有协同的抑制作用。结论:在血管形成的多个环节上,YH-16与CDDP联合使用提高了抗血管形成的效能,联合用药模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 顺铂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抗血管形成作用
  • 简介:1病例报告孕妇26岁。G1P0,孕30+1周,肝功能异常1mo入院。病人月经周期规则,为4/28d,量中。孕9周建卡产检,常规产检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乙型肝炎表面抗体阳性(HBsAb+)。孕25+3周在外院产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剐』162U/L,予口服保肝药治疗无好转,于孕28+2周在该院住院治疗2wk,肝功能无明显改善。B超检查提示:胎儿发育符合胎龄;胎盘内见一实质低回声肿块(82mm×67mm×70mm),边界清楚,内部彩色血流较丰富,拟诊妊娠合并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孕妇于孕30+1周因肝功能持续异常转入我院治疗至孕33+5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期间B超随访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及胎盘绒毛膜血管瘤发展情况,发现胎盘绒毛膜血管瘤进行增大,孕30+5周时肿块81mm×70mm×77mm,孕31+6周87mm×63mm×84mm,孕34+1周86mm×76mm×81mm,孕36周97mm×84mm×103mm。住院期间监测宫高、腹围增长正常,B超监测胎儿生长基本正常,未发现胎儿水肿、胎儿胸腹水,无羊水过多发生。

  • 标签: 胎盘绒毛膜血管瘤 病例报告
  •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平滑肌瘤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子宫平滑肌瘤VEGF的表达及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其中40例为米非司酮服用者,20例未服用者为对照。结果:米非司酮组子宫平滑肌瘤VEGF表达阳性率为37.5%,MVD为9.90±5.95;未服用组平滑肌瘤VEGF的阳性率为80.0%,MVD为16.36±2.0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例用药后肌瘤中缩小明显者(直径缩小≥2cm)VEGF表达阳性率为12.0%,MVD为7.89±4.36,亦低于缩小不明显者(直径缩小〈2cm)VEGF阳性表达率(80.0%)和MVD(11.29±3.10)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米非司酮患者中,子宫肌瘤VEGF和MVD呈低表达,提示其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并抑制肌瘤生长。

  • 标签: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微血管密度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和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系HPMEC建立非接触式共培养血管模型,并在此模型上应用MTT方法研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以流式细胞仪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周期分布,以RT—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血管内皮细胞的cyclinD1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恩度能明显抑制共培养模型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呈剂量依赖;肿瘤内皮细胞G0/G1细胞数增多,S期细胞显著减少;转录和蛋白检测水平cyclinD1呈剂量依赖下调。结论:恩度能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增殖,且这一作用与抑制cyclinD1表达,使肿瘤血管内皮细胞滞留于G0/G1期有关。

  • 标签: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 共培养 HPMEC细胞株 CYCLIN D1
  • 简介:近年来,抗肿瘤血管生成研究已成为中医治疗肿瘤的热点之一。研究表明,很多中药具有抗肿瘤血管新生的作用,这也是中药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本文就近十年来我国中医中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

  • 标签: 中药 肿瘤 血管生成抑制剂
  • 简介:茄子,一名矮瓜,又称落苏,是一种紫色的含浆瓜果,肉内有瓤,瓤上有芝麻状的籽极多。其各地都有生产,夏秋上市,入冬更甜而糯,是廉价园蔬。它的性质奇寒,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B1B2、维生素C,蛋白质、钙质比番茄还多。旧时的医书,如《大明本草》《本草纲目》,都有茄子作为医疗用途的记载。近代科学研究发现,茄子含维生素P极丰,

  • 标签: 茄子 《本草纲目》 破裂 血管 维生素A 维生素C
  • 简介:目的:探讨手部Kaposi血管内皮细胞瘤(KHE)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2010年至2013年,我院收治5例手部Kaposi血管内皮瘤患者。男4例,女1例,年龄为6个月至33岁,平均4.6岁(55个月),1例为33岁成年人,余4例均为婴幼儿。本组病例术前检查均未发现凝血系统异常。5例均采取外科手术局部肿物扩大切除。结果术后病理均确诊为Kaposi型血管内皮细胞瘤,肿瘤表现为多结节状侵袭生长,细胞呈血管内皮细胞样,可见密集分布的梭形肿瘤细胞和筛状或裂隙样血管,局灶增生呈肾小球样结构。部分病例有组织学或影像学证据显示骨破坏。免疫组织化学CD31,CD34,Fli-1蛋白,第VIII因子等血管标记阳性,SMA灶阳性,1例局灶表达CK。术后随访12~25个月,平均18个月,其中1例术后1年复发,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剩余病例均无复发。结论对于手部单纯KHE的病例,单纯手术扩大切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肉瘤 卡波西 肿瘤 软组织肿瘤 治疗结果
  • 简介:背景与目的: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表现易与脑膜瘤混淆,本文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emangiopericytoma。HPC)的影像学表现,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的颅内HPC12例。12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12例颅内HPC的MRI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9例,75%),肿瘤呈窄基底附着于硬膜(7例,58-3%),瘤内迂曲血管流空影(7例,58-3%),瘤内见囊泡状T1低信号和孔高信号(8例,66.7%);DWI呈高信号(8例,66.7%);肿瘤强化呈不均匀明显强化(8例,66.7%)。结论:颅内血管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肿瘤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瘤内血管流空信号、DWI呈高信号、明显不均匀强化及肿瘤以窄基底附着于硬膜是诊断颅内HPC重要征象。

  • 标签: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脑膜瘤
  • 简介: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最早是作为轴突导向分子collapsin/semaphorin的受体被发现,在神经发育过程中引导轴突选择正确途径以成功到达靶区,与此同时又可作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共受体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新生中发挥作用。近来的研究表明NRP-1可通过依赖于VEGF和独立于VEGF的方式参与调节肿瘤血管新生,在肿瘤生长转移中发挥作用。

  • 标签: NEUROPILIN-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血管新生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