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评价在开放甲状腺手术中使用ForceTriad能量平台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宜兴市肿瘤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92例,其中56例术中使用ForceTriad能量平台,36例选择高频电刀传统方法。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ForceTriad能量平台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引流天数、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均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住院费用也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手术并发症方面,能量平台组有2例(3.6%)喉返神经损伤,而传统手术组有1例(2.9%),能量平台组与传统手术组间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orceTriad能量平台辅助甲状腺手术安全、可靠、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虽然住院总费用较传统手术组高,但差距在逐步缩小。

  • 标签: 能量平台 甲状腺手术 术后并发症
  • 简介: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的临床价值。方法以南华大学附属郴州医院2012年7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早期胃癌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其中23例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26例接受传统开腹手术治疗(开腹手术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排气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长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较传统开腹手术组略长,但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开腹手术组(P〈0.05)。两组所清扫的淋巴结数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胃癌相比传统开腹手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特点,具有传统开腹手术无可比拟的优势及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腹腔镜 早期胃癌 胃癌根治术 疗效比较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颅内转移瘤的临床特征、肿瘤来源、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江苏省中医院2009年3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颅内转移瘤34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对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原发肿瘤来源、手术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经过顺利,肿瘤全切20例,大部切除1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明确肿瘤来源于肺癌转移20例(58.8%),乳腺癌转移6例(17.6%),消化道肿瘤转移5例(14.7%),原发灶来源不明3例(8.8%)。单发病灶25例,多发病灶9例。术后患者中位生存期11.2个月。结论手术对于占位效应明显的颅内转移瘤有益,不仅能明确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指导,而且及时减压可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 标签: 颅内转移瘤 开颅手术 生存率
  • 简介:肝门部胆管癌(hilarcholangiocarcinoma,HCCA)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亦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是胆管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1]。根治性手术切除(R_0切除)是可能治愈肝门部胆管癌的唯一选择。

  • 标签: 肝门部胆管癌 高位胆管癌 HILAR 左右肝管 肝总管 黏膜上皮
  • 简介:随着影像诊断技术不断发展和肺癌筛查的普遍应用,越来越多的早期肺癌得到确诊。外科手术一直被认为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然而,在过去十年里,许多新的非手术治疗替代方法逐渐形成,而且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这些替代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RFA)、微波消融(MWA)、经皮冷冻消融(PCT),光动力治疗(PDT)和外照射放疗(EBRT),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本文综述除外科以外其他治疗方法的优缺点,潜在并发症和疗效;根据肿瘤的可切除性、肿瘤大小以及肿瘤位置来阐述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以及如何选择理想的治疗方案;最后讨论对于可手术的早期肺癌患者,哪一种治疗方式可供患者选择,将会成为手术治疗的挑战。

  • 标签: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射频消融 外科 非小细胞肺癌 不可手术 可手术
  • 简介:跟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总数的2%,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跗骨骨折,其中75%为跟骨关节内骨折[1-2]。高处坠落是跟骨骨折最常见的直接暴力损伤因素,常伴有脊柱、骨盆等复杂骨折。Sanders[3]分型对跟骨骨折的诊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充分反映跟骨后距下关节面的损伤情况,成为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分型方法。由于跟骨周围解剖结构复杂、软组织条件差,跟骨骨折尤其是移位型关节内骨折治疗困难,容易导致各种足部并发症,

  • 标签: 跟骨 骨折 关节内骨折 综述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初,德国GerhardBuess教授研发出一套独特的手术用直肠镜系统,即经肛门内镜微创手术(transanalendoscopicmicrosurgery,TEM)技术。TEM技术通过其巧妙、精细的设计,使术者可在扩张的肠道内,通过双目镜所带来的放大、清晰、三维立体视觉效果或内镜成像系统显示器画面和运用精细的器械,实现腔镜手术中的各种操作。

  • 标签: TEM 直肠指诊 立体视觉 双目镜 成像系统 专家共识
  • 简介:目的探讨70岁以上胃癌患者根治性手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8年8月至2015年8月242例接受胃癌手术的70岁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可能影响短期手术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42例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发生率高(56.2%);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96例,39.7%),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和切口感染。多因素分析年龄≥76岁、合并基础疾病、联合脏器切除、手术时间≥240min、术前血红蛋白〈80g/L是70岁以上胃癌患者的手术危险因素。结论对于高龄胃癌患者外科医师不要放弃根治机会,但要重视患者年龄、合并基础疾病的处理,提高手术技能,缩短手术时间,重视围手术期处理和多学科协作,积极预防和处理并发症,高龄胃癌患者行胃癌D2根治术仍然是安全的。

  • 标签: 胃癌/外科学 高龄 危险因素 手术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经左胸后外侧路径手术和Ivor-Lewis手术治疗胸中段食管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10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路径的不同分为左胸切口组(75例)和Ivor-Lewis组(1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淋巴结清扫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Ivor-Lewis组淋巴结阳性率为(4.99±1.08)%,与左胸切口组的(5.24±1.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胸切口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短于Ivor-Lew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中出血量少于Ivor-Lew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or-Lewis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2.96%,与左胸切口组(2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法各有优点和弊端,临床工作中应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扩散程度及患者的承受能力,决定最佳手术入路。

  • 标签: 中段食管癌 淋巴结清扫 外科手术
  • 简介:随着外科手术微创化时代的发展,经皮脊柱内镜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逐渐走向成熟。经皮脊柱内镜技术是在YESS(yeungendoscopicspinesystem)技术基础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所谓YESS技术,即美籍华人Yeung[1]于20世纪90年代研制了脊柱内镜YESS系统,并应用该系统采用后外侧入路经皮经Kambin三角进入椎间盘行髓核摘除减压的技术。Hoogland等[2]又在YESS技术基础上进行扩展改进,提出了TESSYS(transforaminalendoscopicspinesystem)技术,借助内镜直视下直接到达椎管内突出的髓核,

  • 标签: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颈椎 腰椎 椎间盘移位 椎管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8例接受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49)和对照组(n=49)。腹腔镜组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行开腹手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个数、手术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测量手术开始时、手术1h、手术结束时血液IL-1β水平,以及术前和术后7d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癌胚抗原(CEA)水平,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留置导尿管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手术1h、手术结束时血液IL-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前及术后7d的IGF-1、CE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0.20%)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癌创伤小,对免疫系统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应用于临床。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开腹手术 早期子宫内膜癌 免疫 术后并发症
  • 简介:2016年国际著名杂志柳叶刀肿瘤学(Lancetoncology)于第17卷第3期发表了日本学者FujitaniK和韩国学者YangHK等联合发起的一项Ⅲ期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EGATTA研究)结果。这项研究的关键是探讨存在一个单一不可治愈因素的进展期胃癌在姑息性胃切除术加化疗对比单纯化疗能否取得更大的生存获益。

  • 标签: 姑息性胃切除术 胃癌综合治疗 REGATTA 柳叶刀 单纯化疗组 肿瘤学
  • 简介:目的探讨后内侧不稳简单型肘关节脱位损伤机制,报告采用带线锚钉损伤韧带/肌腱-关节囊结构一期修复、早期保护性功能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15例后内侧不稳简单型肘关节脱位患者的病史资料。男11例,女4例,平均34(18-72)岁。病因:助动车事故12例,坠落伤2例,摔倒1例;术中采用带线锚钉行损伤韧带/肌腱-关节囊一期解剖修复,记录术中韧带、关节囊和肌腱损伤类别,明确软组织损伤与肘关节损伤体位、所受暴力的对应关系。术后支具保护下肘关节渐进性功能康复训练,定期门诊随访。结果内侧副韧带和前内侧关节囊撕脱损伤100%,屈肌肌腱60%、肱二头肌腱30%。肘关节损伤体位处于旋后伸直外展位;末次随访15例平均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为93.2,尺神经损伤5例,异位骨化1例。结论肘关节伸直、旋后位受到轴向、过伸和外翻应力可能是后内侧不稳简单型肘关节脱位的损伤机制;后内侧不稳简单型肘关节脱位主要累及前内侧稳定结构,早期带线锚钉修复满意疗效。

  • 标签: 肘关节 韧带 关节 腱损伤 创伤和损伤 软组织损伤 肘关节脱位
  • 简介:评价局部晚期食管鳞癌单纯手术与术后辅助放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08~2011年收治的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患者214例,其中单纯手术93例(单纯手术组),术后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化疗121例(术后放化疗组),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结果单纯手术组和术后放化疗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45.37%和27.38%(P<0.05),远处转移率分别为46.23%和31.65%(P<0.05);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5%、23%和98%、74%、52%(P<0.05),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1.7个月和64.6个月(P〈0.05)。术后放化疗组不良反应以1-3级为主,3级主要为白细胞下降、放射性食管炎和咳嗽,晚期不良反应为放射性肺纤维化和吻合口狭窄。结论局部晚期食管鳞癌根治术后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化疗安全、可行,能有效提高生存率。

  • 标签: 食管肿瘤 手术 术后放化疗 替吉奥 调强放疗 预后
  • 简介:先天性膝关节脱位(congenitaldislocationoftheknee,CDK)是较为少见的畸形,Katz,Grogono和Soper在研究了155例先天性膝关节脱位后发现,45例合并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Nogi和MacEwen报道的17例患者中有8例伴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013年,我院收治1例双侧膝关节脱位合并髌骨脱位,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膝脱位 髌骨脱位 髋脱位 先天性 膝关节 髋关节
  • 简介:目的近年对于直肠癌放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出现了新的治疗模式。这类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不进行手术治疗而进行观察-等待(watch-and-wait)的随诊观察。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放化疗后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和观察-等待方式两者的肿瘤学转归,研究观察-等待随诊方式的安全性。方法OnCoRe(直肠癌完全缓解病例肿瘤学转归)研究是在英国曼切斯特一所三级癌中心进行的配对队列研究。自2011年1月到2013年4月,收集所有年龄段、无远处转移且接受了术前化放疗(45Gy,25天,同期氟尿嘧啶化疗)的直肠腺癌病例。达到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进入观察-等待方式,而未获临床完全缓解的患者,在条件允许下接受手术治疗。本研究通过注册登记,同时纳入自2005年3月10日至2015年1月21日来自相邻区域的3所英国癌中心临床完全缓解而接受单纯等待-观察方式的直肠癌患者。研究采用采用1∶1配比队列,使用倾向得分匹配分析法(包括T分期、年龄和体力状态),比较患者接受单纯观察等待与手术切除的治疗转归。主要观察终点为自化放疗开始后无疾病进展生存,次要终点为总体生存以及结肠造口术后无瘤生存。本研究以更保守的P〈0.01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259例患者来自曼彻斯特癌中心,228例接受手术治疗,而31例临床完全缓解患者单纯进行观察-等待。此外通过注册登记的98例患者也进入观察-等待组。观察-等待组共129位患者[中位随访33个月(IQR19~43个月)],44例(34%)局部复发。41例无转移的局部复发患者中36例(88%)接受了补救性手术。配对分析显示(各109例),观察-等待组和手术组的3年无疾病进展生存无统计学差异[88%(95%CI75~94)vs.78%(63~87),P=0.043]。同时3年总体生存也没有显著性差异(96%vs.87%,P=0.024)。观察-等待组的结肠造口率

  • 标签: 化放疗 结肠造口术 队列研究 无瘤生存 完全缓解率 注册登记
  • 简介: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乳腺外科精确手术治疗中的意义。方法2例女性患者均是经查体、B超检查发现右侧乳腺有占位性病变,疑为恶性,要求手术切除。行多排CT胸部平扫、乳腺3.0TMR平扫+增强检查获得CT和MRI的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立体模拟建模,而后打印,据此精准定位后手术。结果3D重建模型能清晰地显示乳腺解剖结构、肿瘤所在的三维空间及周围血供。精准定位后完整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保全腺体组织,手术时间大为减少。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乳腺肿瘤的手术治疗,能够清晰显示出解剖结构,辨识肿瘤毗邻血管,避免遗漏病灶,更有效地辅助术前规划,对提升乳腺复杂手术的安全性、加快手术速度,提高手术精确性有益,在乳腺外科精确手术治疗方面具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 标签: 3D打印 精确手术 乳腺肿瘤
  • 简介:目的比较腰椎Wiltse手术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lumbarinterbodyfusion,TLIF)与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治疗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我科收治腰椎不稳症患者68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41~72岁,平均60.8岁;病程6个月~12年,平均22.6个月。改良TLIF组37例,行腰椎后正中入路改良TLIF术;Wiltse入路组31例,行腰椎后正中经椎旁肌间隙入路TLIF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血清肌酸激酶、引流管放置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植骨融合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or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Japaneseorthopedicassociation,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等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68例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8个月,平均28.6个月,改良TLIF组与Wiltse组在术中出血量(462.32±52.28)mlvs.(266.82±56.42)ml、术后引流量(301.92±68.22)mlvs.(140.52±58.65)ml、术后卧床时间(5.8±1.2)天vs.(3.1±0.9)天、住院天数(9.8±1.4)天vs.(6.2±1.2)天方面比较,Wiltse入路组均优于改良TIL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融合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h(864.26±61.43)IU/Lvs.(408.32±70.35)IU/L、术后3天(521.82±50.22)IU/Lvs.(328.53±60.84)IU/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腰腿痛VAS、JOA、ODI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AS评分术后1周(3.63±0.43)分vs.(1.94±0.53)分、术后6个月(1.14±0.37)分vs.(0.67±0.2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Wiltse入路组术后改善优于改良TILF组;两组术后6个月JO

  • 标签: 腰椎 脊柱融合术 矫形外科手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在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患者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的SCI患者16例,其中男13例,女3例,年龄23-61岁,平均(38.56±10.77)岁;随访3-24个月,平均(18.44±10.06)个月,损伤程度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评分分级。所有患者均纵行切开硬膜显露脊髓,探查确定脊髓浅表软化区或瘢痕区,纵切,清创,髓内减压。配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采用ASIA评分、Barthel指数及功能独立性测量(functionalindependencemeasurement,FIM)评定患者的功能状况。结果经过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后,SCI患者的ASIA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Barthel指数术后评分(45.00±29.72)分较术前(30.31±24.25)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M术后评分(79.69±16.42)分较术前(61.13±14.21)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SCI患者经过外科手术脊髓松解减压治疗后,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ofdailyliving,ADL)得到明显提高和改善,促进其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 标签: 脊髓损伤 外科手术 减压术 外科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5月,在三柱理论指导下手术治疗的82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患者资料,男58例,女24例;年龄27~58岁,平均35.6岁;均为闭合性骨折;按照三柱分型其中双柱骨折48例,三柱骨折3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受伤至内固定手术时间为5~16天,平均9.6天。术后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在术后第12个月随访时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hospitalforspecialsurgery)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8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6.4个月;手术时间90~160min,平均110min。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2~16周,平均13.2周;骨折临床愈合时间10~14周,平均13.2周。术后即刻和12个月在X线片上测量的患肢胫骨平台内翻角及后倾角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为66~94分,平均83.6分,优良率为86.6%;术后12个月膝关节活动度平均为1.5°~115°。6例延迟愈合,4例切口浅表感染,7例因后内侧切口转角处出现皮缘坏死,经换药后愈合,未发生深部感染。4例深部感染经清创及移除内置物后治愈,2例小腿后内部麻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21例,其中12例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论三柱理论可对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式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可直视下完成骨折的复位、固定确实,膝关节功能恢复好。

  • 标签: 胫骨 骨折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