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1 个结果
  • 简介:吉奥胶囊(S-1)是加氟、吉美嘧啶和奥拉西钾的复方制剂。该药物不仅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疗效卓著,而且对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的不同病理类型也颇为有效。S-1用于治疗NSCLC时有多种剂量用法,主要不良反应为厌食和腹泻,但均可控。S-1单药用于晚期NSCLC的多线姑息化疗时具有一定疗效,并且耐受性好。S-1联合卡铂方案用于NSCLC一线治疗不劣于NCCN指南推荐的其他含铂双药方案。还有一些小样本的临床研究将S-1用于NSCLC的术后辅助治疗、同步放化疗以及扭转靶向治疗耐药等方面。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替吉奥
  • 简介:晚期进展或复发转移性胃癌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大部分胃癌的化疗方案疗效不佳且毒副反应较大,很多患者不能耐受,从而导致其临床运用的局限性.文献报道伊立康无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都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目前被广泛采用的FOLFIRI方案,不仅可作为晚期进展或复发转移性胃癌的一线化疗方案,也可作为其他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失败后的二线方案,且耐受性较好.口服的氟尿嘧啶的前体药物卡培他滨,分子靶向药物西妥昔单抗、曲妥珠单抗和贝伐单抗等,以及多靶点抗代谢药物培美曲塞等的层出不穷,为今后伊立康联合用药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方向.本文就伊立康单药及联合其他化疗药物治疗晚期进展或复发转移性胃癌进行综述.

  • 标签: 晚期胃癌 转移性胃癌伊立替康联合方案 临床试验
  • 简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growthfactorreceptor,EGFR)是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许多上皮肿瘤均有表达。厄罗尼是喹唑啉类衍生物,可以选择性、可逆的抑制EGFRTK的活性。本文对厄罗尼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胰腺癌、头颈部癌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厄罗替尼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靶向治疗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55岁。2008年3月患者体检时经胸部X线检查发现右肺阴影,PET/CT检查显示右上肺、肺门纵隔淋巴结有明显的示踪分布。既往无吸烟史。遂行右肺上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心包开窗术,术后病理示:右上叶肺混合型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腺泡型腺癌),肿瘤大小4cm×3cm×3cm,支气管断端(-),区域淋巴结17∕24,纵隔胸膜(+),心包(-)。

  • 标签: 厄洛替尼 肺癌 脊髓转移
  • 简介:甲磺酸阿帕尼片是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新药,主要通过高度选择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其受体结合后的信号转导通路,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上市前的一系列临床研究表明阿帕尼具有一定的客观有效性和明显的生存获益,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已于2014年10月17日经国家食品药品管理监督总局(CFDA)批准作为国家1.1类新药上市,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三线及三线以上治疗。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上合理、有效地应用阿帕尼,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专家委员会组织了相关领域的多学科专家学者,根据阿帕尼上市前、后的国内用药情况,参考其他抗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使用经验,共同讨论,多次修改,最终形成了本共识,以供临床医师参考。

  • 标签: 阿帕替尼 晚期胃癌 靶向治疗 合理应用 安全管理
  • 简介:目的:研究晚期脊索瘤患者口服伊马尼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本研究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晚期脊索瘤患者63例,其中失访病例24例,我们长期追踪到的39例为可评价患者。患者在接受伊马尼治疗前通过病理组化检测PDGFRβ蛋白表达情况,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所有患者均口服伊马尼的剂量为每天400mg,每3个月进行1次CT或MRI检查肿瘤生长情况,按照RECIST标准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对伊马尼治疗疗效的差别,并以SPSS13.0作统计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患者生存曲线。结果免疫组化提示高表达PDGFRβ患者为25例,占64.1%,14例低表达患者,占35.9%;在39例可评价患者中,完全缓解(CR)病例为0例(0%),部分缓解(PR)病例为3例(8%),病情稳定(SD)患者为27例(69%),疾病进展(PD)病例为9例(23%);临床获益率为76.9%(CR%+PR%+SD%);中位无疾病进展期为9个月,中位生存时间为31.2个月。PDGFRβ高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为22例(临床获益率88%),低表达组临床获益人数8例(临床获益率57.1%);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282。结论本研究提示伊马尼在治疗晚期脊索瘤方面具有抗肿瘤活性,临床获益率较好,同时在PDGFRβ高表达的患者获得了更好的疗效。

  • 标签: 脊索瘤 伊马替尼 治疗结果 方案评价
  • 简介:张工的儿子在一家医院的辅助科室工作.受儿子工作的影响,她对医学知识较为关注.这不,一个人在家的她正一边看着电视中徐光炜教授的科普讲解,一边同步进行着乳腺自检.她非常仔细,对讲解的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放过.进行到乳头视诊时,她发现自己左侧的乳头有轻度的内陷.按电视上所讲,这可能是乳腺癌的早期征象.于是她让儿子带她到肿瘤医院检查,最后发现了一个直径只有0.6cm、无法摸到的早期癌.

  • 标签: 诊断 乳腺癌 乳头内陷 溢液湿疹
  • 简介:目的研究阿帕尼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选择既往化疗失败、疾病进展或复发转移入住江苏省肿瘤医院的晚期胃癌患者,分别采用阿帕尼加以紫杉类、伊立康类和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另选择同期未接收阿帕尼的化疗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阿帕尼联合化疗的治疗效果,并对不良反应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入组71例,均可以评价疗效。其中39例仅接受化疗(对照组),32例为阿帕尼加化疗(实验组)。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为15.4%,疾病控制率56.4%;实验组的客观缓解率为50.0%,疾病控制率84.4%。治疗过程中可见蛋白尿、高血压、白细胞减少、贫血等不良反应,但多为0-Ⅱ度。结论阿帕尼联合化疗能够提高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可控。

  • 标签: 晚期胃癌 阿帕替尼 联合化疗
  • 简介:分子靶向药物伊马尼能够与Bcr-Abl激酶结合而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然而该激酶的点突变常导致伊马尼耐药,使治疗失败。尼洛尼是一种比伊马尼更有效的新型Bcr-abl激酶抑制剂。在Ⅰ期临床研究中,119例伊马尼耐药的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水平的尼洛尼,最大耐受剂量为600mg,每日二次口服。推荐Ⅱ期研究的剂量为400mg,每日二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皮疹、脂肪酶和胆红素升高。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分别有92%(53%)、72%(48%)、39%(27%)获得了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Bcr-Abl激酶抑制剂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如伊马尼、尼洛尼和达沙尼,并有可能延迟或预防耐药的出现。一些研究试图通过鉴定病人的突变类型而预测这些药物的效果。

  • 标签: 靶向药物 伊马替尼 尼洛替尼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简介:目的观察硼佐米治疗难治性浆细胞疾病引发肺损伤情况。方法回顾分析3例难治性浆细胞疾病患者应用硼佐米后出现肺损伤临床资料。结果3例难治性浆细胞疾病患者均在应用硼佐米4~12小时后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呼吸功能衰竭,细菌培养阴性,经验性抗细菌治疗无效,大剂量激素治疗可挽救部分患者。结论疾病晚期、高肿瘤负荷可能是难治性浆细胞疾病患者应用硼佐米后引发肺损伤的部分原因。

  • 标签: 硼替佐米 肺损伤
  • 简介:莫唑胺是口服烷化剂抗肿瘤药,不良反应轻微,自应用于恶性胶质瘤以来,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时间。目前临床上关于莫唑胺的使用方案多种多样,尤其在复发恶性胶质瘤的挽救化疗中,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采用合理的剂量?是否联合其它药物?怎样克服耐药、提高化疗敏感性?本文主要综述国内外应用莫唑胺在恶性胶质瘤中的化疗进展,以供临床实践中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恶性胶质瘤 替莫唑胺 化疗
  • 简介:背景与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脑转移预后差,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厄洛尼是小分子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晚期NSCLC患者,可延长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及总生存期,经选择患者获益更为明显。目前厄洛尼也逐渐用于NSCLC脑转移的治疗。本文通过分析厄洛尼治疗NSCLC脑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NSCLC脑转移的靶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6年至2011年间收治的53例NSCLC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口服厄洛尼150mg/d直至疾病进展、死亡或不良反应不可耐受,每2~3月评估疗效。结果:53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厄洛尼对脑转移灶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8%和81.1%,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3例,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6例,稳定(stabledisease,SD)24例。全身病灶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8%和64.2%,其中CR1例,PR18例,SD15例。脑转移灶的中位进展时间为7.3个月,全组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及中位总生存时间分别为5.6个月和15.9个月。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37.7%和11.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S评分及EGFR状态为影响生存的因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皮疹和腹泻,发生率分别为75.5%和37.7%。结论:厄洛尼对NSCLC脑转移有一定疗效,且毒性可以耐受。

  • 标签: 脑肿瘤 继发性 非小细胞肺癌 厄洛替尼
  • 简介:目的:观察吉非尼一线或二线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61例晚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吉非尼250mg/d口服治疗,持续服用直到疾病进展或不可耐受毒副作用。结果:61例患者中达CR1例(1.6%)、PR25例(41.0%)、SD31例(50.8%)、PD4例(6.6%),总有效率(RR)42.6%,临床获益率93.4%(57/61)。女性患者的有效率显著高于男性患者(P〈0.001)。药物相关的毒副作用依次为:皮疹56例(91.8%)、腹泻23例(33.7%)、皮肤干燥18例(29.5%)、瘙痒35例(57.4%)、恶心呕吐3例(5.9%)、肝功能轻度异常1例(1.6%)。结论:吉非尼能有效一线或二线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且毒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吉非替尼 非小细胞肺癌 老年患者 靶向治疗
  • 简介:奥希尼作为第三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药(TKI)的代表,对于治疗第一代或第二代EGFR-TKI耐药后出现EGFR-T790M突变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显著,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与第一代或第二代EGFR-TKI相同,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其耐药机制复杂,主要包括C797S突变、多种旁路途径激活、小细胞肺癌(SCLC)转化、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EMT)等。本文将对以奥希尼为代表的第三代EGFR-TKI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性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奥希替尼 耐药机制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上皮细胞-间质细胞转化
  • 简介:目的观察吉奥(s.1)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45例晚期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组23例,予S-180mg/m2,每日分2次口服,dl—d14;奥沙利铂100mg/m2,静脉滴注,d1。21d为1个周期,共4~6个周期。对照组(FOLFOX6方案组)22例,奥沙利铂100mg/m2,静脉滴注2h,dl;亚叶酸钙400mg/m2,静脉滴注2h,dl;5-氟尿嘧啶400mg/m2,静脉注射,dl,然后以2400mg/m2持续静脉泵注46h。2周为1个周期,共6—12个周期。化疗2个周期后评价两组的客观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45例均可评价疗效。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组的有效率为47.8%,中位进展期(mTTP)为6.3个月;FOLFOX6方案组的有效率为54.5%,mTTP为6.7个月,两组近期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组的恶心呕吐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FOLFOX6方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其他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亦低于FOLFOX6方案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奥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与FOLFOX6方案比较,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更好,更适合体质较差的患者。

  • 标签: 大肠肿瘤 替吉奥 奥沙利铂 FOLFOX6 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背景与目的:莫唑胺越来越广泛地用于胶质瘤的治疗,其不良反应仍有待深入研究。本文探讨莫唑胺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后果、影响因素、防治原则。方法: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使用莫唑胺治疗的胶质瘤患者的资料,包括肿瘤级别,是否行莫唑胺同步放化疗,莫唑胺化疗期间血常规、血生化检查,不良反应等。依据药物毒副反应判定标准NCI-CTC3.0对不良反应进行判定。结果:共有123例患者使用莫唑胺,年龄23~81岁,中位年龄46岁,男性65例,女性58例。高级别胶质瘤81例,其中术后行莫唑胺同步放化疗32例,单用莫唑胺辅助治疗49例,低级别胶质瘤42例使用莫唑胺单纯辅助治疗。血液学毒性发生16例(13.0%),胃肠道反应共54例(44.3%),疲乏46例(37.4%),皮肤病变6例(4.9%),一过性视物模糊8例(6.5%)。除3例血液学毒性3-4级外,其余毒性均为1-2级。其中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男性,术后行莫唑胺同步放疗的患者高于单纯莫唑胺化疗者。肿瘤级别对不良反应无影响。结论:莫唑胺不良反应相对轻微,偶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密切监测。女性患者、进行过莫唑胺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如何控制其不良反应,仍值得探讨。

  • 标签: 替莫唑胺 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 同步放化疗
  • 简介:目的分析阿帕尼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ST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一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STS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口服阿帕尼250mg/d、425mg/d或500mg/d,持续用药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分析STS患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31例晚期STS患者的客观有效率(ORR)为16.1%,疾病控制率(DCR)为77.4%,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为4.6个月(95%CI:1.5~12.0),12周疾病无进展率为64.5%,中位总生存时间(OS)为8.0个月(95%CI:3.0~12.0)。常见的1~2级不良反应为高血压、蛋白尿、手足综合征、白细胞减少、口腔溃疡和出血。3级非血液学不良反应为出血、蛋白尿和声音嘶哑。结论阿帕尼治疗一线及以上化疗失败的晚期STS患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软组织肉瘤 阿帕替尼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食管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尤其是河南林州地区发病率居全国之首。由于食管癌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易被患者或医生忽视,就诊的患者大多为中晚期,尽管采用手术、放疗等方法治疗,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随着化疗药物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全身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中已占据重要地位。既往常用顺铂(DDP)与氟尿嘧啶(5-FU)联合化疗,由于DDP不良反应较大,包括肾功能损害和消化道反应等,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很多患者难以耐受。

  • 标签: 奈达铂 替加氟 化疗 晚期食管癌
  • 简介:目的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吉奥(S-1)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不能切除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随机分为A组(n=61)和B组(n=59),两组均接受口服S-1治疗。根据体表面积(BSA)制定方案:BSA〈1.25m2,80mg/d;1.25~1.5m2,100mg/d;〉1.5m2,120mg/d;d1~d14,3周为1周期。仅A组在S-1基础上联合HIFU。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1.0版评价近期疗效并计算有效率(RR)和疾病控制率(DCR),采用NCICTCAE3.0标准评价毒副反应,记录疼痛缓解率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结果全组均可评价近期疗效。A组获CR3例、PR15例、SD28例和PD15例,RR和DCR分别为29.5%和75.4%;B组获CR1例、PR5例、SD15例和PD38例,RR和DCR分别为10.2%和35.6%;A组的RR和DCR均高于B组(P〈0.05)。A组的中位生存期(OS)为11.2个月,6、12个月的生存率分别为80.0%和40.0%,均优于A组的7.9个月、70.0%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疼痛缓解率为57.4%(35/61),高于B组的20.3%(1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3~4级毒副反应,1~2级毒副反应为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腹泻、手足综合征及神经毒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IFU联合S-1方案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较好,毒副反应较轻且患者可耐受,是治疗晚期胰腺癌的一种有效手段。

  • 标签: 胰腺肿瘤 高强度聚焦超声 替吉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