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对12例胃平滑肌肿瘤病人进行分析,认为胃平滑肌肿瘤较少见,有良、恶性的生物学行为,确诊率不高,主要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平滑肌肉瘤比平滑肌瘤出血多见,且量大。诊断主要依靠纤维胃镜检查,X线钡餐、B超、超声胃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CT等检查均有一定价值。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平滑肌肉瘤肝转移病灶可采用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

  • 标签: 胃平滑肌肿瘤 纤维胃镜 肝动脉插管化疗 栓塞治疗 急性出血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溶栓、抗凝等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34例恶性肿瘤并发的DVT患者为观察组,选择34例创伤或手术后并发的DVT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溶栓、抗凝等常规治疗,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再通情况和疗效。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再通率、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疗法对恶性肿瘤并发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较差。

  • 标签: 恶性肿瘤 深静脉血栓形成 疗效
  • 简介:不知不觉已经工作4年多的时间了,在这4年工作中我学到了临床技能,积累了临床经验,更重要的是学习了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医生.4年时间仿佛一晃就过去了,可是第一次走进医院、第一次开医嘱、第一次值班等等还都历历在目.

  • 标签: 医生 临床技能 心路历程 医患关系
  • 简介:虽然晚期初治乳腺癌一直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但是合理的综合治疗已使部分患者看到了治愈的希望。作者综合大宗回顾性研究和ASCO会议三项前瞻性临床研究的结论,认为在保证全程有序、有效、可持续的系统性全身治疗前提下,年龄〈55岁、激素受体阳性、肿瘤负荷轻、局部症状或体征明显的患者可以考虑原发肿瘤手术。对于该类患者是选择先接受原发肿瘤手术还是全身治疗仍然存在争议,而通过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一定可以使患者的预后得到进一步改善。

  • 标签: 乳腺肿瘤 晚期乳腺癌 原发肿瘤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观察三氧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对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病人采用三氧包裹疗法,局部消毒后用三氧盐水冲洗,使患处皮肤湿润,进气端连接三氧气体,排气口连接负压吸引装置,治疗时间为10~30min。三氧浓度、流速及总量根据病情调整。结果20例病人均在3-10d痊愈,治愈率100%。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出现的皮肤红斑、水泡、坏死、溃疡均消失。慢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坏死溃疡均消失。结论三氧对放射性皮肤损伤有显著的治疗作用。

  • 标签: 恶性肿瘤 放射性皮肤损伤 三氧疗法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治治卵巢癌组织多药基因(MDR1)表达水平及其相关药物抗肿瘤的影响。方法:用逆转录酶链聚合反应(RT-PCR)法对37例治卵巢癌组织(MDR1)表达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定,结果:37例卵巢癌组织均有MDR1表达,其中浆液性癌的表达水平为0.75±0.22,粘液性癌为1.03±0.28,内膜样癌为0.57±0.11,3种病理类型之间MDR1的表达水平有显著性差异(P〈0.05),34例卵巢癌的小鼠肾包膜下移植肿瘤药敏测定(SRCA)肿瘤药敏试验成功,此卵巢癌存在固有的MDR1表达,MDR1的表达降低相关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 标签: 多药耐药基因 卵巢癌 RT-PCR法 药物疗法
  • 简介:目的:寻找和鉴定对顺铂耐药胃癌细胞的异常甲基化基因。方法:我们拟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DNA甲基化芯片,对比分析两种细胞DNA甲基化表达谱差异,结合甲基化特异性PCR(MS-PCR)技术验证获得的异常甲基化基因。结果:利用DNA甲基化谱芯片对胃癌细胞和耐药细胞两个细胞系的基因组DNA甲基化谱进行分析,发现1095个甲基化差异位点;并筛选出36个高甲基化,14个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然后通过MS-PCR方法对这50个基因的甲基化修饰在细胞水平上又进行了验证分析,最终筛选出与甲基化谱芯片结果一致的14种基因,包括11种高甲基化和3种低甲基化修饰基因。结论:胃癌癌细胞发生顺铂耐药时,细胞基因组存在广泛的DNA甲基化修饰改变。

  • 标签: 胃癌 DNA甲基化 顺铂 耐药
  • 简介:目的:探讨生脉饮加减用于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40例非霍奇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予以CHOP方案化疗6个周期,治疗组化疗同时服用生脉饮加减.结果:治疗组ECG异常者的共2人次,反应率为1.67%,对照组ECG异常者共25人次,反应率为20.8%.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左室射血分数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随着阿霉素治疗总量的累积EF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生脉饮加减具有预防和减轻阿霉素引起的心肌的损害作用.

  • 标签: 阿霉素 生脉饮加减 心肌损害 预防 肿瘤 中西医结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穿孔围手术期死亡以及不同手术方式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后.方法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45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围手术期死亡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及预后.结果45例胃癌急性穿孔患者中,2例行穿刺引流,11例单纯修补,18例姑息切除,14例根治切除.围手术期死亡率24.4%(11/45).围手术期死亡和存活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68.2±5.5)岁、(53.5±9.0)岁,平均穿孔时间分别为(19.4±5.3)h、(10.9±5.4)h,平均BMI分别为(15.1±1.3)kg/m2、(18.3±2.1)kg/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死亡患者合并术前休克、内科疾病及远处转移的比例显著高于围手术期存活患者(P<0.01).围手术期死亡多见于穿刺引流、单纯修补,姑息切除少见死亡,根治切除无死亡.穿刺引流、单纯修补、姑息切除、根治切除不同手术方式的选择与患者年龄、穿孔时间、BMI以及是否合并术前休克、内科疾病、远处转移相关(P<0.01).单纯修补、姑息切除、根治切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9、15、29个月,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癌急性穿孔围手术期死亡与患者一般情况、腹膜炎程度、肿瘤进展情况有关,对其综合、正确判断,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可使部分患者获得根治机会,生存获益.

  • 标签: 胃恶性肿瘤 穿孔 手术 围手术期死亡
  • 简介:慢性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的发生率约为5%,而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却高达90%-95%。十二指肠急性穿孔的治疗方法包括穿孔修补术,彻底性手术,腹腔镜穿孔修补术,单纯引流术和穿孔自行封闭病人的保守治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病人,术后使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是必要的。

  • 标签: 十二指肠溃疡 穿孔 幽门螺杆菌 治疗
  • 简介: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放疗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发生在皮肤较薄的颈、胸、腋窝、腹股沟等照射野部位,可造成正常组织细胞渐进性变化、坏死,乃至广泛的纤维化损伤,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痛苦,而且有可能影响治疗计划顺利实施,严重时导致放疗中断。

  • 标签: 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 中医中药治疗 组织细胞 治疗计划 并发症 照射野
  • 简介: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5例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将同期60例右半结肠癌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和预后的差异。结果研究组中发热、不全肠梗阻、恶心呕吐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相比白细胞水平更高、肿瘤直径更大(均P〈0.05)。研究组术后吻合口瘘和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腹腔感染、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较对照组高(均P〈0.05)。研究组中位生存时间57个月。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58个月,两组5年总体生存率无明显差异(48.4%VS.45.4%.P=0.573)。结论右半结肠癌合并急性阑尾炎容易误诊漏诊,术前应全面分析,重视围术期处理.术中应争取完整切除肿瘤并且清除感染灶。

  • 标签: 结肠癌 急性阑尾炎 手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Ⅲ型胶原比例的高低与其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科共收治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20~55岁,平均36.2岁;左侧23例,右侧18例。损伤部位:距离跟骨结节4.5~6.0cm。采用自行研制的微创跟腱缝合技术和器材进行手术治疗,伤后至手术时间为1~6天,平均2.2天,术中取断端局部横断面病理标本(距断裂位置〈0.3cm)做天狼猩红染色,计算每个患者跟腱胶原中Ⅲ型胶原的比例,并按照其比例高低分为四组:A组0%~25%,B组26%~50%,C组51%~75%,D组76%~100%)。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6.8个月,根据Arner-Lindholm评定法进行预后评分。结果四组终末随访预后评定均达到优良水平,但术后6个月却有明显差异,A组共10例,优5例,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70%;B组共14例,优11例,良3例,总体优良率100%;C组共12例,优10例,良2例,总体优良率100%;D组共5例,优1例,良2例,差2例,总体优良率60%;术后6个月随访功能评定,A组与D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B组与C组间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优良率明显低于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对急性闭合性跟腱断裂患者,由同一组医师进行相同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导,四组患者自身跟腱Ⅲ型胶原的比例不同,可能会导致功能恢复速度和程度有明显差异,Ⅲ型胶原比例过高或者过低的患者恢复较慢。

  • 标签: 跟腱 急性病 腱损伤 胶原Ⅲ型 预后
  • 简介:背景和目的:脑肿瘤患者在高原地区的临床表现有其特点。本文对西藏高原脑肿瘤发生急性脑疝的临床表现、诱发因素、辅助检查、治疗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11例急性脑疝的脑肿瘤病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年龄31~52岁,平均38.9岁。汉族10例。8例为急进高原,2例暂住3个月;藏族1例,从海拔4500米到3700米后发病。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了颅脑CT检查,肿瘤直径3~6cm,其中3例接受了MRI检查。8例急诊行开颅肿瘤切除术,3例经抗癫痫、脱水、对症治疗后择期手术,无手术死亡。肿瘤病理诊断均为脑膜瘤。结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昏迷是高原地区急性脑疝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从平原地区急进高原是最常见的诱因。颅脑CT是最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经抗癫痫、脱水等治疗意识好转不明显者,应尽早手术。

  • 标签: 高原 脑肿瘤 急性脑疝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病因及其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同一手术治疗组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连续结直肠癌595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后胰腺炎发生和术后胰淀粉酶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595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中发现血清淀粉酶升高79例(13.28%),其中48例发展为术后急性胰腺炎,占8.07%.右半结肠切除、左半结肠切除及横结肠切除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15.55%、15.79%和14.29%,而乙状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治术分别为1.67%和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年龄、术中输血、术中出血、临床分期对结直肠癌术后淀粉酶异常升高无显著作用,术前合并高脂血症、胆道结石、腹腔感染、术后吗啡镇痛以及静脉使用脂肪乳均可增加术后淀粉酶升高的风险(P<0.05).2例患者发展为急性重症胰腺炎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患者保守治疗痊愈,无胰腺炎复发.结论术中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是诱发术后急性胰腺炎的主要原因,提高术后急性胰腺炎围手术期高危因素的认识,及早检验血、尿、腹水淀粉酶及进一步干预是防治术后重症胰腺炎发生的关键.

  • 标签: 结直肠癌 术后急性胰腺炎 病因 诊治
  • 简介:目的:研究LKB1(liverkinaseB1)基因在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LKB1基因与急性白血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初次诊断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标本32例,同时选取非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骨髓标本12例作为对照组。提取骨髓标本中单个核细胞,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两组间患者LKB1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及不同类型急性白血病的关系。结果:LKB1基因表达与年龄、性别无显著相关性。对照组12例中,有12例LKB1为阳性。根据疾病类型将白血病组分为3组: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组19例,其中LKB1阳性为9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组8例,其中LKB1阳性为3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组5例,其中LKB1阳性为5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追踪患者治疗效果,提示LKB1+组的1疗程CR率及2疗程CR率均较LKB1-组高,且复发难治的患者比例较LKB1-组低。结论:LKB1基因在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前两者不同。LKB1阴性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 标签: LKB1 白血病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女性,51岁,因“头晕、步态不稳进行性加重2月”于2004年12月9日收入我科。患者无咳嗽、咳痰及痰中带血等肺部症状,胸部CT检查右下肺示3.0cm×3.0cm占位,有分叶,边缘有毛刺。查体:指鼻试验、指指试验、轮替试验、跟-膝-胫试验不准确,Romberg征阳性。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2004年12月16日行立体定位经皮穿刺肺活检术,病理考虑小细胞癌。

  • 标签: 亚急性小脑病变 小细胞肺癌
  • 简介:目的:研究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cardiomyocyteconditionedmedium,CMCM)对K562细胞及NCI-H2452细胞增殖的影响,探索CMCM抑癌作用是否有肿瘤特异性,并探究其理化性质。方法:原代培养Wistar乳大鼠心肌细胞,以顺铂(DDP)作为阳性对照,CCK8法分析CMCM对K562细胞及人间皮瘤细胞NCI-H2452以及正常肝细胞HL7702体外增殖的影响。随后将CMCM采取不同比例稀释,探究稀释浓度与抑瘤作用间的关系。将CMCM采用胰酶消化,予以不同温度处理,以探究CMCM的理化性质。结果:K562细胞及NCI-H2452细胞分别与CMCM共同培养后,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正常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P>0.05)。经胰酶消化及热处理后的CMCM活性仍然存在,CMCM对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结论:CMCM可抑制K562细胞及NCI-H2452细胞的增殖,CMCM不能被蛋白酶所破坏,对热也稳定,抑制作用具有时间及浓度依赖性。

  • 标签: 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 K562细胞 NCI-H2452细胞 抑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