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ndocyaninegreen,ICG)介导的近红外光在母细胞瘤中的显像特点,以及该技术对中微小病灶识别、肿瘤切缘界定和中导航的价值。方法2018年3月至2018年6月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拟切除母细胞瘤的患儿8例,术前至少24h予以静脉注射ICG,中切前进行肝脏微小病灶检测、肿瘤切缘界定和手术导航,切后进行切缘病灶检测和肿瘤荧光分型,最终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8例母细胞瘤中,男童和女童各4例,年龄5~132个月,平均33个月。术后复发再次手术1例,术前活检化疗后再手术1例,术前经验性化疗后再手术4例,2例一期行肿瘤切除中8例患儿肿瘤都呈现明亮荧光显影,与正常肝脏组织边界清晰;1例复发为微小病灶(1.0cm),但由于病灶位置较深(距离肝脏表面>1.5cm),肉眼观察、扪诊和ICG荧光显像未能发现,规则切除叶后,ICG识别出复发病灶。根据荧光显影分型,全荧光4例,其中2例母细胞瘤一期行肿瘤切除;1例术前有活检和化疗史的病例;1例为复发病例,其有肝炎和轻度硬化病史,同时伴有肝脏弥漫性小结节样影。部分荧光4例,均为术前有经验性化疗的病例。结合母细胞瘤的病理分类,胎儿型7例,其中荧光显像为全荧光型4例,部分荧光型3例;混合性胎儿上皮和胚胎上皮型1例,其荧光显像为部分荧光型。所有病灶经ICG分子荧光边界定界,切除肿瘤后,经荧光再测和病理检查,均获得了肿瘤R0切除。结论ICG荧光显影技术在母细胞瘤中有较好的显影效果,显影类型与术前有无化疗有一定关系。ICG荧光显像在确定肿瘤边界和保证肿瘤R0切除具有一定优势和重要价值。但ICG荧光显像对深部微小肿瘤灶的识别和在肝硬化病例中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标签: 吲哚菁绿 荧光显像 肝肿瘤 肿瘤切缘 术中导航
  • 简介:小儿肝脏肿瘤瘤体巨大,病理类型多,部位复杂,累及肝脏体积较大,且多累及门部或门部淋巴结、门静脉等,给手术带来了挑战.当肿瘤累及门部,尤其是累及多个部位时,中易并发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在过去被认为是手术禁区.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这类肿瘤从不可切除向可切除转变.

  • 标签: 肿瘤切除手术 肝脏肿瘤 肝门部 手术模拟系统 巨大肿瘤 计算机
  • 简介:动物肝脏营养丰富,含有优质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尤其是含有丰富的铁,有利于满足宝宝对铁的需要,帮宝宝预防缺铁性贫血。每星期给宝宝添加1~2次泥(每次约半两),就能有效地预防缺铁性贫血。各种动物肝脏中最好的是鸡肝。因为鸡肝质地细腻,味道比别的类鲜美,宝宝容易接受,也比较容易消化。猪肝比较硬,即使捣碎了也会有颗粒,吃起来口感不太好,也容易出现积食,一般不作为给宝宝添加肝脏类食物的首选。鱼肝、狗含有毒素,不能给宝宝吃。

  • 标签: 动物肝脏 缺铁性贫血 优质蛋白质 营养丰富 营养物质 维生素
  • 简介:目的探讨三孔内结扎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对23例患儿于全麻下采用3个Troear技术进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切开脐部皮肤戳第1个Troear置入腹腔镜,于右上腹区戳第2个Trocar作为主操作孔,右腋前线肋缘下戳孔作为辅助操作孔。应用7号线悬吊圆韧带,丝线结扎胆囊颈管和胆囊动脉,切下的胆囊经脐部戳孔取出。结果23例均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发生。其中2例同时行阑尾切除,1例行肠粘连松解,均手术顺利,痊愈出院。结论三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比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损伤更小,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 标签: 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 临床分析 治疗方法
  • 简介:目的总结二孔腹腔镜下阑尾切除的经验。方法实施二孔腹腔镜下阑尾切除56例,其中急性单纯性阑尾炎34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8例;慢性阑尾炎4例。采用脐窝上缘10mm和耻骨联合上缘4mm切口进行手术。结果本组均一期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4.3d(3~6d),除1例脐部切口感染外无其他并发症。结论二孔腹腔镜辅助阑尾切除适用于部分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化脓性阑尾炎及慢性阑尾炎。

  • 标签: 阑尾炎/外科学 阑尾切除术/方法 外科手术 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侵犯门血管的小儿母细胞瘤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作者收治的68例门部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均使用微波切割技术,在不阻断门血流的状态下精细解剖分离,在发生血管损伤出血时则暂时性阻断门血管,如影响显露,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68例患儿均接受术前化疗,其中侵犯第一门17例,侵犯第二门51例。15例患儿第一门阻断时间在5min以内,2例患儿全血流阻断时间为5min。中平均失血量25mL,6例因失血较多予输血治疗。无手术死亡病例。并发胆瘘3例,周积液5例,乳糜腹1例。结论对于门部母细胞瘤,采取术前化疗可降低手术难度,精细解剖是基本措施,分块切除是可选方法,门血管阻断无法保障安全,不损伤门血管是患儿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

  • 标签: 肝肿瘤/外科学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在内结扎腹腔镜脾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脾相关血液病患儿28例,均行内结扎腹腔镜脾切除。术前应用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探测脾血管解剖类型、走行及与胰腺的关系,并将其与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与中记录脾血管分支类型(X^2=1,P〉0.05)及与胰腺的关系(X^2=2,P〉0.05)基本符合。28例腹腔镜脾切除均获成功,无一例中转开腹。结论超声多普勒血管显像可明确脾血管解剖分支类型、走行及其与胰腺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弥补腹腔镜缺乏手部触觉功能和三维视觉效果的局限,指导实施腹腔镜脾切除

  • 标签: 脾切除术/方法 外科手术 腹腔镜 结扎法 超声检查 多普勒
  • 简介:目的探讨二孔法儿童微型腹腔镜阑尾切除MLA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本组对31例急性阑尾炎患儿行二孔MLA.中在脐部和右下腹二孔置入微型腹腔镜器械,将阑尾自5.5mmTrocar孔拖出,体外结扎系膜,切除阑尾,再将阑尾残端回纳腹腔,腹腔镜观察腹腔无异常后,切口对合粘贴.结果本组31例患儿手术时间25~35min,平均30min,术后8~12h患儿开始饮水,10~12h即可下床活动,术后3~5d均痊愈出院.无切口及腹内并发症.结论二孔法儿童微型腹腔镜阑尾切除方法简便,比三孔腹腔镜阑尾切除LA更简单、经济,并发症少,手术时间短,切口更小,瘢痕更小,美容效果更好,适用于儿童急性单纯性阑尾炎.

  • 标签: 二孔法 儿童 微型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急性阑尾炎
  • 简介:患者,男,16岁。因发热、腹痛、食欲不振4年余来我院就诊。4年前发病时有不规则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持续数日,伴腹痛、食欲不振等症状,继之转为慢性过程,常有乏力、右上腹胀痛。入院体查:慢性病容,营养中等,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无黄染,颈前皮肤可见2颗蜘蛛痣,心肺无异常发现,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肋下未扪及,脾肋下约3cm,质地中等,腹部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水肿。

  • 标签: 肝片吸虫病 不规则发热 食欲不振 浅表淋巴结 移动性浊音 体温波动
  • 简介:目的探讨使用传统器械实施经脐单部位小儿腹腔镜阑尾切除的可行性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6例术前明确诊断为阑尾炎的患儿使用传统器械实施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于脐下缘做一长约1cm的切口及对称2点钟位置做长约5mm切口,置入3个5mmTrocar,于腔镜下找到阑尾,用超声刀分离系膜,圈套线结扎阑尾,完成腹腔冲洗后更换1cmTrocar取出阑尾,完成阑尾切除。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加孔及中转开腹手术病例,手术时间42—81min,平均(53.2+6.68)min,中出血约5—20mL,术后肛门排气时间6—28h,平均(14.8+3.64)h,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使用传统器械行经脐单部位腹腔镜阑尾切除,具有创伤小、术后切口疼痛轻、切口美观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检查 阑尾切除术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阑尾切除治疗小儿化脓性及坏疽阑尾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腹腔镜及经腹行阑尾切除治疗化脓及坏疽阑尾炎病人各380例.每组均含242例化脓性阑尾炎及138例坏疽性阑尾炎.结果开腹阑尾切除组术后腹盆腔脓肿、围期机械性肠梗阻及伤口感染的发病率分别为21/380、19/380和24/380,均显著高于腹腔镜阑尾切除组的10/380、6/380和2/380,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经腹腔镜阑尾切除较经腹阑尾切除可显著降低化脓性及坏疽性阑尾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 标签: 腹腔镜 阑尾切除术 外科治疗 小儿 化脓性阑尾炎 坏疽性阑尾炎
  • 简介:目的探讨经脐“”形切口小儿阑尾切除治疗小儿阑尾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急性阑尾炎患儿行经脐“”形切口小儿阑尾切除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14岁,平均6.5岁。急性单纯性阑尾炎18例,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3例,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8例,急性坏疽性阑尾炎3例,坏疽并穿孔2例。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加基础麻醉,进行经脐“”形切口小儿阑尾切除。结果41例手术成功,1例改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15~70min,平均37min。术后住院3—7d,平均4.1d。30例切口轻微红肿,10例脐窝有积液,2例切口感染换药,所有切口愈合后外观满意,无粘连性肠梗阻、阑尾残株炎、粪漏、腹腔脓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脐“”形切口小儿阑尾切除安全有效,适应证宽,损伤小,费用低,且美容效果好。

  • 标签: 经脐 ”形切口 阑尾切除术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母细胞瘤(HB)患儿组织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94(GRP78和GRP94)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15例儿童HB和10例正常组织标本常规制作石蜡包埋切片,用EnVsi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RP78和GRP94表达。结果HB患儿组织中GRP78和GRP94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织(53%vs10%,60%vs10%;均P〈0.05)。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Ⅰ~Ⅱ期病例GRP78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Ⅲ~Ⅳ期病例(P〈0.05)。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Ⅰ~Ⅱ期病例GRP94表达阳性率低于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Ⅲ~Ⅳ期病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RP78和GRP94表达在儿童HB发生、进展方面可能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肝母细胞瘤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葡萄糖调节蛋白94 儿童
  • 简介:目的报告低位小切口内窥镜下甲状舌管囊肿切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8例甲状舌管囊肿患儿于颈前胸骨上窝处取2cm小切口径路,借助外悬吊技术,建立操作空间,在内窥镜引导下,以超声刀为主要操作器械,进行甲状舌管囊肿切除。结果8例均获得成功,随访3个月-2年,无明显疤痕,无复发。结论颈前低位切口内镜下甲状舌管囊肿切除手术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 标签: 囊肿/外科学 内窥镜检查 舌骨/外科学
  • 简介:目的总结窦阻塞综合征(SOS)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SOS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情况。结果12例患儿中,8例患儿原发病为白血病,4例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儿。临床表现主要有腹胀(4例)、肝肿大伴触痛(9例)、脾大(6例)、体重增加(10例)。1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凝血功能检测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7例;7例患儿行血D-二聚体检查,其中4例升高。血常规检测中,4例白细胞、粒细胞均降低;9例有不同程度的血小板降低。8例患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弥漫性肝肿大、实质非均质改变,静脉变细、显示不清或胸腹水、脾大。2例行活检,示窦内细胞浸润或窦扩张。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均预后良好。结论白血病及干细胞移植患儿治疗后如果发生肝肿大、体重突然增加、肝功能异常、凝血功能异常等表现,需警惕SOS的发生。

  • 标签: 肝窦阻塞综合征 化疗 白血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 简介:目的总结胆道闭锁术后内胆管扩张的诊治经验,探讨葛西手术后内胆管扩张对患儿远期预后的影响,以及如何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2003年4月至2008年3月,对3例因胆道闭锁行葛西手术的患儿进行追踪随访,3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胆管炎症状,其中1例合并门脉高压。3例行超声、CT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TCD),结果显示内胆管囊性扩张。2例行胆管扩张与空肠胆支再吻合,1例仅行PTCD置管引流。结果2例经手术治疗的患儿,术后黄疸消退或减轻。1例仅行PTCD的患儿内胆管扩张长期存在。结论内胆管扩张使胆管炎反复发作,特别是扩张的囊状胆管压迫门静脉,可使门静脉变窄,血流减少,致受累叶萎缩。胆道闭锁患儿葛西手术后应定期行超声检查,及时发现内胆管囊性扩张。葛西手术后内胆管扩张应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术前应常规行PTCD,暂时解除胆汁淤积,并为中定位做好准备。

  • 标签: 胆道闭锁/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胆管疾病/诊断 胆管疾病/治疗
  • 简介:目的通过对儿童母细胞瘤患儿的临床治疗结果的回顾总结,对ICE化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方法自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14例初发患儿入选,男7例,女7例,中位年龄:1.33岁(范围0.25~8.25岁)。临床分期:Ⅰ期6例,Ⅱ期1例,Ⅲ期5例,Ⅳ期2例。诊断时血甲胎蛋白(AFP)水平显著升高13例,1例AFP正常。采用多科室协作模式进行治疗,其中一期手术8例,3例进行了二期手术。化疗方案采用ICE方案,14例患儿共接受了73个疗程化疗,其中术前化疗25个疗程。结果14例患儿治疗后有效12例(85.7%),其中完全缓解10例(71.4%),部分缓解2例,2例无效。随访至2008年7月31日,疾病处于长期完全缓解者9例(64.3%),中位随访时间为35个月(范围:16~96个月)。5年总生存率(OS)为:(70.71±12.37)%,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64.29±12.81)%。1例患儿复发,2例失访。结论ICE化疗方案联合手术治疗能有效并且安全地治疗儿童母细胞瘤,Ⅳ期患儿的治疗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肝母细胞瘤 治疗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脾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4年作者收治的12例ITP行脾切除的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其围手术期的处理及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2例平均年龄7.1(3~12)岁,病程1.5~7年,平均3年。10例术前血小板低于正常值,平均为29.4×109/L,最低5×109/L。术前对7例血小板<30×109/L的患儿采用激素联合输血小板治疗,其中4例输注后血小板无法提升,联合大剂量使用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后,再次输血小板,当血小板>60×109/L时急诊行脾切除。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2例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的患儿分别在术后第3天和第7天血小板降至正常值以下。术后随访10个月至8年,平均随访5年,8例完全有效,2例缓解,总有效率为83.33%。结论在完善围手术期处理的前提下,脾切除是治疗儿童慢性或药物治疗无效的ITP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方法。抗血小板抗体应作为ITP患儿脾切除前常规检查项目,对抗体阳性患儿行脾切除更需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

  • 标签: 紫癜 血小板减少 特发性 脾切除术 手术期间 儿童
  • 简介:目的通过胆道闭锁(BA)门纤维块、肝脏组织的病理及其超微结构观察,对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进行评分,并与纤维化分级进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BA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中取门纤维块及肝脏组织标本;研究同期选取疑似BA经术中胆道造影除外BA,诊断为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作为对照组,留取肝脏组织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标本的病理改变,以及肝细胞、毛细胆管和门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采用SPSS14.0软件,半定量比较BA与对照组肝脏纤维化的差异,检验门纤维块成纤维细胞活跃程度与纤维化分级的相关性。结果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21例BAKasai根治病例,手术平均年龄(66±20)d;对照组为5例胆汁淤积综合征和10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BA组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纤维化形成,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同年龄胆汁淤积综合征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患儿;门纤维块毛细胆管增生,部分管腔闭锁、狭窄,腔内炎细胞浸润及部分淤胆,大量间质成分增生;电镜下门成纤维细胞活跃、肝脏毛细胆管上皮微绒毛缺失、肝细胞及血窦内电子致密物质增多及部分毛细胆管扩张;门成纤维细胞分化程度与组织纤维化程度相关(P=0.04)。结论BA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内门脉区胆管炎症及严重纤维化形成;超微结构改变提示门部成纤维细胞活跃,其分化程度与纤维化程度相关。

  • 标签: 胆道闭锁 病理 电子显微镜 成纤维细胞
  • 简介:目的母细胞瘤是儿童时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新辅助化疗(手术(术后化疗已成为母细胞瘤治疗的基本原则。该文旨在总结母细胞瘤综合治疗的疗效,进而探讨合理治疗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儿童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追踪随访其治疗后的生存状况。结果12例母细胞瘤患儿接受全程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8个月(1.5~74月)。9例无瘤存活,1例死亡,1例肿瘤转移,1例未发现肿瘤残留但术后甲胎蛋白持续不降。结论手术及规范化疗能有效提高儿童母细胞瘤患者的生存率。

  • 标签: 肝母细胞瘤 化疗 手术 甲胎蛋白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