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冬虫夏草具有降低蛋白尿、保护肾功能、延缓肾脏病发展等作用早已被临床所证实,但其详细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我们近年来选用人工培养的虫草丝菌治疗慢性肾衰竭96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就其作用机制探讨如下.

  • 标签: 慢性肾脏疾病 虫草菌丝 人工培养 治疗
  • 简介:他汀类药物又称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有效的降脂药。而高脂血症与肾脏疾病关系密切,它既是许多原发性或继发性肾脏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其本身又参与了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新近研究表明他汀类具有多方面的肾保护作用,它对许多本身无明显高脂血症或治疗前后未表现出降脂作用的肾病动物模型,同样能起到减少尿蛋白、改善肾脏病理的作用,提示其肾保护机制并非完全由其降脂作用引起。本文将综述他汀类药物非降脂相关的肾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疾病治疗 肾小球 继发性肾脏病 肾保护作用
  • 简介: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中的一种,作为一种天然色素用于食品工业中.然而,更为引人注目的是,现在许多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表明,摄食番茄制品可以降低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尤其是前列腺癌和胃肠道癌,而番茄红索是番茄制品中的主要类胡萝卜素.本文旨在对番茄红素的生物学特征、番茄红素预防前列腺癌发病的流行病学及其抗癌作用机制做一综述.

  • 标签: 番茄红素 前列腺癌 作用机制 流行病学 分子生物学
  • 简介:紫癜性肾炎(HSPN)目前被认为是一种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小血管炎,其发病涉及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雷公藤治疗HSPN的疗效肯定。本研究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PBLs)增殖及分泌水平,以探讨HSPN的发病机制以及雷公藤治疗HSPN的作用机制。

  • 标签: 雷公藤 HSPN 治疗 紫癜性肾炎 外周血淋巴细胞 患儿
  • 简介: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激动剂-罗格列酮(RSG)对阿霉素(ADR)肾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一次性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6mg/kg,制备肾病综合征模型大鼠。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罗格列酮治疗组(治疗组)。实验周期4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皮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PARγ)、转化生长因子(TCF-β1)的表达;检测血清生化指标及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模型组出现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及大量蛋白尿;治疗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24h尿蛋白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组织病理损害明显减轻,PPARγ表达上调,TGF-β1表达下调。结论RSG对ADR肾病大鼠的肾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PPARγ,下调TGF-β1发挥作用

  • 标签: 罗格列酮 阿霉素肾病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 简介:研究证明,雷公滕具有较强的抑制男性生精作用,但其抗男性生育的确切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另据研究证明:微量元素锌与男性生育密切相关,它与男性精子密度呈正相关。本文通过对雷公滕服用者,服药前后精浆锌含量的测定,试图了解雷公滕抑制生精作用是否与精浆锌含量有关。

  • 标签: 雷公滕 抑制生精作用 精浆 含量 中药
  • 简介: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对肾间质纤维化防治作用可能的机制。方法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生理雌激素组;③低雌激素组;④17-β雌二醇组。21d后光镜观察单侧梗阻肾组织病理改变;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GF-β1)、α-平滑肌动蛋白(α-SMA);并用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α-SMAmRNA的表达。结果单侧输尿管梗阻各组出现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改变,其肾组织TGF-β1。和α-SMA表达上调(P〈0.01);与生理雌激素组相比,低雌激素组纤维化病变加重,上述物质表达均明显增多(P〈0.05);而17-β雌二醇组则病变均减轻(P〈0.05)。结论注射17-β雌二醇可能通过下调TGF-β1,和α-SMA的表达,抑制细胞外基质的生成,进而韶到延绣肾间后纤维化的作用

  • 标签: 17-Β雌二醇 肾间质纤维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Α-平滑肌动蛋白
  • 简介:目的:探讨新光量子疗法在干预血透患者慢性炎症反应状态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例终末期肾病(ESRD)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自行设计光量子导管与血透管路连接,在透析过程中对其血液直接进行紫外线的照射治疗,检测治疗前、治疗后1月、治疗后2月C反应蛋白及白介素-6水平.结果:治疗1月后C反应蛋白水平为(4.00±1.73)mg/L明显低于治疗前(6.12±2.76)mg/L,有统计学差异(P<0.01);白介素-6水平治疗后(0.22±0.03)ng/ml,与治疗前(0.22±0.06)ng/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月后白介素-6水平(0.14±0.02)ng/ml也已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光量子疗法是安全、方便、有效的,联合血透治疗可改善血透患者慢性炎症反应状态,有利于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并发症和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治疗前 血透患者 慢性炎症 治疗后 光量子疗法 终末期肾病
  • 简介:目的探讨双J管(双J输尿管支架管)在泌尿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以及美蓝在置放术中的作用.方珐对215例患者采用放置双J管作内支架和内引流治疗,近期48例术中以美蓝协助定位.结果术后留置尿管5~7d,无切口感染、尿瘘等并发症.术后1~3个月拔除双J管,随访3~6个月,肾功能、肾积水明显好转,吻合口通畅.以美蓝协助定位者无双J管上移致拔管困难.结论双J管具有内支架和内引流作用,操作简单,引流效果好,并发症少,缩短住院时间.以美蓝协助定位,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导管 引流 泌尿系疾病 美蓝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对大鼠出血性休克-再灌注肾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分TanⅡA高、中、低剂量组,PEG组和复苏24h组,每组6只。采用修改的Yu's法制备本实验模型,观察腹腔注射TanⅡA后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和树突状细胞(DC)的分布特点,并与复苏组比较。结果:TanⅡA能减轻肾组织损伤,降低间质DC的免疫活性,二者呈正相关;面对与对照组,复苏24h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anⅡA具有改善肾组织损伤、调节间质DC分布的作用,以低剂量最佳;而且后者是TanⅡA的作用机理。

  • 标签: 丹参酮ⅡA 出血性休克 再灌注肾损伤 树突状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银杏黄酮苷对糖尿病大鼠肾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8只,即正常对照组(N组),糖尿病组(DM组),银杏黄酮苷治疗组(DG组).DM、DG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模成功后,DG组给予银杏黄酮苷灌胃,10周后观察各组血糖、血浆内皮素-1(ET-1)、24h尿白蛋白排泄率、肾重等指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肾脏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s-3)、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的表达及肾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结果:与DM相比,DG组ET-1、尿白蛋白排泄率降低(P<0.05,P<0.01),肾脏肥大指数DG明显降低(P<0.05);肾组织PAI-1表达DG组低于DM组(P<0.01),MMPs-3DG组则高于N组及DM组(P<0.01).结论: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存在纤溶系统功能紊乱、内皮细胞受损及与之平行的尿蛋白排泄率、ET-1的增加,PAI-1表达增强、MMPs-3表达下调.应用银杏黄酮苷干预治疗,可以降低尿白蛋白排泄率、减少内皮素释放,使PAI-1的表达下调,MMPs-3的表达上调,对糖尿病大鼠肾脏有部分保护作用.

  • 标签: 表达 PAI-1 DM 肾脏 ET-1 尿白蛋白排泄率
  • 简介:目的:在体外研究高糖刺激人肾脏间质成纤维细胞时,HGF、TGF-β的表达以及黄芪延缓糖尿病肾病与其的相关性。方法:将人肾脏间质成纤维细胞分别培养于不同浓度的葡萄糖中,于24h后用RT-PCR方法检测HGFmRNA的转录水平,继而用不同浓度的HGF刺激细胞来观察TGF-βmRNA的表达。随即用黄芪药物血清刺激细胞,观察HGF的表达情况。结果:高浓度葡萄糖培养的细胞早期就有HGF表达,之后表达逐渐下降,而TGF-β在此之后出现表达上升。同时外源性HGF可以抑制TGF-βmRNA的表达。黄芪含药血清可以显著刺激细胞表达HGF。结论:高糖刺激后可以诱导HGF表达,该表达的上升是一种有益的防御反应。此外,外源性加入HGF可以降低TGF-β的表达,从而促进细胞外基质的降解。黄芪通过诱导HGF的产生,起到抗纤维化的作用,从而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展。

  • 标签: 肾脏肥大 肝细胞生长因子 转化生长因子-Β 糖尿病肾病 黄芪 DN
  • 简介:作为细胞代谢抑制剂的霉酚酸酯(MMF)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近年来,它选择性抑制T和B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倍受关注[1].但有关MMF对阿霉素肾病(AIN)大鼠干预作用的报道较少.我们在AIN的模型基础上,观察MMF对AIN大鼠肾脏组织形态学改变及实验室指标的影响,为霉酚酸酯用于临床肾小球疾病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细胞代谢抑制剂 阿霉素 大鼠 进行性肾组织损伤 肾保护 霉酚酸酯
  • 简介:草鱼胆中毒在我国较多见,特别是在南方地区.草鱼胆中毒以肾损害最重,引起肾衰竭致死者占鱼胆中毒死因的91.7%[1],但目前无有效的药物治疗.本文观察了参麦注射液对实验性草鱼胆中毒肾损害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

  • 标签: 参麦注射液 实验 草鱼胆中毒 肾损害 肾保护 大白鼠
  • 简介:目的观察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制剂是否具有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肾功能减退、改善酸中毒的疗效。方法观察未行透析的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26例,采用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制剂平均28个月后,患者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以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改变。结果治疗后患者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无明显改变,血肌酐值虽然较治疗前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而血碳酸氢盐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长期采用低蛋白饮食加α酮酸制剂具有保护残余肾功能的作用,可减慢肾功能恶化速度,部分纠正酸中毒。

  • 标签: 低蛋白饮食 Α酮酸 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
  • 简介: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白介素-24(IL-24)基因转移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携带IL-24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IL-24)和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对照载体(Ad.GFP),在293细胞中扩增,5%FCS/DMEM中分组培养GMC,转染Ad.IL-24或Ad.GFP,加或不加LPS(10mg/L),分别用RT-PCR和ELISA检测IL-24mRNA和蛋白的表达;MTT(四甲基偶氮唑蓝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系膜细胞增生活性。结果培养GMC及LPS激活的GMC均未见IL-24表达。AdIL-24感染GMC后4~48hIL-24mRNA有稳定表达,培养上清IL-24含量在24和48h分别为(79.00±3.61)μg/L和(98.00±2.00)μg/L。感染AdIL-24对系膜细胞增生无影响,但可显著抑制LPS诱导的GMC增生。结论外源性IL-24基因转移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系膜细胞增生,Ad.IL-24有可能成为一种针对GMC增生的基因治疗方法。

  • 标签: 腺病毒 白介素-24 脂多糖 系膜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过程中的作用及己酮可可碱的保护效应.方法:采用体外肾小球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共同培养的方法,观察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己酮可可碱的保护效应.结果:抗ICAM-1MAb对巨噬细胞促进系膜细胞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呈刘量依赖性;己酮可可碱可抑制TNF-α诱导的系膜细胞与巨噬细胞粘附.结论:ICAM-1参与、影响肾小球系膜区炎症、增殖的过程,己酮可可碱在肾脏疾病的防治中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粘附分子 肾小球系膜细胞 巨噬细胞 己酮可可碱 肾小球系膜区炎症 细胞增殖
  • 简介:研究者从转移前列腺癌患者的腹水中分离癌细胞,经筛选鉴定,建立一株具有高转移特性的细胞系-ARCaP。利用该细胞模型,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的细胞遗传学、生长、迁移、侵袭、细胞间相互作用、药物敏感性及基因表达等方面进行比较。利用“连续心内注射肿瘤细胞SCID小鼠动物模型”分析体内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的基因表达、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体内转移特点。进一步探讨宿主微环境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ARCaP源性亚克隆细胞系在肿瘤进展、上皮细胞问质转化(EMT)及向骨、肾上腺转移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ARCaP亚克隆细胞系ARCaP(E)细胞呈卵圆形,通过与宿主骨、肾上腺组织细胞的相互作用发生了EMT进而获得ARCaP(M)细胞系,其呈纺锤形,成纤维细胞状,表现出细胞间黏附力降低,具有高度骨、肾上腺转移特性。对亲本ARCaP细胞系及其亚克隆细胞系的细胞基因组分析证实了其克隆形成能力。ARCaP系列细胞系为研究前列腺癌骨、肾上腺转移以及研究EMT分子生物学基础提供了一种较理想的细胞模型。

  • 标签: 前列腺癌患者 肾上腺转移 宿主微环境 肿瘤细胞 上皮细胞 癌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