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上颈椎椎管内哑铃形神经鞘瘤手术及稳定性重建方法和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1月收治19例枕骨大孔区至C2水平哑铃椎管内神经鞘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完善颈椎正侧位X线、MRI、CT平扫及维重建检查以明确肿瘤部位和范围,其中病变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5例,C1,2水平14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手术治疗。肿瘤位于枕骨大孔至C1水平者,先部分切除枕骨大孔后缘,依据情况切除寰椎后弓;肿瘤位于C1,2水平者切除C2肿瘤侧椎板。肿瘤切除先切除椎管内部分,再切除椎管外部分。根据情况对脊柱稳定性进行重建。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19例肿瘤均完全切除,其中恢复良好13例,改善4例,无明显改善1例,恶化1例。术后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随访12~72个月,M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上颈椎哑铃椎管内神经鞘瘤发生率低,手术风险大。手术显露及脊柱稳定性重建范围应根据肿瘤分布、脊柱结构缺如、功能需要等因素综合决定。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减少神经损伤并发症。

  • 标签: 颈椎 神经鞘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依据颈椎侧位数字摄影(DR)资料,探讨下颌(MDA)是否可作为颈椎段体表定位恒定参考。方法选取57例男性和66例女性颈椎闭口标准侧位(中立位)及过伸过屈位DR资料(照射野含下颌骨全部),半定量测量不同体位MDA与颈椎对应关系。设定C2/C3水平为0,每上升半个椎体或个椎间隙,数字减1,反之加1。定量测量不同体位上颈椎(AUCS)与全颈椎(ACS)及其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同性别比较,各体位MDA对应颈椎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过屈位及中立位MDA对应颈椎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过伸位时女性MDA对应颈椎段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比较,各体位AUCS及AC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性别比较,各体位AUCS及AC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过屈位向中立位及过伸位变换过程中,AUCS和ACS逐渐增大,过屈位中立位角度变化均小于中立位到过伸位角度变化。结论中立位时MDA并非恒定对应于C2/C3水平,颈椎屈伸时MDA与颈椎对应关系发生变化,且不局限于1个椎体高度,MDA不能作为颈椎体表定位恒定参考。

  • 标签: 颈椎 下颌骨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Cable-Pin系统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闭合性髌骨横骨折疗效。方法采用微小切口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横骨折48例(微创组),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横骨折48例(张力带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72.9±16.8)min,较张力带组(65.5±13.2)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54.7±22.1)mL,较张力带组(269.8±92.6)mL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6个月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6、12个月膝关节功能屈曲度都大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微创组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明显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在术后疼痛、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方面要优于切开复位改良张力带内固定,但在手术时间方面没有优势。

  • 标签: 髌骨骨折 CABLE-PIN系统 改良张力带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及其生物学特性,为研究OPLL病理、生理及发生机制等提供生物学基础。方法:采集OPLL患者减压过程中未骨化部分和颈椎外伤手术减压过程中正常后纵韧带,用原代培养方法进行体外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和分泌形成钙结节过程,并应用VonKossa方法染色;MTT比色法分析细胞增殖特性;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定量测定和骨钙素(OC)测定比较病变组和正常组差别。结果:经VonKossa染色后镜显示黑色结节,证实为钙结节;细胞数量从第3d开始明显增加,并快于正常组;病变组ALP分泌量为(28.564±0.65)U/gprot、OC分泌量为(1.044±0.14)ng/ml,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OPLL患者后纵韧带成纤维细胞增殖较快,经培养后表达成骨细胞特性。

  • 标签: 颈椎 后纵韧带骨化 成纤维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 简介:本文通过对37例主胸弯、代偿性小C腰弯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采用单器械悬臂bending技术(CBT)进行高选择性胸弯矫正术。术前、术后立即和术后近期随访(2~6年)时摄X线片进行随访。结果发现在近期随访中平均83%胸弯和接近81%腰弯得到了矫正。

  • 标签: 特发性脊柱侧凸 自我矫正 代偿性 能力
  • 简介:1病例资料患者,男,19岁,武警战士。因反复腰部疼痛活动受限2年,加重3个月。于2012年6院入住本院。2年前在新兵连训练结束后,感到腰部疼痛、活动受限,无明确外伤史。卫生队医生按照腰肌劳损给予休息、口服止痛药物、腰部理疗。好转后继续从事训练和战备执勤,2年间腰部疼痛症状反复发作。3个月前负重5km跑后,患者自觉腰部疼痛加重,在当地医院拍X线片后诊断为腰椎峡部裂。

  • 标签: 腰椎 骨折 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 骨移植
  • 简介:足部是人体负重重要部位,足踝部严重创伤常导致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足踝骨折、关节脱位及神经、血管、肌腱、骨骼等组织外露,常继发感染,治疗上较为棘手,常发生致残。传统游离植皮,局部转移皮瓣治疗难以奏效,而小腿内、外侧皮瓣需牺牲下肢重要血管且供皮面积有限,手术操作较复杂。我们在应用腓肠神经血管蒂逆行皮瓣修复小腿及足踝部软组织缺损Ⅲ基础上,采用腓肠神经小隐静脉筋膜皮瓣修复足部大面积组织缺损8例,经过6个月~1.5年随访,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标签: 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筋膜皮瓣修复 足部 小腿 腓肠神经血管蒂 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测量斜坡椎管在不同骨科患者群数值范围,分析X线及CT矢状位重建法测量斜坡椎管致性,并探讨斜坡椎管测量对枕颈融合术临床意义。方法纳入189例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和37例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测量颈椎中立位和过屈、过伸位侧位X线片上斜坡椎管数值。随机选取有或无上颈髓压迫症患者各10例颈椎中立位X线和CT正中矢状重建图像,由2位测量者重复测量斜坡椎管并计算组内相关系数。结果无上颈髓压迫症状者过屈位、中立位和过伸位斜坡椎管均显著大于枕颈部序列异常合并上颈髓压迫症患者(P<0.01);前者斜坡椎管数值变化范围为23.87°±10.23°,后者为19.10°±7.96°(P<0.01);说明后者枕颈复合体较前者僵硬并处于异常屈曲位。X线法测量斜坡椎管观察者之间组内相关系数为0.619,低于CT重建法相应值0.897;X线法观察者组内相关系数在观察者1和观察者2分别为0.635和0.657,也低于CT重建法相应值0.937和0.924;CT重建法较X线法具有更好致性。结论本研究得出了不同骨科患者群斜坡椎管数值范围,为枕颈融合术患者体位摆放和枕颈部固定融合角度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术中准确测量斜坡椎管提供了具体方法。

  • 标签: 颈椎 寰枕关节 椎管 脊髓压迫症 放射测量术
  • 简介: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ial,TGF-β1)对正常成年羊椎间盘组织内环境影响。方法将TGF-β1注射进羊椎间盘内,生理盐水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ingfactor,bFGF)分别作为阴性和阳性对照。术前及术后2.4.6个月检查腰椎X线及MRI,观察影像学变化;术后6个月处死动物,取出完整椎间盘组织,观察椎间盘组织变化。结果羊L5/L6椎间盘在注射转化生长因子6个月后(与对照组相比较)即出现明显退变。结论外源性TGF-β1可以导致正常椎间盘退变。

  • 标签: 椎间盘 转化生长因子Β 山羊
  • 简介:此疾患也称先天性指间关节连接症或遗传性多发性强直性关节病。是种罕见先天性手指指间关节发育畸形,有明显家庭遗传关系。常累及近侧指间关节,恒为对称发病,拇指不受累。我院于95年6月曾接诊例外伤性指骨骨折病人,检查中发现患者先天性指间关节强直。而后进行踉踪随访其系18人,其中有13例患者有本病。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般资料本组家系代共18例,男10例,

  • 标签: 近侧指间关节 先天性 指骨骨折 发病数 家系 先症者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腰背部大面积皮肤剥脱伤有效、简便方法.方法:26例腰背部大面积皮肤剥脱伤中,6例应用穿刺法,20例采用置管引流法,并加压包扎治疗.结果:6例穿刺法中,4例次治愈,2侧改用引流法治愈;20例置管引流法中,17例次治愈,3例再行穿刺法治愈,均无皮肤坏死.结论:腰背部大面积皮肤剥脱伤应用穿刺法或置管引流法治疗,具有治疗效果好,所需时间短,不影响并发症治疗等优点.较大面积伤及新鲜伤以置管引流法效果较好.

  • 标签: 腰背部 大面积皮肤剥脱 治疗 置管引流法 加压包扎治疗 穿刺法
  • 简介:目的探讨自行设计肌腱缝合方法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肌腱缝合方法缝合手屈指肌腱36例,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0~85岁,平均38岁。其中2区肌腱断裂14例14条肌腱断裂,3区7例12条肌腱断裂,4区4例9条肌腱断裂,5区肌腱断裂11例33条,共缝合肌腱68条。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8个月,平均22个月,36例病例共68条肌腱全部修复成功,无肌腱再断裂和肌腱黏连发生,平均每条肌腱缝合时间为14min。结论自行设计肌腱缝合方法临床治疗效果好。

  • 标签: 肌腱 缝合 方法
  • 简介:目的观察唑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过性药物反应并探讨护理措施。方法22例患者均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均给予唑膦酸5mg/100ml静脉滴注15min以上输完。给药结束后记录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所有患者给予心理护理,用药护理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处理。结果唑膦酸静脉滴注后主要过性不良反应为发热(〉37.5℃),本科用药患者均出现发热(22例),其次症状为肌痛16例,流感样症状15例,关节痛10例,头痛5例。以上症状均为过性,不超过48小时,并且给予非甾体类抗炎镇痛类药物后症状缓解。2例第二次用药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血细胞分析及肝肾功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结论唑膦酸给药后会出现发热、肌痛等反应,但均为过性,通过采用积极用药后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用药安全性避免药物反应带来不良影响。

  • 标签: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症 药物反应 护理
  • 简介:由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共同主办"第五届上海国际骨科前沿技术与临床转化学术会议"

  • 标签: 上海交通大学 学术活动 会议 转化 临床 骨科
  • 简介:股骨干中下段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头肌粘连,致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是临床常见并发症,给病人生活,工作带来不便。我院自1987年起对50例股骨中下段不稳定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应用医用硅胶膜衬垫预防头肌粘连,尤其股中间肌和股骨干粘连,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

  • 标签: 硅胶膜 股四头肌粘连 股中间肌 切开复位 膝关节粘连性僵直 股骨干中下段骨折
  • 简介:颈椎前路减压后行植骨是项重要操作,我们自行设计了种颈椎前路植骨打骨器,在临床应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标签: 颈椎前路植骨 临床应用效果 减压后
  • 简介: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办“第届全国全脊椎肿瘤切除学习班暨脊柱外科新技术论坛”将于2013年5月3—6日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召开。前届脊柱学习班先后邀请了30余位讲课教授,包括田伟、刘忠军、袁文、郭卫、邱勇、杨述华、杨惠林、许建中、罗卓荆、徐荣明、徐林、王欢、陈其昕、徐华梓、赵凯、姜建元、李明、张伟滨、梁裕、刘祖德、肖建如、赵杰、吕飞舟、张键、姜晓幸、董健等教授(排名不分先后),和中华外科杂志杨子明、中华骨科杂志胡永成、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李中实3位编辑部主任教授。参加学员300余人,其中正高和副高职称60%以上。反馈表调查显示学员对该学习授课质量非常满意,均反映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授课相结合学习方式收获很大,技术水平有实质性提高。

  • 标签: 脊柱外科 技术论坛 肿瘤切除 学习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脊椎
  • 简介:目的探讨在柱理论指导选择手术入路治疗复杂性胫骨平台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柱分型理论指导进行手术入路设计,采用钢板固定植骨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24例。结果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患者术后伤口期愈合,无骨折延迟、畸形愈合。X线片显示胫骨平台均未发生二期塌陷及关节不稳。膝关节功能按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优10例,良10例,4例,优良率为83.3%。结论在柱理论指导选择合适手术入路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同时达到骨折良好复位及内固定、软组织损伤小和功能恢复良好目标。

  • 标签: 胫骨平台骨折 三柱理论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微骨折技术对实验大鼠骨关节炎关节软骨影响。方法以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为动物模型,分为Sham组、模型组和微骨折组。通过切除双侧卵巢并切断右侧膝交叉韧带建立大鼠骨关节炎模型,术后第4周开始用微骨折针刺软骨骨区造成微骨折,模型组、Sham组以微骨折针刺人关节腔,分别于术后8和12周取材作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采用OARSI法评价关节软骨病理改变。结果术后8和12周,模型组较Sham组OAR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骨折组较模型组OAR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软骨骨微骨折技术能延缓实验大鼠骨关节炎关节软骨退变,对关节软骨具有定保护作用。

  • 标签: 骨关节炎 软骨下骨 微骨折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使用酒精灭活骨作为植骨材料治疗肢骨肿瘤疗效。方法1988年9月至2005年12月,应用酒精灭活骨治疗肢骨肿瘤46例,年龄8~55岁,平均18.2岁。其中应用酒精储存异体骨42例,瘤段骨灭活再植4例。结果随访16个月~6年,平均3年6个月。酒精储骨12个月左右均修复良好;酒精灭活再植骨9~12个月与宿主骨愈合,但内部修复需24~36个月完成。本组病例无感染及疲劳骨折发生。1例瘤段灭活再植术后2年时复发,再次手术治愈。结论临床使用酒精储存异体骨和灭活再植骨,两者灭活时间、灭活机制及骨愈合过程均有差异。酒精灭活骨具有成本低、灭活可靠、无排斥反应、骨愈合确实、操作简单等优点,是很好植骨材料,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酒精灭活 再植 异体骨储存 骨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