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索脊柱钉棒系统应用于骨盆后环损伤治疗的效果。方法对36例骨盆后环损伤,按照Denis分型,Ⅰ型20例,Ⅱ型12例,Ⅲ型4例。按照Tile分型,B3型16例,C1型10例,C2型6例,C3型4例。应用脊柱钉棒系统固定治疗,将万向椎弓根钉从双侧髂后上棘处开槽置入髂骨后部内外板间,钉尾沉于骨质内,连接棒通过双侧骶棘肌隧道放置固定后,在骨盆后环处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内支架”有效固定。结果30例获得6~18个月随访,平均11个月,患者均无螺钉松动、断棒、骶髂关节再次脱位及内固定物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按刘利民等功能评定标准,优15例,良13例,中2例。结论脊柱钉棒系统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固定有效牢靠,操作简便,无需复杂定位,创伤小,恢复快,无透视条件的基层单位也可行手术,极有推广价值。

  • 标签: 脊柱钉棒系统 骨盆后环 内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加长型Philos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科同一组医生采用加长型Philos系统治疗肱骨近端骨折17例患者,其中女12例,男5例,平均年龄71岁(62~85岁)。伤后2~5d实施手术,患者取“沙滩椅位”或仰卧位,选择延长的肱骨近端切口,术中直视下复位骨折,采用加长型Philos钛板螺钉固定。术后即刻,以及术后1、3、6、12个月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X线片显示肱骨近端骨折复位满意,钛板螺钉位置良好。随访6~32个月(平均16.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肱骨头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优10例,良4例,可3例,优良率为82.4%。结论加长型Philos系统具有设计合理、安装相对容易、固定牢靠的优点,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选择之一。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加长型Philos系统 内固定
  • 简介: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好发于老年人.有资料统计其发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一般晚5~6岁[1].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该病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且年轻化.粗隆间骨折一般容易愈合,但易发生髋内翻,同时高龄患者长期卧床引起的肺部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为临床治疗的难题.我院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22例,均采用Richards髋部加压钢板螺钉系统治疗,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 标签: 系统治疗 股骨粗隆间骨折 髋部 加压钢板 老年人 并发症
  • 简介:近几年在基因治疗的临床试验方面发生了几起病例死亡事件,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的开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有关部门对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但是一些接受基因治疗试验的患者的良好治疗效果进一步证实了基因治疗的可行性。这些信息告诉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病毒载体和转基因技术对宿主细胞可能产生的多种不同影响。现已证实在转基因治疗中病毒有可能激活插入点附近的原癌基因,因此发现一种不整合人宿主基因或精确定点整合宿主基因的病毒载体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中枢神经系统 基因疗法 RNA干扰 遗传载体 原癌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Bioflex动态稳定系统在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44~67岁,平均57岁。单节段病变15例,多节段病变8例。椎板减压后根据退变程度选择椎间盘部分切除或椎体融合器进行融合的方法,采用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稳定脊柱后路,观察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脊柱节段活动范围(rangeofmotion,ROM)。结果术后随访12~40个月,平均(22±9)个月。统计显示术前VAS评分为(7.2±1.7)分,末次随访为(2.6±1.1)分;术前ODI为(71.4±17)%,末次随访为(21.3±11)%。非融合节段ROM术前为(8.1±1.9)°,末次随访为(2.8±1.1)°;邻近上位椎体ROM术前为(7.9±1.7)°,末次随访为(7.2±1.8)°;邻近下位椎体ROM术前为(8.4±2.1)°,末次随访为(7.9±1.9)°。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VAS、ODI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非融合节段腰椎活动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椎体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初步研究表明Bioflex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 标签: Bioflex系统 经椎弓根动态固定 退行性疾病 脊柱融合术 脊柱非融合术
  • 简介: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颈椎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手术方式与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7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EEKPREVAIL系统组35例(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治疗)、传统组32例(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及术后随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EEKPREVAIL系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传统组患者(P〈0.05)。PEEKPREVAIL系统组与传统组患者的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JOA)、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eckdisabilityindex,N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JOA、NDI、VAS评分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患者的Odom优良率为91.43%,低于传统组患者的93.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术后6个月融合率达到100%,而传统组融合率为9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EKPREVAIL系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43%,低于传统组患者的46.88%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植入PEEKPREVAIL系统手术较传统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单节段颈椎病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低的优点,且手术效果基本相当。

  • 标签: PEEK PREVAIL系统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 单节段 颈椎病
  • 简介: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环形尾翼克氏针张力带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自2010年5月至2014年3月,对21例髌骨骨折,包括横形、斜形、下极骨折、粉碎性骨折及内固定失效等类型,采用关节镜探查,处理膝关节内合并伤,辅助切开复位,以环形尾翼克氏针张力带系统固定。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平均110°,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优1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5.5%。结论关节镜辅助环形尾翼克氏针张力带系统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 标签: 关节镜 环形尾翼克氏针 髌骨骨折
  • 简介:目的比较Spotlight通道系统和显微内窥镜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ediscectomy,MED)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特点及疗效。方法2011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椎间盘突出症选择微创治疗患者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26—58岁,平均41.7岁。患者随机分入Spotlight通道系统和MED技术治疗组,2组患者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手术切除的骨与韧带组织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术后6个月随访时腰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analog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0DI)进行对比分析i结果2组患者均获得随访。Spotlight组和MED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3.2±11.4)min和(78.1±1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切除的骨与韧带量、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术后6个月VAS评分、ODI与术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手术前后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otlight通道系统是“直视下的微创”手术方式之一,具有与MED近似的临床疗效,且其由于操作灵活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证,更易为脊柱外科医师所掌握。

  • 标签: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椎间盘切除术
  • 简介:目的评价微创Cable-Pin系统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闭合性髌骨横形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微小切口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48例(微创组),采用切开复位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横形骨折48例(张力带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并发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72.9±16.8)min,较张力带组(65.5±13.2)min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中出血量(54.7±22.1)mL,较张力带组(269.8±92.6)mL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6个月的疼痛VAS评分明显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6、12个月膝关节功能屈曲度都大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微创组膝关节功能Bostman评分明显优于张力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Cable-Pin系统治疗髌骨骨折在术后疼痛、术中出血量、膝关节屈曲度、膝关节功能评分和并发症方面要优于切开复位改良张力带内固定,但在手术时间方面没有优势。

  • 标签: 髌骨骨折 CABLE-PIN系统 改良张力带 内固定
  • 简介:无论是跨伤椎的4钉2椎体固定,抑或是近年来报道的6钉3椎体固定,虽然其固定效果确切,但均为双节段固定。本研究对部分胸腰椎骨折采用经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以期减少脊柱运动节段的丢失。2006年1月~2008年5月采用经伤椎置钉椎弓根螺钉系统单节段固定的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5例,现将其早期疗效报道如下。

  • 标签: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 简介:椎体间植骨、侧后方植骨融合或者前后方结合的植骨融合技术都存在较多的并发症,主要包括植骨融合率较低,植骨块塌陷、移位,髂骨供骨区并发症等,由于术后即刻刚度不足,往往还需要附加内固定或者长期卧床.椎体间融合器技术的出现,弥补了单纯植骨块融合的不足,因而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本文对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 标签: 腰椎椎体间融合系统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腰椎间融合术 分类
  • 简介:颈椎管狭窄症与颈椎失稳症多是颈椎退变的表现,两者常相伴发生,相互促进,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本院2002-2008年对26例颈椎管狭窄症合并退变性颈椎失稳症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侧块螺钉钉一棒系统治疗,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颈椎 椎管狭窄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减压术 外科
  • 简介:目的观察益肾壮骨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合并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Glucocorticoidosteoporosis,GIOP)患者的影响,客观评价其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两组均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一定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继续控制病情+调节骨骼代谢药物(碳酸钙D3、骨化三醇等),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我院自制剂生髓健骨胶囊(由山药、杜仲、熟地、淫羊藿、枸杞、蛤蚧、山茱萸、鹿角霜等组成)。治疗时间以6个月作为1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停止应用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及治疗相关的各种药物、和理疗方法。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骨密度值、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血钙、血磷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1)治疗1个疗程后,比较得出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的疗效显著,(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和总分,较治疗前相比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比较两组,得出治疗组的主症证候单项评分及总积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均P<0.05)。(3)治疗组的腰椎(L2-4)、左、右髋骨3个部位的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值在治疗1个疗程后,无显著的变化(均P>0.05),而治疗后的对照组腰椎(L2-4)、左、右髋骨的骨密度值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2组比较,治疗组的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有关骨代谢生化指标方面,治疗组在治疗后呈略下降趋势(P>0.05),而对照组生化指标值则显著上升(P<0.05),治疗后的2组进行对比,发现对照组各生化指标值显著高于治疗组(P<0.05)。(5)治疗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良症状,也无脱落病例�

  • 标签: 益肾壮骨法 系统性红斑狼疮 糖皮质激素性骨质疏松症 临床研究
  • 简介:髌骨纵行骨折是特殊类型的髌骨骨折,临床少见,其受伤原因及机制有其特殊性,治疗方法也不同.外力直接作用于髌骨上,常见髌骨粉碎性骨折,但也会出现纵行骨折.本文对8例髌骨纵行骨折进行分析,总结损伤机制及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髌骨纵行骨折 治疗 切开复位 克氏针 内固定
  • 简介:目的探讨用髌骨钢板治疗髌骨骨折的优点和手术方法。方法我科自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采用髌骨钢板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673岁,平均38岁。横断型髌骨骨折8例,髌骨下部粉碎骨折7例。所有患者均按期拆线出院。结果本组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0个月,平均9个月。本组均疗效满意,无切口感染、关节强直、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采用新型髌骨钢板治疗髌骨骨折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方法,且内固定耗材价格适中,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 标签: 髌骨钢板 治疗 髌骨骨折
  • 简介:髋臼骨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的损伤,这种骨折常伴有股骨头脱位,创伤暴力大,骨折表现复杂等特点,自1993年5月~2002年10月共收治髋臼骨折13例,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髋臼骨折 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 手术适应证 牵引
  • 简介:目的探讨肱骨髁间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10月至2007年10月收治肱骨髁间骨折35例,男25例,女10例;年龄16~54岁,平均29岁。闭合伤32例,开放伤3例,合并尺神经损伤2例,肘关节脱位3例。左侧19例,右侧16例。受伤原因:车祸伤12例、高处坠落伤18例、平地跌伤4例、砸伤1例。按Riseborough分类,度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关节面平整;度骨折块有移位,但两髁无分离及旋转,关节面基本平整;度骨折块分离并有旋转移位,关节面破坏;度胫骨髁部粉碎成3块以上,关节面破坏严重。本组度12例、度18例、度5例。螺钉横贯加钢板“八”字形固定16例,AO螺钉固定12例,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7例。受伤到手术时间:2例开放性骨折急诊手术,10例小于8h,12例小于14h,8例小于24h,5例小于7d。结果本组34例获得随访,占97%,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1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尺神经损伤1例6个月完全恢复,另1例9个月完全恢复。疗效按文献评定标准:优18例,良11例,可5例,优良率85%。疗效与手术时机关系:伤后小于24h的29例,优良率85%;小于7d的5例,占15%。结论经尺骨鹰嘴斜行截骨入路具有显露充分、不损伤关节面、利于不同的内固定操作的优点。钢板“八”字形固定、AO螺钉固定、克氏针加14号丝线捆扎固定都具有手术简单、时间短、固定可靠的优点,都是较好的固定方法。

  • 标签: 肱骨 髁间骨折 内固定术
  • 简介:颈椎管狭窄可由先天性(如畸形),后天性(如退行性变、外伤、椎体或椎管内病变等)以及发育等因素所造成,致使椎管内空隙减小,严重时即可压迫脊髓出现症状。表现为步态不稳,握力减低,肌张力高,病理征(+),以及四肢痉挛性瘫痪等。治疗原则应消除病因,尽快解除脊髓受压。作者自1990年以来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式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52例,其中包括2例硬膜下肿瘤的摘除,疗效满意。

  • 标签: 颈椎管狭窄 椎管扩大成形术 颈椎后路单开门 脊髓受压 发育性椎管狭窄 退行性变
  • 简介:目的分析根据膝骨关节炎致病因素制定的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探讨致病因素的作用机理,尝试制定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选择临床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患者56例,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确定每个患者的致病因素:关节内损失、免疫损伤、代谢异常所致结晶体沉积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膝关节神经营养障碍损伤,分别采取关节镜清理、抗生素治疗、抗痛风治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活血药物防治微循环障碍等综合治疗方案治疗2周,膝关节功能锻炼4周,评估治疗前后患者疼痛、肿胀及日常活动情况的改善程度。结果有50例完成致病因素综合治疗并随访2年,总有效率为100%,疗效优秀20%。结论上述致病因素协同致病,是骨关节炎发病的病因病理基础,膝骨关节炎的致病因素综合治疗(关节镜清理、抗生素治疗、抗痛风治疗、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等方法)疗效好,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 标签: 膝骨关节炎 致病因素治疗 疗效 病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