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硬化患者不同部位血管的动脉硬化程度及其相关性。方法将193例有动脉硬化基础疾病的患者进行颈动脉、下肢动脉血管超声及头颅核磁共振动脉成像(MRA)检查,根据头颅MRA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硬化组和非颅内动脉硬化组。采用Pearson相关、BinaryLogistic分析周围动脉与颅内动脉硬化关系;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ROC)曲线。结果随着颈动脉硬化(CAS)及下肢动脉硬化(LLAS)程度的增高颅内动脉硬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CAS组U值为1.87(P〉0.05),LLAS组U值为2.80(P〈0.05);CAS及LLAS与颅内动脉硬化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12(P=0.05)、0.21(P〈0.05);Logistic分析显示CAS及LLAS相对于颅内动脉硬化的OR值分别为0.86(P〉0.05)和0.67(P〈0.05);CAS、LLAS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57.80%(P〉0.05)、62.20%(P〈0.05),LLAS界值点为2级。结论LLAS与颅内动脉硬化密切相关,为颅内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LLAS≥2级有一定的预测颅内动脉硬化的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下肢动脉 彩色多普勒
  • 简介: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老年人中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AD病因并不是很明确。有研究显示,高血压与AD的认知障碍症状以及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有关,如Aβ蛋白沉积、神经纤维缠结形成以及脑萎缩等。然而,高血压对Aβ代谢有何影响,目前仍不清楚。

  • 标签: AΒ蛋白 蛋白含量 动脉硬化 ALZHEIMER 神经退行性疾病 脑部
  • 简介: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治疗的冠心病患者350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其中冠心病组260例,非冠心病组90例;依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患者进行再次分组,其中单支病变组113例,双支病变组89例,三支病变组58例.比较冠心病组及非冠心病组间及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统计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以上观察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斑块积分、Gensini积分分别为(1.37±0.23)、(5.37±3.98)、(23.32±7.33),均高于非冠心病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斑块检出率为79.8%和81.0%,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患者颈动脉IMT分别为(1.31±0.21)mm和(1.37±0.27)mm,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与颈动脉IMT值均高于单支病变组,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Gensini评分与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升高而加重,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测反映出来.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疾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关性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88例,进行无创性动脉硬化监测和血压、血生化指标测定,分别按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pulsewavevelocity,baPWV)和踝臂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分为2组:baPWV增高组46例和baPWV正常组42例,ABI低值组38例和ABI正常组50例.结果与baPWV正常组比较,baPWV增高组收缩压[(154.78±18.56)mmHgvs(146.29±17.64)mmHg,1mmHg=0.133kPa]、TG[(1.99±0.42)mmol/Lvs(1.77±0.34)mmol/L]、LDL-C[(3.07±0.52)mmol/Lvs(2.51±0.44)mmol/L]、空腹血糖[(6.58±2.39)mmol/Lvs(5.38±2.25)mmol/L]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BI低值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TG、LDL-C、空腹血糖明显高于ABI正常组(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程、收缩压、LDL-C、空腹血糖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指标baPWV、ABI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病程、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高血糖与baPWV、ABI密切相关,促进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

  • 标签: 高血压 动脉硬化 胆固醇 LDL 高血糖症 高胆固醇血症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特点。方法随机选择高血压病患者165例,动态血压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和斑块组,斑块组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和多发斑块组,比较各组动态血压各项参数。结果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无斑块组增高,多发斑块组动态血压各参数水平均较单一斑块组增高,差异均有统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可促进颈动脉发生粥样硬化,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更易并发颈动脉斑块。

  • 标签: 高血压 颈动脉粥样斑块 动态血压
  • 简介:目的对比颈动脉超声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差异,探讨颈动脉超声在诊断颈AS的临床价值以及颈动脉造影的最佳适应证.方法选择有≥2项AS危险因素的患者126例,依据DSA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硬化组(硬化组)68例和颈动脉正常组(正常组)58例,行颈动脉超声及DSA检查,观察动脉管腔内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有无斑块及其性质、部位、有无狭窄并计算狭窄率.结果硬化组纤维蛋白元和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0).DSA检测出68例190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53.97%;超声检测出76例173支血管斑块和(或)狭窄,总检出率为60.32%,两者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DSA诊断颈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5±0.6)%vs(46.5±0.7)%,P>0.05].以DSA为诊断标准,超声诊断颈AS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82%、67.24%、78.89%和78.00%.结论超声对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高于DSA,2种检查方法各有优劣,对需要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及支架成形术的患者联合应用对其诊断及治疗更有价值.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超声检查 多普勒 颈动脉疾病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简介:目的调查任丘市老年城乡居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病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整群抽样法选择任丘市常住居民5010例,男性2163例,女性2847例,进行面对面健康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CAS包括颈动脉狭窄和斑块形成.分析CAS的危险因素.结果5010例调查者中,颈动脉正常567例,内膜中层厚度增厚1671例,颈动脉斑块形成2490例,颈动脉狭窄282例.CAS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校正混杂因素后,男性(OR=3.405,95%CI:2.704-4.289,P<0.01)、年龄(OR=1.142,95%CI:1.103-1.181,P<0.01)、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OR=1.910,95%CI:1.342-2.718,P<0.01)、吸烟(OR=1.799;95%CI:1.429-2.264;P<0.01)、使用抗血小板药物(OR=1.313,95%CI:1.068-1.615,P<0.05)、收缩压(OR=1.011,95%CI:1.007-1.015,P<0.01)、空腹血糖(OR=1.151,95%CI:1.062-1.248,P<0.01)、LDL-C(OR=2.038,95%CI:1.764-2.354,P<0.01)、HDL-C(OR=0.787,95%CI:0.638-0.971,P<0.05)为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任丘市60-70岁人群CAS的患病率高,收缩压、血糖、LDL-C、吸烟是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积极推进戒烟运动,延缓CAS病变,可进一步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糖尿病 血脂异常 高血压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181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无斑块组59例,稳定斑块组48例,易损斑块组74例.检测血清尿酸水平,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性质.结果易损斑块组血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和稳定斑块组[(396.26±126.84)μmol/Lvs(353.75±126.25)μmol/L,(325.77±94.08)μmol/L,P<0.05].血清尿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TG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P<0.01).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06,95%CI:1.002-1.101,P=0.002).结论血清尿酸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是易损斑块形成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脑梗死 尿酸 颈动脉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filtrationrate,GFR)下降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7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GFR水平分为GFR下降组136例[估算GFR<60ml/(min·173m2)]和GFR正常组584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阻力指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2组CIMT、阻力指数和双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并探讨该人群CIMT与GFR下降及其他各种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与GFR正常组患者比较,GFR下降组患者的CIMT更厚[(0.91±0.19)mmvs(0.84±0.16mm)],阻力指数大(0.78±0.05vs0.73±0.08),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高(85.29%vs6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收缩压、TC、LDL-C、空腹血糖、糖尿病史呈正相关(P<0.05,P<0.01),与估算GFR呈负相关(r=-0.292,P=0.000),年龄、收缩压、LDL-C、糖尿病史是CIMT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校正上述危险因素后,估算GFR水平与CIMT的相关性不显著(P=0.089).结论GFR下降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GFR下降可能与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共同作用加剧了CIMT增厚,而GFR与CIMT无独立相关性.

  • 标签: 脑梗死 肾小球滤过率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危险因素
  • 简介: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发生率较高,文献报道达65.3%。苏永静等报道,脑卒中患者便秘的发生风险以发病后7天内为最高。便秘患者用力排便会使腹压增高,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致血压急剧上升,从而增加脑卒中复发的风险,甚至可诱发心绞痛、心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保持大便通畅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以往临床上多采用口服药物、开塞露塞肛、灌肠等方法来解除便秘症状。但口服番泻叶后患者可出现腹泻;开塞露塞肛后,由于高浓度的甘油刺激肠壁可引起大便次数过多,老年人肛门括约肌松弛甚至出现大便失禁;手指抠挖通便则会使患者感肛门疼痛不适;灌肠会使患者感腹胀,甚至可引起腹泻和脱水等并发症。如何安全、有效地为脑卒中患者解除便秘是护士应关注和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笔者应用腹部穴位中药贴敷预防脑卒中急性便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 标签: 脑卒中 便秘 中药 腹部穴位 贴敷疗法
  • 简介:长期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抗凝治疗的患者在行外科手术或行有创性操作时面临着出血风险,而在围术停用维生素K拮抗剂又可能增加血栓栓塞风险。使用治疗剂量肝素类药物的桥接抗凝治疗后可避免围术暂时中断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所致的血栓栓塞事件。本文对此进行有关讨论。

  • 标签: 抗凝药 肝素 低分子量 维生素K
  • 简介: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HDCP)的防治与护理。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2例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51例,对照组51例。对护理干预组产妇进行护理干预,对对照组产妇进行普通护理。结果护理干预组的产妇在先兆子痫及子痫发病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的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妊娠产妇而言,一定的预防措施可大大降低妊高症的发生。而患有妊高症的产妇通过一定的护理干预可有效地降低妊高症可能带来的危害,提高母婴的生存质量。

  • 标签: 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 预防 治疗 护理干预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arterysclerosis,CA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特点,以及阿托伐他汀对此的影响.方法选择CAS患者212例,按照CAS严重程度分为3组.轻度CAS组73例,中度CAS组96例,重度CAS组43例,每天口服20mg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前和治疗6个月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CAS斑块的数量和稳定性、HDL-C、LDL-C、TG、高敏C反应蛋白(hs-CRP)、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和CD4/CD8比值变化.结果中度CAS组和重度CAS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1.77±1.26)mmvs(2.23±1.06)mm,(2.15±1.10)mmvs(2.61±1.31)mm,P<0.05].3组治疗前后IMT和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治疗前后LDL-C、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3组治疗前TG、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LDL-C、TG、hs-CRP、CD8明显降低,HDL-C、CD4、CD4/CD8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CAS的机制之一是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疾病 T淋巴细胞亚群 C反应蛋白质 降血脂药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SCH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vs(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vs(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vs(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 2型 颅内动脉硬化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胆固醇 LDL
  • 简介:目的:探讨高龄髋部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根据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机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护理措施。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仅4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重在预防,预防的关键是早期干预。

  • 标签: 髋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及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狭窄范围的关系.方法将211例怀疑冠心病的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有无狭窄及狭窄程度分为3组:A组(60例)为轻度狭窄组,狭窄程度<50%;B组(97例)为中重度病变组,狭窄程度>50%;对照组为54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157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又依狭窄程度分为单支病变亚组(49例)、双支病变亚组(37例)、三支病变亚组(7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声像仪测取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并比较分析各组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结果对照组、A组、B组比较,颈动脉总中内膜厚度依次增高,对照组、A组、B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125±0.1186)mmvs.(0.8936±0.1331)mmvs.(1.0389±0.1411)mm,P<0.05].在以病变范围为基础的分组中,各亚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中内膜明显增厚,且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病变亚组与双支病变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9204±0.1415)mmvs.(0.9906±0.1443)mm,P<0.05],但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906±0.1443)mmvs.(1.0317±0.1496)mm,P>0.05].结论颈总动脉中内膜厚度能很好地反映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但无法很好地反映病变范围.

  • 标签: 冠状动脉病变 颈动脉 超声检查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颅内巨大动脉瘤(直径〉2.5cm)因其瘤体较大、瘤颈宽,并常合并钙化、血栓等治疗复杂,开颅夹闭及血管重建术为传统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死亡率及致残率居高不下,据报道未破裂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治疗死亡率达20%~45%。特别是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无论对手术治疗还是栓塞治疗都是一个挑战,手术治疗需要去除骨性障碍,同时对颈内动脉进行重新塑形,难度较大,风险高;采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又因该部位动脉瘤几乎都是绝对的宽颈,瘤体大,需要使用数目较多的弹簧圈及支架辅助,费用很高,患者及家属难以承受,如何安全有效的治疗颅内虹吸段巨大动脉瘤,又能为患者减少费用,成为神经外科医务工作者不断追求的目标。我科应用可脱球囊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此部位巨大动脉瘤31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围绕治疗的全过程,我们从护理角度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总结如下。

  • 标签: 颅内巨大动脉瘤 介入治疗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糖尿病与脑梗死后应激性高血糖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2013年8月于北京军区总医院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4.5h)患者127例。根据有无糖尿病史、入院时随机血糖及7d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将其分为糖尿病组(35例),应激性高血糖组(49例)及血糖正常组(43例)。比较溶栓后24h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管再通率及90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溶栓前,糖尿病组、应激性高血糖组及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分别为(14.2±5.1)、(12.8±5.6)、(13.0±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4h,分别为(14.7±6.0)、(11.9±4.9)、(8.0±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糖尿病组和应激性高血糖组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正常组NIHSS评分低于溶栓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3组再通良好率分别为54.3%(19例)、57.2%(28例)、67.4%(29例),出血转化率分别为14.3%(5例)、6.1%(3例)、2.3%(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溶栓后90d3组mRS评分显示,血糖正常组的预后良好率为72.1%(31例),显著高于应激性高血糖组的51.0%(25例)和糖尿病组的28.6%(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应激性高血糖组与糖尿病组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与应激性高血糖均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效果和短期预后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 标签: 脑梗死 糖尿病 应激性高血糖 血栓溶解疗法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单纯收缩高血压血脂正常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选择单纯性收缩高血压血脂正常患者1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75)。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络活喜,5mg,1/日)降压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20mg,1/晚)治疗,干预疗程为12个月。采用高频超声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总动脉(CCA)、颈动脉膨大处(BULB)、颈内动脉(ICA)IMT厚度及血压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颈动脉CCA、BULB和ICA的IMT值及血压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药物干预12月后,治疗组患者CCA、BULB、ICA的IMT厚度分别为0.80±0.17mm、0.91±0.18mm、0.67±0.18mm;对照组患者CCA、BULB、ICA的IMT厚度分别为0.88±0.21mm、1.07±0.18mm、0.76±0.19mm;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干预后CCA、BULB和ICA的IMT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脉压差分别为58.06±5.56mmHg、67.18±4.6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能够改善单纯收缩高血压血脂正常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降低脉压差水平,对延缓动脉硬化进展有帮助。

  • 标签: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脉压差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可溶性CXC趋化因子配体16(solubleCXCL16,sol-CXCL16)在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治疗围术期中的表达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成功施行PCI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他汀治疗组,分别于PCI治疗前、PCI治疗后1d、术后2周以及术后4周测定血清sol-CXCL16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浓度.结果所有患者PCI治疗后1d血清hs-CRP浓度和sol-CXCL16浓度均较PCI治疗前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I治疗后1d常规治疗组中血清sol-CXCL16浓度升高较强化他汀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浓度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强化他汀治疗组血清sol-CXCL16及hs-CRP浓度均较常规治疗组及PCI治疗后1d有明显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他汀治疗组PCI治疗后4周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l-CXCL16浓度可能与冠状动脉炎症程度相关,并可能对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治疗后短期预后有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sol-CXCL16 高敏C-反应蛋白 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