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内镜微创技术对胰周坏死感染外引术后残余病灶清创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71例胰周坏死感染经外引术后未愈患者,采用胆道镜经引流窦道进入病灶内部直视下识别并清除坏死组织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经胆道镜下清创术治愈64例,治愈率90.1%,3例因经费原因中途退出治疗,4例患者分别在胆道镜下清创1~3次后因技术原因改行剖腹手术。64例胆道镜辅助清创治愈者接受胆道镜下清创2~9次,平均5.1次,87.5%的患者需4~6次清创;第一次镜下清创至治愈拔时间为18~125d,平均71.3d。胆道镜下清创并发出血3例,肠瘘2例,均经非手术治愈。结论通过已建立的引流通道对胰周坏死感染残余病灶行胆道镜下清创术是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胰腺 坏死 清创术 内窥镜检查 消化系统
  • 简介:CP患者的一个主要症状是上腹痛,其原因为胰梗阻。对伴随有腹痛及胰显著扩张的患者提倡行胰引流术^[1]。目前有内镜下引流及外科引流2种治疗方法。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法应用内镜下引流和外科引流治疗CP伴腹痛患者,比较它们的疗效。

  • 标签: 胰管引流术 外科引流 慢性胰腺炎 内镜 随机抽样法 上腹痛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胃引流自发性气胸的疗效。方法86例自发性气胸患者均采用经改良后的一次性硅胶胃作胸腔闭式引流治疗。结果自发性气胸患者86例88次引流均一次性成功,仅2例张力性气胸需改换大号流管,2例肺未复张转外科治疗,治愈率达97.7%。结论胃改良成胸腔闭式引流管,用于治疗自发性气胸,具有疗效好、并发症少、操作容易、痛苦小等特点。

  • 标签: 自发性气胸 改良胃管 引流
  • 简介:胰瘘是胰腺手术后及胰腺外伤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传统的手术治疗创伤较大。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ERCP因具有微创、有效等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某些外科手术,成为胰腺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我们采用内镜下鼻胰引流术(ENPD)治疗胰瘘3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 标签: 内镜下鼻胰管引流术 引流治疗 内镜技术 胰瘘 胰腺外伤 严重并发症
  • 简介:目的对改良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为治疗大面积脑出血患者提供参考。方法将大面积脑出血患者72例随机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每组36例。改良组患者采用改良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存活率(86.1%)高于传统组患者(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病死率(13.9%)低于传统组患者(30.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3d血肿清除率(83.8%)高于传统组患者(72.O%),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0.6%,传统组为47.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可较快清除患者血肿,对患者的创伤较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使用价值。

  • 标签: 改良双通道微创钻孔引流术 脑出血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安全心包穿刺引流,并有效治疗心包积液的方法。方法将经2D超声定位后穿刺并动脉鞘留置持续引流的48例资料与同期单纯心包穿刺的20例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引流组16例(16/20)肿瘤性积液,23例(23/24)结核性积液,4例(4/4)特发性渗出性积液经引流与心包内注药后积液消失,其余5例症状获得有效缓解;而单纯穿刺组2例心包积液消失,其余18例仅短暂缓解症状,全部转入引流组。操作相关并发症以后者为多。2D超声定位后在床边循穿刺点穿刺引流,安全可靠;动脉鞘与组织有较好的相容性,可较长时间保持引流(1—65天)并注药治疗。结论本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可持续保留并有效引流及治疗心包积液。

  • 标签: 2D超声定位 心包积液 动脉鞘管留置 心包穿刺引流 并发症
  • 简介:静脉管用于抢救危重病人、长期输液或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具有许多优越性,临床上已广泛使用。但如果操作护理不当,将会带来不良后果,因此正确掌握静脉操作技术,防治并发症非常重要。近年来尤其对防治并发症的研究较多。现就静脉管护理综述如下。

  • 标签: 静脉置管 护理进展 防治并发症 操作技术 危重病人 长期输液
  • 简介:目的探讨甲状腺术后患者引流液中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术中甲状旁腺原位保留之间的相关性,评估原位保留的甲状旁腺分泌功能。方法2013年12月至2014年8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外科接受单侧甲状腺叶+峡部切除术患者166例。根据术中甲状旁腺原位保留0枚、1枚、2枚分为A0、A1和A2组。测定术前、术后血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hormone,PTH)、血钙,术后引流液PTH水平。结果术后血唧、血钙均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甲状旁腺A0、A1和A2组之间引流液PTH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引流液的PTH值最高,A0组最低。甲状旁腺原位保留数目与引流液的PTH值成正相关关系。结论甲状腺术后引流液PrH的测定可用于判断甲状旁腺是否术中原位保留及其分泌功能的情况。

  • 标签: 甲状腺手术 甲状旁腺激素 引流液 甲状旁腺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施行早期持续负压引流对预防、治疗术后胰瘘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6月间行PD术的2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术后胰瘘高危患者87例,根据术后引流管处理方式将其分为术后早期持续负压引流组(观察组)和常规引流组(对照组),对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胰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医疗费用及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共计40例。对照组共计47例,2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与手术基本资料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术后总体胰瘘发生率、胃瘫、胆瘘、出血及切口感染发生率无差别,但观察组B、C级胰瘘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5%vs34.0%,P〈0.05),腹腔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0.0%vs40.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总体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60.0%vs83.0%,P〈0.05),但2组间死亡率无差别;术后早期持续负压引流能降低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1.93±7.14)vs(28.70±12.45)d,P〈0.05)及临床花费((6.48±1.20)vs(7.52±1.46)万元,P〈0.05)。结论在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术后早期持续负压引流降低了PD术后胰瘘高危患者中B、C级胰瘘、腹腔感染的发生率和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加速了患者术后的恢复,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花费,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瘘 引流
  • 简介:目的探讨14G和12G型号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在气胸闭式引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气胸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分别采用14G和12G型号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0.0%)显著低于B组(9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皮下气肿、脱、感染、创伤性胸腔积液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堵发生率(13.3%)显著高于B组(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气胸闭式引流中,与采用14G导管比较,采用12G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引流治疗气胸患者能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堵发生率更低。

  • 标签: 气胸 闭式引流 艾贝尔中心静脉导管 12G型 14G型
  • 简介:出血(hemosuccuspancreaticus)是罕见的上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其发生机制为胰腺炎症时其误诊率较高.胰出血的病因分为胰液中激活的胰酶逐渐消化周围动脉壁形成假性动脉瘤,再在消化或内压增高等因素的作用下溃破入胰引起出血.以脾动脉最常受累[1-4].本文报道2例小儿CP并发胰出血,并文献复习.

  • 标签: 例文献 出血例 小儿胰腺炎
  • 简介:经空肠肠内营养支持(enteralnutrition,EN)对胰腺刺激作用小,能减少SAP患者肠源性感染和MODS的发生,改善营养状况,降低住院费用和时间[1],目前已成为SAP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并主张尽早行EN支持[2-3].但是EN途径的建立仍是难点.

  • 标签: 中的应用 内镜胃 口空肠
  • 简介:目的:比较植入式静脉输液港(venousportaccess,VPA)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选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入院时间的不同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120例乳腺癌分为2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VPA和PICC,比较2组的成功率、留时间、相关并发症。结果一次性成功率:VAP组为100%,PICC组为66.7%;留1年以上:VAP组为59例,PICC组4例;并发症:VAP组为1例,PICC组9例。结论VPA是乳腺癌静脉化疗的理想通道,可减轻护理工作。

  • 标签: 静脉输液港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乳腺癌 化疗
  • 简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脑底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是神经内科多发病之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5%左右,SAH再出血是急性脑卒中致命的并发症,是引起患者死亡的最危险因素。为了解SAH再出血的诱发因素,降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本文对2003年1月至2007年11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再出血 原因 预防
  • 简介: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桥粒和细胞间物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屏障具有高度的抗张力性和稳定性(图1)。表皮底层细胞间的粘附更加可塑,通过形成间隙及新的结合,以适应表皮生长。基底膜区位于表皮下方,是粘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特化区域。一些特化的结构穿过基底膜将表皮锚定在真皮上,这些结构(基质)包括多糖和蛋白质(包括胶原纤维),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大分子(粘附复合体)。

  • 标签: 大疱性疾病 细胞外基质 表皮生长 角质形成细胞 粘附细胞 胶原纤维
  • 简介:表皮中的角质形成细胞通过桥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些细胞间物质所形成的屏障具有高度的抗张力性和稳定性(图1)。表皮底层细胞间的粘附更加柔韧,通过形成间隙及新的结合,适应表皮生长。基底膜区位于表皮下方,是粘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特化区域。一些特化的结构穿过基底膜将表皮锚定在真皮上,这些结构包括多糖和蛋白质(包含胶原纤维),它们相互联系构成大分子(粘附复合体)。

  • 标签: 大疱性疾病 角质形成细胞 细胞外基质 表皮生长 粘附细胞 胶原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