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目的探讨冷沉淀在出血和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有效性与必要性。方法:分别监测12例出血患者使用冷沉淀前后2h创面渗血情况,血压,引流物,PT,APTT,PLT等指标和34例抗感染患者的Fn含量,白细胞计数,体温,脉搏等指标,对比各指标前后变化,分析使用冷沉淀的有效性。结果:各项监测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LT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在出血和感染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合理使用冷沉淀,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血液输入和抗生素使用,节约有限的血液资源和医药资源。出血的用量。

  • 标签: 冷沉淀 出血 必要性
  • 简介:患者,男,44岁。于2007年5月13日入院,有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主干内径23cm)和巨脾(脾肋间厚76cm、肋下长130mm)。5月14日查血常规:白细胞1.41×10^9/L,血红蛋白99g/L,红细胞压积33.2%,血小板16×10^9/L;凝血系列:凝血酶19.7s,凝血酶原活动度38%,

  • 标签: 血小板 巨脾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比例新鲜冰冻血浆(FFP)大量输注对创伤失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输血治疗的146例严重创伤失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失血4h内输注的FFP和悬浮红细胞(SRBC)的比例进行分组。FFP∶SRBC=1∶3为低FFP组,51例;FFP∶SRBC=1∶2为中FFP组,46例;FFP∶SRBC=1∶1为高FFP组,49例。比较3组患者输血后24h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恢复情况。结果:13组患者输血前在年龄、体质量、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及体温、呼吸、脉搏、收缩压、舒张压等主要生命体征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组间输血前PT、APTT、TT、FIB、PLT等指标间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输血后24hPT、APTT、TT、FIB、PLT等指标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h中FFP组和高FFP组PT、APTT、TT、FIB、PLT等指标恢复情况好于低比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高比例的FFP输注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大量输血患者的凝血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出血,提高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 标签: 新鲜冰冻血浆 大量输血 创伤 凝血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预测妊娠伴血小板减少孕妇产后出血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无胎盘因素和子宫收缩乏力的妊娠伴血小板减少的剖腹产孕妇,使用TEG检测其CI和血MA,并同时检测其血小板计数,比较不同MA及CI值的血小板减少孕妇产后出血情况。结果:MA、CI值与产后出血量呈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18、0.004(P〈0.05),血小板计数与产后出血量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MA、CI值低于正常范围的产妇重度出血的比例大于正常的产妇,P值分别为0.004、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计数与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02。结论:MA、CI值对于妊娠伴血小板减少的产后出血的预估价值高于血小板计数,TEG能更好的预估妊娠伴血小板减少的产后出血程度。

  • 标签: 血栓弹力图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在产科大出血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01-2015-06急性等容稀释性自体输血的58例孕产妇合并大出血休克患者(观察组)。对照组为行异体血输注的同类住院患者62例。用纱布称量法及引流量计算2组术中失血量并记录;对2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观察并比较围术期血液指标变化情况。记录观察组围术期凝血功能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平均输自体血(573.6±162.7)ml,异体血输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RBC、HB及HCT稍有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水平(P〈0.05);3观察组血液稀释后FIB与PLT明显下降(P〈0.05),术毕回升至术前水平。结论:ANH自体输血能够减少产科大出血患者术中失血,能减少异体血输注,对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 标签: 急性等容稀释 自体输血 产科 大出血 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异体输血对消化道出血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及部分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40例,血红蛋白65-75g/L,其中对照组患者20例,不给予输血治疗,试验组患者20例,给予输注少白红细胞2-4U,并分别于输血前、输血后1d抽取2组患者静脉血,检测患者凝血功能及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NK)、IgG、IgA、IgM、CD3^+、CD4^+、CD8^+、CD4^+/CD8^+的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NK细胞、CD3^+、CD4^+、CD4^+/CD8^+较输血前显著减少(P〈0.05);输血后1d,试验组患者IgG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gA、IgM变化不显著(P〉0.05);输血前、输血后1d2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血小板指标变化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异体输血对纠正患者失血性贫血有疗效,但对患者免疫功能抑制明显;对于异体输血量在一定范围内的患者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 标签: 异体输血 凝血功能 血小板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APN)及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在2型糖尿病(T2DM)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T2DM并发血管病变者36例(Ⅰ组)、单纯T2DM者38例(Ⅱ组)和健康体检者32例(Ⅲ组),采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标本的APN和RBP4浓度,同时检测血糖血脂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浓度。结果:Ⅰ组血清APN的浓度为(3.5±0.8)mg/L,显著低于Ⅱ组(7.8±0.9)mg/L和Ⅲ组(11.6±1.6)mg/L;Ⅰ组血清RBP4浓度为(23.1±2.8)mg/L,显著高于Ⅱ组(13.6±1.5)mg/L和Ⅲ组(10.2±1.7)mg/L。APN浓度与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HbA1c水平呈负相关(r=-0.402、-0.322、-0.316、-0.518和-0.469,均P〈0.05);而RBP4与上述指标呈正相关(r=0.486、0.347、0.396、0.401和0.355,均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426,P〈0.05)。结论:血清ANP和RBP4检测对T2DM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 标签: 2型糖尿病 脂联素 视黄醇结合蛋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