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大肠疾病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结肠癌是位居第二的死亡相关性肿瘤,在英国,每年约有34000例新发病例。炎症性肠病,特别是Crohn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有效的影像学诊断和定位很重要。影像学可提供结肠症状的病因或可筛查具有结直肠癌高危因素的患者。结肠镜检是最重要的检查,因其既检查了整个结肠,又兼具诊断和治疗的作用。

  • 标签: 影像学 结肠镜检查 大肠疾病 适应证 肛管
  • 简介:在过去40年里肠癌病人的预后没有什么改善。但是在手术和药物治疗方面却有长足的进步,集中体现在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治疗手段也日益丰富。近10年来外科的治疗策略发生了一些变化,病人的生存率可能因此而得到提高。这篇文献主要讨论结肠癌和直肠癌的治疗方法。二者有共同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直肠癌的手术和辅助治疗发展更快,因此将着重讨论。

  • 标签: 结肠直肠癌 药物治疗 肿瘤 恶性息肉
  • 简介:随着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肠道疾病的诊治率有了较大的提高。总结我院2001年6月至2004年2月肠镜检查的825例中,共发现结肠黑变病(MelanasisColi.MC),21例,其检出率2.68%。在同期资料中有便秘者90例,MC在便秘史病例中的发生率为23.3%,现分析报告如下。

  • 标签: 结肠黑变病 便秘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缺血性结肠炎及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特点与组织病理学的差异,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2013年20例缺血性结肠炎及3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性别、病程、年龄、基础疾病史、临床表现,肠镜结果及病理特点等资料,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发病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起病急,病程短,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溃疡性结肠炎以中青年患者为主,病程长,伴随基础疾病较少见,前者临床表现以腹胀、呕吐多见,后者以黏液血便及里急后重症状较多见。缺血性结肠炎肠镜下病变较少累及直肠,多出现黏膜水肿,溃疡多呈纵行,溃疡性结肠炎常累及直肠,常合并炎性假息肉,溃疡以地图状为主,病变部位呈连续性。病理上,缺血性结肠炎以血管扩张充血、间质水肿及血管壁增厚多见,而炎性细胞浸润及隐窝脓肿较少见。结论结合年龄、既往病史、临床症状及内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有助于缺血性结肠炎与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诊断。

  • 标签: 缺血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对比分析 鉴别诊断
  • 简介:在西方国家,结肠直肠癌是第二位导致死亡的肿瘤,它占英国1999年癌症死亡的15%。40岁后结肠直肠癌的发病率稳步增加,英国人中约5%存有终生的危险。尽管已知几种高危人群(图1),75%的病例为散发。

  • 标签: 结肠直肠癌 预防措施 不良反应 肿瘤 癌变基因
  • 简介: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6例。治疗组给予次水杨酸铋,每次0.3g,po,tid。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每次1.0g,qid。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5.7%和88.9%。治疗组腹泻、腹痛改善总有效率(84.2%,91.2%)与对照组(83.3%,87.50%)相以,但黏液血便改善有效率比对照组明显(92.9%对66.7%,P〈0.05)。

  • 标签: 次水杨酸铋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组 柳氮磺胺吡啶 总有效率 对照组
  • 简介:目的探讨个体化肠道准备方法对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6至7月收治的40例老年患者作为对照组,2012年8至9月收治的45例老年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肠道准备方法进行肠道准备,观察组采用个体化肠道准备方法进行肠道准备。两组患者常规给予相关的解释,对照组按常规于检查当天早晨口服泻药,观察组先评估患者的病情、排便情况等,制定适合患者的个体化肠道准备计划并实施。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清肠效果。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少,清肠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个体化肠道准备方法用于老年患者结肠镜检查前肠道准备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肠道清洁效果。

  • 标签: 老年患者 肠道准备 个体化
  • 简介:溃疡性结肠炎(UC)在亚洲各国、包括中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正成为消化内科的常见疾病。UC的正确诊断和规范化处理与其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当今欧美国家炎症性肠病(IBD)的共识和指南也几乎每2-3年会更新一次,试图及时体现最新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1]。国内临床医师应在学习、熟悉和遵循共识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化和个体化的原则。对患者进行正确的干预。本文就UC治疗中的某些易被忽略的若干问题作一阐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治疗
  • 简介:目的对伴有便秘的老年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消化内科2008年至2013年收治的160例老年IC患者,其中男35例,女125例,根据有无便秘分为便秘组和非便秘组,比较两组IC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表现、误诊情况、实验室检查、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以及诊治经过及疾病转归等。结果160例IC患者中,便秘患者占57.5%;便秘组发病年龄低于非便秘组;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48.8%);病变程度较重;治疗2周后黏膜完全愈合率63.0%低于非便秘组79.9%。便秘组中78.3%的患者病变位于左半结肠与非便秘组75.0%相仿。结论慢性便秘在老年IC中常见,是老年IC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伴有慢性便秘的老年IC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当慢性便秘患者存在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一旦出现腹痛或便血时应高度警惕IC发生,应尽早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 标签: 老年人 便秘 结肠炎 缺血性 临床特点
  • 简介:散发性结肠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的发生途径包括腺瘤-腺癌途径(包括锯齿状腺瘤癌变的锯齿状途径)、Denovo途径和炎症-癌症途径,后者即炎症性肠病[主要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癌变途径;由此途径癌变产生的CRC被称为结肠炎相关性CRC(colotisassociatedcancer,CAC)。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直肠癌 炎症性肠病
  • 简介: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病理和内镜的特征,为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1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总结其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结果16例患者中,50岁以上占81.3%;基础疾病:冠心病3例,高血压2例,糖尿病4例,便秘7例,高脂血症6例。诱因中以使用泻剂最多7例。临床主要症状为脐周或下腹部绞痛16例,血性腹泻15例,发热9例,腹胀11例,恶心、呕吐8例,腹部或下腹部压痛15例,腹肌紧张1例。结肠镜检是诊断的主要手段,镜下以粘膜充血水肿,渗血、糜烂及溃疡、狭窄等为表现,其中一过型14例,狭窄型2例,无坏死型。病变位于降结肠10例、脾曲3例、横结肠1例、乙状结肠1例。组织学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43.8%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结论此病以老年人多发,大多伴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便秘,临床以腹痛、腹泻、血便为主要表现。结肠镜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

  • 标签: 缺血性结肠炎 结肠镜 活检
  • 简介:患者男,64岁。1h前突然便新鲜血1次,量约1000ml,伴头晕、乏力而入我院。3年前曾有急性胰腺炎病史。体检:心率90次/min,血压100/7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贫血貌,腹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肿块,移动性浊音阴性。肛门指诊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71×10^12/L、血红蛋白84g/L。给予止血、输血、补液等对症处理。

  • 标签: 下消化道大出血 胰腺假性囊肿 脾动脉 结肠 急性胰腺炎 移动性浊音
  • 简介:目的:研究无血清培养基悬浮培养人结肠癌细胞系HT29,筛选并鉴定HT29结肠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方法:通过无血清培养基筛选结肠癌细胞系肿瘤于细胞相关亚群。应用克隆形成实验、表面标志检测、双苯酰亚胺(Hoechst)33342染色检测来确定培养细胞中肿瘤十细胞比例及其培养后的肿瘤干细胞含量变化。结果:结肠癌细胞系HT29中约50%的肿瘤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够存活、增殖,形成自南飘浮的细胞球。细胞球可连续传代,若重新接种于含血清培养基中可重新贴壁分化,分化后细胞与培养储存的HT29细胞形态无明显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标志,HT29细胞系中CD44+细胞含量为(44.18±2.18)%.而细胞球中CD44‘细胞含量为(83.41±11.21)%:双苯酰亚胺33342染色检测提示HT29中侧群(sidepopulation,sp)细胞含量为(3.82±0.08)%.而细胞球中含量明显增高。结论:结肠癌细胞系HT29可在含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中悬浮生长,并维持细胞系。该细胞系中含有一定比例的具有增殖和自我更新能力的结肠癌干细胞样细胞亚群。表面标志以及双苯酰亚胺33342检测差异提示细胞球中仅部分细胞具有干细胞的功能。

  • 标签: 结肠癌 肿瘤干细胞 侧群细胞 无血清培养
  • 简介:98例不同病因致慢性高尿酸(UA)血症,轻度组52例(420μmol/L.≤UA≤600μmol/L),中度组34例(600μmol/L〈UA≤800μmol/L,重度组12例(UA〉800μmol/L)。结肠透析:透析前口服大黄粉及用清水10-20L清洗肠道,至无粪便排出为止。用浓缩透析液按比例配置反复进行结肠透析,透析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约2h,每日1次。

  • 标签: 慢性高尿酸血症 结肠透析 益气活血法 临床研究 透析治疗 清热利湿
  • 简介:目的评价采用J型贮袋在高龄患者保肛手术后改善排便机能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2年2月至2003年8月诊治的39例高龄(≥75岁)低位直肠癌患者。按手术方式分成两组,传统的结肠断端与直肠肛管直接端端吻合组(直吻组),结肠J型贮袋与直肠肛管行端侧吻合组(贮袋组),对保肛手术后控便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术后排便次数正常的时间:贮袋组优于直吻组(P〈0.01)。术后3个月、半年,贮袋组平均排便次数明显少于直吻组(P〈0.05);延缓排便控制能力、失禁综合评分、区分排便排气能力等指标均优于直吻组(P〈0.05);但术后1年及1年半,两组控便能力差异无显著性(P〉0.05)。贮袋组直肠测压值优于直吻组。术后控便情况满意率贮袋组高于直吻组。采用贮袋吻合术后便秘的发生率高于直接吻合术(P〈0.01)。结论(1)高龄不是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的禁忌证;(2)采用结肠贮袋直肠肛管吻合术能够明显改善高龄患者术后1年内控便功能。

  • 标签: 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结肠J型贮袋 年龄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联合术后血清癌胚抗原(CEA)对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作用,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消化科就诊并接受根治术治疗的Ⅱ期结肠癌患者129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5年的随访,依据患者是否出现终点事件分为2组: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所有患者进行生存分析并绘制生存曲线。对可能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预后不良率为26.27%(31/118),且预后不良的人数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多,其中随访第48个月增长较明显。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腺癌(RR=2.79,95%CI1.889~4.121;P=0.028),黏液癌(RR=2.81,95%CI1.948~4.054;P=0.041),未分化癌(RR=2.83,95%CI2.016~3.972;P=0.029),左半结肠癌(RR=2.72,95%CI1.476~5.014;P=0.024),右半结肠癌(RR=2.71,95%CI1.514~4.850;P=0.035)和术前FIB含量增高(RR=2.49,95%CI1.499~4.137;P=0.033)以及术后CEA水平增高(RR=2.62,95%CI1.659~4.137;P=0.026)均能影响患者预后。术前FIB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581(95%CI0.459~0.694),最佳截断点为7.2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8.8%和65.4%;术后CEA的AUC为0.773(95%CI0.712~0.893),最佳截断点为5.7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3%和78.9%。两者联合诊断的AUC为0.81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83.2%。结论术前FIB和术后CEA水平为影响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两者联合能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具有潜在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纤维蛋白原 癌胚抗原 Ⅱ期结肠癌 联合 预后 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