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为了研究部分动脉栓塞术PSE治疗的疗效以及治疗后的效果,我院对42个患有肝硬化功能亢进的患者进行了治疗研究,使用相关的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经过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观察分析,发现了3例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根据结果分析,栓塞体积较大的患者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概率更高。

  • 标签: 脾功能亢进 脾栓塞 肝硬化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更为合理的部分动脉栓塞术后护理干预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部分动脉栓塞术后进行常规护理及对并发症的护理,观察患者的康复情况。结果部分动脉栓塞术后患者的康复情况良好。结论部分性动脉栓塞术能够有效的减轻患者栓塞术后痛苦,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 标签: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术 介入治疗 脾功能亢进
  • 简介:功能亢进是晚期血吸虫病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以脾脏肿大,骨髓代偿性增生、一种或多种血液细胞减少为特征,临床较为常见,诊断也不困难。但一些脾肿大还不明显时伴有功能亢进,则不易被发现。及时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手段。本研究对脾肿大伴功能亢进患者与脾肿大不伴有功能亢进患者的动脉血流参数进行对比检测,观察功能亢进对动脉血流量参数的影响,为临床上对功能亢进患者提前干预提供依据。

  • 标签: 亢进脾 功能亢进 动脉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将短暂阻滞动脉结合RFA运用于亢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观察临床疗效。方法此文研究数据是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及兄弟医院就诊的30例肝硬化并存功能亢进患者,30例患者均开展短暂阻滞动脉结合RFA治疗,分析相关指标。结果患者术后3天、7天、1月、3月、6月、1年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比较于术前数据均更高,患者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年脾脏的存活体积比较于术前脾脏的体积均更低,P<0.05,表明数据之间的统计学意义,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1年脾脏的消融体积百分比分别是(23.4±12.0)%、(26.0±8.5)%、(27.0±7.4)%,术后不良反应合计率是10.00%。结论在亢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短暂阻滞动脉结合RFA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短暂阻滞脾动脉 RFA 脾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切除术与动脉栓塞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72例乙肝肝硬化并亢患者,即切除术组和栓塞术组,均观察术后1周期间亢改善情况及发热和腹痛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亢均得到一定的改善,切除术组纠正亢的效果明显好于栓塞术组。栓塞术组的26例患者中,术后1周时12例血小板<10.0×109/L(占46.2%),而切除术组46例患者血小板均>10.0×109/L。两组患者术后均有一定比例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切除术治疗乙肝肝硬化并发功能亢进的近期疗效明显好于动脉栓塞术。

  • 标签: 脾切除术 脾动脉栓塞术 脾元化疗
  • 简介:摘要动脉栓塞术后组织变化的审查工作是决定与衡量相应患者在自身功能修复方面的主要衡量条件,与此同时,也能够依据CT环境的研究确定血液和常规方面的统筹工作,并以大范围的数据和特性进行有效的统筹,并在此基础上为后续动脉栓塞养护工作与贯彻工作提供良好的图像材料,确保整体研究过程具备实际探讨的意义。本文根据资料获取和实验统筹方法的贯彻确定数据结果,并依据其中对比参数进行讨论,期望为后续动脉栓塞手术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审查参照。

  • 标签: 部分脾动脉栓塞 术后脾组织变化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 CT研究
  • 简介:脾肿大功能亢进的传统治疗方法是切除术,不但解除了自发性破裂的危险,功能亢进也得到迅速缓解。但这些病人多存在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术中极易发生腹腔内广泛渗血,术后也容易并发出血、感染、门静脉血栓和顽固腹水,甚至因术后凶险性感染(overwhelmingpost-splenectomyinfection,OPSI)致死。另有一些病人肝功能处于ChildC级,或因血小板和粒细胞极度降低无法耐受手术打击,

  • 标签: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脾功能亢进 凶险性感染 脾自发性破裂 凝血功能障碍 门静脉血栓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脉瘤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14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行CT血管造影检查评估动脉瘤的大小、性状,动脉载瘤动脉的直径,动脉瘤所处动脉的位置、形状及瘤颈大小。根据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选择合适的介入栓塞方法。栓塞治疗后患者行动脉DSA检查显示载瘤动脉通畅,脾脏正常显影,瘤腔内无造影剂滞留显影亦无造影剂外溢,则为介入栓塞治疗成功。患者出院后1个月和半年在门诊各复查CT血管造影检查1次。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6月。结果14例患者中,共发现15个动脉瘤,1例为多发,13例为单发。2个为假性动脉瘤,13个为真性动脉瘤,瘤体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动脉瘤的位置:位于动脉近心端5个,位于中段7个,位于远心端3个。瘤体直径为1.6~7.5cm,平均为3.7cm。14例患者均顺利运用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真性动脉瘤患者因为动脉瘤开口较大,选用裸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成功。1例多发真性动脉瘤患者同时栓塞瘤腔开口远心端和近心端的载瘤动脉,并在瘤腔置入裸支架治疗。1例真性动脉瘤患者因载瘤动脉扭曲,且瘤腔开口较大,选用同轴微导管联合球囊行弹簧圈栓塞治疗成功。14例患者术后无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至出院。术后随访情况:术后1个月,1例患者出现梗死;3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轻微腹痛及低热;其余患者恢复良好,未见瘤腔复通及增大。术后6个月,2例患者辅助支架无移位,其余无不良反应。结论动脉瘤介入治疗操作简单,手术安全、有效,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同时保留了脾脏功能,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标签: 脾动脉瘤 介入治疗 弹簧圈 栓塞 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部分动脉栓塞应用于治疗癌症合并功能亢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6年我院收治的15例确诊为肝癌合并功能亢进患者为研究对象,在TACE的基础上给予部分动脉栓塞术。以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象指标(白细胞、血小板)、免疫功能指标(CD4+细胞比值、CD4+/CD8+)、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为观察指标,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前患者白细胞数量为(2.16±0.48)×109/L,治疗后升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7d,患者血小板数量为(112.78±5.76)×109/L,高于治疗前,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患者CD4+细胞比值(%)为34.78±1.62,治疗后升高,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患者CD4+/CD8+比值为1.59±0.53,高于治疗前,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论部分动脉栓塞联合TACE用于治疗肝癌合并功能亢进疗效良好,安全性高。

  • 标签: 脾动脉栓塞 肝癌 脾功能亢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动脉栓塞术(PSE)治疗功能亢进的价值,为功能亢进患者寻找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随机收集我院2000~2009年10月间资料较完整的38例功能亢进症患者,用经抗生素浸泡后的明胶海绵颗粒作栓塞物进行部份性动脉栓塞,栓塞面积大部份为50%-70%,1例栓塞面积90%。结果38例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性栓塞术后总有效率94.7%,2例效果不明显。31例患者1年后随访,2例复发,复发率6.5%。结论部分性栓塞术适用范围广,疗效确切,只要熟练掌握插管技术,注意并发症的防治,完全可作为切除的替代手术。

  • 标签: 部分性 脾动脉栓塞 脾功能亢进
  • 简介:目的总结超选择性脉栓塞在损伤中的价值。方法对21例损伤患者进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术。结果21例动脉损伤均采用明胶海绵进行栓塞,疗效满意。结论超选择性动脉栓塞适用于损伤患者,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损伤治疗方法。

  • 标签: 脾损伤 超选择性 脾动脉栓塞术 患者 明胶海绵 治疗方法
  • 简介:患者男性,51岁,因"突发腹痛7h伴稀血便"于2010年2月24日凌晨人院.腹痛呈持续性剧痛并渐加重,伴左季肋部、左腰部疼痛,呕吐3次,排稀血便10余次.有风湿性心脏病、房颤病史10余年,4年前有脑梗塞史.查体:血压130/80mmHg(1mmHg=0.133kPa),心率120~180次/min,律不齐;二尖瓣面容,痛苦貌不能平卧,腹肌软,中腹及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区及左肾区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6~8次/min直肠指检指套染血.心电图:心室率快速型房颤.

  • 标签: 肠系膜上动脉 肾动脉栓塞 同时性 脾动脉 快速型房颤 突发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