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2 个结果
  • 简介:病例:女,60岁,大专文化,商业单位主管,因“言语表达障碍、行为异常1年余”入院。入院1年前家属发现患者说话词不达意.无故欣快,行为幼稚,并伴记忆力下降,遂就诊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未见异常,而后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发现“双侧基底节及右侧大脑脚陈旧性腔隙性梗死”.予以双氢麦角碱及多奈哌齐口服,持续2个月,上述症状未见缓解。

  • 标签: 延髓麻痹 额颞痴呆 神经心理学 神经影像
  • 简介:冠心病(CHD)在英国仍然是导致死亡最常见的原因,它导致了22%的男性和12%的女性过早死亡。这些死亡大多数是由心肌梗死(MI)所导致,其中英国一年有260000例。在最近的10年里,CHD的死亡率已经有所下降,年龄在75岁以下的人群中,过早死亡已经减少了37%。这其中一半以上是由于主要的危险因素下降(主要是停止吸烟)所致;其余则是由于个体化治疗和二级预防。本文主要介绍MI的治疗。通过迅速和恰当的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个体化治疗 死亡率 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冠心病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可能致命的临床情况,存活者的长期转归很差,这是心肌损伤及其相关的心力衰竭所致。一级预防可能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可能性,但在很多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首发症状可以是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因此,出现胸痛的患者,尤其是那些有缺血性心脏病病史的患者,应尽早寻求医学指导。迅速筛选、早期诊断并给予循证医学为依据的治疗以减少心肌损伤的程度显得极为重要。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冠状动脉闭塞 循证医学 心肌损伤 病理学 抢救处理
  • 简介:心肌梗死后,病死率和再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最初的4~6周最高(图1)。此后,50~70岁的患者年病死率为5%~10%(普通人群平均病死率为1%),3%~4%患者再次发生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患者随年龄增长、左心室功能不全加重和再发心肌梗死,其存活率进一步降低。心肌梗死还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带来显著的影响。焦虑和抑郁常见,患者可能存在复发性心肌缺血或气短,影响他们未来的就业。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理护理 冠脉造影检查 运动负荷试验 生活方式 干预性治疗
  • 简介:心脏维持正常的功能需要正常的能量代谢。心肌梗死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心肌能量代谢的变化是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的病程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能量代谢治疗为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的心肌保护及改善预后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对其临床和基础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其目前的研究和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肌梗死 能量代谢 心力衰竭
  • 简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全球性疾病,已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危害,我国是高发地区,每年新发病历约50万人,目前患病人数高达600万人以上。本文结合临床实践及国内外研究资料,就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问题进行研究,旨在探讨早期治疗的重要意义。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诊断 并发症 副作用
  • 简介:目的观察脑梗死住院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5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分的变化。结果(1)156例患者治疗前SCL-90评分除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外,余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均〈0.001),(2)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CL-90评分除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分外,余因子分均比对照组显著改善(P均〈0.001),(3)治疗后观察组患者GAF评分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01)。结论脑梗死住院患者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心理护理干预后,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心理承受力与调控力,明显改善躯体化、焦虑、抑郁、恐怖、偏执等症状,提高患者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住院患者 心理护理
  • 简介:无症状脑梗死(SBI)是指临床上缺乏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体征,经头颅CT、MRI或尸体解剖发现有脑梗死灶。临床上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多由高血压、动脉粥硬化引起,后者则多为皮质下、丘脑、桥脑区的动静脉畸形或血管瘤以及慢性心房纤颤等所致。国内外许多学者对SBI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现将有关研究资料综述如下:

  • 标签: 无症状脑梗死 慢性心房纤颤 动脉粥硬化 动静脉畸形 症状体征 神经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PCI)使梗死相关血管(IRA)开通,对心梗晚期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4例急性前壁、前间壁及广泛前壁Q波性心梗后病情稳定,发病10~21天冠脉造影证实左前降支完全闭塞者,依据是否接受成功PCI,分为成功PCI组和对照组,分别于急性期、术后2个月和6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随访左室腔大小、左室功能和室壁活动异常,并观察6个月期间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心梗后2个月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室壁活动异常(VWMA)积分与急性期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急性期和2个月时两组上述各指标之间相比差异也无显著性(均P>0.05).6个月时两组LVEF和VWMA积分与急性期和2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对照组LVEDVI和LVESVI较急性期明显增大(P<0.01,P<0.05),且与成功PCI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6个月随访期间心力衰竭事件发生率对照组为19%,成功PCI组2%,但差异缺乏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梗后IRA延迟开通能明显减少心梗后晚期的左室重构,而对心梗后早期左室重构的影响不大.延迟PCI可能有利于减少心梗后远期心力衰竭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 左室重构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急性闭塞导致前向血流中断,心肌因严重持久缺血而坏死。近20多年来,心血管临床工作者一直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迅速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有效前向血流,挽救濒死心肌,才能从根本上防止心肌重构和改善近远期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AMI) 治疗进展 再灌注 粥样斑块破裂 梗死相关血管 前向血流
  • 简介: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人和死亡病人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住院前的就地处理,是直接影响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1]。我院自2002年1月-2003年6月院前抢就56例AMI,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抢救 血管扩张剂 多巴胺 吸氧 镇痛
  • 简介:<正>57例患者分实验组29例,每日静滴丁咯地尔200mg,连续14天;另外28例除不用丁咯地尔外,余治疗同实验组。结果:两组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酯(NSE)水平在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S-100β蛋白在治疗后第3、7和14天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NSE 丁咯地尔 Β蛋白 烯醇酯 实验组
  • 简介:<正>对照组30例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改善脑循环,防止感染及预防并发症,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HGF-200亚低温治疗仪治疗:温度控制在32~34℃,持续降温5~7天。2组在治疗2周后复查CT。据1995年全国第4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疗效标准评定,治疗组基本治愈11

  • 标签: 脱水降颅压 临床观察 基本治愈 亚低温治疗 脑循环 电解质紊乱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8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伴有较多其它系统的症状,心电图常不典型,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8例,占21.5%。38例患者,治愈30例,死亡8例,治愈率78.9,死亡率21.1%。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无典型胸痛,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常见,以其它系统症状较突出,并发病多,误诊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及早诊断采取预见性治疗意义重大。

  • 标签: 老年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心电图 误诊 原因
  • 简介: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不仅患病率高,致残率和复发率也高。一组12679例脑梗死病例中,病残者5776例(84.1%),复发者4120例(60%)^[1]。人们一直在探索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但至今仍不能达到明显效果;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在已经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研究热点。已经有大量的临床研究资料表明,超早期溶栓治疗可能是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一种根本性治疗方法。

  • 标签: 脑梗死 溶栓治疗 研究
  • 简介:<正>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压50ml静滴,日1次;胞二磷胆碱0.75~1.0日1次,静滴10~14天),治疗组加用纳络酮0.8mg静滴,日2次。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ESS均有所提高,治疗组较为显著

  • 标签: 纳络酮治疗 急性脑梗死 临床观察
  • 简介:挤压综合征(crushsyndrome.CS)是严重挤压伤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即于伤处解除挤压后.出现以肌红蛋白尿、高血钾、酸中毒及氮质血症等为特点的以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为主的综合征。在自然灾害(如地震)、生产事故中均有CS病例报道。脑梗死后伴发CS临床罕见.未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2例脑梗死伴发C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治疗过程以及有关问题探讨、报道如下。

  • 标签: 脑梗死 挤压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衰竭
  • 简介:心血管病是造成人类死亡的重要的疾病之一.其中心肌梗死和慢性心功能不全而导致死亡占心血管病死亡的50%以上.心肌梗死造成大量心肌细胞的死亡.导致心肌斑痕组织的形成,心肌细胞的数目减少,功能低下。这种细胞功能的丧失是不可逆的。最近的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也有少量的心肌细胞分裂增生.不过这种增生数量非常有限.不能达到功能上的修复心肌组织。

  • 标签: 梗死心肌 移植修复 骨髓干细胞 慢性心功能不全 心肌细胞 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