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84例2017年2月无月份-2018年9月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随机数字表分组,西医治疗组采取西医治疗,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则采取西医加上针刺治疗。比较西医治疗组、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疗效;吞咽困难改善的时间、声音嘶哑改善的时间、饮水呛咳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疗效、吞咽困难改善的时间、声音嘶哑改善的时间、饮水呛咳消失时间、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相比较西医治疗组更好,P<0.05。西医治疗联合针刺治疗组不良反应和西医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西医加上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缩短康复时间。

  • 标签: 针刺治疗 脑卒中后假性延髓性麻痹 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通过回顾延髓原发淋巴瘤的非典型影像表现复习、归纳总结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MRI特征,提升对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认识,以提高对该病的术前影像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2021年01月14日在黔南州人民医院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延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患者临床症状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引起,除了延髓区域受累外无其他脏器受累,其他部位无淋巴结肿大,无化疗及免疫缺陷等病史。MRI见延髓左后背侧见斑块影,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T2FLAIR显示较明显,呈稍高信号,累及局部发出的舌下神经,相邻近端增粗,信号改变与瘤区相仿,弥散不受限,增强呈明显强化,瘤周未见水肿带,占位效应不重,MRS提示:脑干左侧旁占位性病变实质部分多体素波谱显示中心区:Cho明显增高,NAA及Cr峰减低,Cho/Cr峰值比=4.27,Cho/NAA峰值=3.7,Cr峰值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致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对64例患者进行精心的心理护理,实施针对性功能训练,加强吞咽方法和吞咽肌群舌肌、喉肌、咀嚼肌运动训练及吞咽反射训练,给予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观察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64例患者经过7~10d治疗与康复护理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疗效评定,29例恢复至1级,32例2级,3例3级,训练过程中发生轻微饮食呛咳共230次,无严重误吸等意外事件,出院前全部患者均能经口正常进食,康复效果满意。结论早期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对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至关重要。

  • 标签: 康复护理 脑卒中 假性延髓麻痹 吞咽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手术在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中的优点和应用要点。方法采用枕骨骨瓣成形、小脑延髓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第四脑室内病变28例,并进行术后治疗及随访。结果病变全切23例,近全切除3例,因肿瘤与脑干粘连紧密大部分切除2例。所有患者未出现瘫痪、后组颅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小脑性缄默征等与手术入路有关的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小脑延髓裂入路微创手术能安全有效地切除第四脑室内肿瘤。

  • 标签: 第四脑室肿瘤 微创 经小脑延髓裂入路 手术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合成酶胱硫醚-β-合成酶(CBS)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大鼠)延髓外侧区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雄性WKY大鼠作为SHR大鼠同种系正常对照组;免疫印迹方法观察雄性SHR大鼠及雄性WKY大鼠延髓外侧区的CBS表达水平差异.结果CBS在SHR和WKY大鼠中枢延髓腹外侧均有表达(Fig.1.5,Fig.1.6),且17周SHR大鼠CBS的表达水平在延髓腹外侧低于WKY大鼠(p<0.05).结论内源性H2S生成减少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形成有关.关键词硫化氢;胱硫醚-β-合成酶;高血压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132-0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引起的吞咽困难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综合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综合组采取综合疗法,观察两组疗效,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综合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组间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综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所致吞咽困难,可获得显著的效果,推荐使用。

  • 标签: 吞咽困难 综合疗法 脑卒中 假性延髓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假性延髓麻痹患者接受电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选取我院在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0例假性延髓麻痹患者作为主要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内科治疗,对照组增加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电项针+康复训练,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吞咽功能评分和言语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而观察组治疗后的吞咽功能评分和言语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电项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假性延髓麻痹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言语功能,故值得推广。

  • 标签: 电项针 康复训练 假性延髓麻痹 吞咽功能 言语功能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部位对梗死后早期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法选取我院2011年到2015年期间收治入院的200例脑梗死患者,统计分析其脑梗死部位,探讨各项早期康复指标与梗死部位的关系以及康复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和治疗前后不同梗死部位之间的NIHSS评分比较.结果脑叶、脑干以及小脑等不同部位梗死后,吞咽功能、认知功能、躯体运动功能以及情绪异常发生率均有所不同.针对性康复治疗后各梗死部位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前后各梗死部位之间的NIHSS评分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后,早期康复的的各项相关指标与梗死发生部位有关,早期康复效果受梗死部位的影响,针对性康复治疗后,患者康复效果显著.关键词脑梗死部位;早期康复;影响中图分类号R7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488-01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选取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50~64岁为对照组(n=20),65岁以上为老年组(n=20),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特点及预后。结果2组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脑梗死的发生时间、发生部位及治疗时间(26.5士3.1VS267士2.9)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上老年组明显高于对照组(60%Vs25%,85%Vs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更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脑梗死,且预后较差,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应以预防为主,同时配合后期药物治疗,有效提高治疗效率,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脑梗死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疾病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我科住院的年龄≥65岁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46例,并对其危险因素和梗死部位进行分析。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76.0%)和糖尿病(29.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56.2%)和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58.9%)在腔隙性脑梗死中也较多见。腔隙性脑梗死以基底节为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552,95%CI0.05~1.35),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相关性高(HR=2.645,95%CI0.76~17.9);心源性疾病可能是后循环腔隙性脑梗死的原因之一(HR=1.401,95%CI0.08~1.83)。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进行二级预防,大动脉粥样硬化仍是干预重点。

  • 标签: 脑梗死 脑缺血 高血压 糖尿病 小动脉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对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228例医院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入院后12h均进行心电图检测,统计心电图检测结果并观察不同梗死部位患者心电图异常情况。结果:本次研究中228例患者中有162例患者心电图检查异常,总异常率为71.1%;从梗死部位心电图检测结果来看,大面积梗死、丘脑-基底节区梗死以及脑干梗死患者心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单个脑叶梗死(P<0.05)。心电图正常的脑梗死患者的死亡率以及NIHSS评分明显低于心电图异常的脑梗死(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较高的心电图异常率,且心电图异常的脑梗死患者死亡率以及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较高,需要在诊疗中密切观察。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梗死部位 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