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ablation,RFA)技术治疗肾脏肿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1例肿瘤患者接受RFA治疗,其中3例为姑息治疗,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平均随访时间为24.6个月,随访方式以超声造影为主,增强CT或MRI为辅。结果:以肿瘤灭活为目标的28例肿瘤中,27例(96.4%)得到成功治疗,其中22例1次RFA、4例2次RFA、1例3次RFA后达到完全消融。完全消融的27例肿瘤中,2例(7.4%)出现局部复发。肿瘤大小是影响RFA成功的重要因素(P=0.017),肿瘤直径≤3.5cm可作为预测RFA成功的临界值(P=0.021),但肿瘤大小与是否出现局部复发并无明显关联(P=0.129)。此外,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位置与肿瘤是否能完全消融或是否出现局部复发无明显相关。11例(35.5%)患者在RFA后出现自限性并发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RFA能有效治疗直径≤3.5cm的肿瘤,并发症发生率低,但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射频消融 肾脏肿瘤 疗效 并发症 复发率
  • 简介:目的:探讨平扫CT密度及其直方图参数对少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的鉴别诊断作用。方法:分析18例少脂肪AML、15例嫌色细胞癌、18例乳头状细胞癌的平扫CT图像,测量并计算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50%密度,以及10%/平均密度比值,比较以上参数在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之间的差异,选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进行少脂肪AML与后两者的鉴别诊断,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各参数诊断效能的优劣。结果:少脂肪AML的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和50%密度均显著高于嫌色细胞癌和乳头状细胞癌,但10%/平均密度比值无差异。以平均密度及其直方图10%、25%和50%密度鉴别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癌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为0.80、0.76、0.78和0.82,各参数效能无明显差异;鉴别少脂肪AML与乳头状细胞癌的AUC为0.69、0.70、0.68和0.72,各参数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扫CT密度及其直方图参数有助于鉴别少脂肪AML与嫌色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但诊断效能仍有待提高。

  • 标签: 计算机断层扫描 直方图 肾细胞癌 少脂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 简介:以深度学习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技术在医学影像中的应用是当前社会医疗发展的重要需求方向,肿瘤的AI医学影像临床研究也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本文旨在阐述AI在肿瘤影像中应用的现状、问题,并对未来进行初步展望。

  • 标签: 人工智能 肾肿瘤 深度学习 影像组学 放射学
  •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住院收治的26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临床资料。结果:26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中,超声确诊250例,诊断符合率93.3%;误诊18例,误诊率6.7%,其中单纯孕囊型212例,混合回声型56例。根据孕囊与子宫前壁峡部浆膜层的距离将单纯孕囊型分为两种亚型:Ⅰ型(〉3mm)130例,Ⅱ型(≤3mm)82例。结论: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诊断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简便、准确、快捷及有效的诊断方法。

  • 标签: 剖宫产术后 子宫瘢痕妊娠 经阴道超声
  • 简介:1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37岁,既往月经规则,量中等,近3个月来经期延长,量较之前明显增多,血、尿及粪常规检查正常。专科检查示:阴道通畅,宫颈光滑,宫体中位,大小正常,质中,无压痛,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示:子宫大小形态正常,肌层回声均匀,内膜厚6mm,宫腔内见节育器距宫底部37mm,部分位于宫颈管内,宫颈前后径35mm,宫颈管内见45mm×22mm低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示其内见较丰富的条形血流信号,阻力指数(resistanceindex,RI)为0.60。双侧卵巢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宫颈管内低回声,考虑为肌瘤,息肉,其他。

  • 标签: 经阴道彩色多普勒 宫颈管 超声误诊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隆起型 DOPPLER
  • 简介: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细胞癌(renalcellcarcinomaassociatedwithXp11.2translocation/TFE3genefusion,Xp11.2/TFERCC)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学证实的Xp11.2/TFERCC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内容包括病灶的大小、位置、形态、平扫密度或信号特征及均匀性、强化程度、强化特征、有无包膜、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结果:该研究14例患者,男女比例为4∶10,其中CT发现9例,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发现5例。病灶大小为1.8~11.8cm;9个病灶(64.3%)呈圆形或类圆形,5个病灶(35.7%)呈不规则形;12个病灶(85.7%)密度/信号不均匀,2个病灶(14.3%)密度/信号均匀;10个病灶(71.4%)伴出血;8个病灶(57.1%)伴有坏死或囊变;13个病灶(92.9%)强化不均匀;11个病灶(78.6%)动脉期强化程度低于皮质但高于髓质,3个病灶(21.4%)低于皮质和髓质;MRI发现的5个病灶均有包膜。结论:女性多见、中等血供、具有不均匀性和存在包膜是Xp11.2/TFERCC常见的CT/MRI影像学特征。

  • 标签: Xp11.2易位 肾细胞癌 CT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三维超声(transvaginalthree-dimensionalultrasound,3D-TVS)在宫腔粘连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宫腔镜联合3D-TVS诊断为中、重度宫腔粘连(intrauterineadhesion,IUA)并经宫腔粘连分离术(transcervicalresectionofadhesion,TCRA)治疗的患者132例,术后3个月行3D-TVS,比较手术前后子宫内膜容积及血流参数的变化,同时行宫腔镜复查,比较两者结果。结果:TCRA后组与术前组比较,宫腔容积、血流指数(flowindex,FI)及血管血流指数(vascularizationflowindex,VFI)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膜血管指数(vascularizationindex,VI)虽有所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TVS评估复发宫腔粘连的灵敏度为85.0%(51/60),特异度为83.3%(60/72),准确率为84.1%(111/132)。结论:3D-TVS便捷有效,评估结果与宫腔镜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可用于术后内膜恢复的评价,手术前后宫腔容积及血流参数的改变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

  • 标签: 超声检查 三维 宫腔粘连
  • 简介:目的:通过红外线热扫描技术(TTM),观察并分析口服温汤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疗效机制。方法:临床选取辨证属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口服温汤1个疗程,治疗前后均行TTM扫描,对比治疗前后数据变化。结果: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TTM表现为下腹部明显的细胞代谢热降低区。温汤治疗1个疗程后,下腹部及腰骶部代谢热值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温汤可提高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局部细胞代谢热值,改善其临床症状;TTM能可视化观察人体细胞新陈代谢热分布,为治疗提供影像依据。

  • 标签: 温经汤 寒湿凝滞 痛经 红外线热扫描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小鼠区域性局部内和静脉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后瘤周淋巴结PET/CT成像的差异,评估^18F-FDG在肿瘤淋巴结微转移中的成像效果。方法:构建4T1原位乳腺癌淋巴结微转移模型,区域性局部内和次日静脉注射^18F-FDG,进行小动物PET/CT显像,对淋巴结摄取^18F-FDG较高者隔日再行瘤周局部内注射锝硫胶体(technetiumsulfurcolloid,99mTc-SC)后行小动物SPECT/CT成像。显像完成后,取淋巴结组织进行H-E染色,以及上皮细胞角蛋白5/6(cytokeratin5/6,CK5/6)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cosetransporter-1,Glu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局部内注射时,有微转移的小鼠瘤周淋巴结摄取^18F-FDG异常增高,ID%/g值为19.2±2.0(n=2),显著高于对照(自身对照时对侧淋巴结;ID%/g值为6.8±0.4)和无转移小鼠(ID%/g值为7.2±0.4)相同位置淋巴结(P〈0.001)。静脉注射时,未发现任何小鼠淋巴结摄取异常增高(ID%/g值为2.5±0.5;P=0.870)。局部内注射^99mTc-SC时,可观测到多个腋淋巴结,其中1个瘤周淋巴结与^18F-FDG高摄取淋巴结位置相吻合。H-E染色和CK5/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18F-FDG高摄取的淋巴结为发生微转移的淋巴结。结论:区域性局部内注射^18F-FDG能定性前哨淋巴结,比静脉注射法早期发现肿瘤微转移淋巴结。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结微转移 皮内注射 静脉注射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