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行根治性手术的T3/T4结直肠癌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对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入组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6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0.041)、肿瘤大小(P=0.029)、大体类型(P=0.013)、分化程度(P=0.009)、浸润深度(P=0.002)及送检淋巴结数(P=0.021)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的相关程度依次递减为:浸润深度(P=0.013,OR=2.708)、分化程度(P=0.020,OR=2.397)、大体类型(P=0.026,OR=2.330)、年龄(P=0.043,OR=2.089)。结论结直肠癌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发生最主要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因素分析 统计学
  • 简介:经典的免疫学理论认为,B淋巴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的应答必须要有Th细胞的辅助。在B淋巴细胞的活化及分化过程中,Th细胞通过提供第二信号及分泌细胞因子来参与B细胞的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辅助性T细胞 B淋巴细胞 滤泡 分泌细胞因子 TH细胞 免疫应答
  • 简介: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是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复发和难治常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手术、放疗、化疗和姑息治疗等作为传统的抗肿瘤治疗模式,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但每年仍然有大量患者因肿瘤不治而死亡.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尤其是表达CD20的成熟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在利妥昔单抗问世之后,其治愈率有了大幅度的上升,然而仍然有近20%-40%患者因复发和难治而去世.近5年来,随着可特异性识别B细胞表面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的T细胞(CAR-T)的发展,尤其是CD19CAR-T细胞免疫治疗在针对复发和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疗效,CAR-T细胞免疫治疗便逐渐受到广大研究者和临床学家的重视,包括我国在内的全球多家医疗机构纷纷注册和开展了针对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临床试验.本文就CD19CAR-T细胞在治疗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过程中的发展历史,在前进行中的主要的临床试验和已经证实的主要潜在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 标签: B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T-钙黏蛋白表达情况与乳腺癌预后相关性。方法乳腺浸润性癌(浸润性小叶癌除外)患者280例,根据T-钙黏蛋白表达分为T-钙黏蛋白表达阴性组与阳性组,分析T-钙黏蛋白在乳腺癌中表达情况与患者不同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概率法,采用LogRank法检测乳腺癌中T-钙黏蛋白表达情况对乳腺癌5年生存率以及5年无瘤生存率的影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T-钙黏蛋白表达阴性组与阳性组中,年龄、肿瘤直径、病理分级、病理类型、有无绝经、有无家族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钙黏蛋白表达阴性组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及临床分期Ⅲ期比例(65.2%、37.5%、23.2%)高于T-钙黏蛋白阳性组(41.1%、13.1%、6.0%),χ2=15.62、22.70、17.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钙黏蛋白阴性患者较T-钙黏蛋白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低(LogRank=13.629,P<0.01;LogRank=22.362,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钙黏蛋白表达与乳腺癌多种临床病理特点有相关性,T-钙黏蛋白表达阴性患者预后差。

  • 标签: 乳腺肿瘤 钙黏着糖蛋白类 预后 病理学 临床 免疫组织化学
  • 简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具有严重威胁[1]。在临床工作中,迫切需要一种安全无创、高效准确的检查方法及时作出诊断,针对病症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冠状动脉造影一直是冠心病临床诊断公认的“金标准”,但其费用高,属有创性检查,且有引起并发症的风险;多层螺旋CT(MS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诊断方面虽然无创,但X线辐射量较大;随着磁共振设备及其新技术的不断开发和进展,磁共振冠状成像技术已成为显示冠脉形态可靠的影像检查方法[2]。本文回顾对比分析32例磁共振对比增强冠状动脉成像(CE-CMRA)与DSA冠脉造影的图像资料,探讨3.0TCE-CMRA在冠心病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对比增强 冠状动脉成像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价值 应用 影像检查方法
  • 简介:【目的】探讨宫颈癌组织中IDD基因表达量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数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CINIII患者20例;宫颈癌患者20例;健康妇女20例。半定量RT-PCR、Westernblotting检测宫颈组织中IDOmRNA及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25+Foxp3+Tregs数量。【结果】宫颈浸润癌、宫颈原位癌组织中IDOmRNA及蛋白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01)。宫颈浸润癌患者外周血中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数量及CD4+/CD8+显著降低,CD4+CD25+Foxp3+Tregs数量显著增高(P〈0.05)。宫颈癌组IDOmRNA表达及蛋白表达与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呈负相关;与CD4+CD25+Foxp3+Tregs呈正相关【结论】宫颈癌组织中IDO表达增高,机体免疫功能降低,IDO表达与肿瘤免疫抑制有关。

  • 标签: 宫颈癌 吲哚胺2 3-二氧酶 T细胞亚群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探讨T-SPOT.TB试验在活动性结核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11月就诊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289例疑似肺结核患者行T-SPOT.TB试验,评价应用T-SPOT.TB试验诊断活动性结核的价值。结果根据诊断标准,最终纳入结核感染组84例及对照组156例。T-SPOT.TB试验诊断活动性结核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情况及免疫抑制状态、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均不是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论T-SPOT.TB试验对诊断活动性结核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蚌度,对疑似结核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标签: 活动性结核 T-SPOT TB 危险因素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胆道镜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5月份至2012年10月份56例施行微创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病例。既往均无胆总管结石手术史,无胆道狭窄畸形,排除胆管及周围恶性肿瘤病变;无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无残留结石;胆总管壁增厚扩张范围在1-2cm,无明显急性炎性改变;术中胆总管十二指肠开口通畅。结果5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例术后出现胆瘘,2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出现尿潴留。所有病例均顺利出院,无出现切口感染,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行胆总管一期缝合,取石疗效确切,创伤小,无需留置T管,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周期短。

  • 标签: 腹腔镜 胆总管结石 非T管引流
  • 简介: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DCE-MRI)与氢质子波谱(1H-MRS)成像在乳腺癌定性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经手术后病理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乳腺肿瘤患者78例,共计82个肿瘤作为研究组,其中乳腺癌54个,良性肿瘤28个。全部病例均于术前行磁共振动态增强后1H-MRS检查,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的DCE-MRI及1H-MRS表现,并将MRI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等。结果DCE-MRI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71%,准确性为82%,阳性预测值为86%,阴性预测值为74%。1H-MRS检查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6%,准确性为89%,阳性预测值为92%,阴性预测值为83%。DCE-MRI联合1H-MRS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为98%,特异性为82%,准确性为93%。结论磁共振波谱与动态增强扫描单独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及准确率较低,二者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其敏感性和诊断准确率,对乳腺癌的术前定性诊断有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波谱学 乳腺肿瘤
  • 简介:目的:首先,鉴于目前用于预测经皮肾镜碎石术相关结果的评分系统使用繁琐、未被证实并且临床应用有限,本研究旨在提出一种新型的肾结石手术分级系统——S.T.O.N.E经皮肾镜碎石术评分系统,以使经皮肾镜碎石术的相关研究标准化。其次,应用本系统预测经皮肾镜碎石术的结石清除率和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方法:共有5个通过CT平扫获得的可重复参数被纳入本研究,分别是:结石大小(S)、穿刺通道长度(T)、梗阻情况(O)、受累肾盏数目(N)和结石

  • 标签: 经皮肾镜碎石术 S.T.O.N.E 结石清除率 穿刺通道 围手术期 分级系统
  • 简介:目的:探讨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切除的38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P糖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糖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患者分为多黏液组(25例)和少黏液组(13例),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P糖蛋白在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0.0%(2/10),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7.9%(19/28),χ2=4.842,P<0.05;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χ2=14.64,P<0.05);P糖蛋白表达与乳腺黏液腺癌肿瘤大小(≥3cm)、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糖蛋白在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呈高表达,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P糖蛋白可能是判断乳腺黏液腺癌预后的可靠指标,同时也是乳腺黏液腺癌治疗的有效药物靶点。

  • 标签: 乳腺肿瘤 糖蛋白类 腺癌 黏液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波在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评估服用哌甲酯制剂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的改善情况,探讨哌甲酯治疗的疗效与P300之间的关系。方法47例确诊为ADHD的患儿,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次日清晨服用哌甲酯2h后、治疗后8周次日清晨服用哌甲酯2h后对患者进行P300检测。结果根据患儿家长的反馈及康纳量表的结果,将患儿分为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有效组P300结果示2周后P2、N2及P3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无明显改变。8周后P2及P3的潜伏期缩短(P<0.05),N1的波幅升高(P<0.05)。无效组P300结果示2周及8周服药后各波群的潜伏期与波幅均未见明显改变,结论P300的潜伏期的变化与患儿服药后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可作为临床诊断ADHD的客观指标之一,也可作为评价ADHD疗效的客观指标。

  • 标签: 哌甲酯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事件相关电位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0-0002-02
  • 简介:目的探讨P物质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来源的成骨细胞(OB)与内皮细胞(EC)体外联合培养的影响.方法分别建立BMSCs来源的OB与EC单独培养体系,以及按2∶1的比例体外直接或间接共培养体系.实验组:各培养体系细胞内同时加入1×10-8mol/LP物质(n=6),对照组:各培养体系不添加P物质(n=6).培养48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的增殖与活性,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的表达,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骨钙素(OC)mRNA基因的表达.比较两组不同培养方式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时细胞G1期减少,G2/M期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OB单独培养、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的细胞ALP增殖活性[(2.877±0.188)、(3.053±0.179)、(4.345±0.305)]及OCmRNA的表达量[(1.682±0.155)、(3.188±0.213)、(3.720±0.1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600±0.233)、(2.842±0.120)、(3.220±0.191);(1.360±0.141)、(2.272±0.143)、(2.507±0.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EC单独培养的ALP增殖活性和OCmRNA的表达量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间接共培养、直接共培养的ALP增殖活性及OCmRNA的表达量较OB单独培养明显增高,且直接共培养较间接共培养也有所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来源的OB与EC共培养细胞相容性良好,P物质可显著促进共培养体系中OB的增殖与活性.

  • 标签: 骨髓细胞 P物质 成骨细胞 内皮细胞 共同培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