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脂肪干细胞( ADSCs)是成体干细胞,存在于脂肪组织中,因取材方便、不受伦理限制,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免疫调控和自主更新能力,而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ADSCs的低免疫原性使其能够调节 T细胞,参与免疫反应。本文就 ADSCs对 T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应用作一综述。

  • 标签: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T细胞,免疫调节
  • 简介:目的探讨羊膜干细胞(amniotilmesenehymalstemcells,AMSCs)对严重烧伤大鼠早期肾脏损害的作用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AMSCs,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物。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伤组、单纯烧伤组、AMSCs治疗组。处理后48h收集3组大鼠肾脏组织标本及腹主动脉血,ELISA法检测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0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分离培养的AMSCs传至第三代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均表达CD29、CD44、CD90、CD105,阳性率分别为96.4%、89.8%、94.2%、98.3%,而CD34阳性率为2.1%。单纯烧伤组大鼠血清肌酐、尿素氮含量高于假伤组(P〈0.05)。AMSCs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血肌酐和尿素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单纯烧伤组(P〈0.05)。单纯烧伤组大鼠肾脏组织中TNF-α、caspase-3、IL-1β的mRNA表达量高于假伤组的(P〈0.05)。AMSCs治疗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β、caspase-3、TNF-α的mRNA表达量低于单纯烧伤组(P〈0.05);AMSCs处理组大鼠肾脏组织中IL-10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假伤组、单纯烧伤组(P〈0.05)。结论AMSCs可显著降低烧伤大鼠肌酐、尿素氮水平,减轻肾脏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的表达,降低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表达、促进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可能对严重烧伤大鼠肾脏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烧伤 肾脏 细胞凋亡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炎性因子
  • 简介:目的观察脐带干细胞(UC-MSCs)鞘内注射治疗脊髓损伤(SC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35例SCI患者,给予UC-MSCs鞘内注射治疗,共46疗程,每次输注细胞1×106cells/Kg,1次/周,4次为1个疗程。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制定的脊髓损伤神经功能评分标准(ASIA标准),对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定;采用国际神经修复学会脊髓损伤功能评价量表(IANR-SCIRFS),对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35例患者中22例有效,有效患者治疗结束后1个月(与治疗前相比),其痛觉、触觉、运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9例有效的患者接受了2~3个疗程治疗,7例疗效有进一步提高。25例不完全性SCI患者有效率达88%,10例完全性SCI患者均无效。治疗后个别患者出现头痛、腰痛或发热,均在1~3d内消失。随访45~114个月(平均84个月),无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有效患者疗效稳定。结论UC-MSCs鞘内注射治疗是安全的,可改善大部分不完全性SCI患者的神经功能,多疗程治疗有可能使患者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脊髓损伤 鞘内注射
  • 简介:目的:探讨脐血干细胞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L-6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CXCL12/CXCR4信号轴的作用。方法:将HL-60细胞株、Jurkat细胞株分别与人脐血干细胞(HUCMSC)建立共培养模型,并加用G-CSF、AMD3100单药或联合处理共培养模型。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用Annexin-V/PI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印迹法分别检测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及总CXCR4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HUCMSC共培养后HL-60细胞和Jurkat细胞增殖活力降低,凋亡减少,二者G_0/G_1期细胞增多;而加入G-CSF和AMD3100可进一步降低与HUCMSC共培养体系中的HL-60和Jurkat的细胞活力,破坏HUCMSC对HL-60和Jurkat细胞的抑凋亡作用,使2种细胞G_0/G_1期细胞比例减少,且2药联合时作用更明显。G-CSF可同时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蛋白和细胞内总CXCR4蛋白的表达,而AMD3100只能降低白血病细胞膜表面CXCR4表达,对细胞内总CXCR4蛋白表达无影响。结论:HUCMSC可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及凋亡,使G_0/G_1期细胞增多;而AMD3100通过降低白血病细胞膜的CXCR4表达、G-CSF通过同时降低胞总CXCR4蛋白和胞膜CXCR4蛋白表达来阻断CXCL12/CXCR4信号轴,减弱白血病细胞与微环境之间的联系,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增殖、促进凋亡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弱其细胞活力,促进其凋亡,降低白血病细胞G_0/G_1期细胞比例,CXCL12/CXCR4信号轴在HUCMSC抑制白血病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脐血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AMD3100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CXCL12/CXCR4信号轴
  • 简介:摘要:目的: 阐述骨髓干细胞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作用与机制。 方法: 于本院 2016 年 3 月 --2017 年 3 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坏死患者中,随机选取 66 例作为样本,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方法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 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6.97% 、并发症发生几率 3.03% ; 对照组治疗有效率 84.85% 、并发症发生几率 18.18% 。 结论: 应将 骨髓干细胞应用到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过程中,提高治疗有效率。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早期股骨头坏死 细胞培养
  • 简介:目的探索缺氧状况下MSC对内皮细胞自噬的诱导以及对早期凋亡率的影响。方法构建HCAEC与MSC间接共培养模型,实验分组:共培养组:MSC与HCAEC共培养;单独培养组:HCAEC单独培养;对照组:HCAEC使用与共培养组相同的培养基进行单独培养。上述各组分别予常氧(5%CO2,95%空气)和缺氧(1%O2,5%CO2,94%N2)培养24h,Westernblotting检测各组HCAEC细胞LC3蛋白和Beclin-1蛋白的表达量,RT-qPCR检测各组HCAEC细胞LC3基因和Beclin-1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HCAEC细胞早期凋亡率。结果共培养组与单独培养组相比、以及缺氧组与常氧组相比,LC3蛋白和Beclin-1蛋白表达量均有升高(P〈0.05)。各组LC3基因和Beclin-1基因的表达水平没有检测到明显差异(P〉0.05)。缺氧组中共培养组的早期凋亡率为(8.86%±1.48%),明显低于单独培养组(15.23%±2.56%)和对照组(14.49%±3.31%)(P〈0.05)。结论MSC可以诱导HCAEC产生自噬,并在缺氧状况下改善HCAEC的生存状况,减少早期凋亡率。

  • 标签: 缺氧 冠状动脉内皮细胞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培养 自噬 凋亡
  • 简介:目的:研究不同作用时间的IL-1β对骨髓干细胞(BMMSC)成骨潜能的影响以及NF-κB等通路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将正常人BMMSC在体外给予IL-1β处理1或7d,再予成骨诱导分化后分别采用碱性磷酸酶(ALP)染色和茜素红染色(ARS)方法检测BMMSC成骨分化;采用real-timePCR法检测BMMSC中IGF-1、EphB4和OPG基因mRNA表达水平;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MMSC的BMP-2和p-Smad1/5/8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blot方法检测BMMSC中iκBα和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将IL-1β处理组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IL-1β处理组BMMSC的成骨分化潜能明显增强,但这一差异可被NF-κB抑制剂减弱;另外,处理组的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P〈0.05),p-iκBα蛋白水平的表达增高(P〈0.05);与此同时,处理组BMMSC的BMP-2表达水平增高,但p-Smad1/5/8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IL-1β处理组BMMSC的IGF-1、EphB4、OPGmRNA表达水平上调(P〈0.05)。与成骨结果比较显示,IL-1β处理1d组与对照组的差异,不如IL-1β处理7d组明显。结论:骨髓微环境中高水平IL-1β长期作用于BMMSC,可以通过NF-κB通路而不是BMP-2/Smad通路对其成骨分化产生影响。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多发性骨髓瘤 NF-ΚB通路 BMP-2/Smad通路 IL-1Β 成骨分化
  • 简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78亿人患有耳聋疾病。永久性听力损失是由于耳蜗内的毛细胞丧失了再生能力。目前恢复因耳蜗毛细胞丢失而引起的中重度听力损失的唯一方法是使用人工耳蜗或助听器直接刺激听神经。但其使用受限于复杂的听力损伤机制和组织损伤程度。理想的解决方案是用干细胞、基因、药物治疗阻止耳蜗毛细胞的丢失或再生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本文对干细胞再生耳蜗毛细胞和螺旋神经节神经元作如下综述。

  • 标签: 内耳毛细胞再生 干细胞再生 螺旋神经节神经元 重度听力损失 世界卫生组织 耳蜗毛细胞
  • 简介:摘要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factor-kappaB,NF-κB)是一类具有多向转录调节作用的核蛋白因子,主要调节细胞生存、增殖和分化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难以清除的白血病干细胞克隆使治疗后的白血病再发,最终导致预后不良。研究表明,NF-κB信号在多种白血病细胞中,特别是白血病干细胞中持续活化。NF-κB抑制剂NF-κB抑制剂在治疗各类肿瘤包括白血病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 标签: NF-&kappa B,白血病干细胞, NF-&kappa B抑制剂
  • 简介:终末期肾病是目前临床急、慢性肾病的终末期阶段,而且每年新增患者数目也十分巨大。目前除进行肾移植手术只能进行维持治疗。透析疗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维持治疗方法,虽然可以延长患者生命,但长期透析费用昂贵,

  • 标签: 肾脏功能 成体干细胞 终末期肾病 透析疗法 肾移植手术 慢性肾病
  • 简介: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诱导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雷公藤甲素对KG-1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计算出IC50值,按照浓度梯度用雷公藤甲素处理KG-1细胞48h,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变化。Westernblot法检测Bcl-2、β-catenin、p-AKT和AKT等蛋白的变化。结果雷公藤甲素对KG-1细胞的增殖抑制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约为4nmmol/L,其还可诱导KG-1细胞凋亡。雷公藤甲素能够下调Bcl-2、β-catenin,p-AKT等蛋白的表达水平。结论雷公藤甲素诱导KG-1细胞的分子机制可能与Bcl-2、β-catenin、p-AKT的下调有关。

  • 标签: 雷公藤甲素 髓细胞白血病干细胞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分析对T细胞淋巴瘤病患实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期~2016年期共收取20例T细胞淋巴瘤病患,对其治疗方式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给予综合护理,对护理后的效果进行详细的阐述。结果病情缓解率为90.00%,病患死亡率为10.00%;本次护理中病患护理满意度为(46.9±2.0)分,而家属为(47.9±2.5)分,总计优秀(94.8±2.3)分。结论对T细胞淋巴瘤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给予综合护理,是保障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故该种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T细胞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护理
  • 简介:慢性皮肤溃疡是临床上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治疗方法一直处于探索、改进并不断完善之中.干细胞移植有望克服这一临床难题,因而广受关注。本文对各种干细胞移植技术在治疗慢性皮肤溃疡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慢性皮肤溃疡 干细胞 移植
  • 简介:摘要白细胞来源微粒(Leukocyte-derivedmicroparticles,LMPs)可能来自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B、T淋巴细胞。它们表达其亲代细胞标志物、膜和胞蛋白质以及生物活性脂,以维持或破坏血管稳态。当它们携带组织因子或凝血抑制剂时,参与止血和病理性血栓形成。此外,LMPs影响促炎和抗炎过程,改善内皮功能或诱导内皮功能障碍,促进炎症细胞在血管壁募集而影响动脉粥样硬化。最后,LMPs有利于在易损斑块内的新血管形成,并且在破裂的斑块中参与凝血和血小板活化。

  • 标签: 微颗粒 白细胞 血管内稳态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体外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成心肌样细胞和其低免疫源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实验室 50只实验鼠进行对比研究,分别为单一反应细胞组、反应细胞 +刺激细胞组和骨髓间质干细胞 +反应细胞、骨髓间质干细胞 +反应细胞 +刺激细胞。结果:体外诱导后,部分的细胞结蛋白和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表现出阳性反应,观察组 1的抑制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1,观察组 2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1。结论:骨髓间质干细胞具有潜在的分化功能,分化后骨髓间质干细胞对于异体淋巴细胞的增殖依赖性增强,因此具有低免疫源性,其在异体移植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体外诱导 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 低免疫源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结肠肿瘤干细胞的筛选及耐药性进行了探讨。方法收集了我院从2015年12月到2016年12月50例结直肠疾病患者的标本,将结肠癌细胞在特定微环境下培养,分析结肠癌细胞形态变化与分化程度的关系,及其与干细胞特性的关系,并筛选干细胞样肿瘤细胞,了解不同结肠癌干细胞的耐药性。结果观察到在7.7%溃疡性结直肠炎患者、14.7%结直肠息肉患者和58.0%结直肠癌患者的标本中结肠癌干细胞存在较高的耐药性,在结直肠癌患者中,高耐药性的患者比低耐药性的患者显示出更短的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结论对结肠癌干细胞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会从全新的角度去阐明结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为结肠癌的诊断、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 标签: 结肠癌干细胞 筛选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 ESC、 MSC构建复合皮肤修复创伤皮肤的可行性。方法:①收集烧伤患者植皮手术剩余的皮片标本,并将其标号保存。经胰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联合消化法分离表皮,用Ⅳ型胶原培养皿快速粘附培养,利用差速粘附法分离,将人表皮干细胞培养基进行体外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形态。②取 SD大鼠 15只,随机分为 3组,在动物背部正中尾部用常规手术法切除大小相同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实验组 A移植复合皮肤;对照组 B移植脱细胞真皮;空白组 C组、用纱布敷盖创面。观察三周内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术后 A、 B、 C三组 15d的创面愈合时间分别是 (88.02±6.82)、 (82.79±7.18)、 (69.03±6.12)。结论:通过移植表皮干细胞,同时覆盖皮肤的碎薄皮片,抑或覆盖表皮细胞,进而构建与正常皮肤相类似的皮肤替代物,可用于修复全层皮肤缺损,为临床上治疗创伤尤其是全损皮肤或难愈性创面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

  • 标签: ESC 复合皮肤 MSC 皮肤替代物
  • 简介:摘要本研究对五只犬进行直径三厘米的皮肤全层切除从而建立创伤模型,创伤局部注射经Dil荧光染料染色的异体脂肪干细胞,与未注射脂肪干细胞的对照组进行对照,从伤口愈合状况,伤口愈合率及愈合时间,肉芽组织的组织学切片观察,新生皮肤组织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观察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犬异体脂肪干细胞创伤局部注射后,犬没有表现出不良反应,注射部位无异常;五只犬中三只试验组愈合速度快于对照组,上皮化时间较早,一只无差别,另一只试验组慢于对照组;肉芽组织切片观察,试验组新生血管密度高于对照组,且胶原纤维更加丰富;试验组新生皮肤组织中发现红色荧光散在存在于真皮上部,对照组未见红色荧光存在。

  • 标签: 脂肪干细胞 创伤 愈合,组织切片
  • 简介:背景:目前已有应用蚕丝蛋白、结缔细胞、生物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传感器制成的生物人造皮,以及非生物人造皮,应用于临床试验都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它们与真正皮肤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的:观察表皮干细胞/猪脱细胞真皮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大鼠全层皮肤缺损的效果。方法:取20只SD大鼠,建立背部皮肤缺损模型,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于皮肤缺损处植入人表皮干细胞-猪脱细胞真皮组织工程皮肤,对照组植入猪脱细胞真皮。植入后4周,进行大体、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大体观察:实验组创面愈合良好,皮肤弹性佳;对照组移植区域呈现瘢痕愈合,触之质地偏硬;②组织学观察:两组在镜下均可见良好的表皮和真皮结构,表皮可明显区分为基底层、棘层和角化不全的角质层,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可见较多纤维结缔组织;③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实验组愈合创面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型抗原呈现阳性,对照组愈合创面抗人类白细胞抗原-Ⅰ型抗原呈阴性;④结果表明:人表皮干细胞/猪脱细胞真皮组织工程皮肤修复动物全层皮肤缺损,可有效抑制瘢痕形成及挛缩。

  • 标签: 皮肤移植 干细胞 组织工程 生物材料 材料相容性 皮肤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