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环磷腺苷葡胺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充血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6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62例充血心力衰竭患者(均符合NYHA分级标准Ⅲ~Ⅳ),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常规抗心衰处理,包括利尿、扩血管治疗及维持量的洋地黄类强心剂。治疗组(32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环磷腺苷葡胺120~150mg及银杏达莫注射液20mL分别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糖尿病患者葡萄糖水中加适量胰岛素),连用14d。然后针对有效性、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为83.3%,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均有1例因洋地黄禁忌证停用洋地黄制剂。结论:环磷腺苷葡胺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充血心力衰竭有效且安全。

  • 标签: 环磷腺苷葡胺 银杏达莫 充血性心力衰竭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慢性肺心病心功能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40mL,静脉点滴,1次/d;治疗组2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银杏达莫注射液25mL静脉点滴,1次/d,7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心脏功能指标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左心室舒缩功能。

  • 标签: 银杏达莫注射液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 心脏功能指标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BNP)以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以及免疫浊度法测定89例CHF患者及4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BNP以及血清CRP浓度。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分级方案对CHF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结果CHF患者的血浆BNP及血清CRP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NYHA心功能Ⅰ~Ⅳ级血浆BNP及血清CRP浓度逐渐升高,NYHA各级之间各自的BNP浓度、CRP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NP及血清CRP水平与NYHA分级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与BNP,r=0.835,P〈0.01;与CRP,r=0.776,P〈0.01)。结论CHF患者血浆BNP及血清CRP水平随着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二者联合检测可以准确评价心功能,可作为临床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预后判断CHF的客观指标。

  • 标签: B型钠尿肽 C反应蛋白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
  •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真武冲剂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利尿剂、强心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扩张药等),治疗组2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复方真武冲剂,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做超声心动图检查及血浆IL-6、TNF-α浓度检测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改善,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浆IL-6、TNF—α浓度水平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方真武冲剂可通过抑制免疫炎性反应,调控炎性细胞因子异常表达,抑制心肌细胞调亡,减少心肌细胞损伤,发挥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作用。

  • 标签: 心力衰竭 充血性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A 中成药
  • 简介:肺炎是婴幼儿的常见病,占我国小儿死亡的第一位,被卫生部列为小儿重点防治的四病之一。由于患儿年龄小、病情重、变化快,易并发心力衰竭、呼吸衰竭或中毒性脑病等,直接危及患儿的生命。本组45例经及时、合理高效的治疗护理,40例患儿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标签: 重症肺炎 小儿 护理
  • 简介:目的了解急性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开始时间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对两组各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运动功能康复,一组于发病1周内开始康复,称为早康复组;另一组于发病1~3周开始康复,称为晚康复组,两组均接受同样的康复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疗效评定,运动功能选择Fulg-Meyer运动功能测评,ADL测评选择FIM方法中反映上下肢功能的亚项,测评分别于入组时(治疗前)和病程28~30d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病程1个月时的功能状态。结果运动功能积分:治疗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康复组手、腕、上肢积分显著高于康复组(P〈0.05)。ADL积分:治疗前早康复组上、下肢积分均低于晚康复组(上肢P〈0.05,下肢P〈0.01),治疗后早康复组上肢积分高于晚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开展的越早运动功能恢复的越快,尽早康复治疗可以加快恢复进程。

  • 标签: 卒中 康复 功能恢复 时间因素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通过电子检索、手工检索以及向药厂索要相关资料,全面收集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截至2010年10月。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评价并交叉核对纳入研究质量后,对同质研究采用RevMan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个RCT,2433例患者,其中2个为多中心、安慰剂对照试验,22个为非安慰剂对照试验。2个试验(459例)报告了随访3个月的死亡或依赖情况,尤瑞克林组死亡或依赖率较对照组下降[RR=0.69,95%CI(0.55,0.86)]。20个试验(2117例)报告了治疗结束时(7~21天)的改善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尤瑞克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56,95%CI(1.44,1.70),P〈0.00001]。共15个研究报告了不良反应,一过性血压下降是主要不良反应(1.5%~5.1%);3个研究报告7例非致死性脑出血,尤瑞克林组6例(1.2%),对照组1例(0.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2,95%CI(0.34,9.61),P=0.48]。2个研究报告了治疗期内发生3例死亡,尤瑞克林组2例(0.4%),对照组1例(1.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95%CI(0.09,3.92),P=0.60]。无研究报告生存质量。结论现有临床研究提示,注射用尤瑞克林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远期功能结局的趋势,但少数患者用药期间有一过性血压下降。受纳入研究质量限制,以上结论有待开展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予以验证。

  • 标签: 尤瑞克林 人尿激肽原酶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随机对照试验 系统评价
  • 简介: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肠道病毒71型(EV71)是病原之一〔1〕,可导致神经系统病变,重症患儿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NPE),循环衰竭等并发症,病死率高〔2-5〕。

  • 标签: 手足口病 机械通气 EV71
  • 简介: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风险的相关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BM、CNKI、PubMed、MEDLINE和EMbase数据库,收集从建库至2011年8月间关于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IS风险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资料提取、质量评价并交叉核对后,采用RevMan5.1.2和Stata11.0软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2537例患者和2767例对照。各遗传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IS风险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共显性遗传模型:G/Cvs.G/G:OR=0.98,95%CI(0.78,1.24);C/Cvs.G/G:OR=0.75,95%CI(0.38,1.50);显性遗传模型:OR=0.93,95%CI(0.68,1.28);隐性遗传模型:OR=0.80,95%CI(0.45,1.42)]。基于人种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两者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而基于对照来源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对照人群为医院来源的亚组中IL-6基因174G/C多态性是IS的保护因素[共显性遗传模型:G/Cvs.G/G:OR=0.56,95%CI(0.40,0.79);C/Cvs.G/G:OR=0.17,95%CI(0.11,0.27);显性遗传模型:OR=0.40,95%CI(0.29,0.55);隐性遗传模型:OR=0.24,95%CI(0.16,0.37)]。结论基于目前研究结果显示,IL-6基因174G/C多态性与IS风险无明显相关性。受纳入研究质量和数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白细胞介素-6 174G/C 基因多态性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比较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全髋置换术治疗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对获得随访的61例(64髋)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其中23例(24髋)行生物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38例(40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行回顾分析比较,观察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和术后髋部疼痛、影像学变化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5~13年(平均8年),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全髋置换组(88.5±8.9)分,较股骨头置换组(73.5±8.3)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9,P〈0.05)。在疼痛发生率及翻修率上股骨头置换组分别为37.5%(9/24)、29.2%(7/24),均较全髋置换组10%(4/40)、7.5%(2/40)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1、2=5.39,P均〈0.05)。随访X线检查假体位置,股骨头置换组9例出现髋臼磨损,发生率为37.5%;全髋置换组髋臼松动率为2.5%(1/40),假体柄松动率为5%(2/40);股骨头置换组5例出现股骨柄松动,发生率为20.8%(5/24),两组在股骨柄松动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1,P〉0.05);在股骨侧骨溶解发生率上股骨头置换组20.8%(5/24)与全髋关节置换组22.5%(9/40)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4,P〉0.05)。结论治疗老年FicatⅢ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选择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应慎重,对于大多数患者,应积极选用生物型全髋置换术。

  • 标签: 股骨头坏死 关节成形术 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