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间充质干细胞(MSC)已经用于多种损伤组织的修复,但无论全身或局部应用,培养的MSC进入体内后短期内大量死亡。为探讨死亡细胞发挥组织修复作用的机制,本研究以大鼠MSC为对象,利用低氧及乏营养为诱导条件,对凋亡MSC释放的亚细胞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氧(1%O2)及无血清培养均可诱导MSC凋亡,尤以二者联合为著,72h后细胞凋亡比例达(17.44±2.15)%。与此同时,培养上清经低温超速离心后,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细胞可释放大量的微粒(microparticles,MP),其表面同时表达CD29、CD44A和凋亡相关的磷脂酰丝氨酸。结论:MSC经诱导后释放MP,其量相当于原细胞数目的15.2倍。MP是组织损伤后细胞间信息传递的重要介质。本研究为探讨MSC治疗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膜微粒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在复杂视网膜脱离术中刮刀的具体应用以及其手术中的安全性。方法 采取资料分析法,针对40例患有视网膜脱离病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患者,将手术过程中是否联合内界剥除,可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有20例,对照组20例,手术之后均采用填充硅油进行治疗,在患者玻璃体手术三个月之后以及取出硅油,术后三个月使用oct观察瘤的患者视网膜水肿以及视网膜瓣膜情况,记录患者视力。结果 随访6~12个月之后,玻璃体切除患者术后三个月oct见黄斑视网膜前形成者中,实验组有0例,对照组有3例,且对于存在黄斑水肿的患者实验组有1例,对照组,有5例,硅油填充之后网膜复位率中实验组为89%,对照组为90%,取出硅油术后三个月之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新的视网膜前,黄斑水肿者实验组为5.3%,对照组为14%,最终经过治疗后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两组患者术后相比术前视力有所提升,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临床上利用磨刮刀进行内界剥除术治疗视网膜脱离合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能够降低患者术后黄斑前发生概率,并且对于黄斑水肿术后视力视网膜复位成功率无显著影响。

  • 标签: 膜刮刀 内界膜 剥除 应用
  • 简介: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骨骼发育障碍性疾病,又称脆骨病或脆骨一蓝巩膜一耳聋综合征。发病率约3/10万,男女比例大约相同。其特征为骨质脆弱、蓝巩膜、耳聋、关节松弛,是一种由于问充质组织发育不全,胶原形成障碍而造成的先天性遗传性疼痛。其病变不仅限于骨骼,还常常累及其他结缔组织如眼、耳、皮肤、牙齿等。本病具有遗传性和家族性,但也有少数为单发病例。

  • 标签: 成骨不全 先天性遗传性 耳聋综合征 发育障碍性疾病 结缔组织 关节松弛
  • 简介: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滑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分别进行AS患者滑和韧带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收集第1代的滑细胞培养液上清液,应用此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进行诱导,分别于0、5、10、15、20d检测碱性磷酸酶和骨钙素表达水平,并于25d时进行钙结节染色。结果在应用AS滑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进行诱导的第10天,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并在第15天达到高峰。第25天时进行钙结节VonKossa染色,发现有钙结节形成。结论AS滑细胞培养上清液对韧带成纤维细胞具有成骨诱导分化的能力。

  • 标签: 脊柱炎 强直性 滑膜 韧带 成纤维细胞
  • 简介:皱襞是正常膝关节内残存的胚胎期滑问隔结构,由于外伤、慢性炎症等刺激发生增生、纤维化后,可引起膝前疼痛、弹响、打软腿、甚至屈伸受限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滑皱襞综合征(plicasyndrome)。

  • 标签: 滑膜皱襞综合征 膝关节内 慢性炎症 屈伸受限 胚胎期 纤维化
  • 简介:【摘要】宫颈蜕息肉的已经成为孕期女性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蜕息肉即蜕脱垂,主要形成原因是在孕早期HCG高峰时期,在激素水平的影响下子宫蜕呈现高度水肿、增生的改变,以致使子宫蜕脱出[1]。现病例较前多发,对此病的研究也较前更加深入,此文章将为诊断及处理提供一定的依据。

  • 标签: 蜕膜息肉 诊治
  • 简介: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脂分化过程中转录因子SREBP-1对SIRT1的调控作用。方法:通过油红O染色鉴定BMMSC脂分化;RT-PCR检测AP2、LPL、SREBF-1和SIRT1的mRNA转录水平;Western-blot检测SREBP-1表达水平;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验证SREBP-1与SIRT1启动子之间的结合情况。结果:脂诱导培养液中的BMMSC14d后被诱导成为成熟的脂肪细胞;RT-PCR显示AP2、LPL和SREBF-1、SIRT1在BMMSC脂分化过程中表达上调;SREBP-1的蛋白水平也明显高表达;SREBP-1抗体免疫沉淀的基因组DNA成功扩增出SIRT1基因条带。结论:在BMMSC脂分化过程中,SREBP-1能与SIRT1启动子区域特异性结合,可能参与SIRT1表达的调控。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SREBP-1 SIRT1 染色质免疫沉淀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两切口非玻璃体切割微创剥离增殖 治疗 特发性黄斑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收集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特发性黄斑前 病例 22 例,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 为非玻切组,采用两通道 的睫状体平坦部切口, 术中不进行玻璃体切割,直接行黄斑前 剥 除。 第二组 为对照组,行 传统的 三 通道的睫状体平坦部切口, 行常规的玻璃体切除术后,再行黄斑前 剥 除。两组均采用 23G 微创玻璃体手术设备及器械。 两组术前进行最佳矫正视力( BCVA) , 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 , 术后 1 周、 1 、 3 、 6 个月进行上述视功能的评估,从而比较两种术式的术后功能恢复 及并发症等 情况, 评估改良术式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 为 特发性黄斑前 的首选术式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 两组间术后 1 、 3 个月 BCVA 无统计学意义。 6 个月 BCVA 有统计学意义,非玻切组优于玻切组。两组黄斑中心凹厚度( CMT) 6 个月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两切口非玻璃体切割微创剥离增殖治疗特发性黄斑前安全有效,治疗后 6 个月非玻切组较玻切组可获得更好的矫正视力。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食管癌中上段患者颈胸膜、头颈肩、体固定下摆位误差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食管癌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颈胸膜组、头颈肩和体组三种放射疗法固定模式,每组病例各30例,所有病例均使用同样CBCT进行扫描,匹配患者CBCT图像与定位CT图像,验证摆位误差同时记下摆位时间。每例患者每周验证1次,比较三组患者在左右、头脚、腹背方向上的误差大小。结果:三组病例摆位误差比较显示,x轴方向:颈胸膜组摆位误差最小,体组摆位误差最大。y轴方向:颈胸膜摆位误差最小,体组最大。z轴方向:颈胸膜组摆位误差最小,体组摆位误差最大。颈胸膜组与体组比较:x轴P

  • 标签: 食管癌 颈胸膜 头颈肩膜 体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观察骨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体内、外环境下成骨活性的表达及维持.方法观察BMSCs在体外骨诱导培养条件下的骨分化特性;构建兔BMSCs与活骨组织共培养模型模拟体内"骨环境",将成骨诱导的MSCs置于共培养及普通传代培养条件下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经骨诱导的BMSCs在体外及模拟体内的培养条件下细胞的表型维持情况.结果药物骨诱导培养的BMSCs,其ALP活性及骨钙素均显著高于普通培养组(P<0.05);经过诱导培养的BMSCs,其Ⅰ型胶原、骨钙素免疫组化阳性.RT-PCR法半定量测定Ⅰ型胶原mRNA,骨诱导培养的Ⅰ型胶原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普通传代培养对照组.药物骨诱导后的细胞在体外普通传代培养传5代后,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及Ⅰ型胶原表达稳定维持在较高水平,保持其成骨细胞的表型;在共培养条件下,ALP活性、骨钙素水平Ⅰ型胶原表达保持在高水平,且ALP活性、骨钙素水平在大部分时间点均高于普通传代培养.结论药物骨诱导培养呈现促BMSCs向骨方向转化的特点,能使ALP、骨钙素及Ⅰ型胶原表达短期内达到高水平;经骨诱导的BMSCs在体外或模拟的体内传代培养条件下,均能维持骨表型,保持骨活力.

  • 标签: 骨髓基质干细胞 成骨分化 共培养 成骨诱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硬下血肿钻孔引流术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1月—2015年7月收治的14例硬下血肿患者实施钻孔引流术,并对全部患者治疗围术期进行有效的护理。结果全部患者都进行钻孔引流术的治疗,其中1例患者在术后第3d产生引流不畅的现象以外,选择尿激酶进行冲洗后,引流保持顺畅。剩余13例患者都顺利拔出引流管,均痊愈出院。结论对硬下血肿钻孔引流术患者在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同时在术后给予充分的护理工作,对患者的治愈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 标签: 硬膜血肿 钻孔引流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卵泡细胞瘤影像学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近2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卵泡细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现。结果4例病灶均为单侧性肿块,其中3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1例呈不规则状。肿瘤直径范围3-10cm,平均5.3cm,4例边缘均较清晰。信号或密度均匀3例,不均匀1例。MRI检查,T2WI序列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1例T2WI序列伴不同程度高信号,T1WI序列均呈等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4例病灶呈不均匀性轻度强化,延时扫描持续强化。4例均未见伴有盆腔淋巴结肿大。结论卵泡细胞瘤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综合影像分析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卵泡膜 细胞瘤 影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