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在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实时用NIM—ResponseTM肌电监测仪监测盆底括约肌电活动,了解控尿神经的分布,以便术中保护控尿神经,提高术后控尿效果;并对比手术前后患者控尿情况,评价实时监测技术在保护控尿神经方面的效果及意义。方法80例前列腺癌患者临床分期为T2a-T3a纳入研究。将这些术前控尿正常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40例。其中A组(神经监测组)利用NIM—ResponseTM肌电监测仪对以上患者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盆底括约肌电活动进行术中实时监测。所有患者均采用气管全麻,避免术中使用肌松药。接地电极接于上臂,探测电极置于肛门括约肌及尿道括约肌。术中在前列腺邻近结构处以神经刺激探针以最高5mA电流刺激和探测证实控尿神经在膀胱颈、前列腺、尿道周围行程及功能状态,通过避免电切电凝破坏控尿神经邻近结构达到保护其免受损伤的目的。B组(非神经监测组)行常规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对比术前、术后拔尿管后24h、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患者控尿情况,包括尿动力学检查、尿垫试验、膀胱镜检查。结果术后两组拔尿管后24h完全控尿率有显著差异(65.0%vs37.5%,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6个月控尿率则无差异(80.0%vs75.0%,P〉0.05和92.5%vs90.0%,P〉0.05)。术后30d尿动力学检查证实80例患者前列腺部尿道控制带阻力消失,尿道闭合压正常存在,括约肌肌电正常存在。膀胱镜见40例患者尿道括约肌结构存在,镜下括约肌收缩功能良好。结论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中采用盆底括约肌电活动实时监测,对控尿神经的解剖及功能分布有较强的准确,可加快术后控尿功能恢复。

  • 标签: 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 神经监测 神经刺激 尿失禁 控尿
  • 简介:目的探讨B超监控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PHIFU)辐照的可行。方法将高强度聚集超声(HIFU)治疗系统设置为脉冲工作状态,调整脉冲重复频率为4Hz,辐照剂量分别为180、240、300J,每个剂量又分为4个占空比时间组(1%~4%)。PHIFU定点辐照离体牛肝组织,辐照结束后比较靶区辐照前后的声像图变化和灰度值变化,切开牛肝组织肉眼观察靶区的形态变化,重复实验10次。取靶区与正常组织交界处组织行HE染色。结果PHIFU辐照离体牛肝组织后,靶区B超图像出现低回声区,靶区灰度差值为负值,且各剂量下所有占空比时间组灰度差的负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剂量下,占空比为1%~3%的PHIFU辐照后切开靶区组织有清亮液体流出,靶区仅见空洞,其内未见凝固坏死;占空比为4%的PHIFU辐照后可见泥浆样液体流出。结论通过观察PHIFU辐照后的灰度值和声像图变化,可以间接指导制定治疗剂量和判断治疗效果。

  • 标签: 脉冲高强度聚焦超声 非热损伤 靶区 低回声区 灰度
  • 简介: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在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HIE)诊断中的可行。方法选取临床拟诊HIE行CT检查的新生儿200例,随机等分成2组,分别使用120kV,200mAs及120kV,75mAs各扫描100例。分别比较2组CT权重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总剂量(TDV)数值。两种扫描参数所得图像,由2名副高以上职称医师采用双盲法评价CT图像,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将优、良和合格归入符合诊断要求病例,并作统计学处理。结果在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诊断中,64层螺旋CT低剂量组扫描的辐射剂量为常规组扫描辐射剂量的37.5%,两组符合诊断要求的影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0kV,75mAs低剂量扫描适用于新生儿缺血缺氧脑病的CT检查,这也符合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倡导的将辐射照射减至可合理达到的最低水平的原则。

  • 标签: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64层螺旋CT 低剂量扫描 辐射防护最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对比研究陈旧与新鲜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4例老年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将研究对象按陈旧性骨折和新鲜性骨折分为两组,分别拍摄两组术前术后标准正侧位x线片,从而对骨折椎体高度的恢复,后凸畸形的矫正及疼痛目测分级评分(VAS)研究对比。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陈旧性骨折 临床对比研究 胸腰椎压缩骨折 骨质疏松性
  • 简介:目的探讨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7例ASO(ASO组)和212例结节甲状腺肿(结甲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结果下肢ASO组贫血人数所占比率为43.8%,结甲组为7.1%(P<0.05);下肢ASO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低于结甲组(P<0.05);下肢ASO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结甲组(P=0.164)。结论下肢ASO患者中贫血发生率高,血红蛋白相关指标与下肢ASO发生呈负相关,纠正贫血是治疗下肢ASO的重要部分。

  • 标签: 贫血 血红蛋白 动脉硬化 闭塞性
  • 简介: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管接触溶栓(CDT)术后髂静脉支架治疗髂静脉病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随机对照研究。155例下肢DVT患者经CDT治疗后,髂静脉远端主干静脉完全通畅,髂静脉残留狭窄大于50%者中的7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45例行髂静脉支架置入,对照组29例髂静脉未置入支架。观察指标:深静脉通畅率,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变化,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计分(VCSS)变化及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行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实验组40例,对照组27例,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终点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35/40)vs29.6%(8/27),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的1年累积通畅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86.0%vs54.8%,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的CEAP分类法中临床分级(C)术前术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1±0.21vs0.69±0.23,P<0.01)。随访终点实验组及对照组VCSS术后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57±0.27vs6.56±0.23,P<0.01)。实验组及对照组CIVIQ调查表终点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2.67±3.01vs39.34±6.66,P<0.01)。结论髂静脉支架对下肢DVT导管溶栓术后治疗髂静脉病变能够提高深静脉的通畅率,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性溶栓 支架
  • 简介:坏死性凋亡是一种非caspase依赖的程序细胞死亡方式。它的调节、诱导及阻断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一系列分子的表达及调控。研究发现,坏死性凋亡不仅参与机体的生理性调节过程,一些具有坏死表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与坏死性凋亡的活化直接相关,如神经变性性疾病,缺血性疾病,炎症、病毒感染性疾病等。此外,对肿瘤耐药细胞株的研究证实,在规避肿瘤多药耐药方面坏死性凋亡诱导剂具有“广谱”。坏死性凋亡信号通路、生理特征及临床相关研究,为肿瘤性疾病分子靶向治疗及靶向药物研发开拓了新的前景。本文就坏死性凋亡的可能调控机制、生理学特征及坏死性凋亡与临床疾病和多药耐药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 标签: 坏死性凋亡 调节机制 临床疾病 多药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半月板损伤部位与专有体征之间的对应关系,以评价专有体征体对半月板损伤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9年3月~2011年3月,通过临床查体诊断以及关节镜检确诊半月板损伤的114例(123膝)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半月板损伤的各专有体征对不同部位半月板损伤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各项半月板损伤的专有体征对诊断半月板损伤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并与半月板损伤的部位存在明显的相关。结论:多个相关专有体征相结合的临床查体可提高半月板损伤诊断的准确率。

  • 标签: 半月板损伤 损伤部位 相关性 体征 临床查体 2009年
  • 简介:目的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脂联素与瘦素和炎细胞因子的相关及其发病机制。方法测定8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实验组)和80例绝经后健康妇女(对照组)的血清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石(IL-6)和骨密度(BMD)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血清脂联素、瘦素、TNF-α、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腰椎BMD、髋部BMD、前臂BMD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脂联素与瘦素(r=0.592)、TNF—α(r=0.553)和IL-6(r=0.388)呈显著正相关,与髋部BMD(r=-0.477)、腰椎BMD(r=-0.391)、前臂BMD(r=-0.329)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过程是脂联素、瘦素和炎反府等名冈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 标签: 骨质疏松 绝经后 脂联素 瘦素 受体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研究培养小鼠密质骨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分析其免疫功能和分化潜能。分离小鼠双侧股骨和胫骨,反复冲洗,取出骨髓细胞,用胶原酶消化骨碎片,分离有核细胞并接种于6孔板。对第3代MSC进行免疫表型测定、免疫抑制功能分析及进行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诱导分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3周内可自小鼠密质骨分离高纯度的MSC,后者具有向成脂细胞、成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分化的潜能,具有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功能。BALB/cT细胞经C57BL/6T细胞刺激后对照组液体闪烁计数仪检测每分钟计数(CPM)值为(2.56±0.31)×104,而与细胞比例为100∶1和10∶1的C57BL/6第3代密质骨MSC共孵育组的CPM值分别为(0.47±0.12)×104和(0.28±0.09)×104,MSC处理组CPM值与对照组CPM值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MSC抑制功能呈剂量依赖。结论:小鼠密质骨富含MSC,原代培养MSC造血细胞污染程度低,具有抑制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功能,具有更广泛的实验研究应用价值。

  • 标签: 密质骨 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分化 免疫表型
  • 简介:恶性梗阻黄疸是由各种恶性肿瘤引起的不同部位的胆道狭窄或闭塞,常规恶性肿瘤有胆管癌、胆囊癌、胰腺癌、肝癌和肝门部转移癌等。因为胆管梗阻,造成肝内胆汁淤积而进展为肝衰竭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导致恶性梗阻黄疸的肿瘤多为少血供肿瘤且血供特殊,发病隐匿,确诊时多为中晚期,全身或局部化疗疗效差,

  • 标签: 黄疸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儿童阻塞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听力下降患儿的腺样体、扁桃体肥大分布情况,探讨其与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的关系。方法选取行多导睡眠监测、听力学测试的OSAHS听力下降患儿81例(162耳),根据OSAHS诊疗指南分为AHI轻度、中度和重度三组,采用鼻咽部腺样体x线、鼻内窥镜检查测定腺样体及扁桃体大小,分析腺样体、扁桃体与AHI的关系。结果AH15-组的腺样体(Ⅰ~Ⅲ级)分布:轻度组分别为50.00%、36-36%、13.64%;中度组分别为18.75%、43.75%、37.50%;重度组分别为18.52%、14.81%、66.67%;腺样体大小与AHI呈正相关(r=0.40,P〈0.05)。AH15-组的扁桃体(Ⅰ~Ⅲ度)分布:轻度组分别为50.00%、22.73%、27.27%;中度组分别为31.25%、40.63%、28.13%:重度组分别为18.52%、44.44%、37.04%。扁桃体大小与AHI呈弱相关,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0.20,P〉0.05)。结论OSAHS听力下降患儿与腺样体肥大疾病之间具有中度的相关,与扁桃体肥大之间相关不明显。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 儿童 腺样体 扁桃体
  • 简介:<正>肿瘤免疫学是免疫学深入到肿瘤学研究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机体免疫的关系,以及应用免疫学原理和手段对肿瘤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一门科学。肿瘤免疫的概念起源于本世纪初[1]。1909年Ehrlich首先提出,免疫系统不仅负责防御微生物侵犯,而且能从机体内清除改变了的宿主成分。此后人们认识到癌细胞是改变了的宿主成分。20世纪中期,Foley证实,

  • 标签: 程序性死亡 肿瘤免疫学 黑色素瘤 免疫系统 肿瘤学 肿瘤免疫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芍药苷对大鼠放射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雄性SD大鼠放射肝纤维化实验动物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芍药苷治疗组(20、40、80mg·kg-1),每组10只。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制备成放射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各组每天给予相应药物灌胃。于照射后第26周末处死大鼠,检测大鼠血清中AST、ALT的活性,ELISA法测血清中TGF-β1、HA、PC-Ⅲ、LN含量;光镜下观察肝脏HE染色、MASSON染色病理改变;碱水法检测大鼠肝脏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肝脏组织TGF-β1、Smad3/4/7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损伤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其血清中AST、ALT活性明显升高,血清中TGF-β1、HA、PC-Ⅲ、LN含量明显增加,大鼠肝脏组织中Hyp含量增加,另外大鼠肝脏组织中TGF-β1、Smad3/4/7蛋白表达增加。与模型组比较,芍药苷治疗组可明显抑制大鼠血清中AST、ALT活性的升高,降低血清中TGF-β1、HA、PC-Ⅲ、LN的含量,降低肝脏组织中Hyp含量,减轻肝脏损伤程度及胶原纤维增生程度;芍药苷治疗组可减少大鼠肝脏组织中TGF-β1和Smad3/4/7蛋白表达。结论芍药苷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阻断TGF-β1/Smad信号传导通路有关。

  • 标签: 芍药苷 放射性肝纤维化 TGF-Β1 SMADS
  • 简介:[摘要]目的:本综述的主要目的就是,评价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异体骨融合、自体骨融合、cage植入和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疾病的临床和放射结果。研究背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一直是保守治疗无效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标准治疗。然而,尚没有研究对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异体骨融合、自体骨融合、cage植入和颈椎间盘置换。方法:根据严格的纳入标准,

  • 标签: 前路颈椎间盘切除 CAGE植入 颈椎间盘置换 骨融合 自体 有效性
  • 简介:目的总结晚期卵巢癌、输卵管癌和腹膜癌患者行腹腔镜初次或间歇肿瘤细胞减灭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接受腹腔镜肿瘤细胞减灭术的晚期卵巢癌(FIGOIIC期以上)、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2名患者接受腹腔镜评估手术。17例接受全腹腔镜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88.2%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11例腹腔镜评估后转开腹肿瘤细胞减灭术,其中72.7%为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4例仅进行活检和(或)姑息手术。腹腔镜组平均随访时间19.7月,9例无瘤生存,6例带瘤生存,2例因肿瘤死亡。开腹组平均随访时间25.8月,3例无瘤生存,5例带瘤生存,3例因肿瘤死亡。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P=0.008和P=0.03),但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与开腹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中位复发时间,腹腔镜组为31.7月,开腹组为21.5个月(P=0.3)。结论对于经过精心挑选的晚期卵巢癌、输卵管癌和原发性腹膜癌病例,采用腹腔镜进行诊断、分期和肿瘤细胞减灭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卵巢癌 肿瘤细胞减灭术
  • 简介:患者,男,64岁。因"餐后2h后出现剧烈腹痛1d伴呕吐"于2011-03-02入住我院急重症外科。入院时,腹痛剧烈,绞痛,伴恶心呕吐3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发病当天曾在当地诊所给予解痉镇痛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疼痛无缓解。入院时,诉头昏,腹痛腹胀,四肢乏力,肛门停止排便,24h尿量50ml,色深黄。既往有三十余年慢性胃炎病史。

  • 标签: 阑尾炎 肠坏死
  • 简介:目的探讨坦索罗辛作为一种潜在的男性避孕药应用的有效和安全。方法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A组和B组),按依次交叉的方式给予安慰剂和坦索罗辛(单次口服剂量为0.4mg或0.8mg),每次给药之间有7天的间歇期。每次给药后4~6小时,评估每个受试者的射精情况,同时记录性欲和坦索罗辛的不良反应。结果服用0.8mg坦索罗辛后,所有受试者均发生了不射精症;服用0.4mg的坦索罗辛后,有功能的精子总数显著减少。6名受试者表示服用0.8mg的坦索罗辛后出现可忍受的不适,其中1名出现眼睑下垂、2名出现鼻塞、3名出现乏力。症状在服药10小时后消失。结论坦索罗辛可导致男性射精异常,且存在剂量相关。α1A-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坦索罗辛在将来可能成为一种男性避孕药,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 标签: 男性避孕 α1A-受体拮抗剂 射精障碍
  • 简介:目的通过眼底断层扫描(HRT)检测可疑青光眼与正常眼,对照个体视盘结构参数变化,探讨在招飞体检中使用该检测手段的必要可行。方法对16例正常个体、18例可疑青光眼个体进行HRT检查,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6例正常对照组HRT检查均正常,可疑青光眼组中部分HRT结果则出现不同程度改变,改变随杯盘比值的增大阳性率增加。结论应用HRT可以早期发现开角型青光眼,且HRT具有更高的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在招飞体检中使用该检查有助于区分可疑青光眼中的开角型青光眼及正常大生理杯眼。

  • 标签: 青光眼 开角型 视盘 体层摄影术 早期诊断 航天医学 体格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