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预防溶血输血不良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500例建卡孕妇统一筛查不规则抗体作为观察组,500例不进行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研究。对两组患者输血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观察组不规则抗体出现原因予以分析。结果输血次数≥3次的阳性率高于输血次数<3次;女性有妊娠史者的阳性率高于无妊娠史者;观察组患者溶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6%,小于对照组18%的不良反应率;两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够预防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对减少溶血不良输血反应具有较好的应用及推广价值。

  • 标签: 不规则抗体筛查 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AIHA)患者采取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6例AIHA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三组,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的为A组,输注悬浮红细胞的为B组,在输注洗涤红细胞的基础上接受血液置换治疗的为C组。对比并评价三组患者的输血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的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水平相比于治疗前明显升高,网织红细胞及胆红素水平相比于治疗前则显著下降(P<0.05)。此外,C组患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水平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网织红细胞及胆红素水平则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对于AIHA患者,通过向其输注洗涤红细胞联合血液置换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液相关指标,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值得重视。

  • 标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 输血治疗 回顾性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采用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016年5月间收治的6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取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过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输血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计算结果均显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联合血液置换治疗的方式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中具有较为理想的疗效,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对其进行推广应用。

  • 标签: 输血方法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三洗红细胞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悬浮红细胞输注和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两种输血方法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4年以来收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悬浮红细胞输注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输血前后血液中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胆红素含量以及治疗有效率和不良率。结果实验组输血前后四种血液成分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治疗不良率差别不大,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液置换医治自身免疫性溶血贫血有很好的疗效,且少有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 标签: 悬浮红细胞输注 洗涤红细胞输注 血浆置换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过滤技术在降低输血反应发生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法将我院收治的204例需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分成甲乙两组各102例,分别给予其常规数学与白细胞过滤技术输血,观察两组输血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甲组输血反应发生率为14.71%,同乙组的0.098%相比,差异显著;且两组在体温升高值、PT值与APTT值、TT值以及FIB值方面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在ALB与TP值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细胞过滤技术的应用,对减少输血输血反应发生,有着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 标签: 白细胞过滤 输血反应 凝血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输血反应病例资料,以供临床参考以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急性输血反应患者(2014年5月~2015年6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其输血反应类型分布以及其输血反应情况。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输血反应情况包括过敏反应发热反应以及其他反应等,过敏反应占总例数的70.00%(35/50),发热反应占总例数的22.00%(11/50),其他反应占总例数的8.00%(4/50)。同时,在50例急性输血反应患者中,其血液成分分为红细胞、血浆以及血小板,其输血反应发生例数分别为9例、16例以及25例。结论对患者实施输血治疗需要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指标,从而有效预防患者因为输血而出现急性输血反应,也可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 标签: 急性输血反应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 报道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我院2016年3月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溶血尿毒症孕妇,入院时孕39+2周,根据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检查结果以及术后情况诊断为溶血尿毒综合症;胎盘早剥;DIC;hellp综合症;中度贫血;重度子痫前期;胎儿窘迫;孕39+2周头位剖宫产壹活婴;代谢性酸中毒。通过手术、正确抢救及合理护理,成功分娩,有效改变怀孕结局。

  • 标签: 妊娠 溶血 尿毒症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触珠蛋白(HP)对溶血贫血患者的临床诊断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160例患者,其中78例患者为溶血贫血,分为溶血贫血组;82例患者为其他类型贫血,分为其他类型贫血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P浓度。结果溶血贫血组HP浓度明显低于其他类型贫血贫血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采用HP对溶血贫血进行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采用触珠蛋白(HP)对溶血贫血患者的进行临床诊断准确性较高,且不受过多因素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触珠蛋白(HP) 溶血性贫血 其他类型贫血 临床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在本次研究中选择近一年在我院接受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贫血的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贫血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方式进行掌握。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20例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实践证明,出现机械性溶血的因素比较多,其中人工瓣环周围漏的患者5例,人工材料粗糙,覆盖不到位的4例,材料应用不合理的3例,红细胞破损受损8例。结论对二尖瓣成形术后机械性溶血贫血患者要做好病情分析工作,人工瓣环置入是否存在残余现象是关键,针对其特殊性,要结合治疗手段要求实施,保证后续治疗的有效性。

  • 标签: 二尖瓣成形术 机械性溶血性贫血 再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患者交叉配血方法及输血溶血状况。方法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来我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给予对照组凝聚胺法,给予观察组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将两组患者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与输血溶血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交叉配血准确度、灵敏度显著较高,溶血及不溶血不良反应率显著较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血患者应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不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而且溶血溶血不良反应较少,兼具准确性与安全性,临床上推广很有价值。

  • 标签: 输血 交叉配血 溶血状况 凝聚胺法 微柱凝胶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发热嗜中性皮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发热嗜中性皮病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7~10天皮损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住院时间10~25天,平均12天,随访1~3年复发3例。结论治疗中去除各种诱因,查明可能引起的原发性疾病并加以治疗。

  • 标签: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输血前给予预防性药物对输血时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输血的148例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输血前不采用预防性用药,观察组则给予预防性用药,然后对比统计两组输血者在输血时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者中发生不良反应输血者有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对照组者中发生不良反应输血者有1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9%,两组输血者不良反应率差异并不具备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结论在输血前对输血者给予预防性用药对输血者发生不良反应并无明显影响。

  • 标签: 预防性用药 不良影响 输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少白细胞技术输血与常规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64例输血治疗患者,于2016年11月14日至2018年4月5日收治,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给予常规输血治疗、观察组给予少白细胞技术输血治疗,各32例;且对两组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热、寒战、过敏、尿蛋白)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观察组32例输血治疗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3.13%(1/32)低于对照组数据21.88%(7/32),P<0.05。结论输血治疗过程中采用少白细胞技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在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基础上减轻患者痛苦,值得应用及推广。

  • 标签: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 常规输血 输血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自身凝集反应对113例输血不良反应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我站申请接受输注悬浮少白细胞红细胞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凝集情况的不同将其随机均分为次侧凝集不高于自身凝集、主侧无凝集的实验组与主次侧均无凝集的参照组,对比分析两组不良反应以及输注效果差异。结果共计12940例,实验、参照两组各有113例、12827例。实验、参照两组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0.19%,二者差异较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在输血效果方面,实验、参照两组总体分别为10.4g/L/2U、11.3g/L/2U,P>0.05,同样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输血过程中自身凝集反应对113例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输注效果均无明显影响。

  • 标签: 自身凝集反应 输注效果 不良反应 血型鉴定
  • 简介:摘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严重的心血管急症,严重时可威胁患者生命。强化抗血小板治疗可以减少血栓的栓塞,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大大降低病死率。然而,抗血小板治疗可为冠心病患者带来了很大的临床获益,同时又使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本文通过查找替罗班导致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症等文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替罗班的主要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和处理策略,最大限度的减轻不良反应危害。

  • 标签: 替罗非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小儿热性惊厥是婴幼儿最常见的惊厥性疾病,它是指婴儿时期发生的而且伴有发热的惊厥发作,并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曾有无热惊厥病史者。小儿热性惊厥有比较复杂的发病因素,多数热性惊厥患儿具有良好的预后,但仍有部分患儿由于家长对热性惊厥的临床症状的认识不足,从而预后不理想,甚至会复发。近年来,国内国外对热性惊厥的患儿做过很多的研究,从这些治疗经验、研究证据及临床分析等,可以了解到目前对儿童热性惊厥的治疗进展。

  • 标签: 儿童热性惊厥 诊治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对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4年9月到院进行预输血20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他们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析统计不规则抗体的特异性和检出率。结果2000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筛查出12例,阳性检出率为0.6%,其中,血液疾病者和肿瘤患者8例,显著高于其他疾病(4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规则抗体特异性上,Rh系统抗体占77.11%,MNS系统抗体占33.33%。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能及时了解患者输血需求,便于选择适合患者的血液,对患者临床输血的安全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 标签: 不规则抗体 筛查 输血安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力衰竭合并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NTIS)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心力衰竭合并NTIS的住院患者40例(低FT3组),另外选择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FT3,FT4,T3,T4,TSH,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NTIS组FT3降低,NT-proBNP、cTnI升高,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FT3、NT-proBNP、cTnI水平对预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充血性心力衰竭 非甲状腺疾病综合征 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 简介:摘要目的对成分输血在大量输血患者中的应用方式以及疗效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本院收治的大量输血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于对照组患者,依据临床输血申请单发出血液成分,对于观察组患者,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订输血方案,对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APTT、PT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同时,Fib、PLT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在对大量输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可合理应用血小板以及新鲜冰冻血浆,改善患者凝血功能,止血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大量输血 成分输血 凝血功能 APTT PT Fib P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