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狭窄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45例主动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主动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取决于狭窄的程度。结论主动狭窄用超声心动图来诊断是最为方便的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狭窄 超声表现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胸腹痛在主动夹层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到2014年12月间收治的主动夹层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是否具备胸腹痛特征将其分为三组,典型胸腹痛组、不典型胸腹痛组和无胸腹痛组分别有74例、26例和20例,分别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初步诊断正确率。结果本文120例患者中,经综合性初步诊断后,正确诊断95例,正确拟诊率为79.2%。其中,典型胸腹痛组、不典型胸腹痛组和无胸腹痛组的正确拟诊率分别为89.2%、69.2%和55.0%,有典型胸腹痛组显著高于不典型胸腹痛组,高于无胸腹痛组的规律,每两组之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主动夹层的临床诊断中,胸腹痛症状可以和常规查体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腹X线平片等联合应用,提高患者的正确拟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胸腹痛 主动脉夹层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夹层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方法筛选2011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主动介入造影检查确诊为主动夹层动脉瘤,所有患者手术治疗前均接受胸腹部CTA检查,并将原始影像进行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容积再现等图像后处理技术,根据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总结主动夹层动脉瘤的CTA特异性征象。结果CTA确诊主动夹层动脉瘤17例,检出率为85.00%,与手术及DSA结果证实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图像后处理可清晰观察主动夹层范围及腔内血栓、管壁钙化、移位与破裂口。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对主动夹层动脉瘤敏感性较高,可清晰显示主动夹层动脉瘤的累计范围与细节结构,可作为首选的无创检查手段。

  • 标签: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主动夹层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0月到2015年1月我院收取的主动夹层介入治疗病人68例,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4)和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心率值、收缩压值、舒张压值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氧分压值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HAMA评分、VAS评分均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达到9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5%(P<0.05)。结论在主动夹层患者护理中,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可有效地控制AD病情,确保治疗安全。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护理安全管理 HAMA VAS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主动壁内血肿MRI和CT的诊断结果,为临床治疗寻找准确的诊断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到2015年9月在我院接受主动壁内血肿和主动夹层影像学诊断和分析的患者68例,在病人安全的情况下先做磁共振平扫,再做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主要分析患者的CT和MRI特点,同时,对比二者的诊断准确率。结果68例患者中主动壁内血肿42例,主动夹层患者26例,主动壁内血肿表现为主动壁环形增厚、新月形增厚,或二者同时存在,部分患者主动壁溃疡形成;主动夹层患者主动内膜移位、真假腔形成及内膜的破口;由此可见内膜片和真假腔形成、内膜的破口是主动夹层和主动壁内血肿鉴别诊断的依据。增强CT和MRI对于主动壁内血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100%和78.57%。两种方法的准确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能够快速有效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患者主动壁内血肿和主动夹层,有利于患者的确诊和治疗;磁共振平扫容易漏诊较小的壁内血肿及小的内膜破口;磁共振检查较慢,也不适宜在危重的患者中使用。但磁共振检查无毒、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对于孕妇、碘造影剂过敏者、肾功能不全者,磁共振检查也是最最佳的选择。

  • 标签: 主动脉壁内血肿 主动脉夹层 影像学诊断 CT MRI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血管成像(MCSTA)在主动夹层里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薄层针对35例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增强扫描,并观察这些患者的病变血管和部位。后处理措施是将原始数据在ADW工作站上利用容积再现法(V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覆盖法(SSD)、多平面重组(MPR)和曲面重建等相关技术。结果35例病例中,内膜钙化移位20例,病变主动内真假两腔呈不一样密度有24例,在增强扫描中均有双腔显影,两腔之间见内膜片35例,内膜破口显示18例。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CSTA)具有很高的分辨率,患者的病情显示也非常清晰,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快捷、准确、有效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体层摄影术 血管造影术 放射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CTA扫描方法在诊断主动夹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在医院2015年4月到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中抽取50例作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使用原始数据进行图像重建。结果本组患者DeBakey分型如下Ⅰ型17例,Ⅱ型9例,Ⅲ型24例;重要分支血管受累患者有11例,主动扩张、硬化、形态不规则和各段管径比率不均匀者42例。结论全程CTA扫描可明确患者主动夹层分型,并了解其主动、重要分支血管以及器官受累情况,从而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全程CTA扫描 诊断 主动脉夹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查二叶式主动瓣畸形(BAV)患者主动瓣的形态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测32例BAV患者的瓣膜情况与风湿性心脏病主动瓣病变及单纯主动瓣钙化患者对比,并测量主动内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声心动图能够良好的显示BAV二叶瓣膜及双冠状窦等解剖特征,并能清晰的显示主动瓣的厚度及钙化灶;BAV患者的瓣膜增厚及钙化情况与风心病患者类似,升主动及降主动内径之比大于风湿性心脏病和单纯主动瓣钙化患者。结论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有效的测出主动瓣畸形的情况,在存在主动瓣钙化、升主动扩张及升/降主动比值增大的患者要警惕BAV存在,并对临床上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均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二叶式 主动脉瓣畸形
  • 简介:摘要目的对腹主动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手术配合进行总结,并对其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对35例腹主动瘤病人施行腹主动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并予以密切的护理配合。结果35例患者均成功施行腹主动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术中情况顺利,术后造影均未见明显内漏、血管出血、支架移位等并发症。结论加强腹主动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腹主动瘤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的创伤小,失血量少,术后的恢复期较短,适用于条件允许的大部分患者。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 手术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主动夹层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精神异常的观察及护理体会。方法分析2015年8月~2016年3月间15例主动夹层患者,行腔内隔绝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措施。结果15例患者经腔内隔绝术后,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其中1例发生严重意识精神障碍),其余无切口感染、肾功衰、内漏、无脊髓损伤。15例患者均在术后2周内康复出院。结论经过对术后并发症的细致观察及有效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能积极处理,使患者术后都能良好地恢复,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隔绝术 并发症 精神异常 护理
  • 简介:摘要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中主动球囊反搏术应用及护理进展,包括应用指征,围术期整体、全面护理干预,并发症防范等,对增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意义显著,确保了患者临床安全,本次研究就此进行综述。

  • 标签: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 急性心肌梗塞 护理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采用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临床观察。方法选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2例,共有患肢60条,8条行球囊扩张术,16例行骼动脉球囊扩张联合支架植入术,12条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24条行股深动脉成形术。结果本次选取的病例行髂动脉支架植入的肢体共48条,加行股-腘动脉旁路术的肢体共24条,股深动脉成形术同时开展的肢体共10条,14条单纯行股深动脉成形术,均成功。相较术前,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静息痛均消失,患肢皮温升高。换药后溃疡均愈合。相较术前踝肱指数,术后明显升高,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行12个月随访,静息痛3例。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理想,症状改善明显,对保障患者生存质量意义显著。

  • 标签: 血管介入 外科手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桡动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和/或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PTCA)和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的病人1750例术后并发桡动脉血栓的原因并总结其护理经验。结果本组资料显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穿刺成功1709例(98.00%),穿刺失败41例(0.23%),穿刺失败者改用肱动脉或股动脉入路手术成功;在住院期间并发桡动脉血栓的患者有17例,占0.01%,其血栓形成的原因与术后桡动脉痉挛、术后穿刺局部出血导致压迫时间的延长以及术前、术中肝素的用量和手术前后患者的血脂、血糖、血压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诊疗术安全有效,桡动脉血栓形成极少。通过术前认真评估、术后及时观察恰当的护理,17例患者均好转出院。

  • 标签: 桡动脉 冠状动脉 血栓形成 原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26例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分析,评定疾病情况。结果冠状动脉正常者14例(11.1%),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112例(88.9%),其中心肌桥-壁冠状动脉7例,冠状动脉开口异位2例、先天性冠状动脉瘘1例。受累血管151支172处,累及单支血管者35例(31.3%),累及2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者77例(68.8%)其中,重度狭窄及闭塞68处(占39.5%)。结论冠状动脉DSA造影能够清楚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类型、部位,是诊断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依据。

  • 标签: 冠心病 冠状动脉 DSA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既往临床诊断“冠心病”患者21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及冠状动脉造影,进行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①冠心病组中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左侧颈动脉狭窄、右侧颈动脉狭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亚组双侧颈动脉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Ⅲ亚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与I亚组、Ⅱ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双侧颈动脉狭窄较单侧颈动脉狭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更具有相关性,且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更具有正相关性。②颈动脉中重度狭窄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呈正相关。

  • 标签: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 冠状动脉造影 颈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应用自膨式/球囊扩张式支架血管内治疗48例有症状颅外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70~95%。结果1例术中发生同侧脑梗塞,无死亡病例。结论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外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1]。

  • 标签: 脑卒中 颅外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 支架置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显微手术治疗的MCAA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40例,伴有血肿24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0级2例,I级6例,Ⅱ级14例,Ⅲ级20例,Ⅳ级20例,V级2例。所有患者均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64例。按GOS评分恢复良好46例(71.8%),重残4例(6.3%),植物状态4例(6.3%),死亡10例(15.6%)。无复发或再出血的患者。结论术前评估和手术入路是治疗MCAA的关键。术中应尽量避免对穿支血管的损伤,防止术后发生脑梗死。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肺动脉造影和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84例PE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诊断方式分组,其中38例患者行CT诊断为CT组,46例患者行MR诊断为MR组,比较诊断结果。结果CT组患者中,MSCTPA诊断发现643支肺动脉栓子,其中有462支是中线段以上栓子;MR组患者中,MRPA诊断发现135支肺动脉栓塞。结论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肺动脉造影和MR诊断价值均高,均应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肺动脉栓塞 CT肺动脉造影 MR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依托CTA对患者肝动脉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临床治疗意义进行研究。方法以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10例患者肝动脉CT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类研究数据进行比较,研究各型变异发生率和变异分部情况。结果本组210例患者中正常型174例,变异型36例,与MICHEL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肝癌病例64例,其中正常型40例,变异型24例,与所有病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动脉变异情况多样,通过CAT分析可清晰了解肝动脉解剖变异情况,对后期治疗方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肝动脉 变异 CAT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