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夹层患者术前应用右美托咪定镇痛镇静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监测287例主动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用右美托咪定后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改变。结果右美托咪定镇静作用强、时间短,具有高选择性,对呼吸抑制不明显,镇静过程容易被唤醒,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结论术前应用右美托嘧啶镇痛镇静,大大降低了主动夹层患者术前死亡率。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镇痛 镇静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主动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源性休克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138例采用IABP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统计心源性休克病因、心肌梗死部位、心腔大小、心源性休克发生至开始IABP治疗时间、机械通气应用等因素,以2周内各种原因死亡为研究终点,评估上述因素对IABP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心肌梗死、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相比,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行IABP的死亡率明显升高(26.2%、12.9%比86.4%、66.7%,P均〈0.05);与前间隔、广泛前壁和高侧壁梗死患者相比,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患者行IABP的死亡率明显升高(10.0%、13.0%、11.1%比78.9%,P〈0.05);此外,心脏越大、机械通气时间越长、IABP应用越晚,死亡率越高(P均〈0.05)。结论:中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瓣膜病,下壁并右室心肌梗死,主动球囊反搏应用延迟及心脏大、机械通气等因素可影响主动球囊反搏临床效果,值得警惕。

  • 标签: 主动脉气囊 心肌梗死 休克 心源性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DebakeyⅢ型急性主动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患者围术期谵妄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经大血管双源增强CT诊断为DebakeyⅢ型急性AD、行全麻下介入大血管腔内隔绝术的221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35例,女性86例。根据是否存在谵妄症状分为谵妄组46例和对照组175例。根据谵妄发生时段分为术前谵妄组15例和术后谵妄组31例。记录并统计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结果入选者中,谵妄发生率20.8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夹层累及范围(OR=3.32,95%CI:1.68~6.94,P=0.001)、低氧血症(OR=1.62,95%CI:1.02~2.84,P=0.029)、住院时间(OR=1.66,95%CI:1.36~1.78,P=0.022)是围术期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DebakeyⅢ型AD患者围术期并发精神障碍的影响因素很多,积极纠正低氧血症、缩短监护病房留置时间,可降低其发生率。

  • 标签: 主动脉疾病 手术期间 缺氧 谵妄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5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96例A型主动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并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而探讨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按照临床结局将纳入的患者分为生存组(56例)和死亡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并行多元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影响该人群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资料,发现死亡组术前心功能Ⅳ级、神经系统障碍、肝功能不全、术后低血压、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和APACHEⅡ评分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心功能Ⅳ级、术后肝功能不全、术后低血压和APACHEⅡ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型主动夹层术后急性肾损伤并行肾脏替代治疗患者的预后与术后肝功能不全、术后低血压、APACHEⅡ评分和术前心功能Ⅳ级有关,因此,应重视患者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并加以干预,以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急性肾损伤 肾脏替代治疗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动脉瘤的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2010年7月~2016年7月诊治的11例VAA患者的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5例;年龄41~72岁,平均48±16岁。瘤体位于脾动脉7例,肾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肝动脉1例,腹腔动脉1例。6例患者行动脉瘤体栓塞术+载瘤动脉栓塞术;2例行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联合行动脉瘤体栓塞术+支架植入术;1例行多层裸支架植入术。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术后随访1~44个月(平均21.6个月),未见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及动脉瘤复发;无治疗相关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脾动脉瘤栓塞患者有5例出现不同程度发热、脾区疼痛等脾梗塞症状;肠系膜动脉瘤患者术后未见明显肠道缺血症状。结论经血管腔内治疗内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内脏动脉瘤 栓塞 覆膜支架 多层裸支架
  •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 简介: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9例。根据DSA显示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为开放组(45例)和未开放组(44例)。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的一致性;分析两组术中实施临时性分流率的差异及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DSA结果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患者术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41/45)、97.7%(43/44),总符合率为94.4%(84/89)(Kappa=0.888,P〈0.01)。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CEA术中临时洼分流实施率[2.2%(1/45)]明显低于未开放组[20.5%(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0,P=0.017)。两组患者术后患侧MCA的PSV、EDV、PI均较本组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128±41)cm/s比(77±24)cm/s,(554-18)cm/s比(41±13)cm/s,(0.92±0.14)比(0.67±0.14);未开放组:(139±44)cm/s比(86±31)cm/s,(59±22)cm/s比(44±16)cm/s,(0.94±0.15)比(0.71±0.16);均P〈0.01];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42)cm/s比(157±57)cm/s,(55±24)cm/s比(72±34)cm/s,均P〈0.01],手术前后健侧A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及PI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前交通动�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前交通动脉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患者女,55岁,因发现左颈部搏动性包块伴有转颈时疼痛感3d,于2015年6月29日收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口服硝苯地平控制血压效果满意。体格检查意识清楚,颈无抵抗,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深浅感觉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颌下可扪及一搏动性包块,搏动与心律同步,大小约3.0cm×3.0cm,边界清楚,质韧,无压痛,表面皮肤无红肿、破溃,

  • 标签: 颈内动脉颅外段巨大动脉瘤 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右心功能评价的价值。方法:根据APE患者的死亡风险评估,76例APE患者被分为高危APE组(41例)和非高危APE组(35例)。在CTPA图像上,分析两组患者CT阻塞指数及右心功能参数的差异,并分析CT阻塞指数与右心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非高危APE组比较,高危APE组CT阻塞指数[8.58%比24.69%]、室间隔平直或左突(31.43%比73.17%)、支气管动脉扩张比例(5.71%比24.39%)显著升高,除上腔静脉直径外,两组其余右心功能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CT阻塞指数与右室短轴最大径(RVMSA)、RV∶LV,主肺动脉直径,上腔静脉直径,奇静脉直径呈显著正相关(r=0.684-0.954),与LVMSA呈显著负相关(r=-0.786),P均〈0.01。ROC曲线分析显示,RV∶LV诊断APE严重程度的AUC最大(0.949)。结论:多层螺旋CT右心功能参数是评价APE严重程度的准确而实用的参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肺栓塞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动脉粥样硬化是各种损伤刺激作用于动脉管壁引起的,涉及多细胞、多因素、多环节的全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微小RNA(miRNA)是一类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小分子单链RNA(约22个碱基),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控基因表达。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微RNAS 基因表达调控 血栓形成
  • 简介:患者男,58岁,因"反复头晕10余天,MR血管成像(MRA)显示基底动脉大型动脉瘤"于2015年8月18日收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体格检查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MRT2加权成像显示脑干前方动脉瘤内流空信号(图1);MRA显示基底动脉下1/3段大型囊状动脉瘤,累及双侧椎动脉,瘤颈长为18mm,瘤体最大径为20mm(图2);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基底动脉 支架成形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
  • 简介:患者男,53岁,因突发失语伴双下肢麻木、乏力,于2016年1月20日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突发失语10min,伴双下肢麻木,不能行走,20余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无恶心、呕吐,无抽搐.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血管成像(CTA),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mg/d、阿托伐他汀20mg/d.为进一步治疗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DSA显示为左侧MCA狭窄,右侧MCA分叉部动脉瘤.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闭塞 三干型大脑中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普外科伤口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度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感染12例,感染率为6%。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与伤口感染有明确关系。

  • 标签: 感染 普外科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术后反复发作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对收治的胸椎脊柱结核侧前方或肾切口入路手术后复治患者31例,有后路内固定者12例,其中半年内复发、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者13例,切口窦道形成,长期不愈12例,其中有内固定的6例,经局部抗痨8周后,10例中有6例行内固定取出同时行瘘道入路侧前方病灶清除、内固定、植骨术。6例经3次手术5例治愈,1例瘘道形成,经多种治疗方法10年未愈,仍有瘘道形成。所有病例经2次或3次手术后依药敏试验结果均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2年。结果30例患者经第2次或第3次手术后均全部康复,1例经10年3次手术治疗仍未康复,瘘道形成,未愈合。1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随访10个月—10年,平均6年3个月,17例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患者15例缓解。31例中,手术前后的变化为Frankel分级B级6例—B级1例,C级15例—C级1例,D级10例—D级0例。结论对于胸椎结核反复发作者,尤其有瘘道形成者,局部用药后彻底病灶清除+植骨可取得良好的结果。

  • 标签: 脊柱结核 复发 外科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CSFP)的临床特点和冠脉特点,探讨影响冠状动脉慢血流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潞河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于心内科住院行冠脉造影检查诊断冠状动脉慢血流89例,男性60例(67.4%),女性29例(32.6%),平均年龄(55.16±9.07)岁。选择同期行冠脉造影检查证实冠状动脉正常并且血流正常87例作为对照组,男性33例(37.9%),女性54例(62.1%),平均年龄(55.95±9.43)岁。分析CSFP患者的临床特点、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和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分析影响CSFP的相关因素。结果慢血流组的男性、吸烟的比率高于对照组(P〈O.05),慢血流组患者血红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42.90±14.20)g/L比(135.16±11.98)g/L;(12.18±1.02)%比(11.82±0.92)%,P〈0.05].慢血流组患者GGT、血肌酐、尿酸、甘油三酯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0.53±45.37)U/L比(28.13±29.54)U/L;(73.34±14.54)μmol/L比(66.83±14.20)μmol/L;(338.18±83.66)μmol/L比(313.49±75.19)μmol/L;(2.90±4.48)mmol/L比(1.48±0.71)mmol/L,P〈0.05]。慢血流组HDL—C和E/A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1.05±0.30)mmol/L比(1.14±0.27)mmol/L;(0.99±0.30)比(1.17±0.29),P〈O.05]。CSFP在前降支、回旋支、右冠脉的发生率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tstic回归分析预测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因素为吸烟、低HDL—C、红细胞分布宽度。结论CSFP主要见于男性患者,吸烟、低HDL—C、红细胞分布宽度为其独立预测因素。CSFP主要影响心脏舒张功能。

  • 标签: 冠状动脉慢血流 危险因素 吸烟 红细胞分布宽度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急性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的临床护理,探讨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整体护理,结果除一例高龄患者死亡外,死亡原因为体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急性重症胰腺炎病情急变化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相关的心理,疼痛等护理工作,避免并发症发生,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护理/体会
  • 简介:目的:评价电针配合穴位按摩对颈动脉硬化患者的影响。方法:106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被随机分为常规组(54例,在常规的基础上配合健康教育)和电针按摩组(52例,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入电针及穴位按摩)。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每疗程20次,1次/d。测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的厚度。结果:治疗前两组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和IMT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斑块厚度[左侧:(0.104±0.103)mm比(0.044±0.031)mm,右侧:(0.111±0.093)mm比(0.055±0.046)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90±0.175)mm,右侧:(0.223±0.183)mm],P均〈0.01;电针按摩组治疗后的颈动脉IMT[左侧:(0.096±0.021)mm比(0.086±0.019)mm,右侧:(0.091±0.019)mm比(0.087±0.018)mm]显著变薄,且显著薄于常规组[左侧:(0.105±0.016)mm,右侧:(0.103±0.020)mm],P〈0.05或〈0.01。结论:电针配合穴位按摩能有效地减少颈动脉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标签: 电针 穴位按压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并发症的循证护理。方法随机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选择206例患心肌梗死或需行PCI的患者,手术后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分别为循证护理组(n=105)和常规护理组(n=101),对比指标有患者满意度、SF-36生存质量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包括出血、局部血肿、上肢静脉栓塞、心律失常等。结果循证护理组患者男性58例,女性47例,年龄35~69岁,平均(50.7±6.1)岁,常规护理组患者中有男性56例,女性45例,年龄34~68岁,平均(50.2±6.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构成、心梗类型、梗死部位、合并疾病及服用药物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循证护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满意度更高,分别为5.71%和97.14%,与常规护理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常规护理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低于循证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PCI术后给予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满意度。

  • 标签: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并发症 循证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