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StanfordB型主动夹层是一种复杂、相对常见、危害性大的疾病。解剖上常表现为降主动壁部分撕裂后形成假腔甚至破裂。早期,复杂的B型主动夹层采用开放手术治疗或积极的药物治疗,手术早期死亡率高,药物治疗容易出现夹层动脉瘤。1999年Nienaber和Dake提出腔内治疗B型急性主动夹层。此后,主动腔内修复术成为主动夹层治疗的首选方法。本文主要回顾主动夹层的进展及并发症。

  • 标签: 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并发症
  • 简介:目的总结StanfordB型主动夹层腔内修复术后远端主动重构的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经腔内修复术治疗的B型主动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的基础情况、腔内修复术过程和随访情况。记录并比较术前及术后CT血管造影测量的远端主动各节段直径,包括膈肌(diaphragm,DP)水平、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mesentericartery,SMA)水平、肾动脉(renalartery,RA)水平和腹主动分叉(aorticbifurcation,AB)水平。结果所有入组患者近端破口均位于降主动,夹层撕裂范围局限于降主动13例(13.4%),沿着主动长轴顺向撕裂至腹主动32例(33.0%)、撕裂至髂动脉52例(53.6%)。58例(60%)存在内脏动脉受累,但无内脏缺血现象。远端主动四节段直径分别为DP(31.9±4.6)mm,SMA(27.4±3.8)mm,RA(24.4±3.9)mm和AB(21.3±3.5)mm。TEVAR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早期随访共76例,61例(80.3%)患者支架段完全血栓形成,56例(78.9%)患者远端主动段存在开放假腔。主动各节段中DP直径降低至(30.05±6.4)mm,而RA及AB主动较术前轻度扩张。中期随访60例,46例(76.7%)患者支架段主动完全血栓化,28例(46.7%)远端主动仍有假腔开放,远端主动各节段直径较术前早期改变不明显。术后早期DP直径较术前DP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结论TEVAR术后远端主动重构不尽相同,膈肌段主动直径稍缩小,远端主动仍有扩张趋势。多数患者支架段假腔血栓形成,重构满意。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腔内修复 直径
  • 简介:主动夹层(aorticdissection,AD)是指主动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被称为主动夹层血肿,简称主动夹层〔1〕。AD因累及分支血管范围的不同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典型临床表现为胸、背或腹部剧烈撕裂样疼痛;近些年有文献报道一些AD患者临床表现为无痛性症状〔2-4〕,该类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极易被漏诊、误诊,延误病情。

  • 标签: 非疼痛性 首发症状 主动脉夹层 临床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腹主动瘤破裂患者术后应采取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72例腹主动瘤破裂术患者进行护理,随机分组,实验组38例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对照组34例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患者护理有效率为82.35%。实验组患者得到了显著的护理效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主动瘤破裂患者术后采取综合护理,观察病情变化,避免术后出现并发症,在早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出现并发症,有助于术后的身体恢复。

  • 标签: 腹主动脉瘤破裂 综合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腹主动瘤的CT诊断及影像表现。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腹主动瘤破裂患者32例的CT影像表现及诊断。结果CT显示有腹膜后血肿26例,6例行增强CT扫描后显示活动性造影剂外渗。结论CT诊断腹主动瘤破裂出血则较为准确,尤其超高速CT(又名电子束CT)的应用,极大地缩短了扫描时间,同时也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对疑有腹主动瘤破裂,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应尽可能行CT检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因此对疑有腹主动瘤破裂,且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应尽可能行CT检查。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破裂 CT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主动瘤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10例腹主动瘤患者除1例瘤体破裂大出血未能及时手术而死亡之外,其余患者均择期手术成功,9例患者均接受围手术期护理。结果9例腹主动瘤患者经过周密的观察和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未发生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腹主动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的成功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

  • 标签: 腹主动脉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狭窄的超声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45例主动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主动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取决于狭窄的程度。结论主动狭窄用超声心动图来诊断是最为方便的方法。

  • 标签: 主动脉狭窄 超声表现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主动弓病变,包括主动缩窄(CoA)/主动中断(IAA)及合并畸形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手术治疗CoA/主动中断(IAA)及合并畸形36例,其中男27例,女9例;年龄6d~8岁,其中小于1岁33例,小于3月龄28例;体重2.2~23kg。有症状的婴儿型33例,无症状的儿童型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主动弓发育不良、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aussing-Being畸形及主动瓣下狭窄等心内畸形。36例均经胸骨正中切口,其中33例为端侧吻合+前壁扩大补片术一期矫治CoA/主动中断(IAA)及合并畸形,3例为端端吻合前壁扩大补片。结果手术死亡2例,其中一例为C型IAA,1例为Tausing-Being畸形合并B型IAA,术中死于低心排。33例随访2—36个月恢复良好,2例吻合口狭窄再手术,其余无再缩窄发生。结论经胸骨正中切口一期矫治CoA及合并畸形效果良好;不论扩展端端吻合还是端侧吻合前壁补片扩大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技术。

  • 标签: 主动脉弓病变 先天性心脏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夹层术后患者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护理方法。方法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住院,行主动夹层手术治疗而且术后合并肾功能衰竭的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个性化、综合护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严密监测肾功能的指标、做好用药的护理、CRRT护理和饮食护理等,促进患者肾功能的恢复。结果40例主动夹层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经过护理,在住院期间未发生压疮,胃肠道功能及肾功能恢复较好,顺利出院。结论对主动夹层术后合并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实施个性化、综合护理,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治疗,利于患者肾功能的恢复,促进患者的康复。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体外循环 肾功能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主动夹层患者的急诊症状和诊断进行分析研究,提高对于该疾病的早期诊断,减少漏诊,误诊,降低死亡率。方法对最终诊断为主动夹层分离的38例患者的急诊症状辅助性检查,治疗方法及其转归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38例急性主动夹层病人,及时地作出正确地诊断有26例,得到及时性治疗或及时性转院救治,其中18例治愈或康复出院,其治愈率占69.92%,死亡率占30.08%,12例延误诊断,开始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病人,有3康复出院,3例死亡,其治愈率和死亡率各占50.00%,6例转院治疗后4例治愈康复。结论主动夹层表现多种多样,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是误诊的关键。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早期诊断 药物治疗
  • 简介:目的对主动夹层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效果的分析与探讨。方法自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从我院所收治的主动夹层患者中选取100例参与研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法,观察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最终,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患有主动夹层疾病时,应当优先给予患者急诊护理,提高护理效果。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急诊护理 对比研究 效果分析
  • 简介: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弓覆膜支架在重建StanfordA型主动夹层弓部的临床经验。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共12例StanfordA型主动夹层患者采用术中主动弓三分支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5~62岁,平均52岁。结果12例患者中11例手术成功,平均心肺转流时间(190±42)分钟,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10±30)分钟,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2±13)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6±13)小时。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出院后3个月复查示支架位置正常,升主动及弓部覆膜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造影剂外渗。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夹层简化手术操作,可缩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StanfordA型主动夹层安全、有效的手段。

  • 标签: 主动脉夹层 分支支架 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