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门诊处方质量,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查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门诊处方9050张,依据《处方管理办法》、《新编药物学》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合格处方8611张,合格95.15%,不合格处方439张,占抽查总处方数的4.85%。结论门诊处方用药基本合格,但仍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因此必须加强临床药物知识培训和处方点评制度落实,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门诊处方 处方分析 不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在通过进行为期4个月的PDCA循环科学质量管理后,考察某院急诊处方合理性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某院2013年4~7月急诊处方1000份,并与同年8-12月数据进行对比,对抗菌药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考察PDCA循环管理的合理性。结果急诊处方的合格普遍提高,处方合格达到并稳定在99.0%以上。结论该院急诊处方点评合格通过PDCA循环管理取得较好成效,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PDCA 急诊处方 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病区检验标本合格,及时为病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针对2012年第四季度检验标本的不合格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加强各级人员培训及加强力度检查和整改,从而提高病区检验标本的合格。结果不合格检验标本从7.13%降到2.85%。结论提高病区检验标本合格,为病人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检验标本 病区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提高血标本合格中采取品管圈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此次数据计算涉及的资料为2016年4月—2018年8月期间收入的100例血标本,实施品管圈管理,作为实验组;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入的100例血标本,不实施品管圈管理,作为参照组,比较分析实验组和参照组血标本检验合格、检验质量评分。结果参照组血标本检验合格88.00%显著低于实验组的检验合格98.00%,P<0.05,统计学存在组间数据计算研究意义;实验组血标本检验质量评分(89.21±3.54)分高于参照组检验质量评分(78.51±5.65)分,P<0.05,统计学存在组间数据计算研究意义。结论准确且及时报告的前提是正确采集标本,以便于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 标签: 品管圈 血标本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对门诊处方合格提高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8月到2016年5月期间的门诊西药与中成药处方18536份,对2015年8月—2015年12月PDCA循环实施前的门诊处方和2016年1月—2016年5月PDCA循环实施后的的门诊处方合格情况予以对比。结果PDCA实施前门诊处方合格85.33%,PDCA实施后门诊处方合格提高至95.2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DCA循环可使门诊处方合格显著提高,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

  • 标签: PDCA循环 门诊处方合格率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在门诊输液室试行品管圈活动,探索在门诊输液室提高锐器规范处理合格的应用及其效果分析,营造安全的工作氛围,提高本科室人员参与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将品管圈培训模式引入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严格按品管圈活动的10大步骤实施各项活动。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在提高锐器规范处理合格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使合锐器规范处理合格78.89%高至91.40%。圈员的责任心、责任荣誉、团队精神、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品管手法均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锐器规范处理合格,提高了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质,营造了安全的工作氛围,充分得到了医院的肯定。

  • 标签: 品管圈 门诊输液室 提高锐器规范处理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标本合格中的作用。方法由10人组成品管圈,遵循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我科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结果调查品管圈活动期2014年7~9月份我科总标本量1447例,不合格例数69例(4.77%),其中,标本留取错误24例(1.66%),标本量不足18例(1.24%),血标本凝集18例(1.24%)标签粘贴错误5例(0.35%),未及时送检4例(0.28%)。品管圈活动后2014年10~12月份标本总量1889例,不合格例数35例(1.85%),其中,标本留取错误11例(0.58%),标本量不足9例(0.48%),血标本凝集10例(0.53%),标签粘贴错误2例(0.11%),未及时送检3例(0.16%)。品管圈活动前后标本不合格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实施品管圈活动,遵循PDCA循环方法,能提高标本合格,同时加强科室成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提高圈员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圈员科学严谨的思维模式,实现了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品管圈 标本 不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持续质量改进,提高24小时尿标本留取合格。方法运用持续质量改进的基本活动步骤对2013年全年的24小时尿标本留取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2014年1月始通过对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改进流程及加强细节管理等方面进行质量改进。结果24小时尿标本留取合格由76.2%提高到9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活动进行原因分析,设定预期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进行追踪,可提高留取24小时尿标本的合格,实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 标签: 住院病人 尿标本 质量控制
  • 简介:摘要药品抽验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为了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人们用药安全对药品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种手段,其也是药监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对药品进行抽验的过程中,如何进行抽验,提高药品质量监督抽验的不合格,保证抽验结果准确极其关键,这能够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用药安全,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

  • 标签: 药品抽验 不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影响无偿献血者血红蛋白含量(HGB)检测指标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探寻提高献血员合格、减少血液报废的对策。方法对无偿献血者进行HGB检测,并根据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影响无偿献血者中HGB合格的主要原因是携带地贫基因,其次生理状态。结论献血者献血前应调理好身体状态,并加强对地贫基因携带人群的监测,避免该类人群献血,以提高献血者的合格

  • 标签: 无偿献血者 血红蛋白 合格率 地贫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门诊处方合格,促进合理用药保障医疗安全。方法在门诊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评价该活动的有形和无形成果。结果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门诊处方合格由改善前的92.31%提高至97.39%;药师在品管手法的认识、沟通与协调能力、面对问题的勇气、倡导和谐程度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对提高我院门诊处方合格是可行的,建议推广应用。

  • 标签: 品管圈 处方合格率 对策 成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进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对消毒效果合格及医院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对我院的消化内镜进行消毒。将前半年的500件消化内镜及2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后半年实施消化内镜操作规范,改进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的500件消化内镜以及20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的消化内镜效果合格、以及医院的感染及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对两组行不同的消化内镜清晰消毒标准,观察组的内镜镜、内镜附件清洗消毒合格均高于对照组的合格,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不利满意程度明显差于观察组满意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消化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流程进行改进,从而有效的消灭了病菌的自身,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更是有效的预防了患者出现交叉感染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 标签: 消化内镜 消毒流程 消毒效果 合格率 医院感染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合格,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方法对比我科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前后3月的尿蛋白标本留取合格,患者平均住院日及医疗费用。结果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后尿蛋白标本留取合格由76.7%提高至97.1%,平均住院日下降6小时,平均住院费用下降93元/人。结论运用品管圈管理方法能有效提高24小时尿蛋白定量标本留取的合格,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

  • 标签: 肾病内科护理品管圈 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标本留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救培训制度化提高企业员工心肺复苏术培训合格的意义。方法随机选取企业2014年6月—2015年12月,参加我医疗站急救培训制度未制定前参加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员工300例为对照组,2016年1月—2017年6月急救培训制度制定后参加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员工300例为实验组,以参加培训1年后心肺复苏术理论知识考核、实际操作能力考核两项合格进行对比。结果急救培训制度制定后参加过心肺复苏术培训员工理论知识考核合格从之前63%提高至85%,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合格,从之前71%提高至98.1%,对两组患者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归纳性总结和统计学处理,得出如下结果。实验组员工理论知识考核合格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实验组员工的实际操作能力考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对比发现了十分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结论急救培训制度化后企业员工心肺复苏术培训合格明显提高,是确实可行的方法。

  • 标签: 企业员工 急救培训 制度 心肺复苏术 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品管圈对提升神经外科基础护理合格的干预作用。方法以2017年10月—2018年4月本院神经外科未开展品管圈活动时接诊的患者30例为对照组,同时以2018年5月—12月本院神经外科开展品管圈活动时接诊的患者30例为实验组。分析两组基础护理问题的发生情况,并对各组的患者满意度作出比较。结果实验组基础护理问题的发生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的满意度为96.67%,比对照组的76.67%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积极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显著提升基础护理合格,并有助于改善患者满意度,建议采纳。

  • 标签: 品管圈 干预作用 基础护理合格率 神经外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大小便标本送检合格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4月-2018年10月,共调查380例患者,将其随机纳入改良组与常规组(n=190)。常规组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改良组实施品管圈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大小便送检合格。结果常规组大小便标本送检合格为84.21%,改良组大小便送检合格为98.95%,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患者相比,改良组患者的认知能力评分相对较高,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小便标本送检合格,提升护理管理的质量。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大小便标本送检合格率 大小便 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为活动主题,对活动前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质量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后,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达到9.13%,较活动前明显降低。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科病区结核患者痰标本采集不合格

  • 标签: 品管圈 痰标本 采集 不合格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对降低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的不合格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二科2017年12月—2018年4月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交接班的不合格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的不合格由改善前的43.5%降为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2,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神经外科护理交接班不合格的发生,促进了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保证了病人安全,提高了优质护理服务。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交接班 品管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