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雾视法对学龄期患者有效性和准确性的年龄范围。方法眼科医院就诊的患者78例(156眼),全部为-7.00D以下的单纯近视患者。男46例(92眼),女32例(64眼)。年龄6~17岁,平均年龄11.49±0.71。通过在患者被检查眼前增加正镜片,使患者的视力雾视到0.3-0.5水平,然后去雾视获得准确的屈光不正度数。再通过散瞳验光获得结果,对两种检查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8岁以下患者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9岁以上患者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雾视法对于9岁以上学龄期患者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验光方法。

  • 标签: 雾视法 散瞳 验光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锁定钢板在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40例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通过锁定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手术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明显优于对照组55%,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平均愈合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通过锁定钢板进行治疗,治疗效果较佳,值得临床方面应用和推广。

  • 标签: 锁定钢板 青少年胫骨远端三平面骨折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4月期间我乡60例儿童家长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数表法分组,分为干预组以及对照组,各组家长30例,干预组进行健康教育通过电话咨询、发放小册子以及讲座等方法完成。对照组则使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完成。比较两组家长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情况以及带领儿童接种疫苗情况等。结果干预组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家长,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儿童接种疫苗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儿童,两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乡儿童家长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促使家长知识掌握水平实现进一步提升,同时促使家长进一步参与乡儿童保健工作的执行。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儿童腹泻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以收集的100例儿童腹泻患者的临床实例,进行研究和总结;结果样本中100例儿童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临床护理,全部恢复健康。结论对于腹泻儿童患者,应该加强护理监护,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辅助于科学有效的专门性的护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儿童 腹泻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多排螺旋CT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随机选择2014年2月-2015年8月期间,我院骨科收治的100例骨折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使用多排螺旋CT常规轴位扫描、薄层扫描、X线摄影(DR)对患儿骨折处进行检查诊断,比较三种检查方法下的骨折诊断结果。结果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骨折诊断检出率为100.00%,常规轴位扫描骨折诊断检出率为87.00%,X线摄影(DR)骨折诊断检出率为71.00%。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的骨折诊断率与常规轴位扫描、X线检查结果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折诊断中,应用多排螺旋CT,可以提高骨折诊断检出率,准确的判断患儿骨折的形态和骨折的程度,在临床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骨折诊断中较好的一种诊断方法,可以作为骨折、疑难重症诊断检查的首选。

  • 标签: 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 常规轴位扫描诊断 骨折诊断 X线摄影(DR)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对学龄前期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2月于我院儿科就诊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共204例,将患儿按照入院编号随机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102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中医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及患儿和患儿家属对此次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102例患儿经过中医干预护理后,效果较为满意,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0.2%;对照组102例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5.5%;两组数据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02例患儿对该组的中医干预护理满意度为94.1%,而对照组102例患儿对该组的中医干预护理满意度为74.5%,两组数据对比有显著性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干预对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学龄前期儿童进行护理,对患儿无明显副作用,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方法多样、疗效显著等优点,在护理中也较易使家长和患儿接受,中医干预护理办法值得在学龄前期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 标签: 学龄前期儿童 反复呼吸道感染 中医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腹泻检验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214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分析法,根据患儿的年龄分为2个月-2岁的为婴幼儿组、3-6岁的为学龄前组、7-13岁的为学龄期组,对患儿进行病原菌的检测,观察患儿用药前后出现腹泻的情况,并有效的分析患儿出现腹泻的发病原因。结果214例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中发生合并腹的有158例(73.83%),其中有84例发生在婴幼儿中,占53.16%,24例发生在用药前,60例发生在用药之后;有32例发生在学龄前,占20.25%,12例发生在用药前,20例发生在用药之后;有42例发生在学龄期,占26.58%,10例发生在用药前,32例发生在用药之后,通过三组的合并腹泻的的发生率比较,婴幼儿中的发生率明显要比学龄组、学龄前组要高,三组患儿的腹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很容易发生合并腹的情况,特别是婴幼儿时期,发生率最高,医师应重视对儿童的细菌培养、轮状病毒等检测,从而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产生护患纠纷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降低护患纠纷发生率。方法对我科2008年至2013年护患纠纷的发生,采取客观科学的分析,包括每例护患纠纷后当事人自我检讨、小组讨论、科室讨论等多种形式,得出产生纠纷的原因,并积极采取有效的对策。结果2014年来未出现护患纠纷发生,患者满意率达100%。结论热情的服务态度及规范的护理行为,良好的沟通技巧,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护患氛围及和谐的护患关系,对避免护患纠纷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护患纠纷,原因,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儿科是能够迅速达到治疗目的的给药途径1。但这对于儿童而言,是一个紧张恐惧的过程,如果穿刺部位固定不妥,容易导致药液外渗,引起肿胀等,需要进行重复穿刺。此次向大家介绍的是一种新型的、能够使患儿的手部与固定器贴合的更加紧密的拱形儿童静脉输液固定器,避免了由于儿童易动而引起的针头脱出,药物外渗现象,有效的减少甚至避免了重复穿刺的发生,从而确保临床用药的效果。

  • 标签:
  • 简介:目的建立传递函数模型,预测儿童医院日门诊量,并找出天气相关指标和儿童医院门诊量的相关性,为门诊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SPSS17.1软件,利用2014年前41周日门诊量的数据和天气相关指标建立函数传递模型,预测下一周的日门诊量,计算误差率。结果日门诊总量预测模型的表达式为ARIMA(0,1,2)(0,1,1)7,与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显著相关,平均误差率为4.32%。结论传递函数模型能准确预测儿童医院日门诊量,其能为医院门诊管理提供准确的预测数据。

  • 标签: 传递函数模型 预测 日门诊量 儿童医院 天气指标
  • 简介:目的了解流动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居住3个月以上的0-6岁非深圳户籍流动儿童及其家长820名为调查对象,在流动儿童主要聚集地、出租屋入户进行调查。结果流动儿童基础免疫疫苗接种率为73.41%-83.17%,"九苗"全程接种率为76.17%。大年龄组的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偏低。影响儿童疫苗接种的因素包括:流动儿童家长的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收入、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等。结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现状不容乐观,解决流动儿童接种率低的关键在于政府重视,多部门合作,接种门诊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加强儿童入托入学查验证工作等措施,提高流动儿童的疫苗接种率,增加免疫屏障,消除免疫空白,降低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发病率。

  • 标签: 流动儿童 接种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健康教育应用于小儿肺炎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70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各35例的两组,分别为接受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及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的实验组,研究过程中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服务满意评分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停止时间、X线吸收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服务满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肺炎护理中开展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护理服务满意度,并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对促进患儿康复具意义重大。

  • 标签: 健康教育 儿童肺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连续血液净化对感染性休克患儿疗效及免疫系统影响。方法选取40例感染性休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及其家属意愿分成A、B两组。B组予以常规疗法,A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持续性血液净化疗法。比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等免疫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APACHE-II评分及免疫学各指标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A组降幅大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感染性休克患儿予以常规治疗联合CBP疗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连续血液净化 感染性休克 免疫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到2012年1月我院手术治疗的68例儿童集合过强型内斜视患者,运用X2检验对两组手术后正位率、欠矫率和过矫率做比较,运用T检验对术前看近与看远斜视度N-D,以及N-D差值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正位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内直肌后徙组的欠矫率、过矫率比双侧内直肌后徙组的高(P<0.05),其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N-D变化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内直肌后徙患者的N-D高于双侧内直肌后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内直肌后徙术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中、大多数集合过强型内斜视的疗效一样,单侧内直肌后徙术和双侧内直肌后徙术都可以降低集合过强型内斜视儿童患者与看远视度的相差值。

  • 标签: 单侧与双侧内直肌后徙术 儿童 过强型内斜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