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总结了儿童皮肤炎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具体措施包括皮肤损害的护理、肌痛和肌无力的护理、肺部感染的观察和护理、消化系统损害的护理、感染的护理、心脏损害的护理、用药观察以及心理护理。认为JDM是一种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加强其临床症状护理可使患儿顺利完成治疗,效果预后相对较好。

  • 标签: 儿童 皮肌炎 护理
  • 作者: 赵园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第36期
  • 机构:[摘要]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在对儿童围手术期患儿焦虑水平造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在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76例为实验研究的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8例患儿,对照组患儿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服务,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对两组患儿的焦虑水平和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进入手术室时、静脉穿刺时、术后24小时的焦虑评分以及患儿的合作程度、家长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访视时的焦虑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围手术期患儿实施护理服务的过程中,在常规护理服务的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可以降低患儿在各个时间点的焦虑程度,提高了患儿对护理和治疗的合作程度、家长对护理和治疗的满意程度,改善了手术治疗和护理服务的质量,是一种效果理想且显著的护理方法,值得给予临床推广和运用。
  • 简介:对25例陈旧性后尿道损伤患儿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做好手术间和用物准备及术中配合;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脉搏、呼吸,保证各种管道通畅,做好会阴部护理,预防压疮。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标签: 后尿道损伤 陈旧性 儿童 围手术期护理
  • 简介:[目的]比较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与传统皮肤点刺过敏原检测两种方法中儿童的依从性,以探讨更加有效﹑依从性更好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方法]选择2011年9月—2012年9月进行过敏原检测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进行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对照组进行皮肤点刺试验。[结果]患儿对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方法依从性更好;两组检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方法的标本远远多于皮肤点刺方法。[结论]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是一种安全、无创、快速、更易被儿童接受的过敏原检测方法。

  • 标签: 过敏原 生物共振过敏原检测 皮肤点刺 依从性
  • 简介:介绍了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管理的内涵,从自身因素、家庭及学校因素、环境因素及医疗机构因素4方面综述了影响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管理的因素,以期为临床制订有针对性的、规范的、具体的支气管哮喘儿童自我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支气管哮喘 儿童 自我管理 影响因素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状况,为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1~12月份我院感染消化科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登记记录进行分析。结果:在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中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分年龄、季节均不同,0~1、1~3岁年龄段的儿童易感染。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强化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的建设;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原因分析,可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对策。

  • 标签: 食源性疾病 主动监测 腹泻病例 致病菌 护理对策
  • 简介:目的探讨护理安全屏障在儿童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作用。方法2013年1月至12月通过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安全监控网络,建立安全防范系统,持续改进护理安全质量,同时通过提倡安全为先原则,强化安全技能培养等措施,构筑组织屏障、制度屏障、预警屏障、文化屏障、人员屏障护理安全屏障,对不良事件进行预防和监控追踪,并与2012年1月至12月实施前进行对比。结果实施构筑护理安全屏障后改进流程19项,修订相关护理制度28项;新增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标准24项及重点部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8项,医院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从0.30%下降到0.10%,压疮预报率提升,压疮发生率明显下降,与实施前比较(P〈0.05),患儿不安全风险达到预控目标。结论构筑护理安全屏障,建立多重屏障,可提高患儿安全系数,能有效降低儿童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保障患儿接受医疗护理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 标签: 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安全 儿童